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氮平与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及血清补体、超敏C 反应蛋白的影响比较

来源 :中国基层医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b3321458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比较奥氮平与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及血清补体C3、C4、超敏C 反应蛋白的影响。

方法

选取丽水市第二人民医院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奥氮平组(n=40例)采用奥氮平治疗,利培酮组(n=40例)采用利培酮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及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试(WCST)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多巴胺(DA)、5-羟色胺(5-TH)、去甲肾上腺素(NE)、补体C3、C4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

结果

治疗前,两组PANSS、WCST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PANSS评分、持续错误数、随机错误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奥氮平组:(56.23±9.37)分、(13.06±6.26)分、(16.23±6.35)分,利培酮组:(55.98±10.21)分、(13.97±6.54)分、(16.31±6.32)分],总正确数、完成分类数评分均明显升高[奥氮平组:(29.21±2.24)分、(3.79±1.12)分,利培酮组:(29.33±2.35 )分、(3.81±1.15)分](t=12.334、5.885、3.840、3.323、2.087;12.044、6.213、3.321、2.750、2.085,均P<0.05),两组治疗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前,两组血清DA、5-TH、NE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DA、5-TH、NE均明显降低[奥氮平组:(5.02±0.13)µg/L、(66.24±6.05)µg/L、(27.32±4.05)µg/L,利培酮组:(4.18±0.12)µg/L、(63.12±6.21)µg/L、(24.81±4.13)µg/L](t=67.800、9.977、5.082; 99.761、12.296、6.882,均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0.029、2.276、6.882,均P<0.05)。治疗前,两组血清补体C3、C4和hs-CRP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补体C3、C4、hs-CRP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上升[奥氮平组:(1.12±0.18)g/L、(0.24±0.06)g/L、(1.09±0.11)mg/L,利培酮组:(1.13±0.17)g/L、(0.25±0.07)g/L、(1.10±0.12)mg/L](t=5.129、4.049、32.452;5.147、5.164、29.227,均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255、0.686、0.389,均P>0.05)。

结论

奥氮平与利培酮对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和认知功能疗效相当,但利培酮在改善机体功能方面作用更加明显。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盐酸替罗非班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介入术后无复流发生率及外周血血管内皮微粒(endothelial microparticles,EMPs)及B型尿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延安大学咸阳医院收治的行冠状动脉血管介入治疗且出现无复流现象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80例,按照单双号分组法将患者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介入术及常规用药,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盐酸替
目的探讨西那卡塞联合低剂量骨化三醇对肾性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secondary hyperparathyroidism,SHPT)的疗效及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血液透析中心84例SHPT患者,根据其治疗方式分为联合组(42例)和骨化三醇组(42例)。联合组:给予西那卡塞和骨化三醇治疗,西那卡塞起始剂量25mg/d,3~4周调整1次剂量,100mg/d为最大剂量;骨化三醇0.25μg/d。骨化三醇组:给予骨化三醇治疗,初始剂量2~4μg,每周2次。比较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第3
酒精性肝炎(alcoholic hepatitis,AH)是一种急性炎症性肝病,在短期和长期内都有很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1]。迄今为止,AH的确切发病机制尚待明确。目前的研究主要涉及肠黏膜屏障的破坏、氧化应激、炎症、细菌移位、细胞死亡和再生障碍等[2-3]。
神经纤维瘤是I型神经纤维瘤病的特征性症状之一,终生进展,治疗难度大,而其发病机制仍不明确。瘤内的施万细胞呈NF1双等位基因失活状态,可激活RAS-GTP信号转导,继而释放大量细胞因子,为免疫细胞的募集提供了富含细胞因子的微环境。相较于免疫炎症细胞在正常外周神经中的低占比率,在NF1相关神经纤维瘤中,30%的细胞是单核细胞/巨噬细胞,亦可见肥大细胞、T细胞和树突状细胞。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炎症与肿瘤的形成密切相关。本文从肿瘤炎症微环境方面综述NF1相关神经纤维瘤微环境内相关炎症细胞的研究进展。
复发性马蹄内翻足是目前足踝外科临床上面临的较为棘手问题之一,近年来越发受到重视[1]。复发性马蹄内翻足是指马蹄内翻足畸形在接受了初始治疗后,仍出现畸形且此畸形需要进一步干预,干预手段可以包括手法纠复、石膏固定、支具应用、手术矫正等。KHAN等[2]根据Pirani评分来判定复发,认为其评分大于2分即为复发。ZIONTS[3]及THOMAS等[4]认为足任何一部分重新出现了需要石膏或手术等治疗的畸形可称为复发。马蹄内翻足的类型多种多样,不同类型的治疗手段也不尽相同,但由于畸形复杂,矫正效果不易维持,使马蹄内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提高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患者术后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实践效果。方法:采用方便抽样,选择2019年7—8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外科确诊为颞下颌关节疾病,并接受颞下颌关节手术的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同法选择2019年12月—2020年1月治疗的50例患者作为实验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实验组开展以“提高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术后功能锻炼依从性”为主题的品管圈活动,运用质量管理常用工具针对依从性较低的现状进行要因分析并实施相应对策,比较2组患者术后功能锻炼的依从性、疼
马蹄内翻足在临床中并非少见,类型多种多样,包括先天性、神经源性、创伤性等[1]。无论何种类型的马蹄内翻足,采用何种治疗方式,矫形支具的应用都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矫形支具不仅是非手术治疗马蹄内翻足的有效方法,早期使用能够很好地控制病情发展,避免进一步的有创治疗,也是手术治疗后维持矫正效果防止复发的重要手段[2]。只重视手法和手术矫形的过程,忽视治疗后支具的维持作用绝非可取,容易出现已矫正的畸形复发,导致前功尽弃。治疗马蹄内翻足的支具种类众多,需遵循一定的治疗原则选择最恰当的支具使用方案,提
目的探讨血液灌流用于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的临床效果及其对患者膈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济宁医学院附属湖西医院(单县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85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43例和对照组42例,两组均给予洗胃、导泻、应用复能剂和抗胆碱药物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3次血液灌流,每次间隔24 h。检测治疗组血液灌流前、3次血液灌
目的对比分析早产儿与足月儿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情况,以提高对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认知及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省儿童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化脓性脑膜炎患儿54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患儿胎龄分为早产儿组(11例,胎龄<37周)和足月儿组(43例,胎龄37~42周),对比分析两组临床特征、脑脊液生化指标(白细胞计数、蛋白浓度、葡萄糖浓度)及总有效率。结果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以
目的对比一期缝合与持续封闭负压引流技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后延期缝合对儿童犬咬伤患者瘢痕及感染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0月至2020年9月航天中心医院急诊科收治的儿童犬咬伤患者62例,按缝合方式分为一期缝合组和VSD延期缝合组,每组各31例。予以常规清创、免疫及抗感染治疗后,一期缝合组采用常规方法处理伤口,VSD延期缝合组患者24h内行创面负压封闭引流治疗,比较分析两组的感染发生率,瘢痕形成情况根据温哥华瘢痕评定量表(vancouver scar scale,V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