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习近平关于城乡融合发展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及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关于城乡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创新,是在其从政实践基础上对我国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现状的思考,具有深厚的理论与实践基础。该论述涵盖推动城乡居民平等就业、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城乡要素合理配置、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城乡社会保障融合发展等多方面的内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城乡关系的理论,指导了农村的贫困治理工作,为重塑城乡关系提供了政策指引,具有丰富的时代价值。
关键词:城乡融合发展 不平衡不充分 城乡发展差距 城乡发展失衡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乡由于在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等多方面存在差异,二者发展长期处于失衡状态。习近平总书记在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及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集体关于城乡发展思想的基础上,针对城乡发展的现实问题,逐渐发表了关于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论述。这些论述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时代价值。本文从习近平关于城乡融合发展重要论述的生成依据出发,深入阐释其内在意蕴,系统分析其时代价值。
一、习近平关于城乡融合发展重要论述的生成依据
理论来源于实践,生成于特定的时代。习近平关于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论述不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也传承了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集体关于城乡发展的思想,具有深厚的理论根基。同时,习近平早年的从政实践也使其深刻了解了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农村发展的不充分问题,为其城乡融合发展重要论述的生成奠定了实践基础。
(一)习近平关于城乡融合发展重要论述生成的理论来源
1.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从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规律出发,系统分析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及由此产生的城市与乡村之间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的不同,以及城乡之间的日益分离和对立问题。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城市工业化大生产的规模不断壮大,而乡村仍然进行着传统的农业生产,城乡之间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差别逐渐增大,城市与乡村逐渐分离开来。城乡在日益分离的状态之下,利益冲突不断加剧,二者在相互分离的同时逐渐呈现出一种对立状态。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阐述了城乡对立的现实存在以及缓解城乡对立、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根本途径,即“消灭城乡之间的对立……取决于许多物质前提,……,这个条件单靠意志是不能实现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57页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城乡对立非常不利于社会向更高水平发展,而消灭城乡对立最有效的途径就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因此,引起城乡分离与对立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有所发展而发展不足,而解决这一社会现象的根本途径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实现城市与乡村的融合发展。
2.传承了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集体关于城乡发展的思想。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党的历届领导集体提出的关于城乡发展的思想构成了推动我国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依据,同时也为习近平关于城乡融合发展重要论述的生成奠定了理论基础。新中国成立之后,为改变重工业、轻工业与农业之间的失衡发展状况,促进三者的协调发展,毛泽东认为:“要适当地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毛泽东文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4页从中可以看出,虽然在该时期,重工业在经济发展中占中心地位,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同样不容忽视。邓小平从我国实际出发,强调“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65页城市和农村是一个整体,城市不可能脱离农村而单独发展。江泽民从产业发展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一二三产业的关系,指出:“加强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江泽民文选》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64页在一二三产业中,农业占基础地位和首要地位,只有农业稳定发展了,二三产业才能在此基础上得到长足稳定的发展。胡锦涛从城乡融合的角度出发,指出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胡锦涛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630页,从多方面促进工农、城乡的互惠发展。
(二)习近平关于城乡融合发展重要论述生成的实践基础
1.基于我国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现状的现实思考。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作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变的重要论断,充分认识这一论断有利于改变我国城乡失衡发展的现状。在改革开放之后,与以往相比我国更加注重农村和农业的发展,在许多指导思想和政策上对农村也存在倾斜。但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之中,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和大量资金的不断涌入推动我国第二、三产业迅速发展,生产总值迅速增加,而同期第一产业的生产总值与第二三产业相比仍然很小,由此导致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此外,由于城乡之间表现为二元分割状态,二者的发展总是处于失衡状况。在新时代,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要素流动等问题依然存在,二者依然沒有融合发展。因此,只有正确认识和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才能真正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2.习近平早年从政实践的经验。习近平总书记于16岁时下乡,在陕北梁家河村插队落户。在此期间,总书记与当地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切身体会了农村的贫困落后,由此逐渐形成对贫困地区农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和对扶贫事业的坚守。习近平总书记从大学毕业至今,几乎担任过国家各个层级的干部职位,在农村与城市接触了处于不同生活条件的人民,在实际工作中感受了城乡的发展差距,始终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作为其工作的重点。在河北省正定县任职期间,习近平和其他领导班子成员带领干部学习当地先进乡镇企业的发展经验,最终讨论确立了推动正定县长久发展的战略,即除粮食作物之外根据城市的需求来种植经济作物,从而提高农民的收入,发展“半城郊型”经济,在为城市服务的同时,也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在福建任职期间,习近平进一步推动福建“三农”工作的展开,同时大力推动该地区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在浙江担任省委书记期间,习近平针对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不平衡发展提出要正确处理城乡关系和工农关系,“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之江新语》,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03页,切实推动了浙江贫困现象的减少和浙江城乡经济的融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早年的从政经历和促进地方发展的多项举措为其城乡融合发展重要论述的生成奠定了实践基础。 二、习近平关于城乡融合发展重要论述的内在意蕴
习近平关于城乡融合发展重要论述的内涵较为丰富,主要涵盖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推动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推动公共资源向农村流动、促进城乡要素合理配置,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城乡居民基本权益等多方面的内容。
(一)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推动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
我国长期存在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户籍差别,在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影响下,农民工虽然可以在城镇常住,但无法在城镇落户,不能享受和当地居民相同的权利。而就业是人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先决条件,除户籍问题之外,城乡由于在产业结构、劳动技术、人才等多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导致城乡就业存在失衡问题。习近平在多次讲话中都提到了城乡就业问题。首先,针对现有的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农民就业方式有所局限的问题,要大力发展农牧业、服务业等农村特色产业,推动城镇按照产业转移的规律将传统产业转移到周围的农村,增加农民就业机会,丰富农民就业方式。其次,解决城乡就业失衡问题也需要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以积极的就业政策为引导,鼓励各市场主体吸纳农业转移人口就业,为走出农村、走进城镇的农民群众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解决农民就业难题。再次,城乡劳动者的就业制度同样需要改革,要以完善的就业制度来推动城乡居民在就业权利、就业机会、就业方式等方面达到相对平等状态,从而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二)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效,GDP持续大幅度增加,居民收入水平也有了较大提高。但与此同时,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逐渐拉大,由此导致两者不能获得相对均衡的发展。首先,发生该问题最主要的原因是农村居民除了传统的种植生产之外,没有有效的增收途径,因此收入水平较低。对此,习近平强调要改善农民工作种类有限、工作收入较低的现狀,厚植农村发展的现有资源,吸引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农村聚集,开发农村特色产业,带动农村居民增收;鼓励农民工专职从事某一工作,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以此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从而增加自身收入;建立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以长效的政策推动农民持久增收。其次,导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的另一重要因素是现存的收入分配制度仍然不够完善,导致农村居民在收入分配方面不占优势。对此,要调整我国的收入分配格局,以此来增加市民和农民,尤其是农民的收入,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缓和城乡收入矛盾。
(三)推动公共资源向农村流动,促进城乡要素合理配置
我国城乡之间长期存在严重壁垒,二者的人才、土地、资金、技术、信息等大都呈现分配不均衡的现象,导致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越来越大。而在新时代,城乡要实现融合发展,就要破除二者之间要素流动的壁垒,建立相对平等的城乡要素流动机制。首先,人是发展的第一要素,在农村的现代化进程中需要精英人才,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也需要许多城市建设者,但二者对于“人”的需求通常都得不到满足。其次,在户籍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农民可以进入城市工作和生活,但其在农村所留置的土地成为问题。再次,资金支持是农村得以长足发展的必要条件,但农村因本身收入水平的限制及尚未完善的资金划拨政策的存在而难以获得持久有效的农村建设资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非常重视城乡之间的要素流动问题,鼓励精英人才回归乡村建设,帮助农民群众在城市扎根生活,深化农村土地三权制度改革,吸引社会资本助力农业农村发展,推动公共财政政策向农村倾斜,带动人才、资金、技术等多方面要素在城乡之间双向合理流动,促进城乡资源要素合理配置。
(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城乡产业融合发展
我国农村长期以传统的农业生产为主,产业类型单一,产出效率不高,而同期城市的工业快速发展,城乡产业结构变动逐渐失衡。但自古以来农业与工业就是相辅相成、相互依赖的关系,农业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必需的原材料,工业又为农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机器设备等必需的生产资料,二者相互支撑、互为动力。因此,我国的农业和工业要获得持续的发展,城市与农村要达到融合发展状态,就必须推动城乡产业的融合发展。除了接受城市产业的空间转移之外,另一重要的途径是在人才、科技、资金的支持下发展现代农业,“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将农村的传统农业生产和现代农业生产结合起来,以科技化、高效化的生产技术,用多样的生产方式促进农村产业发展。此外,要以农村的资源优势为基础,深入挖掘农村的发展潜力,培养农村的特色产业,以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为支撑,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逐渐缩小城市与农村的产业发展差距,缩小城市与农村产业发展的空间距离,促进城乡产业融合发展。
(五)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城乡居民基本权益
社会保障作为我国民生建设的重要环节,对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需求、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城乡之间的社会保障体系自改革开放以来就存在较大差距,城乡之间的医疗、养老、社会救助等体系存在较大差别,且城乡衔接度较差。以医疗体系为例,城乡之间的医疗保险制度及具体实施方法存在不一致的状况,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借助医疗保险异地就医的需求,因此,“要加快推动城乡基本医保整合,……满足群众合理的异地就医需求。”习近平:《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新华网ttp://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16-08/22/c_135623359.htm,2016年8月22日除了医疗体系之外,城乡之间在养老和社会救助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距,城市的养老及社会救助水平都优于农村,且覆盖范围更广,而与城市相比,农村的养老和社会救助水平较低,覆盖范围较小。此外,由于城乡之间在养老和社会救助等方面衔接度较差,严重影响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的正常生活。因此,要推动城乡的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接轨,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为满足城乡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提供较为均衡的条件,推动城乡社会保障融合发展。 三、习近平关于城乡融合发展重要论述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关于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论述清晰指明了解决城乡发展失衡、发展差距过大问题的可行路径,这些重要论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城乡关系的理论、指导了农村的贫困治理工作,为重塑城乡关系提供了政策指引。
(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城乡关系的理论
马克思与恩格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考察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的城乡关系及其演变,系统地揭示其发展规律。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城市与乡村并不是在社会产生时就存在的,而是社会分工的产物,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产生的。而在生产力有所发展但又发展不足之时,城乡逐渐分离开来。在城乡发展呈分离状态后,以鄉村为代表的封建社会生产关系逐渐衰落,乡村处于被城市统治和剥削的地位,城乡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加剧,城乡发展差距逐渐拉大。但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城乡分离与对立的关系并不是城乡发展的趋势,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私有制被消灭,公有制逐渐建立的基础上,城乡将逐渐由分离走向融合。习近平关于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论述充分借鉴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上述思想,将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作为目标,通过多方面措施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减少城乡矛盾和冲突,以城乡“求同存异”式的差异化发展来逐步推动城乡融合,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的内涵。习近平关于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论述深刻反映了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城乡关系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成为缩小我国城乡发展差距、指导我国城乡融合发展的行动指南。
(二)指导了农村的贫困治理工作
习近平关于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论述指导了农村的贫困治理工作。农村的贫困问题始终是中国治国安邦的重要问题,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面对农村的贫困问题,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结合不同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农村贫困问题的现状作出符合实际的政治判断和政策安排,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贫困治理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取得的发展成绩越来越辉煌,但伴随发展所产生的各种新的矛盾、问题和风险也正逐步凸显。十八大以来,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农村贫困治理的难度也大大加强。正是基于这样严峻的现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直面中国农村发展的现实难题,针对中国农村贫困治理过程中出现的旧病与新疾,提出了符合时代要求的农村贫困治理政策和方案,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指导,开展新阶段的农村贫困治理工作。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工作之中,从推动城乡劳动者在户籍、就业、收入、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多个方面享受较为均衡的权利,到助力现代农业的发展,推动农民增收、保障农民利益、确保农民脱贫、防止农民返贫,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指导了农村的贫困治理工作。
(三)为重塑城乡关系提供了政策指引
党的十九大作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的重大政治论断,我国面临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现状问题,该问题在城乡主要表现为城乡发展的不协调和农村发展得不充分。我国的城市和农村由于从事的生产类型的不同,在建国以来就存在根深蒂固的二元结构,城乡之间在就业、收入、教育、产业发展、社会保障等多个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别和差距,城乡发展一直处于失衡的状态。习近平关于城乡融合发展重要论述针对上述现实问题作出了解答。以完善的政策来引导农民在城市工作生活,推动农业转移人口与城镇居民享受较为平等的就业、收入、教育、社会保障条件,推动农村农业农民快速发展,从而补齐农村发展的短板。同时,习近平关于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论述在一定程度上为加快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为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为消除城乡之间的分割状态、破解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带动城乡之间的互动共进,为推动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工农城乡关系提供了政策指引,为我国城乡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新的方案。
参考文献:
[1]汪彬.新时代促进中国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思考[J].理论视野,2019(05).
[2]王振坡,韩祁祺,王丽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乡融合发展思想研究[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9(09).
[3]刘俊杰.我国城乡关系演变的历史脉络:从分割走向融合[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1).
[4]范恒山.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的五大着力点[J].经济纵横,2020(02).
[5]张博胜,杨子生.中国城乡协调发展与农村贫困治理的耦合关系[J].资源科学,2020(07).
(焦梦杰,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关键词:城乡融合发展 不平衡不充分 城乡发展差距 城乡发展失衡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乡由于在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等多方面存在差异,二者发展长期处于失衡状态。习近平总书记在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及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集体关于城乡发展思想的基础上,针对城乡发展的现实问题,逐渐发表了关于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论述。这些论述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时代价值。本文从习近平关于城乡融合发展重要论述的生成依据出发,深入阐释其内在意蕴,系统分析其时代价值。
一、习近平关于城乡融合发展重要论述的生成依据
理论来源于实践,生成于特定的时代。习近平关于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论述不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也传承了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集体关于城乡发展的思想,具有深厚的理论根基。同时,习近平早年的从政实践也使其深刻了解了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农村发展的不充分问题,为其城乡融合发展重要论述的生成奠定了实践基础。
(一)习近平关于城乡融合发展重要论述生成的理论来源
1.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从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规律出发,系统分析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及由此产生的城市与乡村之间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的不同,以及城乡之间的日益分离和对立问题。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城市工业化大生产的规模不断壮大,而乡村仍然进行着传统的农业生产,城乡之间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差别逐渐增大,城市与乡村逐渐分离开来。城乡在日益分离的状态之下,利益冲突不断加剧,二者在相互分离的同时逐渐呈现出一种对立状态。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阐述了城乡对立的现实存在以及缓解城乡对立、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根本途径,即“消灭城乡之间的对立……取决于许多物质前提,……,这个条件单靠意志是不能实现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57页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城乡对立非常不利于社会向更高水平发展,而消灭城乡对立最有效的途径就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因此,引起城乡分离与对立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有所发展而发展不足,而解决这一社会现象的根本途径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实现城市与乡村的融合发展。
2.传承了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集体关于城乡发展的思想。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党的历届领导集体提出的关于城乡发展的思想构成了推动我国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依据,同时也为习近平关于城乡融合发展重要论述的生成奠定了理论基础。新中国成立之后,为改变重工业、轻工业与农业之间的失衡发展状况,促进三者的协调发展,毛泽东认为:“要适当地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毛泽东文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4页从中可以看出,虽然在该时期,重工业在经济发展中占中心地位,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同样不容忽视。邓小平从我国实际出发,强调“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65页城市和农村是一个整体,城市不可能脱离农村而单独发展。江泽民从产业发展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一二三产业的关系,指出:“加强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江泽民文选》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64页在一二三产业中,农业占基础地位和首要地位,只有农业稳定发展了,二三产业才能在此基础上得到长足稳定的发展。胡锦涛从城乡融合的角度出发,指出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胡锦涛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630页,从多方面促进工农、城乡的互惠发展。
(二)习近平关于城乡融合发展重要论述生成的实践基础
1.基于我国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现状的现实思考。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作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变的重要论断,充分认识这一论断有利于改变我国城乡失衡发展的现状。在改革开放之后,与以往相比我国更加注重农村和农业的发展,在许多指导思想和政策上对农村也存在倾斜。但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之中,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和大量资金的不断涌入推动我国第二、三产业迅速发展,生产总值迅速增加,而同期第一产业的生产总值与第二三产业相比仍然很小,由此导致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此外,由于城乡之间表现为二元分割状态,二者的发展总是处于失衡状况。在新时代,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要素流动等问题依然存在,二者依然沒有融合发展。因此,只有正确认识和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才能真正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2.习近平早年从政实践的经验。习近平总书记于16岁时下乡,在陕北梁家河村插队落户。在此期间,总书记与当地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切身体会了农村的贫困落后,由此逐渐形成对贫困地区农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和对扶贫事业的坚守。习近平总书记从大学毕业至今,几乎担任过国家各个层级的干部职位,在农村与城市接触了处于不同生活条件的人民,在实际工作中感受了城乡的发展差距,始终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作为其工作的重点。在河北省正定县任职期间,习近平和其他领导班子成员带领干部学习当地先进乡镇企业的发展经验,最终讨论确立了推动正定县长久发展的战略,即除粮食作物之外根据城市的需求来种植经济作物,从而提高农民的收入,发展“半城郊型”经济,在为城市服务的同时,也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在福建任职期间,习近平进一步推动福建“三农”工作的展开,同时大力推动该地区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在浙江担任省委书记期间,习近平针对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不平衡发展提出要正确处理城乡关系和工农关系,“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之江新语》,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03页,切实推动了浙江贫困现象的减少和浙江城乡经济的融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早年的从政经历和促进地方发展的多项举措为其城乡融合发展重要论述的生成奠定了实践基础。 二、习近平关于城乡融合发展重要论述的内在意蕴
习近平关于城乡融合发展重要论述的内涵较为丰富,主要涵盖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推动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推动公共资源向农村流动、促进城乡要素合理配置,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城乡居民基本权益等多方面的内容。
(一)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推动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
我国长期存在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户籍差别,在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影响下,农民工虽然可以在城镇常住,但无法在城镇落户,不能享受和当地居民相同的权利。而就业是人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先决条件,除户籍问题之外,城乡由于在产业结构、劳动技术、人才等多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导致城乡就业存在失衡问题。习近平在多次讲话中都提到了城乡就业问题。首先,针对现有的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农民就业方式有所局限的问题,要大力发展农牧业、服务业等农村特色产业,推动城镇按照产业转移的规律将传统产业转移到周围的农村,增加农民就业机会,丰富农民就业方式。其次,解决城乡就业失衡问题也需要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以积极的就业政策为引导,鼓励各市场主体吸纳农业转移人口就业,为走出农村、走进城镇的农民群众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解决农民就业难题。再次,城乡劳动者的就业制度同样需要改革,要以完善的就业制度来推动城乡居民在就业权利、就业机会、就业方式等方面达到相对平等状态,从而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二)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效,GDP持续大幅度增加,居民收入水平也有了较大提高。但与此同时,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逐渐拉大,由此导致两者不能获得相对均衡的发展。首先,发生该问题最主要的原因是农村居民除了传统的种植生产之外,没有有效的增收途径,因此收入水平较低。对此,习近平强调要改善农民工作种类有限、工作收入较低的现狀,厚植农村发展的现有资源,吸引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农村聚集,开发农村特色产业,带动农村居民增收;鼓励农民工专职从事某一工作,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以此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从而增加自身收入;建立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以长效的政策推动农民持久增收。其次,导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的另一重要因素是现存的收入分配制度仍然不够完善,导致农村居民在收入分配方面不占优势。对此,要调整我国的收入分配格局,以此来增加市民和农民,尤其是农民的收入,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缓和城乡收入矛盾。
(三)推动公共资源向农村流动,促进城乡要素合理配置
我国城乡之间长期存在严重壁垒,二者的人才、土地、资金、技术、信息等大都呈现分配不均衡的现象,导致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越来越大。而在新时代,城乡要实现融合发展,就要破除二者之间要素流动的壁垒,建立相对平等的城乡要素流动机制。首先,人是发展的第一要素,在农村的现代化进程中需要精英人才,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也需要许多城市建设者,但二者对于“人”的需求通常都得不到满足。其次,在户籍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农民可以进入城市工作和生活,但其在农村所留置的土地成为问题。再次,资金支持是农村得以长足发展的必要条件,但农村因本身收入水平的限制及尚未完善的资金划拨政策的存在而难以获得持久有效的农村建设资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非常重视城乡之间的要素流动问题,鼓励精英人才回归乡村建设,帮助农民群众在城市扎根生活,深化农村土地三权制度改革,吸引社会资本助力农业农村发展,推动公共财政政策向农村倾斜,带动人才、资金、技术等多方面要素在城乡之间双向合理流动,促进城乡资源要素合理配置。
(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城乡产业融合发展
我国农村长期以传统的农业生产为主,产业类型单一,产出效率不高,而同期城市的工业快速发展,城乡产业结构变动逐渐失衡。但自古以来农业与工业就是相辅相成、相互依赖的关系,农业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必需的原材料,工业又为农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机器设备等必需的生产资料,二者相互支撑、互为动力。因此,我国的农业和工业要获得持续的发展,城市与农村要达到融合发展状态,就必须推动城乡产业的融合发展。除了接受城市产业的空间转移之外,另一重要的途径是在人才、科技、资金的支持下发展现代农业,“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将农村的传统农业生产和现代农业生产结合起来,以科技化、高效化的生产技术,用多样的生产方式促进农村产业发展。此外,要以农村的资源优势为基础,深入挖掘农村的发展潜力,培养农村的特色产业,以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为支撑,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逐渐缩小城市与农村的产业发展差距,缩小城市与农村产业发展的空间距离,促进城乡产业融合发展。
(五)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城乡居民基本权益
社会保障作为我国民生建设的重要环节,对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需求、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城乡之间的社会保障体系自改革开放以来就存在较大差距,城乡之间的医疗、养老、社会救助等体系存在较大差别,且城乡衔接度较差。以医疗体系为例,城乡之间的医疗保险制度及具体实施方法存在不一致的状况,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借助医疗保险异地就医的需求,因此,“要加快推动城乡基本医保整合,……满足群众合理的异地就医需求。”习近平:《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新华网ttp://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16-08/22/c_135623359.htm,2016年8月22日除了医疗体系之外,城乡之间在养老和社会救助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距,城市的养老及社会救助水平都优于农村,且覆盖范围更广,而与城市相比,农村的养老和社会救助水平较低,覆盖范围较小。此外,由于城乡之间在养老和社会救助等方面衔接度较差,严重影响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的正常生活。因此,要推动城乡的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接轨,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为满足城乡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提供较为均衡的条件,推动城乡社会保障融合发展。 三、习近平关于城乡融合发展重要论述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关于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论述清晰指明了解决城乡发展失衡、发展差距过大问题的可行路径,这些重要论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城乡关系的理论、指导了农村的贫困治理工作,为重塑城乡关系提供了政策指引。
(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城乡关系的理论
马克思与恩格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考察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的城乡关系及其演变,系统地揭示其发展规律。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城市与乡村并不是在社会产生时就存在的,而是社会分工的产物,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产生的。而在生产力有所发展但又发展不足之时,城乡逐渐分离开来。在城乡发展呈分离状态后,以鄉村为代表的封建社会生产关系逐渐衰落,乡村处于被城市统治和剥削的地位,城乡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加剧,城乡发展差距逐渐拉大。但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城乡分离与对立的关系并不是城乡发展的趋势,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私有制被消灭,公有制逐渐建立的基础上,城乡将逐渐由分离走向融合。习近平关于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论述充分借鉴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上述思想,将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作为目标,通过多方面措施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减少城乡矛盾和冲突,以城乡“求同存异”式的差异化发展来逐步推动城乡融合,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的内涵。习近平关于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论述深刻反映了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城乡关系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成为缩小我国城乡发展差距、指导我国城乡融合发展的行动指南。
(二)指导了农村的贫困治理工作
习近平关于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论述指导了农村的贫困治理工作。农村的贫困问题始终是中国治国安邦的重要问题,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面对农村的贫困问题,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结合不同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农村贫困问题的现状作出符合实际的政治判断和政策安排,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贫困治理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取得的发展成绩越来越辉煌,但伴随发展所产生的各种新的矛盾、问题和风险也正逐步凸显。十八大以来,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农村贫困治理的难度也大大加强。正是基于这样严峻的现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直面中国农村发展的现实难题,针对中国农村贫困治理过程中出现的旧病与新疾,提出了符合时代要求的农村贫困治理政策和方案,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指导,开展新阶段的农村贫困治理工作。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工作之中,从推动城乡劳动者在户籍、就业、收入、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多个方面享受较为均衡的权利,到助力现代农业的发展,推动农民增收、保障农民利益、确保农民脱贫、防止农民返贫,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指导了农村的贫困治理工作。
(三)为重塑城乡关系提供了政策指引
党的十九大作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的重大政治论断,我国面临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现状问题,该问题在城乡主要表现为城乡发展的不协调和农村发展得不充分。我国的城市和农村由于从事的生产类型的不同,在建国以来就存在根深蒂固的二元结构,城乡之间在就业、收入、教育、产业发展、社会保障等多个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别和差距,城乡发展一直处于失衡的状态。习近平关于城乡融合发展重要论述针对上述现实问题作出了解答。以完善的政策来引导农民在城市工作生活,推动农业转移人口与城镇居民享受较为平等的就业、收入、教育、社会保障条件,推动农村农业农民快速发展,从而补齐农村发展的短板。同时,习近平关于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论述在一定程度上为加快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为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为消除城乡之间的分割状态、破解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带动城乡之间的互动共进,为推动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工农城乡关系提供了政策指引,为我国城乡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新的方案。
参考文献:
[1]汪彬.新时代促进中国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思考[J].理论视野,2019(05).
[2]王振坡,韩祁祺,王丽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乡融合发展思想研究[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9(09).
[3]刘俊杰.我国城乡关系演变的历史脉络:从分割走向融合[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1).
[4]范恒山.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的五大着力点[J].经济纵横,2020(02).
[5]张博胜,杨子生.中国城乡协调发展与农村贫困治理的耦合关系[J].资源科学,2020(07).
(焦梦杰,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