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教学法以为教学是一种师生间的相互活动,但它却否定了学生同伴间的相互影响,将教学活动过于简单化了。这使得学生过于严谨、思维定势、从众心理、信息饱和等表现较为严重。
1. 概念
讨论式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它是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增加学生之间的协助和交流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围绕某一中心内容进行讨论,可以激发学生激情,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讨论法,可以培养并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阅读能力、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2. 讨论法的运用
(1)问题式讨论法。
精心设计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讨论的方法,既问题讨论法。例如,在讲“化学键”这一概念及系列问题时,学生疑点甚多,氯化钠、氯化氢为什么形成不同的化学键;碳原子最外层有四个电子形成四个共价键,氮原子最外层有五个电子应该形成五个共价键,而实际形成三个,如此种种问题有待讨论。我先将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一一写在黑板上,而后让大家展开自由讨论,举手发言,相互补充。氢元素、钠元素都在 IA族,氯化钠、氯化氢理应形成同一类型的化学键,然而氯化钠是离子键相结合,氯化氢是共价键相结合(氢原子、氯原子间形成共用电子对)。钠原子的最外电子层的一个电子转移到氯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从而形成带正电荷的钠离子和带负点的氯离子,阴阳离子间产生了静电作用。氢原子失电子能力比钠原子弱,氢与氯化合时不失电子而形成共用电子对。通过讨论,大家认识到离子键和共价键的主要区别在于成键原子得失电子能力的相对强弱。共价键形成多少个,讨论后发现:第七主族元素只形成一个,第六主族元素形成二个,第五主族元素形成三个,第四主族元素形成四个。
在讨论过程中,理解能力强的学生能够帮助理解能力差的学生解决许多问题。学生的认识水平是有差异的,通过讨论和争论,能使学习水平趋向一致。学生解释问题更易被学生接受,胜过教师的苦口婆心。还能改变教师“一支粉笔,一张嘴,从上课讲到下课”的旧式课堂教学模式。
(2)随机式讨论法。
这是一种根据学生的情绪反应和认知反馈,随时调整教学进程,让学生去讨论的方法,谓之随机式讨论法。在平时的教学中,其中在用讲授法授课时,学生会作出各种的情绪反应和认知反馈,教师应及时发现。如当他们表情迷惑时,表明他们对所讲内容有疑惑;当他们私下嘀咕时,意味着学生在理解上存在疙瘩;当他们无精打采时,显示学生的身心疲惫、缺乏兴趣。这时,作为教师就不应该靠提高嗓门或硬性要求学生集中精力来维持授课,而是应该停下来,不惜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无拘无束地展开讨论,以暴露并解决他们的问题或教师授课的问题。这种讨论看似耽误了时间,实为促进了教学。它使得教学更利于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更利于知识的落实和理解掌握。如讲高一化学中的氧化还原反应时,很多教师也许并不觉得有疑难点可处理,但学生在初中建立的“得失氧”的观念太死,他们常会出现嘀嘀咕咕的现象。诸如此类的表现是常有的,这正是随机式讨论应用的好时机。
(3)实验式讨论法。
这是一种根据实验的内容提出问题或根据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而展开讨论的方法。化学课有较多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充分挖掘实验中的问题,创造学生参与的机会,也是有意义的。对大多数的演示实验不应该由教师全部归纳总结,而应该引入学生参与的讨论模式:根据实验主题教师演示实验,由学生来归纳实验现象;并由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科学结论,然后在教师的指点和提问的引导下,对此知识点进行适当的拓展。应该强调的是,不要让学生只停留在形象思维阶段,通过讨论引发他们的抽象思维,才比较深刻。比如在讲“氟溴碘”一节时的演示实验,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再由现象得出相应的性质,经过学生的热烈讨论,问题就自然解决了。
学生分组实验时,可利用实验报告册中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讨论,先形成理论答案,然后再动手进行实验验证和探索。这是培养学生在实验中的探究能力的重要过程。
(4)习题式讨论法。
在讲解习题中,让学生发现问题或教师诱导出问题而引发讨论的方法,谓之习题式讨论法。这种讨论法是主体作用发挥最充分的过程,是学生暴露知识缺陷、暴露思维的过程。思维能力是整个能力结构的核心,思维能力提高了,综合能力也提高了。
在进行习题教学或试卷讲评时,可把题目分类分段,在每讲完一段题目后,留一点时间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讨论,教师在教室里巡回解疑,发现公共问题再引导讨论。有些大计算题的隐含条件较多、解题思路不一、解题方法也较多。这时,可先由教师分析题意,给出一种基本解题思路、解法,然后发动学生共同讨论。
3. 讨论教学法还需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质疑
启发、设疑能使学生从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产生矛盾,激起思维的欲望,不仅能使学生在兴趣和成功的喜悦中较好地掌握知识,还能从中发展思维,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针对初中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常犯的错误——不配平或任意改动化学式中原子个数,可以设置这样一个情境,教师先以C + O2→CO2为例,说明什么是化学方程式,然后设疑,提问 P + O2 → P2O5 这是不是化学方程式?由于学生这时对什么是化学方程式正处于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的状态,对这个似是而非的问题一下子有了兴趣,教师让学生讨论,课堂上各抒己见,气氛热烈,接着教师进一步提问:要使它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你认为如何改动。这时大部分学生置于思考、探究的气氛中。教师将学生做出的各种解答方法让全班学生一一评议,争辩,最后教师再指导学生阅读和小结。当一些学生看到教材中叙述的化学方程式书写方法和书写步骤与自己的尝试一致时,脸上露出了成功的笑容,学生的情绪、意志、思维能力以至交往能力从中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总之,教师要在教学过程革新教学思想。讨论法耗用时间长,教师应舍得让出时间和空间,让出自己长期以来一直控制的角色。合理处理教材做到详略得当。讨论要尽量围绕中心内容展开,教学重点要突出、强化。对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灵活应用,就一定会把握讨论法的精华,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收稿日期:2013-03-13
1. 概念
讨论式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它是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增加学生之间的协助和交流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围绕某一中心内容进行讨论,可以激发学生激情,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讨论法,可以培养并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阅读能力、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2. 讨论法的运用
(1)问题式讨论法。
精心设计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讨论的方法,既问题讨论法。例如,在讲“化学键”这一概念及系列问题时,学生疑点甚多,氯化钠、氯化氢为什么形成不同的化学键;碳原子最外层有四个电子形成四个共价键,氮原子最外层有五个电子应该形成五个共价键,而实际形成三个,如此种种问题有待讨论。我先将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一一写在黑板上,而后让大家展开自由讨论,举手发言,相互补充。氢元素、钠元素都在 IA族,氯化钠、氯化氢理应形成同一类型的化学键,然而氯化钠是离子键相结合,氯化氢是共价键相结合(氢原子、氯原子间形成共用电子对)。钠原子的最外电子层的一个电子转移到氯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从而形成带正电荷的钠离子和带负点的氯离子,阴阳离子间产生了静电作用。氢原子失电子能力比钠原子弱,氢与氯化合时不失电子而形成共用电子对。通过讨论,大家认识到离子键和共价键的主要区别在于成键原子得失电子能力的相对强弱。共价键形成多少个,讨论后发现:第七主族元素只形成一个,第六主族元素形成二个,第五主族元素形成三个,第四主族元素形成四个。
在讨论过程中,理解能力强的学生能够帮助理解能力差的学生解决许多问题。学生的认识水平是有差异的,通过讨论和争论,能使学习水平趋向一致。学生解释问题更易被学生接受,胜过教师的苦口婆心。还能改变教师“一支粉笔,一张嘴,从上课讲到下课”的旧式课堂教学模式。
(2)随机式讨论法。
这是一种根据学生的情绪反应和认知反馈,随时调整教学进程,让学生去讨论的方法,谓之随机式讨论法。在平时的教学中,其中在用讲授法授课时,学生会作出各种的情绪反应和认知反馈,教师应及时发现。如当他们表情迷惑时,表明他们对所讲内容有疑惑;当他们私下嘀咕时,意味着学生在理解上存在疙瘩;当他们无精打采时,显示学生的身心疲惫、缺乏兴趣。这时,作为教师就不应该靠提高嗓门或硬性要求学生集中精力来维持授课,而是应该停下来,不惜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无拘无束地展开讨论,以暴露并解决他们的问题或教师授课的问题。这种讨论看似耽误了时间,实为促进了教学。它使得教学更利于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更利于知识的落实和理解掌握。如讲高一化学中的氧化还原反应时,很多教师也许并不觉得有疑难点可处理,但学生在初中建立的“得失氧”的观念太死,他们常会出现嘀嘀咕咕的现象。诸如此类的表现是常有的,这正是随机式讨论应用的好时机。
(3)实验式讨论法。
这是一种根据实验的内容提出问题或根据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而展开讨论的方法。化学课有较多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充分挖掘实验中的问题,创造学生参与的机会,也是有意义的。对大多数的演示实验不应该由教师全部归纳总结,而应该引入学生参与的讨论模式:根据实验主题教师演示实验,由学生来归纳实验现象;并由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科学结论,然后在教师的指点和提问的引导下,对此知识点进行适当的拓展。应该强调的是,不要让学生只停留在形象思维阶段,通过讨论引发他们的抽象思维,才比较深刻。比如在讲“氟溴碘”一节时的演示实验,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再由现象得出相应的性质,经过学生的热烈讨论,问题就自然解决了。
学生分组实验时,可利用实验报告册中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讨论,先形成理论答案,然后再动手进行实验验证和探索。这是培养学生在实验中的探究能力的重要过程。
(4)习题式讨论法。
在讲解习题中,让学生发现问题或教师诱导出问题而引发讨论的方法,谓之习题式讨论法。这种讨论法是主体作用发挥最充分的过程,是学生暴露知识缺陷、暴露思维的过程。思维能力是整个能力结构的核心,思维能力提高了,综合能力也提高了。
在进行习题教学或试卷讲评时,可把题目分类分段,在每讲完一段题目后,留一点时间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讨论,教师在教室里巡回解疑,发现公共问题再引导讨论。有些大计算题的隐含条件较多、解题思路不一、解题方法也较多。这时,可先由教师分析题意,给出一种基本解题思路、解法,然后发动学生共同讨论。
3. 讨论教学法还需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质疑
启发、设疑能使学生从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产生矛盾,激起思维的欲望,不仅能使学生在兴趣和成功的喜悦中较好地掌握知识,还能从中发展思维,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针对初中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常犯的错误——不配平或任意改动化学式中原子个数,可以设置这样一个情境,教师先以C + O2→CO2为例,说明什么是化学方程式,然后设疑,提问 P + O2 → P2O5 这是不是化学方程式?由于学生这时对什么是化学方程式正处于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的状态,对这个似是而非的问题一下子有了兴趣,教师让学生讨论,课堂上各抒己见,气氛热烈,接着教师进一步提问:要使它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你认为如何改动。这时大部分学生置于思考、探究的气氛中。教师将学生做出的各种解答方法让全班学生一一评议,争辩,最后教师再指导学生阅读和小结。当一些学生看到教材中叙述的化学方程式书写方法和书写步骤与自己的尝试一致时,脸上露出了成功的笑容,学生的情绪、意志、思维能力以至交往能力从中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总之,教师要在教学过程革新教学思想。讨论法耗用时间长,教师应舍得让出时间和空间,让出自己长期以来一直控制的角色。合理处理教材做到详略得当。讨论要尽量围绕中心内容展开,教学重点要突出、强化。对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灵活应用,就一定会把握讨论法的精华,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收稿日期:2013-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