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许多儿童文学作品,特别是幼儿故事,虽然看似浅显易懂,但仔细品读,往往饱含许多深刻的道理。同一个文学作品中,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理解。幼儿可以凭借语言想象理解某个情境,并且运用语言表达新颖、独特的想法;作为成年人,尤其是教师更应该善于挖掘故事内涵,引导幼儿在创造中学习文学作品。
关键词:品悟;幼儿故事;挖掘;创造
一、品读《小蜗牛》
故事发生在春天。蜗牛妈妈对小蜗牛说:“到小树林里去玩玩,树叶儿发芽了。”
小蜗牛爬得很慢很慢,好久才爬回来。它说:“妈妈,小树林里的小树长满了叶子,碧绿碧绿的。地上还长着许多草莓呢!”蜗牛妈妈说:“呃?已经是夏天了,快去采一些草莓回来。”
小蜗牛爬呀爬,过了好久才爬回来。它对妈妈说:“妈妈,草莓没有了,地上长了许多蘑菇,树叶儿都变黄了。”蜗牛妈妈说:“嗯!现在已经是秋天了,快去采些蘑菇回来吧!”
小蜗牛爬呀爬、爬呀爬,过了好久好久才爬回来。它对妈妈说:“妈妈,蘑菇没有了,地上盖着许多白白的雪,外面好冷呀。”蜗牛妈妈说:“哎!现在已经是冬天了,你还是躲在家里过冬吧!”
读第一遍故事时,我理解为:故事作者采用夸张的手法描述小蜗牛动作缓慢的特性,同时想让幼儿通过故事了解并描述一年四季的明显特征。接着我把故事读给一起备课的几位教师,想听听她们对故事的理解,有的教师如我前面所想,有的教师提出了新的见解: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行动太慢会带来不好的后果。听了几位教师的见解,我又反复琢磨故事中的语言,挖掘故事内涵,进而感觉蜗牛妈妈是一个严重失职的母亲,以致小蜗牛不断错失时机,最终一事无成。
原因之一:不了解自己的孩子。
读故事第一二节发现,蜗牛妈妈可能从来没有陪小蜗牛出去玩耍过,所以没法预知小蜗牛出去一趟要一个季节那么久,因而导致小蜗牛错过了美好春光。如果蜗牛妈妈了解自己孩子的爬行速度,那么就可预测出:小蜗牛如果是春天的时候出门玩耍,到达目的地时看到的将会是夏天的景色。
原因之二:不善于反省。
在故事第三节中,小蜗牛向妈妈描述的是秋天的特征,如果蜗牛妈妈能吸取经验教训(小蜗牛出门一趟要一个季节),反省自己的判断失误,那么,在夏天小蜗牛出门的时候就该对他说:“快去采些蘑菇回来吧”,在冬天就该催小蜗牛上路“到小树林里去玩玩”。只有这样,小蜗牛才能赶上来年的美好春光。然而,蜗牛妈妈丝毫没有觉悟到自己布置任务、下达指令的不合理,一而再再而三地使小蜗牛赶不上季节,错失达成目的的机会。更可悲的是,到了冬天,蜗牛妈妈还没能醒悟,居然只是叹息着对小蜗牛说“你还是躲在家里过冬吧”。可怜的小蜗牛,摊上这样一位糊涂妈妈,这辈子能有所作为?
反复品读故事后,我开始琢磨其中蕴含的教育意义,我该怎样让大班孩子也能理解故事中的内涵,这都是我在备课前需要考虑到的问题。
二、感悟教育理念
1.教师应该创设机会让孩子在创造中学习语言
集体语言活动后,我常喜欢让孩子们在语言区域里再创文学作品。一天晨间阅读时,我把《小蜗牛》又拿出来,再次读给大班孩子听,并问孩子们:“小蜗牛为什么总是做不到妈妈交代的事情?”有孩子说:他动作太慢了;有孩子说:他太笨了,看见草莓和蘑菇不知道摘回家;还有孩子说:他可能怕草莓和蘑菇有毒,所以不敢采;等等。显然,孩子们都是从小蜗牛身上找原因。结合孩子们的言论,我启发孩子进一步思考:“如果蜗牛妈妈没有让小蜗牛躲在家里过冬,而是鼓励他勇敢地出门找春天,那么故事又会怎样呢?”有孩子说:太冷了,妈妈不会同意的,怕小蜗牛冻死;有孩子说:可以穿上厚厚的棉衣;也有孩子说:妈妈背他一起去,还要叫上爸爸,如果妈妈背不动可以让爸爸背,而且爸爸爬得更快。接下来孩子们思维活跃,各持一说,积极开展故事创编。由此可见,故事所呈现的价值观对儿童来说是否适宜,需要老师对作品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巧妙利用提问或话题,引导孩子创造性地学习作品,使其从角色的品质中获益。
2.成人在制订目标或布置任务之前,要充分了解孩子的发展现状
在教育实践中,常有教师或家长对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水平把握不准,教育随意性大,有效性较差。有次随堂听一位新上岗的教师组织的大班科学活动,这位教师进入主题就请孩子从97开始往后数5个数,霎时全班孩子沉默了,久久没人吱声。课后与她交流时,她把参考书翻给我看,确实书上有如此一说,可那是他人针对自己孩子设计的活动,我们的孩子发展水平与他人的孩子是有区别的,参考资料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不管是借助参考书还是网络资料,决不能全盘照搬,只能借鉴他人的理念或形式,结合自己孩子的实际水平,量体裁衣般重新制订一份适合自己孩子发展的活动计划。
我接触过这样一位妈妈,在儿子刚升大班时她就布置孩子每天写复杂的汉字,有次可能是想炫耀儿子能耐,把儿子趴在桌子上写字的视频发在班级微信群里,我看见后立马与这位妈妈交流:请注意孩子的坐姿和握笔姿势,请从易到难地引导孩子写写画画,请注意每次的握笔时间。这位妈妈也许是没当回事,因为她的孩子在幼儿园里表现出诸多不良习惯:每到集体活动时就坐立不安,几分钟就往洗手间跑,写写画画总爱趴在桌子上,喜欢边玩边做事,等等。
由此我认为,老师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不但要做到胸有丘壑,还要帮助家长形成科学的教育观,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在给孩子布置任务之前要充分了解其发展水平,不能盲目教授超出孩子能力水平的知识。
3.允许孩子按照自己的速度和节奏获得实实在在的发展
有时候孩子从一个阶段发展到下一个阶段是非常缓慢的,就像小蜗牛出门一趟需要一个季节那么久。作为成年人要有足够的耐心,允许孩子按照自己的速度、自己的节奏获得实实在在的发展,哪怕你的孩子像只小蜗牛一样缓慢,也不必悲观失望,只要成人善于因势利导,激励孩子“笨鸟先飞”,也是有望获得成功的。
明代中叶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王守仁,小时候表现得一点也不聪明,人们以为他是个哑巴,他的父亲很着急,为他四处寻找名医治疗,终于在他6岁时把病治好了,但由于小时候不会说话也没读过书,比起别的孩子他显得笨拙木讷。有人风言风语:“他这么迟才开始学说话,当然笨啦!也别指望他以后会有什么大出息。”王守仁听了跑到父亲怀里哭诉,父亲告诉他不用在乎别人的嘲笑,并鼓励他只要比别人勤奋努力就会有出息。王守仁有了信心,发奋读书,长年如此,从不间断,最终成功。
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常常会遇见小蜗牛式的“笨鸟”,很多时候,因为他们跟不上别的孩子的节奏,我们就会着急上火,甚至责骂,长此以往,孩子就会产生自卑感,越发显得笨拙。于是,我们就像蜗牛妈妈那样,不对孩子采取积极的补救措施,甚至放弃对孩子的成才教育,最终讓孩子沦为庸才。假若成人能允许孩子按照自己的速度、自己的节奏学习生活,并及时给予鼓励,结果又会怎样?
我带过一个小男孩,因母亲是高龄产妇,生下来小脑发育不良,刚来园时行动笨拙,各方面发展明显不如同龄人,在集体活动中显得特别怯懦。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几位跟班教师配合家长,加强个别指导,及时肯定他的点滴进步,不断让他增强自信心。到大班时,这个孩子除平衡能力稍差外,其他各方面完全跟上了同龄人节奏。每次集体教学时,小男孩善于思考,大胆回答问题,思维非常活跃。我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这个孩子定有光明前途。
对此,我赞同这一观点:每个孩子都是可塑之才,哪怕是一只小蜗牛,只要蜗牛妈妈科学引导,必能跟上四季转换的节奏,领略不同季节独特的风光。
关键词:品悟;幼儿故事;挖掘;创造
一、品读《小蜗牛》
故事发生在春天。蜗牛妈妈对小蜗牛说:“到小树林里去玩玩,树叶儿发芽了。”
小蜗牛爬得很慢很慢,好久才爬回来。它说:“妈妈,小树林里的小树长满了叶子,碧绿碧绿的。地上还长着许多草莓呢!”蜗牛妈妈说:“呃?已经是夏天了,快去采一些草莓回来。”
小蜗牛爬呀爬,过了好久才爬回来。它对妈妈说:“妈妈,草莓没有了,地上长了许多蘑菇,树叶儿都变黄了。”蜗牛妈妈说:“嗯!现在已经是秋天了,快去采些蘑菇回来吧!”
小蜗牛爬呀爬、爬呀爬,过了好久好久才爬回来。它对妈妈说:“妈妈,蘑菇没有了,地上盖着许多白白的雪,外面好冷呀。”蜗牛妈妈说:“哎!现在已经是冬天了,你还是躲在家里过冬吧!”
读第一遍故事时,我理解为:故事作者采用夸张的手法描述小蜗牛动作缓慢的特性,同时想让幼儿通过故事了解并描述一年四季的明显特征。接着我把故事读给一起备课的几位教师,想听听她们对故事的理解,有的教师如我前面所想,有的教师提出了新的见解: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行动太慢会带来不好的后果。听了几位教师的见解,我又反复琢磨故事中的语言,挖掘故事内涵,进而感觉蜗牛妈妈是一个严重失职的母亲,以致小蜗牛不断错失时机,最终一事无成。
原因之一:不了解自己的孩子。
读故事第一二节发现,蜗牛妈妈可能从来没有陪小蜗牛出去玩耍过,所以没法预知小蜗牛出去一趟要一个季节那么久,因而导致小蜗牛错过了美好春光。如果蜗牛妈妈了解自己孩子的爬行速度,那么就可预测出:小蜗牛如果是春天的时候出门玩耍,到达目的地时看到的将会是夏天的景色。
原因之二:不善于反省。
在故事第三节中,小蜗牛向妈妈描述的是秋天的特征,如果蜗牛妈妈能吸取经验教训(小蜗牛出门一趟要一个季节),反省自己的判断失误,那么,在夏天小蜗牛出门的时候就该对他说:“快去采些蘑菇回来吧”,在冬天就该催小蜗牛上路“到小树林里去玩玩”。只有这样,小蜗牛才能赶上来年的美好春光。然而,蜗牛妈妈丝毫没有觉悟到自己布置任务、下达指令的不合理,一而再再而三地使小蜗牛赶不上季节,错失达成目的的机会。更可悲的是,到了冬天,蜗牛妈妈还没能醒悟,居然只是叹息着对小蜗牛说“你还是躲在家里过冬吧”。可怜的小蜗牛,摊上这样一位糊涂妈妈,这辈子能有所作为?
反复品读故事后,我开始琢磨其中蕴含的教育意义,我该怎样让大班孩子也能理解故事中的内涵,这都是我在备课前需要考虑到的问题。
二、感悟教育理念
1.教师应该创设机会让孩子在创造中学习语言
集体语言活动后,我常喜欢让孩子们在语言区域里再创文学作品。一天晨间阅读时,我把《小蜗牛》又拿出来,再次读给大班孩子听,并问孩子们:“小蜗牛为什么总是做不到妈妈交代的事情?”有孩子说:他动作太慢了;有孩子说:他太笨了,看见草莓和蘑菇不知道摘回家;还有孩子说:他可能怕草莓和蘑菇有毒,所以不敢采;等等。显然,孩子们都是从小蜗牛身上找原因。结合孩子们的言论,我启发孩子进一步思考:“如果蜗牛妈妈没有让小蜗牛躲在家里过冬,而是鼓励他勇敢地出门找春天,那么故事又会怎样呢?”有孩子说:太冷了,妈妈不会同意的,怕小蜗牛冻死;有孩子说:可以穿上厚厚的棉衣;也有孩子说:妈妈背他一起去,还要叫上爸爸,如果妈妈背不动可以让爸爸背,而且爸爸爬得更快。接下来孩子们思维活跃,各持一说,积极开展故事创编。由此可见,故事所呈现的价值观对儿童来说是否适宜,需要老师对作品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巧妙利用提问或话题,引导孩子创造性地学习作品,使其从角色的品质中获益。
2.成人在制订目标或布置任务之前,要充分了解孩子的发展现状
在教育实践中,常有教师或家长对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水平把握不准,教育随意性大,有效性较差。有次随堂听一位新上岗的教师组织的大班科学活动,这位教师进入主题就请孩子从97开始往后数5个数,霎时全班孩子沉默了,久久没人吱声。课后与她交流时,她把参考书翻给我看,确实书上有如此一说,可那是他人针对自己孩子设计的活动,我们的孩子发展水平与他人的孩子是有区别的,参考资料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不管是借助参考书还是网络资料,决不能全盘照搬,只能借鉴他人的理念或形式,结合自己孩子的实际水平,量体裁衣般重新制订一份适合自己孩子发展的活动计划。
我接触过这样一位妈妈,在儿子刚升大班时她就布置孩子每天写复杂的汉字,有次可能是想炫耀儿子能耐,把儿子趴在桌子上写字的视频发在班级微信群里,我看见后立马与这位妈妈交流:请注意孩子的坐姿和握笔姿势,请从易到难地引导孩子写写画画,请注意每次的握笔时间。这位妈妈也许是没当回事,因为她的孩子在幼儿园里表现出诸多不良习惯:每到集体活动时就坐立不安,几分钟就往洗手间跑,写写画画总爱趴在桌子上,喜欢边玩边做事,等等。
由此我认为,老师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不但要做到胸有丘壑,还要帮助家长形成科学的教育观,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在给孩子布置任务之前要充分了解其发展水平,不能盲目教授超出孩子能力水平的知识。
3.允许孩子按照自己的速度和节奏获得实实在在的发展
有时候孩子从一个阶段发展到下一个阶段是非常缓慢的,就像小蜗牛出门一趟需要一个季节那么久。作为成年人要有足够的耐心,允许孩子按照自己的速度、自己的节奏获得实实在在的发展,哪怕你的孩子像只小蜗牛一样缓慢,也不必悲观失望,只要成人善于因势利导,激励孩子“笨鸟先飞”,也是有望获得成功的。
明代中叶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王守仁,小时候表现得一点也不聪明,人们以为他是个哑巴,他的父亲很着急,为他四处寻找名医治疗,终于在他6岁时把病治好了,但由于小时候不会说话也没读过书,比起别的孩子他显得笨拙木讷。有人风言风语:“他这么迟才开始学说话,当然笨啦!也别指望他以后会有什么大出息。”王守仁听了跑到父亲怀里哭诉,父亲告诉他不用在乎别人的嘲笑,并鼓励他只要比别人勤奋努力就会有出息。王守仁有了信心,发奋读书,长年如此,从不间断,最终成功。
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常常会遇见小蜗牛式的“笨鸟”,很多时候,因为他们跟不上别的孩子的节奏,我们就会着急上火,甚至责骂,长此以往,孩子就会产生自卑感,越发显得笨拙。于是,我们就像蜗牛妈妈那样,不对孩子采取积极的补救措施,甚至放弃对孩子的成才教育,最终讓孩子沦为庸才。假若成人能允许孩子按照自己的速度、自己的节奏学习生活,并及时给予鼓励,结果又会怎样?
我带过一个小男孩,因母亲是高龄产妇,生下来小脑发育不良,刚来园时行动笨拙,各方面发展明显不如同龄人,在集体活动中显得特别怯懦。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几位跟班教师配合家长,加强个别指导,及时肯定他的点滴进步,不断让他增强自信心。到大班时,这个孩子除平衡能力稍差外,其他各方面完全跟上了同龄人节奏。每次集体教学时,小男孩善于思考,大胆回答问题,思维非常活跃。我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这个孩子定有光明前途。
对此,我赞同这一观点:每个孩子都是可塑之才,哪怕是一只小蜗牛,只要蜗牛妈妈科学引导,必能跟上四季转换的节奏,领略不同季节独特的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