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教师必须掌握的基本功。数学教师除了要语言精准、严谨、生动,板书作图要规范,体态语言要恰当贴切,还要掌握简单实用的课件制作技巧。并且这些外在基本功还要和教师内在基本功——教育思想和教学设计思想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其强大的教育教学效果。
关键词:多媒体;数学课;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04-0055-02
在轰轰烈烈使用多媒体的当下,我们体验到多媒体所带来的容量大、效率高的便利的同时,不免也发出一些疑问。有些课件就是简单的“搬黑板”,比原来黑板的劣势还要更大的是“不留痕迹”,过目即忘。有些课件就是运动的“超级热闹”,不该“动”的时候“乱动”,学生正在思考的时候突然冒出来一个动画,还没来得及反应“呼”地又一下,画面还很大,严重干扰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思维,纯粹是一种无聊刺激,使原本注意力就不太集中的学生更加集中不到正题上。数学是动静结合的学科,有时需要灵动的思维,有时需要安静的思考。可能是制作技术水平受限,又想达到“动”的效果,于是就有一些课件插入了一些动态图片,小的尚可,有的大得冲淡了主题,反而哗众取宠,喧宾夺主。这不是教师的错,更多时候,教师处于不知道或者不得已状态。
那么,到底该何时使用多媒体呢?笔者对此有以下看法:
一、用在动态变换处
“图形的变换”是新教材中的重要内容。《数学课程标准》对此部分的要求是:经历探索物体与图形的基本性质、变换、位置关系的过程,掌握平移、旋转、轴对称、相似等的基本性质,在探索图形的性质、图形的变换以及平面图形与空间几何体的相互转换等活动过程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
多媒体最突出的优势当属直观生动。数学书本的内容是静态的,所以要成为教师授课最有意义的补充当属化静为动,把平移、旋转、相似、轴对称等变换的动态过程展示出来,让学生通过对动态的观察。找到对应点、对应线段、对应角。比较变换前后的图形,概括出变换的性质。“空间与图形”部分有很多平面展开图以及平面图形旋转成立体图形的内容,仅凭语言叙述和静态的模型,是难以让所有的学生都理解深刻的。此时,就可以运用各种软件,制作成动态课件帮助学生学习。
新教材提供了内容。多媒体提供了载体,让所有的教师和学生都亲身经历着这些“变换”的知识对思维扩展带来的明显变化,促使教师和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更为深刻,在探索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及基本图形变换性质的过程中,学生在头脑中想象图形的运动,不仅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还获得对图形自身的进一步理解。
二、用在创设情境处
新课程指出,教学要本着“创设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教学思路展开每节课的教学活动。我们可以结合教材,经常创设一些教学情境,拿来一些实际问题,选取一系列现象,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实验、度量、猜想、验证、实践,参与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来。“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概率与统计”、“实践与应用”这四个领域中的每一部分都会有创设情境的丰富素材,如一个实际问题的叙述与照片、多幅生活图片信息、生活现象的音像资料这样一些来源于生活的数学内容作为情境创设。对学生进行每节课的浸润。“学以致用”的思想不言而喻即可习得。同时,还能增强信息的精彩度和大容量,节约教师备课与讲课的时间和空间。
创设情境的时间一般很短,但是对本节课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善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探究欲望。
三、用在学科融合处
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是一个基本趋势和要求。华师版的全英文阅读材料逼着我们去学好英语;地理学科的海拔、比例尺、方位、坐标等直接用于数学学习中:数学知识的联系和变化所体现出的运动的哲学观点:历史上的名人、名著在数学史上的地位和成就;体育的循环赛计算场次,台球的运动路线预测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公式、图形体现出的和谐美、对称美、简洁美:对化学上的溶液配比进行数学计算:物理公式推导,重心和杠杆原理在数学推理中的运用;用圆、曲线描述磁力线;用计算机绘制统计图等内容,无不反映了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的密切融合。对数学教师而言,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教师不仅要掌握精深的本学科知识,而且在传授给学生这些知识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对现代科技、生产、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和新生事物保持高度的敏感性,比较充分地理解和掌握自然与社会的辩证法以及方法论,自觉地应用于学科问题的学习和研究,
数学课改最大的改变就是突出“用数学”的思想意识。讲究“做出来的数学”,学生操作得到的知识技能不仅记得牢,而且体验深刻。这些学科融合的知识大多比较浅显,所以可以利用多媒体恰如其分地嵌入到自己的数学教学中。比如在统计的学习中,借助电脑不仅加快了统计速度,而且使数据更加直观化。像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就可以利用多媒体示范教给学生,在Excel表格中插入函数,对一些数据(比如身高、体重、分数、跳绳次数)作处理。学生就能感觉出这三个特征数各自的特长。还有最直观的统计图,教师在上数学课时用多媒体给学生演示几遍操作方法。找几个学生在多媒体上试一试。學生会非常感兴趣,而且对饼状图(扇形图)、柱状图(条形图)、折线图都跃跃欲试。再与信息课教师联系好,利用信息课让学生到机房操作相应内容,必要时请信息课教师再讲解辅导学生,学生还会用它分析自己和班里的一些数据。是用数学的眼光和方法解决问题,
四、用在展示作品处
以生为本的课堂追求的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思想,给他们展示的机会。并尽可能多地创造这种机会,留更多的“空白”让学生去填补。教师设计出的课堂不是一个完美的“圆”,而是一个不封闭的“半圆”,教师要做“智慧之泉”的发掘者,所以,在这样的设计框架下,一定会进发出许多学生的灵感和创意、一些有价值的思考、一些新颖的解题方法,怎样能够将它们迅捷而完整地呈现给课堂上的每一个成员呢?使用多媒体是独一无二的最佳选择,
五、用在交流分享处
教材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载体,越来越多地设计了“课题学习”、“实践与探索”、“阅读材料”等内容。学生的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不同,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有差异,教学中教师要进行因材施教,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因此组织这些内容板块的教学通常采用的是分组合作模式。它既能反映学生的思路和看法,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可谓一举多得。当然这种课堂模式也可以运用到其他常态课上,交流分享是其中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多媒体就成为必不可少而又绝佳的展示平台,可以运用多种手段表现小组的学习成果。学生带着高昂的热情、兴奋地汇报着小组的学习和调查发现,满脸洋溢着学会知识的喜悦和发现问题的成就感,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获取信息能力,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
多媒体的恰当使用和开发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去发现,不断去完善。让多媒体的嵌入和原有传统课堂教学手段浑然天成,应是我们努力追求的不变方向,
关键词:多媒体;数学课;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04-0055-02
在轰轰烈烈使用多媒体的当下,我们体验到多媒体所带来的容量大、效率高的便利的同时,不免也发出一些疑问。有些课件就是简单的“搬黑板”,比原来黑板的劣势还要更大的是“不留痕迹”,过目即忘。有些课件就是运动的“超级热闹”,不该“动”的时候“乱动”,学生正在思考的时候突然冒出来一个动画,还没来得及反应“呼”地又一下,画面还很大,严重干扰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思维,纯粹是一种无聊刺激,使原本注意力就不太集中的学生更加集中不到正题上。数学是动静结合的学科,有时需要灵动的思维,有时需要安静的思考。可能是制作技术水平受限,又想达到“动”的效果,于是就有一些课件插入了一些动态图片,小的尚可,有的大得冲淡了主题,反而哗众取宠,喧宾夺主。这不是教师的错,更多时候,教师处于不知道或者不得已状态。
那么,到底该何时使用多媒体呢?笔者对此有以下看法:
一、用在动态变换处
“图形的变换”是新教材中的重要内容。《数学课程标准》对此部分的要求是:经历探索物体与图形的基本性质、变换、位置关系的过程,掌握平移、旋转、轴对称、相似等的基本性质,在探索图形的性质、图形的变换以及平面图形与空间几何体的相互转换等活动过程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
多媒体最突出的优势当属直观生动。数学书本的内容是静态的,所以要成为教师授课最有意义的补充当属化静为动,把平移、旋转、相似、轴对称等变换的动态过程展示出来,让学生通过对动态的观察。找到对应点、对应线段、对应角。比较变换前后的图形,概括出变换的性质。“空间与图形”部分有很多平面展开图以及平面图形旋转成立体图形的内容,仅凭语言叙述和静态的模型,是难以让所有的学生都理解深刻的。此时,就可以运用各种软件,制作成动态课件帮助学生学习。
新教材提供了内容。多媒体提供了载体,让所有的教师和学生都亲身经历着这些“变换”的知识对思维扩展带来的明显变化,促使教师和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更为深刻,在探索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及基本图形变换性质的过程中,学生在头脑中想象图形的运动,不仅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还获得对图形自身的进一步理解。
二、用在创设情境处
新课程指出,教学要本着“创设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教学思路展开每节课的教学活动。我们可以结合教材,经常创设一些教学情境,拿来一些实际问题,选取一系列现象,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实验、度量、猜想、验证、实践,参与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来。“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概率与统计”、“实践与应用”这四个领域中的每一部分都会有创设情境的丰富素材,如一个实际问题的叙述与照片、多幅生活图片信息、生活现象的音像资料这样一些来源于生活的数学内容作为情境创设。对学生进行每节课的浸润。“学以致用”的思想不言而喻即可习得。同时,还能增强信息的精彩度和大容量,节约教师备课与讲课的时间和空间。
创设情境的时间一般很短,但是对本节课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善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探究欲望。
三、用在学科融合处
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是一个基本趋势和要求。华师版的全英文阅读材料逼着我们去学好英语;地理学科的海拔、比例尺、方位、坐标等直接用于数学学习中:数学知识的联系和变化所体现出的运动的哲学观点:历史上的名人、名著在数学史上的地位和成就;体育的循环赛计算场次,台球的运动路线预测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公式、图形体现出的和谐美、对称美、简洁美:对化学上的溶液配比进行数学计算:物理公式推导,重心和杠杆原理在数学推理中的运用;用圆、曲线描述磁力线;用计算机绘制统计图等内容,无不反映了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的密切融合。对数学教师而言,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教师不仅要掌握精深的本学科知识,而且在传授给学生这些知识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对现代科技、生产、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和新生事物保持高度的敏感性,比较充分地理解和掌握自然与社会的辩证法以及方法论,自觉地应用于学科问题的学习和研究,
数学课改最大的改变就是突出“用数学”的思想意识。讲究“做出来的数学”,学生操作得到的知识技能不仅记得牢,而且体验深刻。这些学科融合的知识大多比较浅显,所以可以利用多媒体恰如其分地嵌入到自己的数学教学中。比如在统计的学习中,借助电脑不仅加快了统计速度,而且使数据更加直观化。像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就可以利用多媒体示范教给学生,在Excel表格中插入函数,对一些数据(比如身高、体重、分数、跳绳次数)作处理。学生就能感觉出这三个特征数各自的特长。还有最直观的统计图,教师在上数学课时用多媒体给学生演示几遍操作方法。找几个学生在多媒体上试一试。學生会非常感兴趣,而且对饼状图(扇形图)、柱状图(条形图)、折线图都跃跃欲试。再与信息课教师联系好,利用信息课让学生到机房操作相应内容,必要时请信息课教师再讲解辅导学生,学生还会用它分析自己和班里的一些数据。是用数学的眼光和方法解决问题,
四、用在展示作品处
以生为本的课堂追求的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思想,给他们展示的机会。并尽可能多地创造这种机会,留更多的“空白”让学生去填补。教师设计出的课堂不是一个完美的“圆”,而是一个不封闭的“半圆”,教师要做“智慧之泉”的发掘者,所以,在这样的设计框架下,一定会进发出许多学生的灵感和创意、一些有价值的思考、一些新颖的解题方法,怎样能够将它们迅捷而完整地呈现给课堂上的每一个成员呢?使用多媒体是独一无二的最佳选择,
五、用在交流分享处
教材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载体,越来越多地设计了“课题学习”、“实践与探索”、“阅读材料”等内容。学生的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不同,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有差异,教学中教师要进行因材施教,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因此组织这些内容板块的教学通常采用的是分组合作模式。它既能反映学生的思路和看法,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可谓一举多得。当然这种课堂模式也可以运用到其他常态课上,交流分享是其中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多媒体就成为必不可少而又绝佳的展示平台,可以运用多种手段表现小组的学习成果。学生带着高昂的热情、兴奋地汇报着小组的学习和调查发现,满脸洋溢着学会知识的喜悦和发现问题的成就感,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获取信息能力,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
多媒体的恰当使用和开发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去发现,不断去完善。让多媒体的嵌入和原有传统课堂教学手段浑然天成,应是我们努力追求的不变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