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认知行为疗法与认知行为疗法结合催眠药物递减方案治疗失眠障碍的疗效观察

来源 :中华内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okuo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认知行为疗法(CBT-i)结合催眠药物递减方案治疗失眠障碍患者的疗效。

方法

2016年3—9月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理科门诊就诊的75例失眠障碍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CBT-i组(37例)和联合组(38例)。CBT-i组仅给予CBT-i干预,联合组给予CBT-i结合催眠药物递减方案干预。于基线、治疗第4周、治疗结束(治疗第8周)时,记录各组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贝克抑郁量表(BDI)、贝克焦虑量表(BAI)、睡眠日记各因子,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2组患者不同时点评分的情况。

结果

(1)2组患者治疗结束时PSQI、BDI、BAI较基线总分显著下降:CBT-i组,PSQI(4.7±2.5)分比(12.9±3.5)分,BDI(3.2±4.4)分比(9.7±6.4)分,BAI(4.2±5.6)分比(10.7±8.1)分;联合组,PSQI(5.8±2.8)分比(13.9±3.1)分,BDI(4.5±4.8)分比(13.8±8.7)分,BAI (4.4±4.0)分比(14.1±6.3)分(P值均<0.01)。(2)与基线相比,联合组治疗第4周、治疗结束时PSQI主观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和催眠药物使用频率因子的评分显著下降(P值均<0.05),治疗结束时总睡眠时间和日间功能障碍因子评分显著下降(P值均<0.05)。(3)CBT-i组PSQI的入睡时间和睡眠效率两个因子在基线与治疗结束时的差值均显著高于联合组(均为P=0.01)。

结论

CBT-i组与联合组治疗方案对失眠障碍治疗均有效,前者在缩短入睡时间、提高睡眠效率方面优于后者,后者的治疗方案可有效降低催眠药物使用频率。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卒中相关睡眠障碍(SSD)是卒中后常见症状,临床多见却易被忽视。研究证实,卒中患者一旦合并睡眠障碍将影响预后。而国内外尚缺乏关于SSD评估与管理的共识及指南。本共识结合文献研究,经过专家讨论提出SSD的概念,对于各种类型SSD(包括失眠、日间思睡、睡眠呼吸障碍、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不宁腿综合征/睡眠中周期性肢体运动、昼夜节律失调性睡眠觉醒障碍)的评估及管理提出推荐意见,以期对SSD的临床规范化
先天性脂肪萎缩性糖尿病(CGL)临床罕见,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通常有特征性体态并伴有多种代谢紊乱,其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本例患者根据临床表现诊断为CGL合并急性重症急性胰腺炎,基因测序分析发现BSCL2基因第4外显子突变。
通过介绍经典小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阳性的双侧肾上腺结节性增生病例,借此思考正确诊断肾上腺疾病的要素,首先是倡导临床实践中要重视临床表现,当发现与临床表现不一致的实验室检查结果时要认真思考可能的影响因素,尤其是易被忽视的药物间相互作用;其次,正确认识实验室检查在疾病诊断中的权重,重视检验单之外的信息,避免出现片面倚重检验结果的倾向;第三,临床实践中要谨记"以患者为中心"的宗旨,当临床表现与检测结果不
目的了解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布朗族成人糖尿病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普查的方法,于2017年2—3月对勐海县布朗山乡5个行政村的18岁及以上布朗族居民开展代谢性疾病调查,3 365人完成了现场调查。调查内容包括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测。最终,资料完整纳入分析的共3 237人。危险因素和疾病关系的分析采用多因素多项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以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人口
目的探讨利拉鲁肽对肥胖2型糖尿病(T2DM)患者胰高血糖素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多中心、前瞻性、自身对比研究,根据入排标准选取T2DM患者24例,行12周利拉鲁肽治疗,分别比较治疗前及治疗后空腹、餐后30、60、120 min胰高血糖素水平。结果治疗12周后,胰高血糖素整体水平下降,其中餐后30 min和60 min下降明显[(220±79)ng/L比(203±77)ng/L、(248±119)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