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危机形成机制分析

来源 :经济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n65432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08年,全世界爆发了自1929年以来的最大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对于大部分国家的影响非常深远。对中国来说,经济危机也带来了重大创伤,中国的劳动力就业、出口制造业、银行业等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对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简要概括的基础上,从商业信用制度、生产过剩、经济政治体制三个方面分析目前经济危机的形成机制,体现了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在分析当前经济危机依然具有较强的适用性。
  关键词:经济危机;马克思主义;形成机制
  中图分类号:F113.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3-0001-02
  
  一、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简述
  (一)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认为,生产与消费之间发生尖锐的矛盾:一方面工人是消费品的主要消费者,另一方面“每一个资本家都知道,他同他的工人的关系不是生产者同消费者的关系,并且希望尽可能地限制工人的消费。即限制工人的交换能力,限制工人的工资”[1],以便最大限度地获取剩余价值。生产的无限扩大与工人有限的支付能力并存,一旦生产普遍超过了主要来自工人的有限需求和消费,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从而导致经济危机爆发。
  (二)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
  马克思认为,资本的本性决定了市场经济不可能有合乎比例的生产,对剩余价值的无休止追逐是资本积累规模螺旋式上升、生产能力无限扩张的内在动因。恩格斯说:“大工业的必然后果——自由竞争很快就达到十分剧烈的地步。”而从全社会的角度看,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处于自由无序状态,每个企业都在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都在盲目的扩大规模,这就注定了无政府状态下的供需不平衡。
  然而,上述理论是基于早期的自由资本主义时代(19世纪)所提出来的。20世纪、特别是1929年经济危机之后,苏联的一枝独秀促使各资本主义国家都开始反思,并进行了相应的改良,政府开始适当干预市场,从而企业生产与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三)商业投机与货币信用的矛盾
  马克思曾指出:“危机最初不是在和直接消费有关的零售商业中暴露和爆发的,而是在批发商业和向它提供社会货币资本的银行中暴露和爆发的。”[2] 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引起信用规模的扩大,而信用的膨胀又反过来促进生产经营规模的膨胀:在繁荣时期,股票、債券等虚拟资本的巨大增长和各种投机播动的大量兴起,又为进一步扩大信贷规模提出了强烈的需求。但是,手中堆积着大量商品的批发商的资本回流却非常缓慢,数量非常少,“以致银行催收贷款,或者为购买商品而开出的汇票在商品再卖出去以前已经到期,危机就会发生……于是崩溃就爆发了,它一下子就结束了虚假的繁荣。”
  二、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特征
  (一)经济危机的强度超过以往任何一次经济危机
  目前已有专家认为,2008年经济危机的波及面和影响程度已超过1929年。未来一至二年,美日欧三大经济体可能面临负增长,此后还会有二至三年的增长率低于1%的萧条期。美政府接管房利美和房地美,美国五大投行摩根士丹利、雷曼兄弟等彻底消失,全世界性的银行倒闭浪潮,美国汽车三巨头摇摇欲坠,以及甚至出现的冰岛等国家的破产……由于全世界经济的高度开放和全球一体化,此次经济危机的传播速度和范围已大大超越1929年。
  (二)全球性多危机同时出现加剧经济危机
  这次危机是人类历史上首次金融危机、石油危机和粮食危机同时出现。解决石油危机、粮食危机与解决金融危机是互为排斥的,因为高盛、摩根大通、摩根斯坦利等国外银行巨头拥有巨量的石油和农产品期货多头头寸,油价粮价下跌必将引起金融机构的倒闭。
  (三)虚拟经济开始影响实体经济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有着非常强的关联关系。在实体经济系统中产生的风险,例如产品积压、企业破产,都会传递到虚拟经济系统中,导致其失稳;虚拟经济中的风险,例如股票指数大落、房地产价格猛跌、银行呆账剧增和货币大幅贬值等,也会对实体经济造成严重影响。欧美发达国家增长大幅放缓,有些国家甚至出现负增长。经济衰退最直接的表现为企业利润下滑,企业破产,失业率大增,社会不安因素增加,严重的将造成社会、国家动荡。这就是虚拟经济开始影响实体经济的表现。
  三、运用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分析当前经济危机
  虽然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形成于一百多年前,对解释现代世界经济危机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纰漏。但是由于其理论的严密性以及当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仍然延续一百年前的基本模式,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对当前经济危机分析依然具有一定适用性。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商业信用制度仍然是形成当前经济危机的主要杠杆。马克思认为,货币经济发展到信用经济形式时,经济危机随时都会成为现实。信用不是危机爆发的原因,但它对于危机的发展起着促进和强化的作用,是“生产过剩和商业过度投机的主要杠杆”[3]。这就是说,信用一方面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大;另一方面信用造成了一种虚假的需求,隐蔽了生产过剩的事实,促使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盲目扩大和投机活动,最终必然导致生产的过剩,这个时候会出现债务偿付危机,信用出现紧缩。在这种情况下,“货币会突然作为唯一的支付手段和真正的价值存在,绝对地和商品相对立”[3]。人们对货币和剩余财富的追求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商业信用开始演变为全社会用来投机套利的重要工具,从而再一次引发“荷兰郁金香”式的投资热。但总有一个时刻,在“一个接一个的支付的锁链的抵消支付的人为制度” [4] 遭到破坏的时候,链条会断裂,从而引起信用危机,爆发经济危机。随后,信用危机逐步转化为货币危机,经济危机进入全面爆发的阶段。
  其次,过剩仍然是当前经济危机的罪魁祸首。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所表现出来的生产过剩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增长已经超过了劳动群众的实际需要。这是一种相对过剩,是相对于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出现的相对过剩。马克思在第3卷第30章指出:“各个部门生产的不平衡”以及生产力的发展相反的“群众的有限消费”乃是危机的最终原因和根源[3]。他在这些地方考虑到危机来自或者由于生产部门之间的不平衡,或者由于群众之间有限的消费而引起的超过需求的商品生产过剩。资本过剩和利润率下降被看做是这个过程的终结。当前经济危机不论在虚拟经济,还是在实体经济领域,都已经体现了严重的过剩状况。最主要的表现是由于房地产及其衍生品的过度开发导致了生产过剩。房地产成为消费者的第一消费对象,从而迎来了房地产市场的黄金时代。美国房地产市场迎来了长达十四年的繁荣,同时也蕴藏了房地产市场生产过剩的危机——高速增长的房地产及其衍生产品一旦面临美国国人的购买力下降,将给美国的房地产市场、金融市场乃至整个美国经济造成致命打击。资本主义生产的相对过剩在世界经济危机中充当罪魁祸首的角色。
  最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体制仍然是当前经济危机的根源。马克思从社会制度层面去寻找经济危机的根源,认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 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既然资本主义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这种对抗性矛盾。因此,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伴侣,要消除危机,就必须消灭资本主义制度本身。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危机是“作为盲目起作用的自然规律强制性地和破坏性地为自己开辟道路”[5]。当资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后,各国家政府、大财团、垄断资本组成利益共同体,共同剥削劳动人民的剩余价值,经济危机更容易上升国际层面,1929年经济危机正是最好的例证。
  四、启示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得出,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在分析当前的世界经济危机仍然具有一定的适用性,结合当前中国应对全球经济危机的措施,进而得出以下三点启示:
  第一,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不可克服的矛盾。由于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一直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得不到解决,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商业投机与货币信用的矛盾就都得不到解决,经济危机就会周期性的不断复发。即使有关国家和商业财团可以暂时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制造繁荣,但这种虚假的购买力只能暂时延迟经济危机发生的事件。届时将会昙花一现,引起更大规模的经济危机。
  第二,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在面对经济危机时体现了极大的优越性。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不存在资本主义体制的基本矛盾,国家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即使现在有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但是政府依然会站在全局的角度,制定各种宏观调控政策,在第一时间内反击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冲击。至于现在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也十分有限,仅仅限于因国外购买力下降带来的出口下降,进而导致的生产过剩。这种过剩在本质上与资本主义制度的过剩有本质的不同,国家政府已出台4万亿的拉动内部投资和内需的政策,全力保增长。从这一点上来看,中国相对于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危机的应变速度要快很多,也更加有效。
  第三,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被社会主义制度所取代。社会主义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社会制度,它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纵观过去一百多年来,资本主义国家制度已经发展了较大改变,其中,很大程度都是向社会主义制度“学习”的结果。可以预见,在经历这场经济危机之后,资本主义国家还将继续改良自身的经济政治体制。虽然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尚需要一些时日,但是该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代表的经济政治体系必将体现出更大的优越性,同时也将更加充满活力,展现在世界东方的舞台上。
  
  參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04.
  [2]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272-585.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58.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304.[责任编辑 刘娇娇]
其他文献
摘要:中世纪,阿拉伯—伊斯兰学者众多,其关涉经济学的议题频出,伊本·泰米叶不外其例,对市场供需矛盾、价格机制、经济生活秩序的有效管理等均有犀锐的阐释,这不仅是对“18世纪前几无经济学议题”论断的回应,也对其后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多有惠益。  关键词:伊本·泰米叶;经济思想;中世纪  中图分类号:F09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7-0011-05    中世纪,几乎没
期刊
摘要:用外商直接投资,是中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多年来,随着中国利用外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外资对中国产业结构的影响日益明显。投资流向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动态相关性决定了中国在布局产业结构时,必须考虑到外资流向带来的影响。因此,分析中国利用外资产业分布及其对经济的影响,制定和实施有效的外资产业政策,加强引导外资的产业导向,对中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外商;
期刊
摘要:和谐社会要求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人类社会与大自然的和平共处,互利互惠。抵制过度包装,实现绿色包装以及包装材料的再循环是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通过借鉴发达国家成功案例,促进中国循环经济在包装材料上的发展。  关键词:循环经济;包装材料;再循环;回收利用  中图分类号:F12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7-0174-02    引言  近三十年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较
期刊
摘要:浅谈产业结构调整中的投资机理,主要从产业结构调整中的投资流向问题为主要切入点来分析。投资流向与产业结构调整是社会经济运行中相关性很强的两个动态过程。结合目前中国部分行业出现的产业结构严重失衡、产能过剩的问题以及为有效应对金融危机各国普遍以发展新能源产业和调整能源产业结构为重点的“绿色新政”的现状,浅谈中国能源产业结构调整和投资流向问题。  关键词:产业结构调整; 投资流向; 能源产业  中图
期刊
摘要:旅游市场营销在促进旅游业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而各地都将旅游市场营销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予以推进,力求开拓旅游客源市场,提升当地旅游的知名度和吸引力,进而炒热旅游市场,推进旅游业发展。当前,根据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和新情况,连云港旅游市场营销工作迫切需要立足自身实际,不断创新宣传模式,从而更好地适应新的发展需要。  关键词:宣传模式;旅游市场;市场拓展;连云港市  中图分类号:F
期刊
摘要:随着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启动,市场力量得到空前释放。与此相适应,国家权力的谨慎转移为民间组织的发育提供了合法性空间。行政机构改革伴生了一批半官方性质的社团。借助国家法团主义理论对K省建材行业协会进行实证分析,试图展示当代中国半官方社团的生存困境与演变路径。  关键词:国家法团主义;半官方社团;行业协会  中图分类号:C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7-0
期刊
摘要:管理经济学是对公共管理学科具有基本方法论意义的基础课程。但是,目前这门课程的教材偏重于企业管理,与公共部门的管理需要尚有一段距离。通过对这门课程与微观经济学的分野、在公共管理学科中的定位以及案例选择这三个基础性教学问题的探讨,力图明晰这门课程在公共管理学科中的性质、定位以及案例选择标准,期望有助于优化教学策略,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管理经济学;公共管理学科;实证领域;规范性研究;技能型教
期刊
摘要:中国教育事业要加快发展,不能只寄希望于公办学校,必须要有新思路、新举措,大力发展民办教育是当今时代对教育的必然要求。以连云港市赣榆县为案例,具体分析该县推进民办教育发展的主要做法,并针对连云港市现状提出进一步加快民办教育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民办教育;发展对策;制度创新  中图分类号:G5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7-0288-02    一、连云港市赣
期刊
摘要:上海对口帮扶德昂族项目是目前全国启动的发达地区帮扶人口较少民族的唯一项目,一边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一边是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区域,是“共同富裕”的理想把他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健全对口帮扶项目的后续管理,促进项目效益的持续发挥,造福于贫困民族地区群众的长远利益。  关键词:对口帮扶;德昂族;扶贫模式;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3-0043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