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针对地域特征在装饰艺术教学中应用力度不够大的现状,文章对装饰艺术与现阶段我国装饰艺术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从教学理念、地域特征挖掘及本土地域特征资源开发三个层面论述了具体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 地域特征 装饰艺术 应用策略
一、引言
装饰艺术是一种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艺术类型,这种艺术形式极具文化属性,只有立足于实际生活才能实现装饰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同时满足人们对于装饰的实际需求。因此,不同地区的装饰往往与该地区的特征之间存在明显的联系,在进行装饰艺术教学时必须将地域特特征融入其中才能满足装饰艺术内在的文化属性。但是从总体看,在现代艺术理念的冲击之下,部分学校在进行装饰艺术教学时往往不充分考虑地域特征。基于此种情况,笔者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二、装饰艺术简介
装饰艺术最早起源于建筑设计,但是随着建筑产业化发展趋势的加深,装饰艺术已经逐渐脱离建筑设计的范畴,尤其最近几年随着装饰范畴的不断拓展,装饰艺术已经拓展到环境艺术、功能性艺术等多个方面。但是从装饰艺术的发展历程看,自从人类出现之后装饰艺术逐渐出现,同时逐渐渗透到人类的生活当中。可以说装饰艺术的发展就是建立在人类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只是现阶段的装饰艺术以工业文明为主要载体。但是由于装饰艺术的历史属性,其内涵并不仅仅体现在现代工业文明中,同时包含历史文明的全过程。从装饰艺术最初的发展历程看,建筑是其最突出的代表,在不同的装饰文化影响之下,不同地区的建筑装饰出现了明显的差异。例如江南地区的民间建筑往往多带有窗棂、马头墙等装饰性构件,但是北方地区的民间建筑在线条方面则相对较为简单,从建筑风格就可以看出地区特征。
装饰艺术并不是一种单纯的艺术形式,其在空间与时间上都具有较强的延续性,地域特征作为文化属性在时间上的不断延续对于装饰艺术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启发,装饰艺术只有不断吸收地域文化才能进一步发展。
三、我国装饰艺术教学现状
目前阶段我国的装饰艺术教学主要存在于艺术、建筑及室内设计等多个不同的专业当中,但是从总体上看不同专业在教学方面存在共性,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以理论教学为基本模式,在西方装饰设计思想和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之下,现阶段大多数学校在实际教学中都是以理论教学为主要内容,在教学中强调设计理念、设计方法的教学,同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设计训练实现学生设计能力的提高。这种教学模式对于装饰艺术教学的发展存在不利影响,某些学生在毕业之后基本只具备一定的设计基础能力,无法将所学习的知识转化为装饰艺术作品;(2)不注重装饰艺术的包容性。装饰艺术是一种在时间与空间上具有较强延展性的艺术,在现代社会当中装饰艺术的这种属性依然存在,这就要求学校在进行装饰艺术设计时必须提升装饰艺术的包容性,将更多的内容融入装饰艺术当中,从而促进装饰艺术教学的进一步发展。现阶段装饰艺术教学包容性的缺失已经限制了我国装饰艺术的进一步发展。从市场看,很多装饰艺术作品都千篇一律,在创新活力方面存在缺陷;(3)装饰艺术教学不注重地域文化的挖掘。装饰艺术的文化内涵要求装饰艺术必须建立在特定的文化基础上才能实现进一步发展,而在实际教学中地域文化就是一种最直接有效的文化载体,但是现阶段一些学校在进行装饰艺术教学时并不注重地域文化的挖掘,地域特征在装饰艺术教学中的应用存在局限性,最终导致学生的装饰艺术能力发展缺乏必要的文化载体,无法实现有效发展。
四、地域特征在装饰艺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装饰艺术教学必须建立在特定的文化基础之上,只有进一步加强地域特征在装饰艺术教学中的应用才能促进装饰艺术教学的进一步发展。下面笔者将对地域特征在装饰艺术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进行分析:
(一)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认识到地域特征在装饰艺术教学中的重要性。
针对当前阶段大部分学校依然将理论教学为装饰教学基本内容的教学理念,现阶段学校必须实现教学理念的改革,即需要以装饰艺术内在的实践性为教学的指导思想,将实践教学作为装饰设计教学的基本模式。所谓装饰艺术的实践教学并不是要求学校引导学生参与实际的工程案例设计或者实际项目当中,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而是要求装饰设计教学需要认识到人类的社会实践才是推动装饰艺术发展的动力,因此,教学必须以社会文化实践和社会文化实践的结果为基本载体,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才能提高装饰艺术审美能力和装饰艺术实践能力。对于存在于特定地域的学校来说,地域特征是社会文化实践的最重要载体,因此,现阶段学校必须认识到地域特征在装饰艺术教学中的重要性,积极主动地将地域特征融入装饰艺术教学的全过程当中。
(二)进一步加大地域特征的挖掘力度。
地域特征是一种高度综合的文化要素,因此,在将地域特征融入装饰艺术教学时必须进一步加大对地域特征的挖掘力度,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作为教学的基本载体,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具体来说主要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1)开展地域特征调研。在选择需要融入的地域特征之前必须对当地的地域特征进行全面调研,选择最合适的地域特征作为教学的基本載体;(2)以地域特征为基本教学载体。例如,教师在进行关于工艺品设计教学时可以以“虎头鞋”为载体为学生提供教学,首先要求学生对所在地区所存在的虎头鞋的类型、样式和表面图案等进行调查与分析,并选择出自己认为最完美的样式,分析该样式的特征;(3)实现地域特征在装饰艺术中的创新应用。装饰艺术本身就属于一种极具创新属性的艺术活动,但是任何创新都必须建立在特定的基础之上,基于此种情况。在实际教学中必须实现地域特征在装饰艺术中的创新应用,在创新应用过程当中还要实现地域特征资源的进一步挖掘,从而实现地域特征与装饰艺术的动态发展。
(三)开发本土地域特征资源,尝试创建本土艺术体系。
通过收集当地艺术作品资料作为教学参考资料,邀请工艺美术大师到校教学,分享经验,通过本土地域特征资源地搜集和开发,教师和学生都能够对自己的文化遗产有更直观、充分而深入的了解。开发和利用地域特征,进一步弥补学生知识结构的不足,有利于养成全面的文化素养。布希亚曾说:“物必须成为符号,才能成为被消费的物。”文化的传达需要借助文化符号的承载,本土知识还需要经过一个符号转化的过程才能被本土设计所用。因此,地域文化的资源要为我们所用,依然需要系统化的梳理。本土艺术体系的开发是确保装饰研究艺术发展的基本载体,也是本土文化艺术体系,还是本体地域特征资源发展的基本载体。
五、结语
地域特征在装饰艺术教学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不仅是地域文化保护的实际需求,而且是装饰艺术发展的重要途径。笔者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对基于地域特征的装饰艺术教学进行了必要的分析与研究,旨在促进我国装饰艺术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邱岩峰.黑龙江壁画装饰艺术的地域性特征研究——论黑龙江省现代壁画设计中少数民族地域文化特征及表现因素[J].艺术研究,2012(01):68-69.
[2]徐铭杰,邱岩峰.黑龙江壁画装饰艺术的地域性特征研究——论黑龙江省少数民族地域文化对城市现代壁画设计的影响[J].艺术教育,2011(11):146.
[3]杜锋,邱岩峰.黑龙江壁画装饰艺术的地域性特征研究——黑龙江省内不同地域典型装饰壁画研究[J].艺术教育,2011(12):132.
[4]赵百秋.民族装饰艺术在王府建筑中的表现形式探究——以苏尼特蒙古王爷府为例[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1(03):102-106.
课题名称:2015年吉林省教育厅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创新创业背景下长白山地域文化资源在装饰艺术系列课程中的教学实践研究》。
关键词: 地域特征 装饰艺术 应用策略
一、引言
装饰艺术是一种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艺术类型,这种艺术形式极具文化属性,只有立足于实际生活才能实现装饰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同时满足人们对于装饰的实际需求。因此,不同地区的装饰往往与该地区的特征之间存在明显的联系,在进行装饰艺术教学时必须将地域特特征融入其中才能满足装饰艺术内在的文化属性。但是从总体看,在现代艺术理念的冲击之下,部分学校在进行装饰艺术教学时往往不充分考虑地域特征。基于此种情况,笔者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二、装饰艺术简介
装饰艺术最早起源于建筑设计,但是随着建筑产业化发展趋势的加深,装饰艺术已经逐渐脱离建筑设计的范畴,尤其最近几年随着装饰范畴的不断拓展,装饰艺术已经拓展到环境艺术、功能性艺术等多个方面。但是从装饰艺术的发展历程看,自从人类出现之后装饰艺术逐渐出现,同时逐渐渗透到人类的生活当中。可以说装饰艺术的发展就是建立在人类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只是现阶段的装饰艺术以工业文明为主要载体。但是由于装饰艺术的历史属性,其内涵并不仅仅体现在现代工业文明中,同时包含历史文明的全过程。从装饰艺术最初的发展历程看,建筑是其最突出的代表,在不同的装饰文化影响之下,不同地区的建筑装饰出现了明显的差异。例如江南地区的民间建筑往往多带有窗棂、马头墙等装饰性构件,但是北方地区的民间建筑在线条方面则相对较为简单,从建筑风格就可以看出地区特征。
装饰艺术并不是一种单纯的艺术形式,其在空间与时间上都具有较强的延续性,地域特征作为文化属性在时间上的不断延续对于装饰艺术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启发,装饰艺术只有不断吸收地域文化才能进一步发展。
三、我国装饰艺术教学现状
目前阶段我国的装饰艺术教学主要存在于艺术、建筑及室内设计等多个不同的专业当中,但是从总体上看不同专业在教学方面存在共性,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以理论教学为基本模式,在西方装饰设计思想和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之下,现阶段大多数学校在实际教学中都是以理论教学为主要内容,在教学中强调设计理念、设计方法的教学,同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设计训练实现学生设计能力的提高。这种教学模式对于装饰艺术教学的发展存在不利影响,某些学生在毕业之后基本只具备一定的设计基础能力,无法将所学习的知识转化为装饰艺术作品;(2)不注重装饰艺术的包容性。装饰艺术是一种在时间与空间上具有较强延展性的艺术,在现代社会当中装饰艺术的这种属性依然存在,这就要求学校在进行装饰艺术设计时必须提升装饰艺术的包容性,将更多的内容融入装饰艺术当中,从而促进装饰艺术教学的进一步发展。现阶段装饰艺术教学包容性的缺失已经限制了我国装饰艺术的进一步发展。从市场看,很多装饰艺术作品都千篇一律,在创新活力方面存在缺陷;(3)装饰艺术教学不注重地域文化的挖掘。装饰艺术的文化内涵要求装饰艺术必须建立在特定的文化基础上才能实现进一步发展,而在实际教学中地域文化就是一种最直接有效的文化载体,但是现阶段一些学校在进行装饰艺术教学时并不注重地域文化的挖掘,地域特征在装饰艺术教学中的应用存在局限性,最终导致学生的装饰艺术能力发展缺乏必要的文化载体,无法实现有效发展。
四、地域特征在装饰艺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装饰艺术教学必须建立在特定的文化基础之上,只有进一步加强地域特征在装饰艺术教学中的应用才能促进装饰艺术教学的进一步发展。下面笔者将对地域特征在装饰艺术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进行分析:
(一)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认识到地域特征在装饰艺术教学中的重要性。
针对当前阶段大部分学校依然将理论教学为装饰教学基本内容的教学理念,现阶段学校必须实现教学理念的改革,即需要以装饰艺术内在的实践性为教学的指导思想,将实践教学作为装饰设计教学的基本模式。所谓装饰艺术的实践教学并不是要求学校引导学生参与实际的工程案例设计或者实际项目当中,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而是要求装饰设计教学需要认识到人类的社会实践才是推动装饰艺术发展的动力,因此,教学必须以社会文化实践和社会文化实践的结果为基本载体,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才能提高装饰艺术审美能力和装饰艺术实践能力。对于存在于特定地域的学校来说,地域特征是社会文化实践的最重要载体,因此,现阶段学校必须认识到地域特征在装饰艺术教学中的重要性,积极主动地将地域特征融入装饰艺术教学的全过程当中。
(二)进一步加大地域特征的挖掘力度。
地域特征是一种高度综合的文化要素,因此,在将地域特征融入装饰艺术教学时必须进一步加大对地域特征的挖掘力度,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作为教学的基本载体,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具体来说主要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1)开展地域特征调研。在选择需要融入的地域特征之前必须对当地的地域特征进行全面调研,选择最合适的地域特征作为教学的基本載体;(2)以地域特征为基本教学载体。例如,教师在进行关于工艺品设计教学时可以以“虎头鞋”为载体为学生提供教学,首先要求学生对所在地区所存在的虎头鞋的类型、样式和表面图案等进行调查与分析,并选择出自己认为最完美的样式,分析该样式的特征;(3)实现地域特征在装饰艺术中的创新应用。装饰艺术本身就属于一种极具创新属性的艺术活动,但是任何创新都必须建立在特定的基础之上,基于此种情况。在实际教学中必须实现地域特征在装饰艺术中的创新应用,在创新应用过程当中还要实现地域特征资源的进一步挖掘,从而实现地域特征与装饰艺术的动态发展。
(三)开发本土地域特征资源,尝试创建本土艺术体系。
通过收集当地艺术作品资料作为教学参考资料,邀请工艺美术大师到校教学,分享经验,通过本土地域特征资源地搜集和开发,教师和学生都能够对自己的文化遗产有更直观、充分而深入的了解。开发和利用地域特征,进一步弥补学生知识结构的不足,有利于养成全面的文化素养。布希亚曾说:“物必须成为符号,才能成为被消费的物。”文化的传达需要借助文化符号的承载,本土知识还需要经过一个符号转化的过程才能被本土设计所用。因此,地域文化的资源要为我们所用,依然需要系统化的梳理。本土艺术体系的开发是确保装饰研究艺术发展的基本载体,也是本土文化艺术体系,还是本体地域特征资源发展的基本载体。
五、结语
地域特征在装饰艺术教学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不仅是地域文化保护的实际需求,而且是装饰艺术发展的重要途径。笔者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对基于地域特征的装饰艺术教学进行了必要的分析与研究,旨在促进我国装饰艺术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邱岩峰.黑龙江壁画装饰艺术的地域性特征研究——论黑龙江省现代壁画设计中少数民族地域文化特征及表现因素[J].艺术研究,2012(01):68-69.
[2]徐铭杰,邱岩峰.黑龙江壁画装饰艺术的地域性特征研究——论黑龙江省少数民族地域文化对城市现代壁画设计的影响[J].艺术教育,2011(11):146.
[3]杜锋,邱岩峰.黑龙江壁画装饰艺术的地域性特征研究——黑龙江省内不同地域典型装饰壁画研究[J].艺术教育,2011(12):132.
[4]赵百秋.民族装饰艺术在王府建筑中的表现形式探究——以苏尼特蒙古王爷府为例[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1(03):102-106.
课题名称:2015年吉林省教育厅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创新创业背景下长白山地域文化资源在装饰艺术系列课程中的教学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