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本是山东乡下孩子,长大后出乎意外地从事外交工作,但即使是身处异国他乡,照样不由自主地关注中国的农业,深深眷恋广大农村的父老乡亲。艾青有句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对我来说,对养育我的那片土地,如同远行的孩子时刻惦念着爹娘和爷爷奶奶。
翻阅着案头的这卷《西王志》,我想了很多,心绪难平。粗粗回顾,就可以看到中国农村改革开放的两次高潮。
第一次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实现了马克思提出的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的直接结合。仅此一举便使中国农民基本告别了饥饿,而且推动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诚如小平同志所言,达到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规模。
第二次是从2002年党的十六大开始,中央把解决农民增收难的关键放在突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上,首要目标就是取消农业税,采取少取多予放活的政策。2004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决定“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平均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以上,5年内取消农业税”。一石激起千层浪。后来仅用3年时间,就在全国范围免除了延续了两千六百年的“皇粮国税”。这是亘古未有、造福天下苍生的大事!记得这是在那年春节前宣布的,新华社在评论中写道:“这是给亿万农民送上了一份厚重的‘新年礼物’!”
更使我国农村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是中央继而做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根据这一战略,要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培养一代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通过农民的劳动和国家的政策扶持,明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争取把农村建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小康家园。
这一构想驱散了多少陈旧观念,孕育了多少弄潮英雄,让多少梦想变成了现实!
山东滨州邹平县西王村的巨变就是对这些问题的生动解答。经过20年的努力,这个仅有160户人家的贫困村庄,基本实现了农业产业化、生活福利化、土地集约化和农村城市化,成为一家集玉米加工、食油、钢铁、酒水、物流、热电于一体的工业企业集团。其主导产品打入了国际市场,食用葡萄糖、无水葡萄糖、麦芽糊精、玉米油的生产规模跃居亚洲第一。
看着西王陈列馆中那些当年的农具,人们难以把它们与这个一万三千人的企业、全封闭现代化流水线和科研试验室联系在一起;看着当年照片上简陋的农舍,我们几乎不敢相信,眼前整齐的公寓楼和老人别墅里住的就是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乡亲。这个当年远近出名的穷村如今已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冠名为“中国糖都(淀粉糖)”。
从苦到甜的奥秘又是什么呢?
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胡锦涛主席视察山东时说的这个道理就像是给千万个西王村的变迁史做出的总结。听着那些安享晚年的爷爷奶奶唱着自己创作的歌儿《西王老人幸福多》,看着他们眼角闪动的泪光,我们更加明白:人民的幸福是革命事业的起点也是归宿,是共产党人的初衷也是 远谋!
洒向人间都是“甜”,对西王村的党组织来说不是口号,而是一种真实;“为人民服务”在这里不只是党员豪迈的誓言,也是平平常常的实践。
中国有“隔代编史、当代修志”的传统。西王集团在平稳健康前行的同时,组织力量编撰《西王志》令我肃然起敬。回顾历史本身就是一个再学习的过程。对当代人如此,对子孙后代尤为重要。西王人编修村志,打夯现代企业文化基础,是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个创举。
修史与修志有所区别,史远而志近,史专而志广,史以议论见长而志以记述为主。存史、资政、育人、博物是志书的基本要求。
祝《西王志》成为家乡沃土上的智慧百科。有了这样的精神财富,就能把艰苦创业和创造性劳动的传统不断弘扬。
西王村和祖国同行,和时代同行,正任重道远,前景美好无限!
2010年10月20日于北京西交民巷23号、东交民巷30号。
(责任编辑:智建丽)
相关链接
西王集团——贫困小村的大奇迹
山东省邹平县的西王村在短短20多年中,从一个160户人家的贫困村发展为远近闻名的文明村、富裕村,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范。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中国经济百强村第八名”等荣誉称号。
由西王村发展起来的西王集团有限公司始建于1986年,是一家以玉米深加工和特钢为主业,投资涉及置业、酒水、物流、热电等多个行业领域的全国大型工业企业。2010年1—10月份,已实现销售收入138.1亿元,利税11.8亿元。荣列2010年中国企业500强、中国制造业500强,成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国家环境友好企业”、“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集团党委被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勇同志享有“全国劳动模范”、“中国优秀民营企业家”、“中国十大杰出村官”等诸多荣誉。
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李肇星同志在探亲途中路过此地,深有感触,并为《西王村志》欣然作序。
翻阅着案头的这卷《西王志》,我想了很多,心绪难平。粗粗回顾,就可以看到中国农村改革开放的两次高潮。
第一次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实现了马克思提出的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的直接结合。仅此一举便使中国农民基本告别了饥饿,而且推动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诚如小平同志所言,达到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规模。
第二次是从2002年党的十六大开始,中央把解决农民增收难的关键放在突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上,首要目标就是取消农业税,采取少取多予放活的政策。2004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决定“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平均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以上,5年内取消农业税”。一石激起千层浪。后来仅用3年时间,就在全国范围免除了延续了两千六百年的“皇粮国税”。这是亘古未有、造福天下苍生的大事!记得这是在那年春节前宣布的,新华社在评论中写道:“这是给亿万农民送上了一份厚重的‘新年礼物’!”
更使我国农村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是中央继而做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根据这一战略,要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培养一代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通过农民的劳动和国家的政策扶持,明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争取把农村建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小康家园。
这一构想驱散了多少陈旧观念,孕育了多少弄潮英雄,让多少梦想变成了现实!
山东滨州邹平县西王村的巨变就是对这些问题的生动解答。经过20年的努力,这个仅有160户人家的贫困村庄,基本实现了农业产业化、生活福利化、土地集约化和农村城市化,成为一家集玉米加工、食油、钢铁、酒水、物流、热电于一体的工业企业集团。其主导产品打入了国际市场,食用葡萄糖、无水葡萄糖、麦芽糊精、玉米油的生产规模跃居亚洲第一。
看着西王陈列馆中那些当年的农具,人们难以把它们与这个一万三千人的企业、全封闭现代化流水线和科研试验室联系在一起;看着当年照片上简陋的农舍,我们几乎不敢相信,眼前整齐的公寓楼和老人别墅里住的就是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乡亲。这个当年远近出名的穷村如今已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冠名为“中国糖都(淀粉糖)”。
从苦到甜的奥秘又是什么呢?
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胡锦涛主席视察山东时说的这个道理就像是给千万个西王村的变迁史做出的总结。听着那些安享晚年的爷爷奶奶唱着自己创作的歌儿《西王老人幸福多》,看着他们眼角闪动的泪光,我们更加明白:人民的幸福是革命事业的起点也是归宿,是共产党人的初衷也是 远谋!
洒向人间都是“甜”,对西王村的党组织来说不是口号,而是一种真实;“为人民服务”在这里不只是党员豪迈的誓言,也是平平常常的实践。
中国有“隔代编史、当代修志”的传统。西王集团在平稳健康前行的同时,组织力量编撰《西王志》令我肃然起敬。回顾历史本身就是一个再学习的过程。对当代人如此,对子孙后代尤为重要。西王人编修村志,打夯现代企业文化基础,是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个创举。
修史与修志有所区别,史远而志近,史专而志广,史以议论见长而志以记述为主。存史、资政、育人、博物是志书的基本要求。
祝《西王志》成为家乡沃土上的智慧百科。有了这样的精神财富,就能把艰苦创业和创造性劳动的传统不断弘扬。
西王村和祖国同行,和时代同行,正任重道远,前景美好无限!
2010年10月20日于北京西交民巷23号、东交民巷30号。
(责任编辑:智建丽)
相关链接
西王集团——贫困小村的大奇迹
山东省邹平县的西王村在短短20多年中,从一个160户人家的贫困村发展为远近闻名的文明村、富裕村,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范。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中国经济百强村第八名”等荣誉称号。
由西王村发展起来的西王集团有限公司始建于1986年,是一家以玉米深加工和特钢为主业,投资涉及置业、酒水、物流、热电等多个行业领域的全国大型工业企业。2010年1—10月份,已实现销售收入138.1亿元,利税11.8亿元。荣列2010年中国企业500强、中国制造业500强,成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国家环境友好企业”、“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集团党委被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勇同志享有“全国劳动模范”、“中国优秀民营企业家”、“中国十大杰出村官”等诸多荣誉。
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李肇星同志在探亲途中路过此地,深有感触,并为《西王村志》欣然作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