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曲充满怀恋与憾意的《贺新郎》,被病床上的毛泽东改去了六个字,借以送给身边的人,这个人究竟是谁?这首词,究竟有怎样的含义?
在韶山毛泽东纪念馆保存的毛泽东遗物中,有一些珍贵的古涛词歌曲磁带,这是1975年文化部组织几位艺术家为正在患眼疾的毛泽东录制的。其中8盒磁带上均录有同一首词,录了12遍之多——南宋张元干的《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可见毛泽东当年对它的重视和喜爱程度:
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孤兔。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更南浦,送君去。宋生岸抑摧残暑;耿斜珂、疏星淡月,断云微度。万里江山知何处。回音对床夜语。雁不到、书成谁与。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举大白,听《金缕》。
这首词分别由蔡瑶铣、岳美缇、计镇华三位演唱家用南曲、北曲两种唱法演唱癌录制的12遍词中,有7遍最后两句依张元干原词,唱作“举大白,听《金缕》”,而另有5遍这两句改为“君且轰休回顾”。这是为什么呢?据当时参与录制工作的张晓辉回忆,这首曲子录好后送到毛泽东处,时隔数日,毛泽东突然改动了曲词中的最后两句。毛泽东是在什么情况下改动这两句的?为什么要这样改?流传的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他特指的人可能是董必武、周恩来、江青。
董必武去世 毛泽东一天未进食
从这些磁带录制和毛泽东要求把“举大白,听《金缕》”改为“君且去,休回顾”的时间来看,正是董必武去世几天之后。曾担任毛泽东医护人员的蓝桂英回忆:1975年4月2日,董必武去世,毛泽东一天不吃东西,也不说话,只是将《贺新郎》的录音反复听了一整天。他时而躺着听,时而用手拍床,击节咏叹,神情严肃悲痛,借这首词中的某些句子寄托自己对董必武和其他战友的怀念。几天以后,他把词的最末两句改为“君且去,休回顾”,让录制组重录,说原来两旬“举大白,听《金缕》”太伤感了。据此,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董必武传》和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编写的《走进毛泽东遗物馆》等书,均采用毛泽东改词悼念董必武的说法。
在出席中共一大的13名代表中,只有毛泽东与董必武一同站在1949年10月1日的天安门城楼上。他们携手走过50多个春秋。诗坛上,两人结为挚友,毛泽东曾称赞“董老善五律”。1975年4月2日,董必武在北京病逝,享年90岁。当时,毛泽东正在杭州休养,他的身体状况很差,除了双目白内障、说话含混不清外,脚也肿得很厉害,行动不便。在这种情况下得知与自己并肩奋斗多年的战友离世,不难想象毛泽东的感怀与悲伤。当年意气风发、共同投身革命的青春岁月仍历历在目,而斯人已逝;自己虽壮心不已,但疾病缠身,垂垂老矣。张元干与友人分别,虽悲愤无奈,仍能“举大白,听《金缕》”,但董老已逝,再也无法听到他的心曲。因此,词的最后两句在毛泽东听来异常伤感,改为“君且去,休回顾”,其中既有对逝去战友的安慰,也包含了一种自我宽慰。
周恩来病重 毛泽东牵肠
还有—种可能,毛泽东是指大病不起的周恩来。
1972年10月至1975年6月1毛泽东曾安排人员校点注释86篇古代历史文献。曾参加“大字本’’古籍注释工作的刘修明认为,毛泽东对《贺新郎》的修改与病重的周恩来有关。周恩来在1975年2月四届人大后病情恶化,每日便血,毛泽东曾经常询问周恩来的病情。3月20日,周恩来在给毛泽东的亲笔信中写道:“我因主席对我病状关怀备至,今又突然以新的病变报告主席,心实不安,故将病情经过及历史造因说清楚,务请主席放心。”这一背景同毛泽东布置注释《贺新郎》的时间(4月18日)比较接近。毛泽东把这首词的最后两句“举大白,听《金缕》”改为“君且去,休回顾”,证明他已清楚地意识到周恩来病情的严重性。这首词,寄托着他同这位相处几十年、在处理国家大事上须臾不能离开的国务总理的感情。
不过毛泽东为周恩来改词一说,也有疑问。第一,毛泽东得知周恩来的病情加重是在3月,但反复听该词是在4月的某一天,改词也在4月以后,中间相隔一段时间。第二,尽管周恩来病重,但尚在治疗中,“君且去,休回顾”,不是很合乎常理。
江青自称“特地送给我的”
第三种可能是指江青。这种说法也有点依据。曾为毛泽东录音的昆剧演员岳美缇在回忆文章中写道:“一次江青找我们一起听录音,在放重唱的《贺新郎》时,她自言自语:‘这是毛主席改的,特地送给我的’。她那种傲慢、又有点失落,加上歇斯底里的神态,令我至今难忘。”有论者认为,毛泽东“确实要‘去’了但他清楚地知道他的政治助手江青‘积怨甚多’……1974,年3月20日,毛就在给江青的信中说:‘我死了看你怎么办?’1976年6月,他向华国锋、江青等人交班时说:‘你们怎么办,只有天知道’一句。这些预感也与张元干‘天意从来高难问’、‘休回顾’有相近的意思,也许可以把‘君且去,休回顾’理解为毛、江之间一次特殊的沟通”。
然而这一说仍未足信。第一,1975年上半年,毛泽东对江青有诸多不满和批评。1月,毛泽东对王海容、唐闻生说:“她看得起的人没有几个,只有一个,她自己。”王、唐问:“你呢?”毛泽东说:“不在她眼里。”4月23日,毛泽东在姚文元的一份报告上批示:“我党真懂马列的不多,有些人自以为懂了其实不大懂,自以为是,动不动就训人,这也是不懂马列的一种表现。”这段时间江青几次提出见毛泽东,他都表示拒绝。在这种不满情绪下,毛泽东如何会为江青改写知己分别的词句?第二,如果是为江青改词,则“君且去,休回顾”,难以理解。若“君”指毛泽东自己,作江青为他送别解,此解殊不通。据说江青确曾经常吟诵这首词,多次说《贺新郎》等三首词表达了地的“伤心”和“怨”。这恐怕是江青对“君且去,休回顾”一厢隋愿的理解吧。
还有其他的可能吗?
除了以上三种解读,还有没有其他的可能呢?别忘了,在董必武逝世3天后,1975年4月5日午夜,被毛泽东称为“老朋友”的中国国民党主席蒋介石在台北士林寓所去世。据说,毛泽东的警卫人员从收音机里听到这个消息十分高兴,当把将这个消息告诉了毛泽东后,出乎大家的意料,毛泽东听后一脸的凝重,对身边的人说:“知道了。”美国哈佛大学学者陶涵2009年出版的的《蒋介石传》称,4月16日蒋介石奉厝大典那天,在北京,毛泽东在床上听了一整天哀乐……
回头重看这首词的主旋律是别离。主宾二人有着同样爱国的政治信念和思想感情,是难得的人生知己。“梦绕神州路”,他们对故都无限思恋,对家国南迁的现实感到不满。别离如此无奈心中悲愤无处诉说,只能“更南浦,送君去”。“回首对床夜语”,回想起往日同居一室、两床相对亲切谈话的情景,“雁不到,书成准与”,相距万里,—起共吐心事,已经是不可能了。写到这里,别离的语调已十分低沉。但词人笔锋一转,由“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几曹恩怨相尔汝”一句,词调转为高昂。你我放眼天下。胸怀古往今来国家兴亡之大事,所关切的绝非个人恩怨私情。满腔悲愤何以化解?“举大白,听《金缕》”是全词终止符,举杯痛饮,听我唱歌吧。由此而雹在这几位人选中,只有董老的可能性最大,毛泽东在将送朋友去外地为生离死别,饱含着深沉的留恋不舍之情。
在韶山毛泽东纪念馆保存的毛泽东遗物中,有一些珍贵的古涛词歌曲磁带,这是1975年文化部组织几位艺术家为正在患眼疾的毛泽东录制的。其中8盒磁带上均录有同一首词,录了12遍之多——南宋张元干的《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可见毛泽东当年对它的重视和喜爱程度:
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孤兔。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更南浦,送君去。宋生岸抑摧残暑;耿斜珂、疏星淡月,断云微度。万里江山知何处。回音对床夜语。雁不到、书成谁与。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举大白,听《金缕》。
这首词分别由蔡瑶铣、岳美缇、计镇华三位演唱家用南曲、北曲两种唱法演唱癌录制的12遍词中,有7遍最后两句依张元干原词,唱作“举大白,听《金缕》”,而另有5遍这两句改为“君且轰休回顾”。这是为什么呢?据当时参与录制工作的张晓辉回忆,这首曲子录好后送到毛泽东处,时隔数日,毛泽东突然改动了曲词中的最后两句。毛泽东是在什么情况下改动这两句的?为什么要这样改?流传的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他特指的人可能是董必武、周恩来、江青。
董必武去世 毛泽东一天未进食
从这些磁带录制和毛泽东要求把“举大白,听《金缕》”改为“君且去,休回顾”的时间来看,正是董必武去世几天之后。曾担任毛泽东医护人员的蓝桂英回忆:1975年4月2日,董必武去世,毛泽东一天不吃东西,也不说话,只是将《贺新郎》的录音反复听了一整天。他时而躺着听,时而用手拍床,击节咏叹,神情严肃悲痛,借这首词中的某些句子寄托自己对董必武和其他战友的怀念。几天以后,他把词的最末两句改为“君且去,休回顾”,让录制组重录,说原来两旬“举大白,听《金缕》”太伤感了。据此,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董必武传》和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编写的《走进毛泽东遗物馆》等书,均采用毛泽东改词悼念董必武的说法。
在出席中共一大的13名代表中,只有毛泽东与董必武一同站在1949年10月1日的天安门城楼上。他们携手走过50多个春秋。诗坛上,两人结为挚友,毛泽东曾称赞“董老善五律”。1975年4月2日,董必武在北京病逝,享年90岁。当时,毛泽东正在杭州休养,他的身体状况很差,除了双目白内障、说话含混不清外,脚也肿得很厉害,行动不便。在这种情况下得知与自己并肩奋斗多年的战友离世,不难想象毛泽东的感怀与悲伤。当年意气风发、共同投身革命的青春岁月仍历历在目,而斯人已逝;自己虽壮心不已,但疾病缠身,垂垂老矣。张元干与友人分别,虽悲愤无奈,仍能“举大白,听《金缕》”,但董老已逝,再也无法听到他的心曲。因此,词的最后两句在毛泽东听来异常伤感,改为“君且去,休回顾”,其中既有对逝去战友的安慰,也包含了一种自我宽慰。
周恩来病重 毛泽东牵肠
还有—种可能,毛泽东是指大病不起的周恩来。
1972年10月至1975年6月1毛泽东曾安排人员校点注释86篇古代历史文献。曾参加“大字本’’古籍注释工作的刘修明认为,毛泽东对《贺新郎》的修改与病重的周恩来有关。周恩来在1975年2月四届人大后病情恶化,每日便血,毛泽东曾经常询问周恩来的病情。3月20日,周恩来在给毛泽东的亲笔信中写道:“我因主席对我病状关怀备至,今又突然以新的病变报告主席,心实不安,故将病情经过及历史造因说清楚,务请主席放心。”这一背景同毛泽东布置注释《贺新郎》的时间(4月18日)比较接近。毛泽东把这首词的最后两句“举大白,听《金缕》”改为“君且去,休回顾”,证明他已清楚地意识到周恩来病情的严重性。这首词,寄托着他同这位相处几十年、在处理国家大事上须臾不能离开的国务总理的感情。
不过毛泽东为周恩来改词一说,也有疑问。第一,毛泽东得知周恩来的病情加重是在3月,但反复听该词是在4月的某一天,改词也在4月以后,中间相隔一段时间。第二,尽管周恩来病重,但尚在治疗中,“君且去,休回顾”,不是很合乎常理。
江青自称“特地送给我的”
第三种可能是指江青。这种说法也有点依据。曾为毛泽东录音的昆剧演员岳美缇在回忆文章中写道:“一次江青找我们一起听录音,在放重唱的《贺新郎》时,她自言自语:‘这是毛主席改的,特地送给我的’。她那种傲慢、又有点失落,加上歇斯底里的神态,令我至今难忘。”有论者认为,毛泽东“确实要‘去’了但他清楚地知道他的政治助手江青‘积怨甚多’……1974,年3月20日,毛就在给江青的信中说:‘我死了看你怎么办?’1976年6月,他向华国锋、江青等人交班时说:‘你们怎么办,只有天知道’一句。这些预感也与张元干‘天意从来高难问’、‘休回顾’有相近的意思,也许可以把‘君且去,休回顾’理解为毛、江之间一次特殊的沟通”。
然而这一说仍未足信。第一,1975年上半年,毛泽东对江青有诸多不满和批评。1月,毛泽东对王海容、唐闻生说:“她看得起的人没有几个,只有一个,她自己。”王、唐问:“你呢?”毛泽东说:“不在她眼里。”4月23日,毛泽东在姚文元的一份报告上批示:“我党真懂马列的不多,有些人自以为懂了其实不大懂,自以为是,动不动就训人,这也是不懂马列的一种表现。”这段时间江青几次提出见毛泽东,他都表示拒绝。在这种不满情绪下,毛泽东如何会为江青改写知己分别的词句?第二,如果是为江青改词,则“君且去,休回顾”,难以理解。若“君”指毛泽东自己,作江青为他送别解,此解殊不通。据说江青确曾经常吟诵这首词,多次说《贺新郎》等三首词表达了地的“伤心”和“怨”。这恐怕是江青对“君且去,休回顾”一厢隋愿的理解吧。
还有其他的可能吗?
除了以上三种解读,还有没有其他的可能呢?别忘了,在董必武逝世3天后,1975年4月5日午夜,被毛泽东称为“老朋友”的中国国民党主席蒋介石在台北士林寓所去世。据说,毛泽东的警卫人员从收音机里听到这个消息十分高兴,当把将这个消息告诉了毛泽东后,出乎大家的意料,毛泽东听后一脸的凝重,对身边的人说:“知道了。”美国哈佛大学学者陶涵2009年出版的的《蒋介石传》称,4月16日蒋介石奉厝大典那天,在北京,毛泽东在床上听了一整天哀乐……
回头重看这首词的主旋律是别离。主宾二人有着同样爱国的政治信念和思想感情,是难得的人生知己。“梦绕神州路”,他们对故都无限思恋,对家国南迁的现实感到不满。别离如此无奈心中悲愤无处诉说,只能“更南浦,送君去”。“回首对床夜语”,回想起往日同居一室、两床相对亲切谈话的情景,“雁不到,书成准与”,相距万里,—起共吐心事,已经是不可能了。写到这里,别离的语调已十分低沉。但词人笔锋一转,由“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几曹恩怨相尔汝”一句,词调转为高昂。你我放眼天下。胸怀古往今来国家兴亡之大事,所关切的绝非个人恩怨私情。满腔悲愤何以化解?“举大白,听《金缕》”是全词终止符,举杯痛饮,听我唱歌吧。由此而雹在这几位人选中,只有董老的可能性最大,毛泽东在将送朋友去外地为生离死别,饱含着深沉的留恋不舍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