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文化大革命”中,大批干部下放劳动,大批知识青年到农村插队落户。1968年我刚刚30出头,也从省总工会下放到新干县农村劳动。至今虽然时隔30多年,但那些往事常常在脑海显现,难以忘怀。
兴修水利显身手
下放新干县的干部,主要是省水利水电系统、省体委的干部,有400余人;知青则大多数是南昌八中和上海来的中学生,有2600余人。我下放的地方叫洋湖公社,离县城有15公里,是个丘陵贫困山区,田多劳力少,但民风朴实。为了迎接下放干部、知识青年的到来,公社在思想上、组织上和生产、生活上都进行了认真安排,公社书记刘友春亲自抓,不少社员把自己最好的房子腾出来,打扫得干干净净,让给我们住,像迎接亲人那样迎接我们的到来,这使我们忐忑不安的心情渐渐平静了下来。
当时,正值冬修水利季节,公社决定集中劳力搞大兵团作战,修建杨眉山水库。我们这些下放干部和知识青年,把这作为锻炼自己的好机会,自然都非常积极地投身到水库工地上参加劳动。我们和农民兄弟一样睡地铺,吃甑蒸饭、红锅菜;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肩挑肿了,手磨破了皮,都没有人叫苦。特别是一些上海知青水土不服,也坚持天天出工,如知青韩达销脚肿、伤口发炎,也不下“火线”。经过1个月的艰苦奋战,水库建成,大家都感到由衷的高兴。
在我们这支“五七”大军中,由于有许多水利水电系统的干部,懂技术,有专长,因此我们很快成为了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的一支生力军。在对全县的水利、水电资源的调研、规划、勘查、设计、施工等方面,许多下放干部尽心尽力,发挥了独特作用。几年来,我们下放干部、知识青年和全县干部社员一起,先后修建了七琴公社的瑶里水库、桃溪公社的桃溪水库、洋湖公社的西水庙水电站等30余座中、小型工程,为新干县的农田基本建设尽了微薄之力。
助人为乐好事多
1968年12月,一个寒风刺骨的夜晚,松溪头陈添根家不慎失火,熊熊火焰很快蹿升到屋顶,殃及近邻。生产队长陈古仔急得团团转,陈家老小哭哭啼啼,一片混乱。在这危急关头,我们下放干部、知识青年奋不顾身地投入了灭火战斗。性格较为内向的南昌八中知青彭俊,急中生智,找来一根大毛竹,固定位置后,像只猴子那样迅速爬上屋顶,把瓦片掀开,形成一道隔火墙;其他同志用各种装水工具,组成一条递溪水长龙,经过1个多小时搏斗,终于将火扑灭。全村社员异口同声称赞知青“真吃价”,陈添根激动得一遍又一遍高呼“毛主席万岁!”
淑溪村是个偏远的村庄,全村20余户,住房非常紧张。在这里插队的刘明、冯慧娟等14名上海知青,在大队和社员的帮助下,自己动手,开山辟地、制砖烧瓦,盖起了一栋简陋平房。这个班被县、地、省授予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先进集体称号。他们不仅自力更生精神强,而且乐于助人。社员陈满根夫妇孩子多,生活十分困难。他们最小的女儿刚到3岁,一次不慎将一锅滚沸的粥打翻,背部、腿部顿时烫起了大水泡,孩子哭得死去活来,陈满根夫妇俩惊吓得无计可施。知青班长冯慧娟得知情况后,立刻将伙伴们组成一个担架队,连夜将受伤小女孩送到县医院抢救,并日夜轮流在医院护理小孩,喂汤喂饭,直到20多天后小孩基本康复,小女孩的医药费等费用他们也全部承担了下来。他们的举动在全县传为佳话,称赞他们是学习雷锋的好榜样。
“茄子灯”的故事
松溪大队地貌呈一字长龙,溪水曲折绕村而过,水利资源丰富。下放技术干部符润波通过调查,想利用松溪水库的水资源,建一个小电站,解决社员的照明问题。这一设想得到大队和社员们的热烈拥护。小符进行了认真的测算,按水的流量、落差等绘制了小电站的设计图。我们这些下放干部,也各自利用各种关系,往返南昌求援,搞来了发电机、电线等设备。进水钢管一时无法买到,小符左寻右找,发现一根损坏了的抽水机水泥管,经过维修和反复测试,也替代成功。1970年国庆节,小电站顺利发电,7个生产队的社员晚上照明、白天碾米都用上了电。当时村村鞭炮齐鸣,一些没见过电灯的老人还高兴地说,这是毛主席为我们送来的“茄子灯”。
乐门“故乡”情
鸡丰公社乐门生产队是一个穷山恶水的山村。金苗林、靳晓云、朱高亭、顾巧玲等17位上海南模中学的初、高中生,当年模仿红军,高举红旗,脚穿草鞋,步行千余公里,来到这里插队落户。他们的第一次劳动就是和农民一道儿送公粮。农民肩挑重担在崎岖的山路上行走自如,可知青们却越走越掉队。老农鼓励知青说,毛主席当年曾率红军走过这条路,这句话似无形的力量,激励知青们顽强地把公粮送到了粮站。此后,他们为纪念这条红军路,萌发了兴修简易公路的设想。在生产队和社员的大力支持下,他们开山辟岭,移山炸石,日夜苦干,经过近一个月的辛勤劳动,一条平整的简易公路代替了崎岖的山间小路。知青李金德担任村小教师,但村小的学生大部分上午要去放牛。为了使“放牛娃”能坚持学习,她把一块小黑板背在身上,办起了“牛背”学校,使学生们一举两得,学习、放牛两不误。
知青们在乐门创造的件件新鲜事,得到了当地干部群众的称颂,他们也成为全地区、全省和全国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先进典型,上海市委还特地赠送他们一台手扶拖拉机作为奖励。
几年后,虽然他们或升学、或参军、或进工厂当工人,先后离开了乐门,但他们始终把乐门作为自己的“第二故乡”,自豪地称自己为“乐门人”。金苗林同志大学毕业后,组织上选拔她担任吉安地区妇联主任,现任吉安市检察院副检察长。她每次出差到新干,几乎都要“回娘家”转转看看,向乐门乡亲们问寒问暖;每逢寒暑假,她们夫妇还带着孩子一块儿去“探亲”。按她的话说,就是再去汲取新的“政治营养”,也使下一代接受“再教育”,莫忘广大农民兄弟。
兴修水利显身手
下放新干县的干部,主要是省水利水电系统、省体委的干部,有400余人;知青则大多数是南昌八中和上海来的中学生,有2600余人。我下放的地方叫洋湖公社,离县城有15公里,是个丘陵贫困山区,田多劳力少,但民风朴实。为了迎接下放干部、知识青年的到来,公社在思想上、组织上和生产、生活上都进行了认真安排,公社书记刘友春亲自抓,不少社员把自己最好的房子腾出来,打扫得干干净净,让给我们住,像迎接亲人那样迎接我们的到来,这使我们忐忑不安的心情渐渐平静了下来。
当时,正值冬修水利季节,公社决定集中劳力搞大兵团作战,修建杨眉山水库。我们这些下放干部和知识青年,把这作为锻炼自己的好机会,自然都非常积极地投身到水库工地上参加劳动。我们和农民兄弟一样睡地铺,吃甑蒸饭、红锅菜;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肩挑肿了,手磨破了皮,都没有人叫苦。特别是一些上海知青水土不服,也坚持天天出工,如知青韩达销脚肿、伤口发炎,也不下“火线”。经过1个月的艰苦奋战,水库建成,大家都感到由衷的高兴。
在我们这支“五七”大军中,由于有许多水利水电系统的干部,懂技术,有专长,因此我们很快成为了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的一支生力军。在对全县的水利、水电资源的调研、规划、勘查、设计、施工等方面,许多下放干部尽心尽力,发挥了独特作用。几年来,我们下放干部、知识青年和全县干部社员一起,先后修建了七琴公社的瑶里水库、桃溪公社的桃溪水库、洋湖公社的西水庙水电站等30余座中、小型工程,为新干县的农田基本建设尽了微薄之力。
助人为乐好事多
1968年12月,一个寒风刺骨的夜晚,松溪头陈添根家不慎失火,熊熊火焰很快蹿升到屋顶,殃及近邻。生产队长陈古仔急得团团转,陈家老小哭哭啼啼,一片混乱。在这危急关头,我们下放干部、知识青年奋不顾身地投入了灭火战斗。性格较为内向的南昌八中知青彭俊,急中生智,找来一根大毛竹,固定位置后,像只猴子那样迅速爬上屋顶,把瓦片掀开,形成一道隔火墙;其他同志用各种装水工具,组成一条递溪水长龙,经过1个多小时搏斗,终于将火扑灭。全村社员异口同声称赞知青“真吃价”,陈添根激动得一遍又一遍高呼“毛主席万岁!”
淑溪村是个偏远的村庄,全村20余户,住房非常紧张。在这里插队的刘明、冯慧娟等14名上海知青,在大队和社员的帮助下,自己动手,开山辟地、制砖烧瓦,盖起了一栋简陋平房。这个班被县、地、省授予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先进集体称号。他们不仅自力更生精神强,而且乐于助人。社员陈满根夫妇孩子多,生活十分困难。他们最小的女儿刚到3岁,一次不慎将一锅滚沸的粥打翻,背部、腿部顿时烫起了大水泡,孩子哭得死去活来,陈满根夫妇俩惊吓得无计可施。知青班长冯慧娟得知情况后,立刻将伙伴们组成一个担架队,连夜将受伤小女孩送到县医院抢救,并日夜轮流在医院护理小孩,喂汤喂饭,直到20多天后小孩基本康复,小女孩的医药费等费用他们也全部承担了下来。他们的举动在全县传为佳话,称赞他们是学习雷锋的好榜样。
“茄子灯”的故事
松溪大队地貌呈一字长龙,溪水曲折绕村而过,水利资源丰富。下放技术干部符润波通过调查,想利用松溪水库的水资源,建一个小电站,解决社员的照明问题。这一设想得到大队和社员们的热烈拥护。小符进行了认真的测算,按水的流量、落差等绘制了小电站的设计图。我们这些下放干部,也各自利用各种关系,往返南昌求援,搞来了发电机、电线等设备。进水钢管一时无法买到,小符左寻右找,发现一根损坏了的抽水机水泥管,经过维修和反复测试,也替代成功。1970年国庆节,小电站顺利发电,7个生产队的社员晚上照明、白天碾米都用上了电。当时村村鞭炮齐鸣,一些没见过电灯的老人还高兴地说,这是毛主席为我们送来的“茄子灯”。
乐门“故乡”情
鸡丰公社乐门生产队是一个穷山恶水的山村。金苗林、靳晓云、朱高亭、顾巧玲等17位上海南模中学的初、高中生,当年模仿红军,高举红旗,脚穿草鞋,步行千余公里,来到这里插队落户。他们的第一次劳动就是和农民一道儿送公粮。农民肩挑重担在崎岖的山路上行走自如,可知青们却越走越掉队。老农鼓励知青说,毛主席当年曾率红军走过这条路,这句话似无形的力量,激励知青们顽强地把公粮送到了粮站。此后,他们为纪念这条红军路,萌发了兴修简易公路的设想。在生产队和社员的大力支持下,他们开山辟岭,移山炸石,日夜苦干,经过近一个月的辛勤劳动,一条平整的简易公路代替了崎岖的山间小路。知青李金德担任村小教师,但村小的学生大部分上午要去放牛。为了使“放牛娃”能坚持学习,她把一块小黑板背在身上,办起了“牛背”学校,使学生们一举两得,学习、放牛两不误。
知青们在乐门创造的件件新鲜事,得到了当地干部群众的称颂,他们也成为全地区、全省和全国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先进典型,上海市委还特地赠送他们一台手扶拖拉机作为奖励。
几年后,虽然他们或升学、或参军、或进工厂当工人,先后离开了乐门,但他们始终把乐门作为自己的“第二故乡”,自豪地称自己为“乐门人”。金苗林同志大学毕业后,组织上选拔她担任吉安地区妇联主任,现任吉安市检察院副检察长。她每次出差到新干,几乎都要“回娘家”转转看看,向乐门乡亲们问寒问暖;每逢寒暑假,她们夫妇还带着孩子一块儿去“探亲”。按她的话说,就是再去汲取新的“政治营养”,也使下一代接受“再教育”,莫忘广大农民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