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形态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存在的形式和状态,依据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场所可以将其划分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其中,学校是学生受教育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因此学校教育应关注于学生的生命成长,为此,应不断地改良构建学校教育形态。
【关键词】:生命成长 学校教育 形态
社会对提高人文素养的呼声越来越高,立德树人成为当前我国教育的重要使命。学校教育应能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积极推行以“重视学生的主体需求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为核心的“主体德育”体系,不仅帮助学生构建起自由、丰富、光明的精神世界,让品格同青春一起成长,更走在了国内德育领域的前沿。构建能够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学校教育生活形态是至关重要的。
一、引导教师感悟教育真谛
1.教育是帮助学生获得人生幸福的事业
有人说:教育不能决定人自然生命的周期,但是它可以使人在有限的岁月里更好地感受生命的意义、体现生命的价值。还有教育家认为:优质教育是对每一个生命个体充满终极关爱的教育,是“目中有人”的教育。这些话都从学生生命成长的高度诠释了教育的真正内涵:教育绝不单纯的是一种知识与技能的堆积,而是对学生灵魂的塑造,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教育事业理应成为帮助学生获得人生幸福的事业。
2.教师的意义在于对学生的生命成长的引导和影响
一直以来,教师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更多是起着传授文化科学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作用。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知识的宝库,是一部活的教科书,教师的职责就是要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以学定教,同案协作”教学模式打破了教师只注重知识灌输的常规。使教师找到了新的定位,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这种角色的转化更有助于师生潜能的开发,改变课堂教学面貌,优化课堂模式。它的最终目的就是是要把学生的潜力发挥出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为学生的生命成长奠基。
3.相信每个孩子都能获得成功
“让每一只小鸟唱歌,让每一朵花儿都开放”,这是教育的使命。“相信每个孩子都能获得成功”,这是每一个教师都应该秉持的教育思想,也是“以学定教,同案协作”教学模式的核心理念。由此,在教学实践中,应注重引导教师从关注每一个学生出发,面向全体,全面发展。力求使每个孩子都能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
二、让课堂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摇篮
1.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课堂更精彩
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教师应该首先要做到以下四点:第一、把“問”的权利还给学生;第二、把“读”的时间留给学生;第三、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第四、把“练”的安排纳入课堂。学生有了充分自主的时间和展示的空间,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强,课堂生成就会更精彩。
2.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
“以学定教,同案协作”教学模式关注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不论是课前、课中还是课后都要求教师把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作为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底子。
3.优化学法,减负增效,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会学习。
传统课堂教学,教师只重视知识的输出,忽略方法的渗透,学生简单机械认知,课堂教学是靠挤占时间来提高成绩,最终造成的是学生厌学,教师职业倦怠。“优化学法,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是“以学定教,同案协作”教学模式的又一理念支撑。关注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这正与新课改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有着内在的契合。除了在课前预习中要注重学法的指导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要善于引导学法,同时各学科教师要依据本学科特点和学科学习规律在实践中不断归纳、总结适合于学生的好的学法,并让学生在体验中习得这些方法,不断优化这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变维持型学习为创新型学习。
三、科学评价,激励导航,让孩子们快乐成长
教师应通过开展教学调研,认真研究制定适合本地区课程评价体系,用以指导课堂教学改革实验工作。要坚持一个原则,即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统一,尤其将评价的重点放在过程中,充分发挥形成性评价的反馈、纠正、改进、激励、强化等教育功能,使评价成为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强有力的措施。此外,应制定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课堂教学评价具有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双重功能。从关注教师的“教”到关注学生的“学”,这一视角的转变对我们现行的课堂教学、教师教学行为及其相关的教学管理等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全新的启示。
总之,为孩子的生命成长奠基,使其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使其愉快学习,幸福成长,是新素质教育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的成长,教育应当走入学生的心灵,开发学生的心智,唤醒学生认知的激情,为学生的未来成长打下厚实的基底。
【参考文献】
【1】李家成. 追求真实的生命成长——对“新基础教育”价值取向的体悟[J]. 教育发展研究, 2003, 23(3):45-47.
【2】夏青峰. 改革学校教育形态,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J]. 中国教师, 2017(13).
作者简介:任瑾(1993—),女,汉族,青海省西宁市人,教育硕士,单位:天水师范学院教育教师学院小学教育专业,研究方向:小学教育
【关键词】:生命成长 学校教育 形态
社会对提高人文素养的呼声越来越高,立德树人成为当前我国教育的重要使命。学校教育应能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积极推行以“重视学生的主体需求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为核心的“主体德育”体系,不仅帮助学生构建起自由、丰富、光明的精神世界,让品格同青春一起成长,更走在了国内德育领域的前沿。构建能够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学校教育生活形态是至关重要的。
一、引导教师感悟教育真谛
1.教育是帮助学生获得人生幸福的事业
有人说:教育不能决定人自然生命的周期,但是它可以使人在有限的岁月里更好地感受生命的意义、体现生命的价值。还有教育家认为:优质教育是对每一个生命个体充满终极关爱的教育,是“目中有人”的教育。这些话都从学生生命成长的高度诠释了教育的真正内涵:教育绝不单纯的是一种知识与技能的堆积,而是对学生灵魂的塑造,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教育事业理应成为帮助学生获得人生幸福的事业。
2.教师的意义在于对学生的生命成长的引导和影响
一直以来,教师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更多是起着传授文化科学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作用。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知识的宝库,是一部活的教科书,教师的职责就是要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以学定教,同案协作”教学模式打破了教师只注重知识灌输的常规。使教师找到了新的定位,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这种角色的转化更有助于师生潜能的开发,改变课堂教学面貌,优化课堂模式。它的最终目的就是是要把学生的潜力发挥出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为学生的生命成长奠基。
3.相信每个孩子都能获得成功
“让每一只小鸟唱歌,让每一朵花儿都开放”,这是教育的使命。“相信每个孩子都能获得成功”,这是每一个教师都应该秉持的教育思想,也是“以学定教,同案协作”教学模式的核心理念。由此,在教学实践中,应注重引导教师从关注每一个学生出发,面向全体,全面发展。力求使每个孩子都能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
二、让课堂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摇篮
1.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课堂更精彩
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教师应该首先要做到以下四点:第一、把“問”的权利还给学生;第二、把“读”的时间留给学生;第三、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第四、把“练”的安排纳入课堂。学生有了充分自主的时间和展示的空间,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强,课堂生成就会更精彩。
2.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
“以学定教,同案协作”教学模式关注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不论是课前、课中还是课后都要求教师把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作为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底子。
3.优化学法,减负增效,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会学习。
传统课堂教学,教师只重视知识的输出,忽略方法的渗透,学生简单机械认知,课堂教学是靠挤占时间来提高成绩,最终造成的是学生厌学,教师职业倦怠。“优化学法,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是“以学定教,同案协作”教学模式的又一理念支撑。关注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这正与新课改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有着内在的契合。除了在课前预习中要注重学法的指导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要善于引导学法,同时各学科教师要依据本学科特点和学科学习规律在实践中不断归纳、总结适合于学生的好的学法,并让学生在体验中习得这些方法,不断优化这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变维持型学习为创新型学习。
三、科学评价,激励导航,让孩子们快乐成长
教师应通过开展教学调研,认真研究制定适合本地区课程评价体系,用以指导课堂教学改革实验工作。要坚持一个原则,即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统一,尤其将评价的重点放在过程中,充分发挥形成性评价的反馈、纠正、改进、激励、强化等教育功能,使评价成为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强有力的措施。此外,应制定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课堂教学评价具有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双重功能。从关注教师的“教”到关注学生的“学”,这一视角的转变对我们现行的课堂教学、教师教学行为及其相关的教学管理等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全新的启示。
总之,为孩子的生命成长奠基,使其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使其愉快学习,幸福成长,是新素质教育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的成长,教育应当走入学生的心灵,开发学生的心智,唤醒学生认知的激情,为学生的未来成长打下厚实的基底。
【参考文献】
【1】李家成. 追求真实的生命成长——对“新基础教育”价值取向的体悟[J]. 教育发展研究, 2003, 23(3):45-47.
【2】夏青峰. 改革学校教育形态,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J]. 中国教师, 2017(13).
作者简介:任瑾(1993—),女,汉族,青海省西宁市人,教育硕士,单位:天水师范学院教育教师学院小学教育专业,研究方向:小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