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事,它有助于学生发展思维,丰富想象,激发情感;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感受语言,领悟语境。但是有的老师只是把模仿当作朗读指导的唯一途径,把读好重音当作朗读的目标。下面是两位老师指导朗读《2008北京》(苏教版二年级上册)中的一句话“天安门广场早已人山人海,四面八方的人们像潮水一般涌来”的教学片断。
教学实况
片断一
(指名读)
师:谁来评价一下他读得怎么样?
生1:他读得很好,很有感情。
生2:他朗读的声音很响亮。
生3:他读书时表情很好。
生4:他读得有高有低,把“人山人海”和“潮水”读得很重,很有感情。
师:他读得很好,大家评价得也很好。下面让我们学着他的语气来把这句话齐读一遍。
(学生齐读)
片断二
(指名读)
师:谁来评价一下他读得怎么样?
生:他读得很好,很有感情。
师:你觉得他哪些地方读得好?
生:“人山人海”、“四面八方”和“涌”这些词他读得好。
师:他是怎么读的’你能学学吗’
生:“天安门广场早已人山人海,四面八方的人们像潮水一般涌来。”(强调了加点的宇词)
师:你为什么觉得这样读就好了呢?
生:因为这样读让人一听就像真的看到了很多人一样。
师:你真会读书!老师奖励你把这句话再读一遍给大家听。别人不看书,听他读,看你的脑中出现了什么画面。
(学生读句子)
师:谁来说说。刚才你的脑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1:我看到了很多的人都聚集在天安门广场上。
生2:我看到原来很宽阔的天安门广场没有一点空隙了,到处都是人。
生3:我看到天安门广场不仅人很多,而且还有很多人从四面八方向天安门涌来。
师:小朋友能根据课文中的句子内容想象画面,这是一种非常好的读书方法。下面我们一起把这句话读一遍,让老师从你们的朗读中感受到天安门广场人山人海的情景。
(学生齐读句子)
师:你还看到过哪里是人山人海的?
生1:暑假里爸爸带我到黄山,我看到山道上,山脚下,到处都是人,真是人山人海。
生2:去年过年,我和爸爸妈妈坐火车去上海姥姥家,火车站人山人海,买票的,等车的,挤都挤不动。
……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朗读的时候,边读句子边想象句子描述的画面,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语文的方法,希望你们在以后读书的时候都能这样做。
教学评点
从这两个教学片段可以看出,执教者的目的都是指导学生朗读好“天安门广场早已人山人海,四面八方的人们像潮水一般涌来”这句话,他们都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评价他人的朗读情况,这对教会学生朗读是很有帮助的。但是两位教师的目标意识不同,导致的结果也不一样。片断一中的教师引导学生评价的目的只是找出优点,让大家向他学习。学生所能说的只是“很有感情”或“声音很响亮”等,大家学习他朗读的途径只是从语气语调等外在形式上去模仿,并不知道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语气语调读,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在片断二中,当一个学生评价说“他读得很好,很有感情”时,教师紧接着问“你觉得他哪些地方读得好”。这时,学生的思维由笼统指向具体:“‘人山人海’这个词他读得好。”接着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人山人海”这个词语,教师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想象画面的形式,将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材料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融合,把文字变成图像。此时,课文的“符号语言”化为学生“感于内而发于外”的现实语言,自然就读好了句子。纵观片断二,我们感到这位教师有很强的目标意识:通过引导学生评价朗读,在朗读想象中感悟词语、句子的意思,在潜移默化中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根据课文中的句子想象画面。学生在想象感受中,既理解了词语,读好了句子,又学会了运用。引导评价的过程,也是教会学生读书方法的过程,学生的朗读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教学实况
片断一
(指名读)
师:谁来评价一下他读得怎么样?
生1:他读得很好,很有感情。
生2:他朗读的声音很响亮。
生3:他读书时表情很好。
生4:他读得有高有低,把“人山人海”和“潮水”读得很重,很有感情。
师:他读得很好,大家评价得也很好。下面让我们学着他的语气来把这句话齐读一遍。
(学生齐读)
片断二
(指名读)
师:谁来评价一下他读得怎么样?
生:他读得很好,很有感情。
师:你觉得他哪些地方读得好?
生:“人山人海”、“四面八方”和“涌”这些词他读得好。
师:他是怎么读的’你能学学吗’
生:“天安门广场早已人山人海,四面八方的人们像潮水一般涌来。”(强调了加点的宇词)
师:你为什么觉得这样读就好了呢?
生:因为这样读让人一听就像真的看到了很多人一样。
师:你真会读书!老师奖励你把这句话再读一遍给大家听。别人不看书,听他读,看你的脑中出现了什么画面。
(学生读句子)
师:谁来说说。刚才你的脑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1:我看到了很多的人都聚集在天安门广场上。
生2:我看到原来很宽阔的天安门广场没有一点空隙了,到处都是人。
生3:我看到天安门广场不仅人很多,而且还有很多人从四面八方向天安门涌来。
师:小朋友能根据课文中的句子内容想象画面,这是一种非常好的读书方法。下面我们一起把这句话读一遍,让老师从你们的朗读中感受到天安门广场人山人海的情景。
(学生齐读句子)
师:你还看到过哪里是人山人海的?
生1:暑假里爸爸带我到黄山,我看到山道上,山脚下,到处都是人,真是人山人海。
生2:去年过年,我和爸爸妈妈坐火车去上海姥姥家,火车站人山人海,买票的,等车的,挤都挤不动。
……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朗读的时候,边读句子边想象句子描述的画面,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语文的方法,希望你们在以后读书的时候都能这样做。
教学评点
从这两个教学片段可以看出,执教者的目的都是指导学生朗读好“天安门广场早已人山人海,四面八方的人们像潮水一般涌来”这句话,他们都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评价他人的朗读情况,这对教会学生朗读是很有帮助的。但是两位教师的目标意识不同,导致的结果也不一样。片断一中的教师引导学生评价的目的只是找出优点,让大家向他学习。学生所能说的只是“很有感情”或“声音很响亮”等,大家学习他朗读的途径只是从语气语调等外在形式上去模仿,并不知道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语气语调读,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在片断二中,当一个学生评价说“他读得很好,很有感情”时,教师紧接着问“你觉得他哪些地方读得好”。这时,学生的思维由笼统指向具体:“‘人山人海’这个词他读得好。”接着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人山人海”这个词语,教师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想象画面的形式,将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材料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融合,把文字变成图像。此时,课文的“符号语言”化为学生“感于内而发于外”的现实语言,自然就读好了句子。纵观片断二,我们感到这位教师有很强的目标意识:通过引导学生评价朗读,在朗读想象中感悟词语、句子的意思,在潜移默化中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根据课文中的句子想象画面。学生在想象感受中,既理解了词语,读好了句子,又学会了运用。引导评价的过程,也是教会学生读书方法的过程,学生的朗读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