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使儿童获得良好的计算技能"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小学生计算技能是在其获得的数学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过反复地练习而达到的。但事实上,近年来尤其是课改以来,小学生的计算技能在一定程度有所下降,主要表现在:1.学生缺乏熟练的口算技能。2.不良的计算习惯。当学生把简单的计算出错时,师生往往都归结为"马虎",事实上,粗心是一种习惯。3.对计算认识上盲目使用计算工具。针对计算教学中的问题,我认为采取如下方法培养和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
一、掌握算理是培养计算能力的基础
小学生是依据计算法则进行计算的,计算法则就是算法,是计算的操作程序和具体方法是解决"怎么算"的问题。算理一般由数学概念、运算规律、运算性质等构成。在计算教学中,算理与算法应有机结合,不能分割。计算教学既需要让学生在直观中理解算理,更需要让学生充分体验由直观算理到抽象算法的过渡和演变过程,从而达到对算理的深处理解和对算法的切实把握。
二、培养计算能力的手段是有效练习
技能的形成必须靠反复练习。心理学家杰普洛夫说过:"书法很坏的人,写了一生,但是他的书法也不能由此而变好,只有经常的重复,而没有练习。"练习不是简单的重复,练习是一种有目的、有步骤、有知道的教学活动。
1、练习内容要有针对性、典型性、科学性。练习要在学生认识的转折点上下功夫。如小数乘除法的实质是整数乘除法则的延伸,关键在于如何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如何处理除数中的小数。
2、合理设计练习,使练习题有坡度、有层次。智力技能的形成,有一个由懂到会、由会到熟、由熟到巧的过程。练习的安排也应该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先单项后综合,先基本后变式,先尝试后独立,有坡度有层次地进行练习。
3、要注意练习质与量的辩证统一,切记在同一平台进行机械训练。处理好练习的质与量的辩证关系是提高练习效率的重要保证。联系成功的条件之一是练习的经常化,而且每一次联系都必须有明确的目标要求,防止"以多取胜"盲目加大练习的量,必须在保证一定练习量的前提下,着重于质的提高。
4、练习要及时反馈,并有效的进行调控。成功的数学教学,不仅在于成功的讲解,还取决于高效率的练习。好的练习能主动地把学生学习的疑难问题、困惑之处诱发出来,及时公开地予以纠正,使错误消灭在萌芽之中。把反馈作为刚性的要求,作为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状况的一个重要手段,坚持全面反馈,了解全体学生的学习状况;坚持准确反馈,所有的反馈要真实、准确,尽量避免使用齐答的反馈方式掩盖学生的真实情况;坚持及时矫正,发现错误,及时分析错误的原因及错误背后的思维。如果是共性的问题集体解决,如果是个性的问题,个别解决。
三、培养计算能力的途径是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认真听课,认真思索,认真独立的完成作业,并做到先复习后练习,练习中刻苦钻研,细心推敲,不轻易问别人或急于求证得数。除此之外,还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1、教给学生审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计算题的计算数据和运算符号学生们经常容易看错,也容易忽视对题目的周密观察和认真分析,盲目地进行计算,从而使计算繁难,影响正确率。解计算题也要和解应用题一样,重视观察能力的培养,加强审题训练。
"一看,二想,三计算",这是学生在做计算题时的基本要求。计算是严谨的,不允许半点马虎,却有许多学生没有这一良好习惯,没有看清楚数字,没弄清楚运算顺序,这样肯定出错。例如大多数学生在计算7×5÷7×5这样一道简单的计算题,因为没有认真审题,结果计算成1。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培养学生严谨的做题习惯,并且要明确审题的方法,即:先看一看整个算式是由几部分组成的,想一想按一般法则应如何计算,再看一看有没有某些特别的条件,想一想能不能用简便方法计算。学生按照这些方法去做,就使计算有了初步的保证。
2、教给学生检查作业的方法,培养检查、验算的习惯
在调查中我发现,学生当中只有15%左右的能够在做完计算题后主动进行验算,而验算习惯的养成能够有效地保证计算的正确率,即使学生具备了比较强的口算和笔算能力也依然要靠验算来确保计算正确。现在的学生做作业就像完成任务,写完就行,不管正确与否,这就导致了计算错误率高。如在教两位数乘两位数时,我帮助学生明确检查的步骤。一查:数字和符号是否抄错。二查:数位是否对齐。三查:进位点是否忘掉。四查:是否口算错误。学生知道怎样检查,也就更愿意检查了。
3、教师还要加强书写格式的指导
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表达学生的运算思路和计算方法、步骤,防止错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教师还要以身作则,作学生的表率。
培养学生良好计算习惯时,教师要有耐心,有恒心,要统一办法与要求,坚持不懈,一抓到底。
总之,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需要结合教学实际长期进行培养和训练,因此,我们应该在强化基础知识教学,形成一定的计算技能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上下功夫,力求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计算能力。
一、掌握算理是培养计算能力的基础
小学生是依据计算法则进行计算的,计算法则就是算法,是计算的操作程序和具体方法是解决"怎么算"的问题。算理一般由数学概念、运算规律、运算性质等构成。在计算教学中,算理与算法应有机结合,不能分割。计算教学既需要让学生在直观中理解算理,更需要让学生充分体验由直观算理到抽象算法的过渡和演变过程,从而达到对算理的深处理解和对算法的切实把握。
二、培养计算能力的手段是有效练习
技能的形成必须靠反复练习。心理学家杰普洛夫说过:"书法很坏的人,写了一生,但是他的书法也不能由此而变好,只有经常的重复,而没有练习。"练习不是简单的重复,练习是一种有目的、有步骤、有知道的教学活动。
1、练习内容要有针对性、典型性、科学性。练习要在学生认识的转折点上下功夫。如小数乘除法的实质是整数乘除法则的延伸,关键在于如何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如何处理除数中的小数。
2、合理设计练习,使练习题有坡度、有层次。智力技能的形成,有一个由懂到会、由会到熟、由熟到巧的过程。练习的安排也应该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先单项后综合,先基本后变式,先尝试后独立,有坡度有层次地进行练习。
3、要注意练习质与量的辩证统一,切记在同一平台进行机械训练。处理好练习的质与量的辩证关系是提高练习效率的重要保证。联系成功的条件之一是练习的经常化,而且每一次联系都必须有明确的目标要求,防止"以多取胜"盲目加大练习的量,必须在保证一定练习量的前提下,着重于质的提高。
4、练习要及时反馈,并有效的进行调控。成功的数学教学,不仅在于成功的讲解,还取决于高效率的练习。好的练习能主动地把学生学习的疑难问题、困惑之处诱发出来,及时公开地予以纠正,使错误消灭在萌芽之中。把反馈作为刚性的要求,作为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状况的一个重要手段,坚持全面反馈,了解全体学生的学习状况;坚持准确反馈,所有的反馈要真实、准确,尽量避免使用齐答的反馈方式掩盖学生的真实情况;坚持及时矫正,发现错误,及时分析错误的原因及错误背后的思维。如果是共性的问题集体解决,如果是个性的问题,个别解决。
三、培养计算能力的途径是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认真听课,认真思索,认真独立的完成作业,并做到先复习后练习,练习中刻苦钻研,细心推敲,不轻易问别人或急于求证得数。除此之外,还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1、教给学生审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计算题的计算数据和运算符号学生们经常容易看错,也容易忽视对题目的周密观察和认真分析,盲目地进行计算,从而使计算繁难,影响正确率。解计算题也要和解应用题一样,重视观察能力的培养,加强审题训练。
"一看,二想,三计算",这是学生在做计算题时的基本要求。计算是严谨的,不允许半点马虎,却有许多学生没有这一良好习惯,没有看清楚数字,没弄清楚运算顺序,这样肯定出错。例如大多数学生在计算7×5÷7×5这样一道简单的计算题,因为没有认真审题,结果计算成1。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培养学生严谨的做题习惯,并且要明确审题的方法,即:先看一看整个算式是由几部分组成的,想一想按一般法则应如何计算,再看一看有没有某些特别的条件,想一想能不能用简便方法计算。学生按照这些方法去做,就使计算有了初步的保证。
2、教给学生检查作业的方法,培养检查、验算的习惯
在调查中我发现,学生当中只有15%左右的能够在做完计算题后主动进行验算,而验算习惯的养成能够有效地保证计算的正确率,即使学生具备了比较强的口算和笔算能力也依然要靠验算来确保计算正确。现在的学生做作业就像完成任务,写完就行,不管正确与否,这就导致了计算错误率高。如在教两位数乘两位数时,我帮助学生明确检查的步骤。一查:数字和符号是否抄错。二查:数位是否对齐。三查:进位点是否忘掉。四查:是否口算错误。学生知道怎样检查,也就更愿意检查了。
3、教师还要加强书写格式的指导
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表达学生的运算思路和计算方法、步骤,防止错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教师还要以身作则,作学生的表率。
培养学生良好计算习惯时,教师要有耐心,有恒心,要统一办法与要求,坚持不懈,一抓到底。
总之,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需要结合教学实际长期进行培养和训练,因此,我们应该在强化基础知识教学,形成一定的计算技能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上下功夫,力求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计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