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代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为产品设计提出了转型的要求。通过对产品设计在此语境下的现状分析,做出相应的设计策略,对产品设计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并寻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文化创意应成为产品设计的深层源泉,而不应仅仅建设和发展大型园区,引入产品设计企业。企业对文化创意的深度挖掘和灵活化用,并在市场中延伸其设计策略。大众的设计教育同样是推进产品设计在文化创意产业中求得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 产品设计 前景分析 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08-0174-03
文化与创意,在人类开始了经济活动后具备了独立的经济价值。尤其是近半个世纪以来,作为一种产业类型,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文化创意产业以文化的具体形态或独特的创意为源头,从设计、生产、传播到销售等各个环节,不断延伸着价值链,同时形成自身的无形资产和行业丛集,并与众多的相关行业衍生为一条形态完整的产业链,创造着越来越多的社会财富和效能,对社会发展影响深远。
考察产品设计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地位与作用,区别于传统意义的产品设计行业研究,是由具体的行业向系统的产业的触角延伸。同时也区别于产品设计的市场研究,微观的产品销售与市场研究在这样的视角下,成为一种中观层面的产业性研究。进入信息时代以后,价值的来源不仅是产品的生产、加工,更是来自对信息的处理。产品设计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必然面临着转型的难题。而对新形势下产品设计前景的分析与研究,也就显得至关重要。正如澳大利亚学者约翰·哈特利指出,如今的产品设计领域以“不同寻常的组织形式和成长与活动的形式出现,工业时代的统计方式和战略已经很难把握它并做出反应。”①
一、文化创意产业语境下产品设计转型的要求
文化创意产业包含了出版、广播、电视、电影、工业设计等诸多行业。这些行业都有稳定的专业属性和从业群体。而这些领域在如今的文化创意产业中,其微观层面各自独立的具体性已渐渐消失,相反,一种数字融合的现象应运而生。由于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传媒和设计等行业,技术相互融合,原本需要依赖的介质已不再重要。例如,传统的报刊、电视、广播、电影等媒介,都能够在同一个平台上实现融合,互联网成为了这样的一个平台。
数字融合主要发生在文化创意产业中,主要是因为这些行业的价值实现不以实物形态为目标。产品设计必然是无法避免实物形态的,否则便与虚拟现实的一些设计无法区分开来。然而,产品设计在数字融合的背景下,必定面临着改变的需要。毕竟,当信息载体进行融合的时候,相关的功能属性也必然不可能独立开来。举例来说,美国apple公司的移动电话iphone,将具有音乐、视频功能的ipod和基本的通讯功能全部融合在一起。尽管这种数字融合仅仅是对媒体的集成产生了影响,但由于媒体与功能和用户需求的关联性,必然会对产品设计的实物形态产生重大的影响。
这种现象为产品设计提出了媒体性的要求。无论数字融合在多大的范圍内进行,产品一旦具备了媒体维度的考量,就能够应对这样的变化。设计师必须明确,如今的产品已不仅仅是与物质生活紧贴的实物形态,同时也被赋予了信息媒体的属性。
伴随着这种现象的延伸,产品的功能不断地越过过去彼此的界限,各种功能间的联系加强了,总的功能拓展了,但对于设计师的分类考虑带来了难题。这种功能越界的现象愈演愈烈。对产品外形的设计,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的,即在保证产品功能的基础上,尽可能做到美观。然而,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工业设计,造型的美观甚至是独特、迷人,都是一种基本的需求,因而,已蜕变为功能的一部分。例如对保温杯而言,装盛饮料的功能和用户对杯子造型的欣赏的功能,已没有本质的区别,原本不同层次的功能存在着越界的现象,功能间处于胶着的状态。
这种现象要求产品设计必须考虑综合性。外观和功能不是两个问题,而是问题的两个方面。同样地,汽车的运输、载人、行驶等功能也不是相互平行的几个问题,而是相互交叉的一个问题的几个方面。
当产品设计的介质、功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其销售和使用的实现方式也必然会引起相应的变化,产品的传播性正大大加强。在文化创意产业语境下,各种产品除了语义学上的沟通以外,独立的精神价值的传播已在逐渐深入。文化与创意,本身就是对产品设计这重属性的规定。正如法兰克福学派在批判文化工业时所指出的,“机械化、自动化生产……一方面满足了普通社会大众的文化需求,另一方面也被认为是导致文化艺术商业化和同质化的原因。”②这就为设计师提出了承担社会责任的要求,彰显人文关怀的精神。
二、文化创意产业语境下产品设计现状分析
文化创意产业语境下产品设计的现状,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是产业园的情况。国内目前著名的文化创意产业园有北京798、上海1933、杭州西湖创意谷等,其中,与产品设计关系密切的也有江苏太仓Loft、杭州Loft49等。这些园区基本都有政府的扶持,尽管在经营、服务和自身入驻企业的不断努力下,产业园的经济运行状况良好,但是,依靠这种国家或地方政府扶持的大型产业园并不可能成为通过文化创意产业来推动发展产品设计的有效途径。
以杭州的西湖创意谷为例,园内的北京东方国设计馆在当地颇受好评,设计业务大好。然而,即便设计谷的传统手工艺与现代数码技术相结合,其品位和质量都相当高,但在入驻之初,是在政府的支持下和媒体的广泛关注下进行的。如此一来,原本在市场(大众)和企业(行业)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却为政府和企业之间进行沟通,避开了最重要的用户这一群体。这与产品设计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
其次是社会中产品设计行业内以文化和创意为源泉进行的产品设计活动。这在广度上和灵活程度上是园区所无法企及的。然而,这样的设计活动现状是喜忧参半的。上海在打造其创意设计之都的城市名片的时候,起步早,也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仅从2008年来看,创意产业的总产值在3415.55亿元,而且其中在设计研发、建筑设计和咨询策划创意的总产值及其对增加值的贡献率是居于前三的位置的。③换言之,上海的文化创意产业中的产品设计,已经深入到了企业的研发、设计和策划环节,成为一种常态,而不是如同博物馆般的产业园在收藏着设计的产品。应该说,如今的很多企业,对知识技能和创新力是有所依赖的,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创意的资源和能力的表现。企业设计新产品,发挥创意元素,增加文化属性,策划营销活动,打造个性化品牌,开拓市场等,以智力为用户服务,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例如,著名设计师李剑叶,根据古典小说《西游记》中的紧箍咒形象,结合红极一时的电影《大话西游》中对悟空紧箍咒形象的解构与其中凄美的爱情故事,设计了名为“爱你五百年”的戒指。这一款戒指是凭借着一种创意的智慧,提供了用户别样的服务和体验。不仅有着充当婚戒或是表达爱意的功能,同时还包含了一种承诺和诗情画意。 然而,在部分企业以文化创意为源泉求得发展的同时,国内的很多企业依然停留在照搬或是抄袭的层面上。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很多企业对文化创意的理解和运用是浅俗的,甚至是一种误解。例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绝不是将一些显性的、外在的元素直接拼贴和挪用,中国企业流行的“青花瓷风”就是对传统文化创意的肤浅认识。相比较而言,日本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掘上是颇有经验和成果的。日本仙台媒体中心的建筑设计就是极好的证明。它通体没有采用木质材料来构建,也没有直接使用飞檐和禅宗的色调。而是以玻璃、管柱、金属地板来深刻地反映日本的传统建筑风貌,是在内部的结构和各部分相互联系的机理上做文章。
因此,产品设计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发展,必须真正明确文化和创意究竟为何以及如何化用到企业生产和销售的各个环节中去。
三、产品设计在文化创意产业下的应对策略
面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成为主流,更有替代企业生产的文化创意元素之嫌,必须以设计教育全面推动社会产品设计的发展。真正的文化创意,应当是将想法和智慧融入到产品中,让产品经受市场的考验,同时以市场为纽带,与社会大众相联系,创造其独特的精神价值。那些大型的、受到政府支持的创意产业园区,就像是博物馆一般,它不能使得整个产业呈现活态化发展的趋势。
设计教育的真正含义不仅包括对设计类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包含了对大众设计接受能力、评价能力和反应能力的培养。人们的审美观,人们对基本的科技知识的了解,人们对健康和安全的认识以及人们对功能的评价方式等等,对企业的产品設计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对于笔记本电脑的选择,其实包含了用户对于电子产品的基本原理、功能、工作环境、职业需求等多方面的判断和定位。如果缺乏一定的媒介能力、设计评价能力和反应能力,那么用户对产品的选择就是盲目的。如此一来,当通过市场反馈给企业的时候,企业在产品设计的更新换代和自身变革问题上就不可能有所突破。更重要的是,企业自身对产品设计的把握也能够引领一种价值观或是风潮,同样能够带来设计教育的效果。
产品设计在文化创意产业中还需要注意与其他行业的渗透与融合。这种渗透与融合包括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表面的,即以设计出来的最终产品在产业中的应用为导向;第二个层面是更为深入的层面,包括产品设计的各种思潮、理念、方法论、价值观在其他行业的延伸与影响。
文化创意产业语境下,产品设计作为产业中的一个重要行业,必须树立转型意识,发展自身,立足于当下的新形势,制定切实可行的策略,付诸实施。
注释:
①[澳]约翰·哈利特:《创意产业读本》,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34页。
②魏鹏举:《文化创意产业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页。
③张京成:《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年版,第115页。
参考文献:
[1][澳]约翰·哈利特.创意产业读本[M].曹书乐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许平,周博编.设计真言[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
[3][美]托马斯·L·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M].赵绍棣,黄其祥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4]魏鹏举.文化创意产业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5]张京成.创意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 产品设计 前景分析 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08-0174-03
文化与创意,在人类开始了经济活动后具备了独立的经济价值。尤其是近半个世纪以来,作为一种产业类型,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文化创意产业以文化的具体形态或独特的创意为源头,从设计、生产、传播到销售等各个环节,不断延伸着价值链,同时形成自身的无形资产和行业丛集,并与众多的相关行业衍生为一条形态完整的产业链,创造着越来越多的社会财富和效能,对社会发展影响深远。
考察产品设计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地位与作用,区别于传统意义的产品设计行业研究,是由具体的行业向系统的产业的触角延伸。同时也区别于产品设计的市场研究,微观的产品销售与市场研究在这样的视角下,成为一种中观层面的产业性研究。进入信息时代以后,价值的来源不仅是产品的生产、加工,更是来自对信息的处理。产品设计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必然面临着转型的难题。而对新形势下产品设计前景的分析与研究,也就显得至关重要。正如澳大利亚学者约翰·哈特利指出,如今的产品设计领域以“不同寻常的组织形式和成长与活动的形式出现,工业时代的统计方式和战略已经很难把握它并做出反应。”①
一、文化创意产业语境下产品设计转型的要求
文化创意产业包含了出版、广播、电视、电影、工业设计等诸多行业。这些行业都有稳定的专业属性和从业群体。而这些领域在如今的文化创意产业中,其微观层面各自独立的具体性已渐渐消失,相反,一种数字融合的现象应运而生。由于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传媒和设计等行业,技术相互融合,原本需要依赖的介质已不再重要。例如,传统的报刊、电视、广播、电影等媒介,都能够在同一个平台上实现融合,互联网成为了这样的一个平台。
数字融合主要发生在文化创意产业中,主要是因为这些行业的价值实现不以实物形态为目标。产品设计必然是无法避免实物形态的,否则便与虚拟现实的一些设计无法区分开来。然而,产品设计在数字融合的背景下,必定面临着改变的需要。毕竟,当信息载体进行融合的时候,相关的功能属性也必然不可能独立开来。举例来说,美国apple公司的移动电话iphone,将具有音乐、视频功能的ipod和基本的通讯功能全部融合在一起。尽管这种数字融合仅仅是对媒体的集成产生了影响,但由于媒体与功能和用户需求的关联性,必然会对产品设计的实物形态产生重大的影响。
这种现象为产品设计提出了媒体性的要求。无论数字融合在多大的范圍内进行,产品一旦具备了媒体维度的考量,就能够应对这样的变化。设计师必须明确,如今的产品已不仅仅是与物质生活紧贴的实物形态,同时也被赋予了信息媒体的属性。
伴随着这种现象的延伸,产品的功能不断地越过过去彼此的界限,各种功能间的联系加强了,总的功能拓展了,但对于设计师的分类考虑带来了难题。这种功能越界的现象愈演愈烈。对产品外形的设计,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的,即在保证产品功能的基础上,尽可能做到美观。然而,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工业设计,造型的美观甚至是独特、迷人,都是一种基本的需求,因而,已蜕变为功能的一部分。例如对保温杯而言,装盛饮料的功能和用户对杯子造型的欣赏的功能,已没有本质的区别,原本不同层次的功能存在着越界的现象,功能间处于胶着的状态。
这种现象要求产品设计必须考虑综合性。外观和功能不是两个问题,而是问题的两个方面。同样地,汽车的运输、载人、行驶等功能也不是相互平行的几个问题,而是相互交叉的一个问题的几个方面。
当产品设计的介质、功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其销售和使用的实现方式也必然会引起相应的变化,产品的传播性正大大加强。在文化创意产业语境下,各种产品除了语义学上的沟通以外,独立的精神价值的传播已在逐渐深入。文化与创意,本身就是对产品设计这重属性的规定。正如法兰克福学派在批判文化工业时所指出的,“机械化、自动化生产……一方面满足了普通社会大众的文化需求,另一方面也被认为是导致文化艺术商业化和同质化的原因。”②这就为设计师提出了承担社会责任的要求,彰显人文关怀的精神。
二、文化创意产业语境下产品设计现状分析
文化创意产业语境下产品设计的现状,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是产业园的情况。国内目前著名的文化创意产业园有北京798、上海1933、杭州西湖创意谷等,其中,与产品设计关系密切的也有江苏太仓Loft、杭州Loft49等。这些园区基本都有政府的扶持,尽管在经营、服务和自身入驻企业的不断努力下,产业园的经济运行状况良好,但是,依靠这种国家或地方政府扶持的大型产业园并不可能成为通过文化创意产业来推动发展产品设计的有效途径。
以杭州的西湖创意谷为例,园内的北京东方国设计馆在当地颇受好评,设计业务大好。然而,即便设计谷的传统手工艺与现代数码技术相结合,其品位和质量都相当高,但在入驻之初,是在政府的支持下和媒体的广泛关注下进行的。如此一来,原本在市场(大众)和企业(行业)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却为政府和企业之间进行沟通,避开了最重要的用户这一群体。这与产品设计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
其次是社会中产品设计行业内以文化和创意为源泉进行的产品设计活动。这在广度上和灵活程度上是园区所无法企及的。然而,这样的设计活动现状是喜忧参半的。上海在打造其创意设计之都的城市名片的时候,起步早,也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仅从2008年来看,创意产业的总产值在3415.55亿元,而且其中在设计研发、建筑设计和咨询策划创意的总产值及其对增加值的贡献率是居于前三的位置的。③换言之,上海的文化创意产业中的产品设计,已经深入到了企业的研发、设计和策划环节,成为一种常态,而不是如同博物馆般的产业园在收藏着设计的产品。应该说,如今的很多企业,对知识技能和创新力是有所依赖的,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创意的资源和能力的表现。企业设计新产品,发挥创意元素,增加文化属性,策划营销活动,打造个性化品牌,开拓市场等,以智力为用户服务,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例如,著名设计师李剑叶,根据古典小说《西游记》中的紧箍咒形象,结合红极一时的电影《大话西游》中对悟空紧箍咒形象的解构与其中凄美的爱情故事,设计了名为“爱你五百年”的戒指。这一款戒指是凭借着一种创意的智慧,提供了用户别样的服务和体验。不仅有着充当婚戒或是表达爱意的功能,同时还包含了一种承诺和诗情画意。 然而,在部分企业以文化创意为源泉求得发展的同时,国内的很多企业依然停留在照搬或是抄袭的层面上。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很多企业对文化创意的理解和运用是浅俗的,甚至是一种误解。例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绝不是将一些显性的、外在的元素直接拼贴和挪用,中国企业流行的“青花瓷风”就是对传统文化创意的肤浅认识。相比较而言,日本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掘上是颇有经验和成果的。日本仙台媒体中心的建筑设计就是极好的证明。它通体没有采用木质材料来构建,也没有直接使用飞檐和禅宗的色调。而是以玻璃、管柱、金属地板来深刻地反映日本的传统建筑风貌,是在内部的结构和各部分相互联系的机理上做文章。
因此,产品设计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发展,必须真正明确文化和创意究竟为何以及如何化用到企业生产和销售的各个环节中去。
三、产品设计在文化创意产业下的应对策略
面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成为主流,更有替代企业生产的文化创意元素之嫌,必须以设计教育全面推动社会产品设计的发展。真正的文化创意,应当是将想法和智慧融入到产品中,让产品经受市场的考验,同时以市场为纽带,与社会大众相联系,创造其独特的精神价值。那些大型的、受到政府支持的创意产业园区,就像是博物馆一般,它不能使得整个产业呈现活态化发展的趋势。
设计教育的真正含义不仅包括对设计类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包含了对大众设计接受能力、评价能力和反应能力的培养。人们的审美观,人们对基本的科技知识的了解,人们对健康和安全的认识以及人们对功能的评价方式等等,对企业的产品設计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对于笔记本电脑的选择,其实包含了用户对于电子产品的基本原理、功能、工作环境、职业需求等多方面的判断和定位。如果缺乏一定的媒介能力、设计评价能力和反应能力,那么用户对产品的选择就是盲目的。如此一来,当通过市场反馈给企业的时候,企业在产品设计的更新换代和自身变革问题上就不可能有所突破。更重要的是,企业自身对产品设计的把握也能够引领一种价值观或是风潮,同样能够带来设计教育的效果。
产品设计在文化创意产业中还需要注意与其他行业的渗透与融合。这种渗透与融合包括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表面的,即以设计出来的最终产品在产业中的应用为导向;第二个层面是更为深入的层面,包括产品设计的各种思潮、理念、方法论、价值观在其他行业的延伸与影响。
文化创意产业语境下,产品设计作为产业中的一个重要行业,必须树立转型意识,发展自身,立足于当下的新形势,制定切实可行的策略,付诸实施。
注释:
①[澳]约翰·哈利特:《创意产业读本》,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34页。
②魏鹏举:《文化创意产业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页。
③张京成:《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年版,第115页。
参考文献:
[1][澳]约翰·哈利特.创意产业读本[M].曹书乐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许平,周博编.设计真言[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
[3][美]托马斯·L·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M].赵绍棣,黄其祥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4]魏鹏举.文化创意产业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5]张京成.创意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