抹不去的“高光时刻”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cenum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9月21日,国际阿尔茨海默病日,一项由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支持的公益项目——“宝藏老人计划”发起众筹,目的是发掘认知障碍老人的特长和梦想,寻回他们的“高光时刻”。
  在发起人、尽美长者服务中心创始人之一徐淡墨眼中,疾病就像潮水,一浪接一浪地冲刷老人们的记忆、认知、情感,直至最后清零。
  对有些人来说,这比死亡更令人恐惧。当那些努力一生而成就的小小荣光不再被记得,当头脑已不具备思索“我是谁”的能力,人生最后的尊严由谁来保全?
  这是认知障碍群体共同遭遇的困境。

高光时刻


  这里的氛围很像幼儿园。
  房间刷着淡蓝色墙漆,原木色矮柜上摆着绿植和各种玩具,或者说,教具。
  提示牌随处可见,进门处盒子里有各种笔迹的名牌,也有空白的,旁边提示着“请为自己做一个名牌,让大家认识你”;再往右的茶水台上,是“请为自己倒一杯水”。
  中秋前夕的下午,几位花白头发的老者别好名牌围坐在工作桌前。
  这是一个叫作“记忆家”的老年版“幼儿园”,位于上海长宁区的虹一小区内,是公益组织尽美长者服务中心在上海市开办的4家社区认知症家庭支持中心之一。
  光从外表来看,这群老年人和普通老年人并无二致,但活动开始后便可见端倪。
  “95后”社工谷东雪拿着小黑板,上面写着“欢迎来到虹桥记忆家,今天的日期____年____月____日,今天是星期____,天气____ ”。
  有人張口就报错了;有人掰着手指头想,迟疑着;有人张望,试图从别人嘴里得到答案。
  91岁的余金樑和86岁的刘云书夫妇也坐在其中。
  “我们俩都是阿尔茨海默病,他中度,我轻度。”刘云书这样向旁人介绍,语气轻快得像在说别人家的事。
  但余金樑并不承认这一点。“我没有阿尔茨海默病,我身体好得很!我在苏联4年,一次病都没有生过!”他像孩子一样举起4根手指。
  网上可考的信息能勾勒出余金樑退休前卓有成就的人生——“余金樑,1955年从华南工学院(现为华南理工大学)毕业后,是考取留学苏联的第一批研究生,1960年于苏联科学院硅酸盐化学研究所荣获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后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工作,为我国著名的固体物理科学家和激光红宝石研究专家。他的名字于1978年被列入英国出版的《世界知识》国际名人录中。”
  只要聊到生平,余金樑都兴致盎然。“我研究的红宝石,1米多长,在人民广场都展览过。”同样一段话,他会重复“播放”很多次。
  对此,刘云书总是笑着摇头,对听者使眼色,为丈夫的高调“炫耀”表示抱歉。她的个性完全相反,甚为低调。最初谷东雪让她填写个人经历,她简单扼要说“在一家工厂工作”。后来才知道,她是上海无线电一厂唯一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余金樑和刘云书的日常生活

  不记得从何时起,徐淡墨开始有意识地记录这些老人的故事以及个性片段。
  她们拍摄了一段余金樑说俄语的视频。他对着镜头说得非常流利,还不忘翻译一遍,说的是他90岁时,俄罗斯友人寄来贺卡,祝他身体安康。
  还有一段视频是退休大学教授老刘在教徐淡墨跳交谊舞。老刘嘴里念着“蹦嚓嚓”,同时绅士地指导她前进或后退。
  老刘以前去苏联留学时也经常跟朋友参加聚会,单位里的舞会都由他组织,可退休后就再没参加过。听到徐淡墨邀请他给“记忆家”办一场舞会,他一口答应。
  老殷从中科院退休后在科技馆当志愿讲解员,但人们发现他有时讲解不清。查出认知障碍后,场馆为他颁发了证书,感谢他的付出。他却听出了“劝退”的味道,很是失落。徐淡墨说:“那您就带我们年轻的志愿者社工去呗,我们有的还没去过呢!”他连说“好,好”,两眼放光。
  徐淡墨总是会被这种状态击中。“那是一种找回尊严的感觉。许多老人生病后,家里人觉得他们有很多事不能做了,实际上他们还能做。回忆的时候,老人就觉得变回了那个还可以做那些事情的他。”

退回原点


  与阿尔茨海默病打交道久了,徐淡墨的观察是,病程发展的过程就是一步步退回生命原点。
  轻度的病人记忆减退没那么明显,能够独立生活,但已偶尔有些“老小孩”的举动,以自我为中心,性情不稳。
  中度时,对年龄的认知会出现偏差。一个70岁的奶奶常把自己当作30岁,会叫老伴“外公”,或者把儿子当老伴。这个阶段的病人就像回到孩提时代,尚能分辨亲近的人,会表达情感,但生活自理能力很弱,吃饭穿衣需要旁人协助。
  最严重的阶段,是退化到婴儿时期,记忆、思维、情感全部清零,仿佛不曾有过人生。


余金樑和刘云书的结婚照

  这是一个必经的阶段,不可逆转,但并不代表束手无策。
  上海精神卫生中心老年科主任医师李霞一再呼吁,早期通过药物结合心理舒缓治疗,能够延缓疾病发展,提高生活质量。但人们对早期筛查、及时干预的认识远远不足。很多人觉得,还不太严重,就先不用采取措施,或是,反正无法治愈,不如别去诊断,徒增压力。
  数据显示,中国轻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就诊率为14%,中度患者就诊率为25%,重度患者就诊率不足34%。   刘云书是比老伴更早被查出患病的。她去年年底患肺炎住院期间,泡脚时莫名睡着,脚把盆踩翻,第二天却全然不知,护工提醒她,该做个筛查。
  那个简易的测试满分30分,20分及格,刘云书得了19分,就这样戴上了轻度的“帽子”。
  余金樑则是今年7月才被诊断出的。还是邻居们察觉出异样,提醒刘云书的。比如,熟识的邻居跟他打招呼,他不理。还有一次,他跑到另一栋楼的一楼,开门时发现锁不对,一后退,摔倒在别人家的院子里。这一查,就是阿尔茨海默病中度。
  刘云书有些懊恼自己的后知后觉。她开始积极带老余参加“记忆家”活动,支持徐淡墨发起的“高光时刻”项目,不厌其烦地听老余一遍遍介绍自己的光辉事迹。

最后的尊严


  退休教师丁德人起初不太理解“高光时刻”的含义,她觉得自己的人生太平淡了。
  徐淡墨拍过两页她的笔记本——纸上按不同温度、场合,对应写着穿着搭配,如“25℃绿绸裙配白开衫”或是“家居26℃米色绢丝半高领配咖色背心”。
  丁德人今年79岁,爱人于前年患血管性痴呆去世。她和老伴因音乐结缘。
  她记得,老伴去世前只穿那两件衣服,所以当她也被检查出认知障碍后,她担心会忘掉自己有哪些漂亮裙子,记不得如何搭配,便先细致地记下。
  徐淡墨看到過很多类似的努力。一位航海专业的退休工程师,患病后刻意每日温习以前的专业知识,反复乘坐去单位的公交车,以熟悉路线;还有一位老人总会随身携带一张照片,说那是他的老家,虽然他连老家的地名都记不得了,却依然担心哪一天连这照片里的记忆也忘了……“年轻时,人是被社会价值衡量的;老了以后,没有这种价值,就害怕被忘记。认知症老人比一般老人在更快地丧失社会功能。所以他们心理上多少有一种恐惧和自卑。许多老人在‘偷偷地’努力。我们很希望通过重温‘高光时刻’,告诉他们,哪怕他们很多事情做不好了,但我们还是能看到他们的价值。”徐淡墨说。
  丁德人珍视这种自尊,尤其是人生最后能否有自己的选择。她和老伴在10年前就签署了遗体捐献志愿书。“他最后住院的日子里,医生对我们的选择很感动,说很多年轻人都想不通,你们80岁的老人能这么选择真不简单。”
  “他是星期二下午3点去世的。他两只眼睛很好,立刻处理,送去给两位盲人,当天就做了手术,然后他的遗体被送去学校处理。仪式定在星期六,很隆重。走得比较近的亲友同事都来了。一个班的学生也来参加,有学生代表发言,把我们称作‘大体老师’(对遗体捐献者的尊称)。最后全班学生集体鞠躬。我看到他睡在那里,真的很安详。”
  丁德人认为,那是属于她和老伴最后的“高光时刻”。

漫长的告别


  在众多老人中,余金樑和刘云书的病情算不上严重,但糟糕的是,他们是夫妇俩同时患病。
  “这种情况现在还不多,但以后应该会越来越多。因为随着寿命增长,这一病症的发病率就越高。”谷东雪说。
  时光在这个家,走得很慢。台历停留在2018年,那是刘云书确诊之前。客厅里的三面沙发,堆满了各式纸盒、纸箱、塑料袋,都敞着口,以防盖上就不记得里面放了什么。鞋柜里的鞋,很多是一只,因为另一只早已不知去向,“只能等着它自己出来”。
  余金樑总是侧躺在沙发上打盹,刘云书走来走去地忙碌,有时走到屋里又忘了要做什么。某件重要的事,她想记下来提醒自己,可是第二天却连记录的纸也找不到了。
  远在澳大利亚的儿子、邻居,还有谷东雪,都清楚地意识到,两个老人,只要有一个倒下或病情严重,“最后的平衡”将难以为继。
  儿子让刘云书学会拨打120。上个月她尝试叫了一次。那天凌晨3点,她心跳快到难以呼吸,又不好意思叫邻居,就试着打了120。“老余说要陪我去,我说,去了是你陪我,还是我陪你?我自己上的救护车,人生第一次。”
  刘云书说,她想等儿子12月回国时商量。她想让老余去养老院接受认知障碍的专业照护,但可能自己也得跟着去,就没了自由。不过,想到那天的经历,她又觉得,若是独居,连个商量的人都没有。
  刘云书期待,“记忆家”的模式可以帮助她和老伴把“最后的平衡”维持得再久一点。
  徐淡墨说,前几年尽美长者服务中心忙于更具体的养老照护服务,像“宝藏老人计划”这样的项目一直没法完整实施。项目若能成功进行,意味着专业养老服务可以进一步深入早期认知症人群。
  9月12日活动的尾声是合唱《甜蜜蜜》。余金樑拿着歌词,始终不懂这是什么,于是反复问刘云书。
  刘云书伏在余金樑耳边,把歌词一句句地念了一遍:“在哪里,在哪里见过你,你的笑容这样熟悉,我一时想不起,我一时想不起……”
  余金樑悠悠地跟读一句:“我一时想不起……”
  他身后的墙上,写着教育学家蒙特梭利的一段话:“使长者尽可能独立,在社区中拥有一个有意义的地方,拥有高度的自尊,有机会选择,并为他们的社区做出有意义的贡献。”
  (潘光贤摘自《解放日报》2019年9月22日)
其他文献
欧文·肖和塞林格,这两位美国作家的脸我总是弄混,当然我指的是黑白照片时代青春时期的脸,都是英俊、瘦削、浓眉,加上那个年代的忧郁。他们俩都是犹太人,欧文·肖的身份更复杂些,他是俄裔美籍犹太人。青春的美总是给人印象太深,以至于我潜意识里忘记了他们的老年形象。我对欧文的3本书印象最深,第一本是《幼狮》,已经出过中文版,他单凭这部战争题材的作品就足以跟海明威相提并论;第二本是我在布达佩斯的旧书店偶然看到的
期刊
1989年6月,常沙娜在父亲常书鸿家中  最近这几年,常沙娜每年都会从北京回敦煌一次。虽然每次只有幾天,但必须给父亲扫墓。1994年,第一任敦煌研究院院长常书鸿在北京去世,按照他的遗愿,一半骨灰安置在八宝山,另一半则带回敦煌。常书鸿的墓碑前刻着几个字——“敦煌守护神”。  常沙娜从小就很听话,父亲让她画画,她就画;父亲觉得她应该去美国深造一下,她就去了。在她回国想要在绘画上有更深的造诣时,她遇见了
期刊
20世纪70年代的一天,长沙下着大雨。在长沙火车站附近的一处建筑工地上,避雨的工人看到一个年过四旬的中年人,冒着雨来这里捡拾工地上的大理石废料。  看到这个人一次次在雨中摔倒、爬起,工人們既感动,又有些于心不忍,于是纷纷冒雨帮他装车,又把他送出很远。  正如这群工人所知道的,这个在雨中频频向他们道谢的中年人,的确是一个高级知识分子。但他们或许永远也不知道,就在这些废料搭建起的平台上,这个人带领同事
期刊
一  1967年5月5日,河南郑州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里,一个孩子出生了。在那个无比推崇奉献的年代,父亲施怀琳想为孩子取一个好名字。他绞尽脑汁想了很久:“就叫‘一公’吧。”这个“一心为公”的期望,就这样沉甸甸地落到这个孩子身上。  1969年,施家搬到了驻马店。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施一公的哥哥姐姐围成一圈,蹲在家门口的地上,听父亲讲解数理化问题。父亲随手捡了一块石头,在地上写写画画。施一公在旁边
期刊
每个人都知道,时尚能干、出任学校家长教师联合会主席、每天孩子回家都奉上牛奶与亲手烘焙饼干的妈妈,会培养出完全不同的孩子。  作为一名妈妈,我很想做对。但是,什么才是“对”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走进书店。过去所有的研究——从约翰·鲍尔比的“依恋理论”到哈里·哈尔洛的猴子实验——都表明:如果不能精确解读你的孩子,误解了他们的信号,或者给予他们的爱太少,几十年后,他们就很可能会走进心理治疗诊所。  后来
期刊
在下一个50年里,数字世界将会呈现什么模样?美国《大众机械》月刊网站2019年11月1日的报道梳理了一些专家、研究人员、科学家、工程师和未来学家的回答。世界将虚拟化  哈佛大学伯克曼·克莱因互联网与社会中心研究员、2014年出版《社交机器》一书的朱迪丝·多纳特写道,在今后短短1/4个世纪内,我们现在搜索或使用互联网的方式将被认为是“老掉牙的”。确切地说,我们的数字存在将不会与实体世界分离,而是会深
期刊
这是一个关于等待的故事,并且等待仍遥遥无期。随着新一代航天员的入场,现年53岁的邓清明能够“飞天”的希望已经越来越渺茫。但他始终坚信,付出必有回报。最近的一次  邓清明在充满轰鸣声的飞船里醒了。他的耳塞掉了,噪音涌进耳朵,四周一片亮堂堂。那一瞬间他有些茫然,记不清楚这已经是他进来的第几天。  这是一个仅有20平方米的空间,里面有两个人,邓清明和陈冬,他们要在里面待33天,吃喝拉撒睡和工作,都在这里
期刊
每年年末运河边上的灯光节已经成为荷兰阿姆斯特丹7年来的保留节目。  素有“北方威尼斯”之称的阿姆斯特丹,作为唯一一个能让游客在运河上乘船享受灯光秀的城市,既安排了步行路线,又有独特的水上行程。在欣赏沿途风景的时候,还可以来一杯咖啡,驱散冬日的寒冷,迎接新的一年。  每年的灯光装置都是设计师们围绕不同的核心主题设计的,似乎在以这种方式讲述一个个城市的“年度故事”。  灯光节创办于2012年。第八届阿
期刊
我在科学界任教长达半个世纪,接触过许多学生和年轻的专业人才,对于自己能够指导许许多多才华横溢、雄心勃勃的年轻人,我感到莫大的荣幸。  这段经历让我体认到,任何人想要在科学界成功闯出一片天,都必须先明白一些观念,这些观念算得上一整套哲学。林奈的困难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我希望你竭尽所能地坚持下去,继续留在你选择的这条路上,因为这个世界非常非常需要你。  人类目前已完全进入科技时代,不可能回头了
期刊
在大学做演讲的时候,我常说:“来吧,投身一种艺术,不管你做得多差或是多好,它都会让你的灵魂生长。”这就是从事艺术的理由,你不是为了出名或是致富去从事艺术,你是为了让你的灵魂生长。包括边沐浴邊唱歌,一个人随着电台里的音乐起舞,画一幅室友的肖像,或者写一首诗,或是随便其他什么。请从事一种艺术,以拥有蜕变的体验。让人悲伤的是,很多公立学校取消了艺术课,因为它无法让人谋生。拥有蜕变的经历是很重要的,这同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