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事档案是国家机构和社会组织在人事管理活动中产生的,真实记录和反映个人经历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历史记录。它是个人身份的象征,是知人用人的客观依据,也是个人信息的重要凭证和人才开发重要信息资源。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档案如今却遭到越来越多人的遗弃,因此,如何处理被丢弃的人事档案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难题。
一、“弃档”发生的群体
所谓“弃档”是指档案所有人对自身档案不管不问,长期不缴交档案管理费或不提交个人新的信息资料,也包括一些自带档案者。近年来,“弃档”现象愈演愈烈,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弃档族”主要发生在以下几类人群:一是“跳槽族”。为了谋求更好的发展空间,实现自身价值,他们辗转于不同单位,有的因为对人事档案的忽视导致人事档案在流转过程中不知所踪;有的因为解决不了和原单位的矛盾而放弃自身的人事档案。二是出国留学或移民人员。出国留学人员,在国外停留多年无暇顾及档案;移民人员由于身份变化,档案对他们来说无多大用处便被遗弃了。三是大中专毕业生。一些大中专毕业生毕业时没找到合适的工作,人事档案被学校寄回户籍所在地人才交流中心,找到工作后又没及时转出自己的档案,最后自己也不知道档案身在何处了;有的则是因交不起档案保管费就把档案丢弃不管了。
二、“弃档”现象产生的危害
1.个人权益得不到保障。人事档案是档案当事人享受社会服务的通行证,与档案当事人利益息息相关。如果没有人事档案,“弃档者”在面临转正定级、工龄计算、职称评定、办理养老保险等需要提供相关证明时,很多手续将无法办理,从而影响自身利益的实现。
2.不利于人事工作的开展。干部人事档案服务于人事工作。弃档的出现,造成人事工作的不正常局面。对于原单位来说,特定岗位缺人,受专业、学历、学识等方面限制,无法及时补充新人员;而对于新引进人才的单位来说,存在“有人无档”问题,对于人才基本情况、个人素质、业绩等无据可查,难以做到合理有效地使用人才。
3.不利于人事档案的管理。一方面,“弃档”既不能按干部档案相关规定来管理,也不能按流动人员档案相关规定来管理,又不能丢弃,给档案管理部门出了个大难题。另一方面,“弃档”的出现使人事档案选贤任能的依据和提供相关证明的凭证作用不能发挥;“弃档者”新的档案材料得不到及时补充,也不能实现隶属关系的转移,档案处于孤立静止的状态,严重违背了档案管理科学性和规范性。
三、“弃档”产生的原因
1.外因。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才流动日益频繁,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日渐增长。一些企事业单位为了引进急需人才,提出了不要调动手续、不要人事档案、不要迁移户口“三不要”政策,甚至为了解除人才的后顾之忧,允诺为人才“重建”档案,一些人才为了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更好的薪资待遇,便弃档案于不顾。
2.内因。“弃档”的内因在于人事档案功能的弱化。现有的人事档案大多侧重对过去材料的记载,档案材料收集不全面、不及时,内容陈旧;且内容大同小异,缺乏个性化的材料和评价,千人一面,难以成为用人单位选拔和使用人才的依据,在现实中实际应用性不强。加上人事档案管理监督工作不到位、档案管理人员素质能力有限等原因,一些无意差错性失真人事档案和虚假人事档案,降低了人事档案的真实性、严肃性和权威性,难以发挥人事档案的作用。
3.根本原因。“弃档”的根本原因还在于人事档案管理体制不健全。一是封闭式管理体制。长期以来,受滞后的法制建设和传统封闭的人事档案管理模式等因素影响,人事档案的利用是只对单位不对个人的,人事档案当事人无权查阅本人档案信息,很多人不了解自己档案中的内容和信息,对自身档案材料的社会价值认识不足,导致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人事档案可有可无,“弃档”现象屡见不鲜。二是多头分散管理。我国目前主管人事档案的部门有组织、人社、档案部门等,甚至一些无权保存和管理人事档案的单位也在保管人事档案,人事档案出现“多头管理”的混乱局面;另外,调档手续的繁琐耗时等都造成“弃档”现象的发生。
4.主观原因。“弃档”的主观原因是“弃档族”对人事档案作用了解不足。随着现今由“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趋势,有些人认为只要自己能胜任工作,不需要档案也能生存,因此对档案不闻不问。
四、解决途径及措施
1.加大宣传,提高思想认识。档案管理部门要通过电视、报刊、广播、网络、微博等媒介多形式、多渠道地宣传人事档案工作的意义和人事档案的重要性,让人们特别是“弃档族”充分了解人事档案的内容,人事档案管理的一系列流程和人事档案的作用等,让人们知道人事档案里有与他们利益息息相关可以利用的信息资源,不断增强人们的档案意识,自觉维护自身查阅、知晓、利用档案的合法权益,减少“弃档”现象。
2.完善内容,满足社会需求。在保留人事档案原有重要部分的同时,人事档案内容应与时俱进,不断得以丰富完善。
3.健全制度,规范管理。我国现有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相对滞后已不能满足现实需要。应完善人事档案归档、转递、利用、鉴定及违法责任追究等方面的规章制度,使人事档案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4.创新管理模式,实行“人档分离”。随着人才市场化日趋完善,人的属性逐渐由“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顺应这一变化,人事档案的管理模式也应由传统的“人档统一”“档随人走”转变为“人档分离”,由“单位管理”改为“社会化管理”。这种管理模式不但使各部门权责明确,管理流程简化清晰,而且节省人力物力、方便利用,还有利于人事档案的完整和安全,从而减少“弃档”现象的发生。
5.档案网络化,实现资源共享。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人事档案管理电子化和网络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各级人事档案管理部门应在遵循保密规定的前提下,建立人事档案信息数据库,把人事档案材料中不涉密的部分通过计算机和电子扫描仪等电子设备处理,以数字化形式储存起来,分门别类,编制成不同的检索工具,在全社会实行资源共享,实现人事档案信息的充分利用。
一、“弃档”发生的群体
所谓“弃档”是指档案所有人对自身档案不管不问,长期不缴交档案管理费或不提交个人新的信息资料,也包括一些自带档案者。近年来,“弃档”现象愈演愈烈,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弃档族”主要发生在以下几类人群:一是“跳槽族”。为了谋求更好的发展空间,实现自身价值,他们辗转于不同单位,有的因为对人事档案的忽视导致人事档案在流转过程中不知所踪;有的因为解决不了和原单位的矛盾而放弃自身的人事档案。二是出国留学或移民人员。出国留学人员,在国外停留多年无暇顾及档案;移民人员由于身份变化,档案对他们来说无多大用处便被遗弃了。三是大中专毕业生。一些大中专毕业生毕业时没找到合适的工作,人事档案被学校寄回户籍所在地人才交流中心,找到工作后又没及时转出自己的档案,最后自己也不知道档案身在何处了;有的则是因交不起档案保管费就把档案丢弃不管了。
二、“弃档”现象产生的危害
1.个人权益得不到保障。人事档案是档案当事人享受社会服务的通行证,与档案当事人利益息息相关。如果没有人事档案,“弃档者”在面临转正定级、工龄计算、职称评定、办理养老保险等需要提供相关证明时,很多手续将无法办理,从而影响自身利益的实现。
2.不利于人事工作的开展。干部人事档案服务于人事工作。弃档的出现,造成人事工作的不正常局面。对于原单位来说,特定岗位缺人,受专业、学历、学识等方面限制,无法及时补充新人员;而对于新引进人才的单位来说,存在“有人无档”问题,对于人才基本情况、个人素质、业绩等无据可查,难以做到合理有效地使用人才。
3.不利于人事档案的管理。一方面,“弃档”既不能按干部档案相关规定来管理,也不能按流动人员档案相关规定来管理,又不能丢弃,给档案管理部门出了个大难题。另一方面,“弃档”的出现使人事档案选贤任能的依据和提供相关证明的凭证作用不能发挥;“弃档者”新的档案材料得不到及时补充,也不能实现隶属关系的转移,档案处于孤立静止的状态,严重违背了档案管理科学性和规范性。
三、“弃档”产生的原因
1.外因。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才流动日益频繁,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日渐增长。一些企事业单位为了引进急需人才,提出了不要调动手续、不要人事档案、不要迁移户口“三不要”政策,甚至为了解除人才的后顾之忧,允诺为人才“重建”档案,一些人才为了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更好的薪资待遇,便弃档案于不顾。
2.内因。“弃档”的内因在于人事档案功能的弱化。现有的人事档案大多侧重对过去材料的记载,档案材料收集不全面、不及时,内容陈旧;且内容大同小异,缺乏个性化的材料和评价,千人一面,难以成为用人单位选拔和使用人才的依据,在现实中实际应用性不强。加上人事档案管理监督工作不到位、档案管理人员素质能力有限等原因,一些无意差错性失真人事档案和虚假人事档案,降低了人事档案的真实性、严肃性和权威性,难以发挥人事档案的作用。
3.根本原因。“弃档”的根本原因还在于人事档案管理体制不健全。一是封闭式管理体制。长期以来,受滞后的法制建设和传统封闭的人事档案管理模式等因素影响,人事档案的利用是只对单位不对个人的,人事档案当事人无权查阅本人档案信息,很多人不了解自己档案中的内容和信息,对自身档案材料的社会价值认识不足,导致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人事档案可有可无,“弃档”现象屡见不鲜。二是多头分散管理。我国目前主管人事档案的部门有组织、人社、档案部门等,甚至一些无权保存和管理人事档案的单位也在保管人事档案,人事档案出现“多头管理”的混乱局面;另外,调档手续的繁琐耗时等都造成“弃档”现象的发生。
4.主观原因。“弃档”的主观原因是“弃档族”对人事档案作用了解不足。随着现今由“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趋势,有些人认为只要自己能胜任工作,不需要档案也能生存,因此对档案不闻不问。
四、解决途径及措施
1.加大宣传,提高思想认识。档案管理部门要通过电视、报刊、广播、网络、微博等媒介多形式、多渠道地宣传人事档案工作的意义和人事档案的重要性,让人们特别是“弃档族”充分了解人事档案的内容,人事档案管理的一系列流程和人事档案的作用等,让人们知道人事档案里有与他们利益息息相关可以利用的信息资源,不断增强人们的档案意识,自觉维护自身查阅、知晓、利用档案的合法权益,减少“弃档”现象。
2.完善内容,满足社会需求。在保留人事档案原有重要部分的同时,人事档案内容应与时俱进,不断得以丰富完善。
3.健全制度,规范管理。我国现有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相对滞后已不能满足现实需要。应完善人事档案归档、转递、利用、鉴定及违法责任追究等方面的规章制度,使人事档案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4.创新管理模式,实行“人档分离”。随着人才市场化日趋完善,人的属性逐渐由“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顺应这一变化,人事档案的管理模式也应由传统的“人档统一”“档随人走”转变为“人档分离”,由“单位管理”改为“社会化管理”。这种管理模式不但使各部门权责明确,管理流程简化清晰,而且节省人力物力、方便利用,还有利于人事档案的完整和安全,从而减少“弃档”现象的发生。
5.档案网络化,实现资源共享。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人事档案管理电子化和网络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各级人事档案管理部门应在遵循保密规定的前提下,建立人事档案信息数据库,把人事档案材料中不涉密的部分通过计算机和电子扫描仪等电子设备处理,以数字化形式储存起来,分门别类,编制成不同的检索工具,在全社会实行资源共享,实现人事档案信息的充分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