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多年从事高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经验的总结,认为应以提升高职生求职素质为先导,以探索高职教育规律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基础,大力开展“订单式”培养和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是拓宽高职毕业生就业门路的有效做法。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问题;人才培养;求职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9-0198-02
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社会功能就是为社会培养各种高级人才,当今世界是知识经济爆炸时代,只有抓住知识经济兴起和发展的历史机遇,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地位。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职高专院校的毕业生就业问题,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重大社会性问题。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我国高职高专教育肩负着更加庄严的历史使命。
一、采取有效措施全方位提高大学生求职素质
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高校改革不到位、就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大学生自身能力结构存在缺陷等。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政府和社会、高校、大学生都必须正确理解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在政策制定、制度安排、能力培养等方面采取务实的措施。
(一)政府要转变职能,为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服务
一要培育统一、开放、有序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建立全国人才市场信息网,定期发布供需信息;建立健全法规体系,实现就业协议书和劳动合同的衔接,构筑大学生就业市场价格指导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录用标准,规范用人单位的招聘行为和大学生的择业行为,维护市场信誉。二要加快户籍与人事制度改革,取消区域性、行业性限制,解决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困难。三要发挥政府主管部门的指导、监督、调控功能,为大学生职前培训、职业发展服务。四要建立大学生就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并不断完善教育市场中介组织。中介组织是联系政府、高校与市场的桥梁,是高校走向市场的向导,是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纽带。目前,我国教育市场中介组织数量不多,服务面不广,服务质量不高,需要加强建设与管理,充分发挥其服务、咨询、协调、评价、监督等功能。
(二)高校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学改革,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
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由于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及大学专业设置太细、知识面窄、技能方面训练不够、不注重思维方法训练等诸多因素,许多大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就业能力较低。当前,社会人才需求日益多样化,大学生就业层次下移,高校必须深化教育改革,从教育环境方面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1.改革课程教学,加强大学生能力的培养。大学教学内容应力求反映学科的最新发展。当今社会,新知识的发展可谓瞬息万变。在讲授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大学教学还应重视学科前沿知识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学科当前所处的发展状况。因此,应该提供最新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及时捕捉学术动态,开阔学生的视野,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2.致力于发掘和培养大学生的综合技能,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就业市场千变万化,大学的学习也不能完全满足今后工作的需要,这使得终生学习更符合时代要求。对于发展学科的一般技能来说,综合技能的发展更为重要,它为终生学习做了准备。这些技能的培养应该融入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包括交流、表达、解释、阐述、辩论、计算、信息利用、反思、评价、综合等技能。这些技能还有利于帮助学生发展其他相关的技能,如问题解决、团队合作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帮助学生发掘自身的潜力,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这对学生尤为重要。
3.要强化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就业工作是学校工作的生命线。对高校而言,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意味着高校的就业工作必须是贯穿始终的,要把学生作为就业的主动者,通过各种措施,指导学生在整个学习期间进行以提高就业能力为目标的就业准备,培养学生追求最优选择和最佳就业的精神与品质。为此,对就业指导工作进行强化,实施“一把手”工程,把就业工作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就显得十分重要,是学校全盘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探索高职教育规律,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适应市场需求
1.重视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提高学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据调查,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在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时,是作为最重要的因素和第二重要的因素进行考虑。也就是说,毕业生首先要具有基本的技能和基本素质才具有进入市场求职的“资本”。如何真正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这是需要学校统筹考虑的方面,也是每一个学生应该认真对待的。当然,学到多少知识,并不能只靠获得多少奖励、参加多少活动来体现,主要还是看学生学的知识是否扎实,理论知识掌握得是否牢固。
2.加强学生特色能力培养,塑造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如果说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决定学生能否顺利进入求职市场,而团队合作精神、踏实刻苦精神、社会适应能力、持续的学习能力则是学生能否顺利就业的关键,这也是能否得到用人单位青睐的关键因素。当然这些因素必须通过一定的特色能力体现出来,而不是笼统地说自己具有团队合作精神或者社会适应能力等。除此以外,创新精神、实际动手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也需要在校大学生注意积累,除了认真刻苦地学习外,注意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注意观察和思考,培养创新精神和组织管理能力,这些是个人在顺利就业后能否得到继续提升的关键因素。
三、紧跟市场形势,大力开展“订单式”培养
打造专业就业品牌订单培养是高等职业教育以市场为导向的直接产物,也是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和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是职业教育对企业最根本的服务。高职院校要积极推进开放式办学,主动与社会接轨,大力开展“订单式”培养,将学生的在校教育与企业的生产和发展紧密衔接,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有针对性、时性效。高职院校的“订单式”培养的主要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委托培养。学院与国内大中型企业密切联系,针对新建和扩建装置生产技术人才需求计划,根据生源专业及人数,校企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和计划。二是加强班,用人单位对已签约的毕业生,根据企业生产的特殊要求,提出新的知识要求,或增开新的课程或强化某一方面的教学,校企共同向学生讲授未来岗位所需的知识,把企业培训提前到校内完成。四是全面开放学院的教育资源,为企业在职员工的培训、继续教育、科研提供服务,同时使企业更加了解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水平。通过与企业的密切合作,扩大了学校知名度,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以确保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良好运行。
四、加强校外教学基地建设,实现实习促就业
实习与就业相统一的校外教学基地(以下简称实习就业基地),是指具有一定规模并相对稳定的能够供学生参加教学实习和社会实践,以实现学生与企业的密切联系,为企业选拔人才服务的学校以外的教学基地。对于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来说,参加多次教学实习,尤其是在毕业年级到企业中去顶岗实习一方面使学生将学到的理论和知识用于实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也为今后的就业打下良好基础,实现实习就业一体化。实习生计划已经成为企业培养选拔人才的一条捷径,增加了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就业机会。企业和高职高专院校是整个社会大系统中结构和功能不同的两个子系统,双方都期望通过系统间的信息交流,实现利益最大化。其中,企业希望在同学校合作的过程中得到自己所需的人才,而学校也希望通过与企业公司的合作完成培养人才的根本任务。利用实习的机会,给予学生实质性的岗位锻炼,学生可以获得切实的实践锻炼,了解企业的现状和发展前途,企业可以全面了解学生,为招聘工作和岗位安排打好了基础,实现企业与学校的互利共赢。
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关系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走向,建立起一个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国特色的高职高专教育,多层次学科结合,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就业教育理论研究,培养学生科技意识和就业能力,通过学生就业成功,提高学校声誉,为学校发展形成良性发展循环,进而才能推动学校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崔畅林,娅琪.大学生就业能力分析及对策建议[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05).
[2]曾湘泉,牛玲.大学生就业能力与就业战略[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04).
[3]吴立爽.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若干思考——以宁波市为例[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02).
[4]曹春琴.对自主性学习及其意义的思考[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4).
基金项目: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青年学术创新项目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问题;人才培养;求职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9-0198-02
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社会功能就是为社会培养各种高级人才,当今世界是知识经济爆炸时代,只有抓住知识经济兴起和发展的历史机遇,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地位。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职高专院校的毕业生就业问题,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重大社会性问题。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我国高职高专教育肩负着更加庄严的历史使命。
一、采取有效措施全方位提高大学生求职素质
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高校改革不到位、就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大学生自身能力结构存在缺陷等。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政府和社会、高校、大学生都必须正确理解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在政策制定、制度安排、能力培养等方面采取务实的措施。
(一)政府要转变职能,为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服务
一要培育统一、开放、有序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建立全国人才市场信息网,定期发布供需信息;建立健全法规体系,实现就业协议书和劳动合同的衔接,构筑大学生就业市场价格指导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录用标准,规范用人单位的招聘行为和大学生的择业行为,维护市场信誉。二要加快户籍与人事制度改革,取消区域性、行业性限制,解决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困难。三要发挥政府主管部门的指导、监督、调控功能,为大学生职前培训、职业发展服务。四要建立大学生就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并不断完善教育市场中介组织。中介组织是联系政府、高校与市场的桥梁,是高校走向市场的向导,是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纽带。目前,我国教育市场中介组织数量不多,服务面不广,服务质量不高,需要加强建设与管理,充分发挥其服务、咨询、协调、评价、监督等功能。
(二)高校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学改革,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
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由于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及大学专业设置太细、知识面窄、技能方面训练不够、不注重思维方法训练等诸多因素,许多大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就业能力较低。当前,社会人才需求日益多样化,大学生就业层次下移,高校必须深化教育改革,从教育环境方面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1.改革课程教学,加强大学生能力的培养。大学教学内容应力求反映学科的最新发展。当今社会,新知识的发展可谓瞬息万变。在讲授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大学教学还应重视学科前沿知识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学科当前所处的发展状况。因此,应该提供最新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及时捕捉学术动态,开阔学生的视野,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2.致力于发掘和培养大学生的综合技能,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就业市场千变万化,大学的学习也不能完全满足今后工作的需要,这使得终生学习更符合时代要求。对于发展学科的一般技能来说,综合技能的发展更为重要,它为终生学习做了准备。这些技能的培养应该融入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包括交流、表达、解释、阐述、辩论、计算、信息利用、反思、评价、综合等技能。这些技能还有利于帮助学生发展其他相关的技能,如问题解决、团队合作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帮助学生发掘自身的潜力,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这对学生尤为重要。
3.要强化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就业工作是学校工作的生命线。对高校而言,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意味着高校的就业工作必须是贯穿始终的,要把学生作为就业的主动者,通过各种措施,指导学生在整个学习期间进行以提高就业能力为目标的就业准备,培养学生追求最优选择和最佳就业的精神与品质。为此,对就业指导工作进行强化,实施“一把手”工程,把就业工作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就显得十分重要,是学校全盘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探索高职教育规律,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适应市场需求
1.重视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提高学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据调查,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在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时,是作为最重要的因素和第二重要的因素进行考虑。也就是说,毕业生首先要具有基本的技能和基本素质才具有进入市场求职的“资本”。如何真正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这是需要学校统筹考虑的方面,也是每一个学生应该认真对待的。当然,学到多少知识,并不能只靠获得多少奖励、参加多少活动来体现,主要还是看学生学的知识是否扎实,理论知识掌握得是否牢固。
2.加强学生特色能力培养,塑造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如果说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决定学生能否顺利进入求职市场,而团队合作精神、踏实刻苦精神、社会适应能力、持续的学习能力则是学生能否顺利就业的关键,这也是能否得到用人单位青睐的关键因素。当然这些因素必须通过一定的特色能力体现出来,而不是笼统地说自己具有团队合作精神或者社会适应能力等。除此以外,创新精神、实际动手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也需要在校大学生注意积累,除了认真刻苦地学习外,注意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注意观察和思考,培养创新精神和组织管理能力,这些是个人在顺利就业后能否得到继续提升的关键因素。
三、紧跟市场形势,大力开展“订单式”培养
打造专业就业品牌订单培养是高等职业教育以市场为导向的直接产物,也是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和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是职业教育对企业最根本的服务。高职院校要积极推进开放式办学,主动与社会接轨,大力开展“订单式”培养,将学生的在校教育与企业的生产和发展紧密衔接,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有针对性、时性效。高职院校的“订单式”培养的主要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委托培养。学院与国内大中型企业密切联系,针对新建和扩建装置生产技术人才需求计划,根据生源专业及人数,校企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和计划。二是加强班,用人单位对已签约的毕业生,根据企业生产的特殊要求,提出新的知识要求,或增开新的课程或强化某一方面的教学,校企共同向学生讲授未来岗位所需的知识,把企业培训提前到校内完成。四是全面开放学院的教育资源,为企业在职员工的培训、继续教育、科研提供服务,同时使企业更加了解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水平。通过与企业的密切合作,扩大了学校知名度,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以确保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良好运行。
四、加强校外教学基地建设,实现实习促就业
实习与就业相统一的校外教学基地(以下简称实习就业基地),是指具有一定规模并相对稳定的能够供学生参加教学实习和社会实践,以实现学生与企业的密切联系,为企业选拔人才服务的学校以外的教学基地。对于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来说,参加多次教学实习,尤其是在毕业年级到企业中去顶岗实习一方面使学生将学到的理论和知识用于实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也为今后的就业打下良好基础,实现实习就业一体化。实习生计划已经成为企业培养选拔人才的一条捷径,增加了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就业机会。企业和高职高专院校是整个社会大系统中结构和功能不同的两个子系统,双方都期望通过系统间的信息交流,实现利益最大化。其中,企业希望在同学校合作的过程中得到自己所需的人才,而学校也希望通过与企业公司的合作完成培养人才的根本任务。利用实习的机会,给予学生实质性的岗位锻炼,学生可以获得切实的实践锻炼,了解企业的现状和发展前途,企业可以全面了解学生,为招聘工作和岗位安排打好了基础,实现企业与学校的互利共赢。
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关系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走向,建立起一个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国特色的高职高专教育,多层次学科结合,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就业教育理论研究,培养学生科技意识和就业能力,通过学生就业成功,提高学校声誉,为学校发展形成良性发展循环,进而才能推动学校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崔畅林,娅琪.大学生就业能力分析及对策建议[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05).
[2]曾湘泉,牛玲.大学生就业能力与就业战略[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04).
[3]吴立爽.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若干思考——以宁波市为例[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02).
[4]曹春琴.对自主性学习及其意义的思考[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4).
基金项目: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青年学术创新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