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早记述中国与印度之间联系的故事,莫过于汉明帝建洛阳白马寺。
公元64年,汉明帝梦见神灵。大臣解释说,西方天竺国有被称为“佛”的得道者,如汉明帝所梦一样在空中飞行、身有日光。
汉明帝于是派遣两位使者前往天竺取经。使者与印度僧人一起携带佛经和佛像回到洛阳,汉明帝因此造白马寺,供养佛像与高僧,并译出了第一部佛经《四十二章经》。
佛教因为汉明帝一梦而传入中国,从此改变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也开启了中国和印度文化交流的大门。
往事越千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印度,在参加印度总理莫迪为其所设的宴会后,还将参观由圣雄甘地创立的高僧修行所。
文化,是这两个国家永难割断的联系。
文明的交流与碰撞
在文明发展史上,很多国家之间的交流始于贸易,而中印之间却始于佛教。
“与其说是佛教的交流,不如说是两个文明之间的交流。佛教之所以能从古印度向外传播,有那么大的生命力,是因为它浓缩了古印度的文化,成为印度文明的主流。印度当时是世界文明的高峰之一。”南京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教授净因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说。
公元前3世纪,印度佛教开始向域外传播。其中经南印度传往斯里兰卡,称为“南传佛教”。这一术语在中国指经由泰国、缅甸等国传入,流传在云南少数民族边陲地区的“云南上座部佛教”。
自北印度经中亚等地最终传往中国的是“北传佛教”。它在中国形成了两大系统:主要流行在汉族地区的汉地佛教,流行在青藏、内蒙古等地的藏传佛教。
佛教传入中国后,与原有的儒道文化互补,得以兴盛。
一个例子是,佛教传入后,中国人对人生与生命的思考更加深刻和细致。
中印两国的文化交流也是通过佛教僧人完成的。他们随商队行进在丝绸之路上,自汉代到明代的1000多年里,东去西来的僧侣超过千人。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唐玄奘。
中国僧人对印度文化的学习和了解不限于宗教,还包括历史、哲学等,全面而深入。除了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僧人们还著有《中天竺行记》、《唐西域图志》、《西域志》等印度学著作。
这一时期,也有很多印度僧侣来到中国。如菩提达摩,被视为中国禅宗的开创者。
古代中印之间的文化交流虽然以印度输入中国为主,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也进入过印度。
玄奘就曾受印度戒日王的请求,将中国的《大乘起信论》和《道德经》译成梵文传到印度。古代印度人也是从中国僧人那里了解中国。
“玄奘被写进了印度的小学课本,提起玄奘,印度的大人小孩都知道。”净因对本刊记者说,他曾多次到印度参访,“现在到那烂陀遗址参观,印度导游会说,哪里的房间有可能是玄奘住过的。”
“一般人认为,玄奘的影响仅限于宗教,但是在印度,玄奘影响的不仅是佛教徒,而是全部的印度人。”净因说,因为在古印度,寺院是主要的教育场所,不仅传播宗教,同时也教授各种知识和人生智慧。
“玄奘留学的那烂陀,不仅研究佛教,还研究天文历算、建筑学、农工学、逻辑学、医学等。了解这些才能真正理解玄奘取经的含义。”他说。
那烂陀是古印度闻名于世的学术中心,“玄奘是印度历史上最优秀的中国留学生,在印度享有极高美誉,因为他曾在无遮大会上获得‘大乘天’称号。”净因说。这个称号是古印度对最高学问者的尊称,无遮大会是古印度最大的法会,每5年举行一次。
印度历史不能没有玄奘
就在玄奘参加无遮大会的这一年,戒日王向中国派出了使节,唐帝国的使节也抵达印度,受到了戒日王热情召见。
在交流之间,中国人从印度学会了熬制白糖的方法,印度医学、尤其是独特的眼病治疗技术也进入中国。
后来印度的国王还专门建造寺庙,并划出24个大村庄供养中国僧人。
“印度的历史不像中国的历史有详细纪年,他们不太关注世俗生活,历史写得很抽象,常常以百年为单位。所以《大唐西域记》中的详细记载,成为还原印度历史的重要资料。比如,释迦牟尼出生地蓝毗尼的考古挖掘,就是依据玄奘的记载。”净因说。
印度历史学家也承认,没有玄奘的著作,重建印度史是完全不可能的。
现在,印度华人最多的加尔各答还有一座1971年由华人出资建造的“玄奘寺”。
1861年,英国考古学家康宁汉姆根据玄奘的记载发现了那烂陀遗址,使其在沉睡600多年后重见天日。
这座鼎盛时期拥有一万多师生的古代大学,在13世纪因为宗教问题被焚毁。
近期,那烂陀重建的消息又从印度传来。早在2007年,时任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就在东亚峰会上倡议亚洲各国携手重建那烂陀大学。
他的提议得到中国、新加坡和泰国等国家的积极响应。2010年,中国政府向重建项目捐款100万美元。
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上,不可回避的事实是,中国一直处于“入超”状态。正如中国著名佛教人士太虚法师在印度演讲时所说:“中国古代,因佛教的关系传入了印度文化,但中国周秦间,孔、墨、老、庄等学说却很少传到印度。”
如今,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以及中国经济实力的增长,那烂陀重建是否可以成为中国文化反哺的开端?
(感谢中国社学院黄夏年教授提供宝贵资料)
公元64年,汉明帝梦见神灵。大臣解释说,西方天竺国有被称为“佛”的得道者,如汉明帝所梦一样在空中飞行、身有日光。
汉明帝于是派遣两位使者前往天竺取经。使者与印度僧人一起携带佛经和佛像回到洛阳,汉明帝因此造白马寺,供养佛像与高僧,并译出了第一部佛经《四十二章经》。
佛教因为汉明帝一梦而传入中国,从此改变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也开启了中国和印度文化交流的大门。
往事越千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印度,在参加印度总理莫迪为其所设的宴会后,还将参观由圣雄甘地创立的高僧修行所。
文化,是这两个国家永难割断的联系。
文明的交流与碰撞
在文明发展史上,很多国家之间的交流始于贸易,而中印之间却始于佛教。
“与其说是佛教的交流,不如说是两个文明之间的交流。佛教之所以能从古印度向外传播,有那么大的生命力,是因为它浓缩了古印度的文化,成为印度文明的主流。印度当时是世界文明的高峰之一。”南京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教授净因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说。
公元前3世纪,印度佛教开始向域外传播。其中经南印度传往斯里兰卡,称为“南传佛教”。这一术语在中国指经由泰国、缅甸等国传入,流传在云南少数民族边陲地区的“云南上座部佛教”。
自北印度经中亚等地最终传往中国的是“北传佛教”。它在中国形成了两大系统:主要流行在汉族地区的汉地佛教,流行在青藏、内蒙古等地的藏传佛教。
佛教传入中国后,与原有的儒道文化互补,得以兴盛。
一个例子是,佛教传入后,中国人对人生与生命的思考更加深刻和细致。
中印两国的文化交流也是通过佛教僧人完成的。他们随商队行进在丝绸之路上,自汉代到明代的1000多年里,东去西来的僧侣超过千人。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唐玄奘。
中国僧人对印度文化的学习和了解不限于宗教,还包括历史、哲学等,全面而深入。除了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僧人们还著有《中天竺行记》、《唐西域图志》、《西域志》等印度学著作。
这一时期,也有很多印度僧侣来到中国。如菩提达摩,被视为中国禅宗的开创者。
古代中印之间的文化交流虽然以印度输入中国为主,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也进入过印度。
玄奘就曾受印度戒日王的请求,将中国的《大乘起信论》和《道德经》译成梵文传到印度。古代印度人也是从中国僧人那里了解中国。
“玄奘被写进了印度的小学课本,提起玄奘,印度的大人小孩都知道。”净因对本刊记者说,他曾多次到印度参访,“现在到那烂陀遗址参观,印度导游会说,哪里的房间有可能是玄奘住过的。”
“一般人认为,玄奘的影响仅限于宗教,但是在印度,玄奘影响的不仅是佛教徒,而是全部的印度人。”净因说,因为在古印度,寺院是主要的教育场所,不仅传播宗教,同时也教授各种知识和人生智慧。
“玄奘留学的那烂陀,不仅研究佛教,还研究天文历算、建筑学、农工学、逻辑学、医学等。了解这些才能真正理解玄奘取经的含义。”他说。
那烂陀是古印度闻名于世的学术中心,“玄奘是印度历史上最优秀的中国留学生,在印度享有极高美誉,因为他曾在无遮大会上获得‘大乘天’称号。”净因说。这个称号是古印度对最高学问者的尊称,无遮大会是古印度最大的法会,每5年举行一次。
印度历史不能没有玄奘
就在玄奘参加无遮大会的这一年,戒日王向中国派出了使节,唐帝国的使节也抵达印度,受到了戒日王热情召见。
在交流之间,中国人从印度学会了熬制白糖的方法,印度医学、尤其是独特的眼病治疗技术也进入中国。
后来印度的国王还专门建造寺庙,并划出24个大村庄供养中国僧人。
“印度的历史不像中国的历史有详细纪年,他们不太关注世俗生活,历史写得很抽象,常常以百年为单位。所以《大唐西域记》中的详细记载,成为还原印度历史的重要资料。比如,释迦牟尼出生地蓝毗尼的考古挖掘,就是依据玄奘的记载。”净因说。
印度历史学家也承认,没有玄奘的著作,重建印度史是完全不可能的。
现在,印度华人最多的加尔各答还有一座1971年由华人出资建造的“玄奘寺”。
1861年,英国考古学家康宁汉姆根据玄奘的记载发现了那烂陀遗址,使其在沉睡600多年后重见天日。
这座鼎盛时期拥有一万多师生的古代大学,在13世纪因为宗教问题被焚毁。
近期,那烂陀重建的消息又从印度传来。早在2007年,时任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就在东亚峰会上倡议亚洲各国携手重建那烂陀大学。
他的提议得到中国、新加坡和泰国等国家的积极响应。2010年,中国政府向重建项目捐款100万美元。
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上,不可回避的事实是,中国一直处于“入超”状态。正如中国著名佛教人士太虚法师在印度演讲时所说:“中国古代,因佛教的关系传入了印度文化,但中国周秦间,孔、墨、老、庄等学说却很少传到印度。”
如今,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以及中国经济实力的增长,那烂陀重建是否可以成为中国文化反哺的开端?
(感谢中国社学院黄夏年教授提供宝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