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包形成初期旋毛虫感染小鼠脾脏分泌白细胞介素-22的淋巴细胞来源分析

来源 :中华地方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xiang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囊包形成初期旋毛虫感染的小鼠脾脏分泌白细胞介素(IL)-22的淋巴细胞来源。

方法

选择12只Balb/c小鼠,按体重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感染组与对照组,每组6只。感染组小鼠经口感染旋毛虫肌幼虫300条/只,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于感染后第4周用流式细胞术分析两组小鼠脾脏淋巴细胞中分泌IL-22的细胞亚群。

结果

感染组小鼠脾脏淋巴细胞中产生IL-22的淋巴细胞比例相比于对照组明显升高[(0.88 ± 0.25)%比(0.28 ± 0.17)%,t = - 4.899,P < 0.05];感染组小鼠脾脏淋巴细胞中CD3+IL-22+细胞比例与CD3-IL-22+细胞比例相比未见明显改变[(0.29 ± 0.17)%比(0.51 ± 0.17)%,t = - 2.195,P > 0.05],感染组CD3-IL-22+细胞比例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51 ± 0.17)%比(0.44 ± 0.22)%,t = - 0.600,P > 0.05],感染组CD3+IL-22+细胞比例相比于对照组显著升高[(0.29 ± 0.17)%比(0.07 ± 0.06)%,t = - 3.068,P < 0.05];CD3+淋巴细胞中,感染组小鼠CD4+IL-22+ T细胞比例和γδTCR+IL-22+ T细胞比例相比于对照组明显升高[(1.28 ± 0.54)%比(0.16 ± 0.07)%,(0.33 ± 0.22)%比(0.02 ± 0.00)%,t = - 4.997、- 3.342,P均< 0.05]。

结论

囊包形成初期感染旋毛虫的小鼠脾脏分泌IL-22的淋巴细胞比例增高,主要由分泌IL-22的CD3+淋巴细胞(尤其是分泌IL-22的CD4+ T细胞和γδT细胞)比例升高所致。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郑州市食盐碘含量测定现场质控考核结果,了解和掌握基层实验室人员的实际业务能力和水平,发现问题并制定改进措施。方法组织郑州市所辖11个县(市、区)实验室共22人进行现场理论考核,理论考核分为测定原理、适用范围、试剂配制、关键步骤、结果计算公式5个部分。以实验室为单位分组进行标准物质平行测定,对操作技能进行考核,查找、记录存在的问题。理论考核内容和现场技能考核细则判定依据《制盐工业通用试验方法
目的对分离自干骺端新发大骨节病患者家中自产粮食的梨孢镰孢霉菌株进行代谢产物成分分析,为真菌毒素与大骨节病的关系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梨孢镰孢霉菌株来自于2016年在青海省贵德县的1例干骺端新发大骨节病患者家中自产穗期小麦。将分离梨孢镰孢霉菌株接种至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培养基中进行增菌培养。分离纯化其发酵的代谢产物,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仪检测代谢产物中的真菌毒素,结合网络数据库
目的评价中文版欧洲五维五水平健康量表(EQ-5D-5L)应用于大骨节病患者的信效度。方法2017年5月至2018年9月在陕西省大骨节病历史重病区永寿县和麟游县,选择18岁以上的成年大骨节病患者。应用EQ-5D-5L对245例患者进行面对面访谈,采用健康效用值得分(- 0.391 ~ 1.000)计算大骨节病患者人群总体健康相关生存质量,分值越高表明人群整体的健康状况越好,反之越差;采用视觉模拟系统
目的观察青海省成人大骨节病患者血清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变化,为科学防治大骨节病提供依据。方法2017年7月,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根据《大骨节病诊断》标准,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贵德县大骨节病病区,选取20岁以上成人大骨节病患者104名[年龄(47.61 ± 12.72)岁,男性50名、女性54名]、病区内健康对照95名[年龄(48.28 ± 14.87)岁,男性35名、
目的了解目前青海省大骨节病历史重病区内、外环境硒及T-2毒素水平。方法2018年在青海省兴海县、贵德县、班玛县3个历史重病区县,分别选择1个病区村和1个非病区村作为调查点,病区村分别为下村、斜马浪村、要什道村,非病区村分别为大米滩村、贡巴村、德昂村。在兴海县、贵德县调查点采集常住6 ~ 12周岁儿童发样,检测发硒含量[参考值为(0.60 ± 0.03)mg/kg];在6个调查点,各采集10户家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