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安徽阜阳界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践行五大发展理念,打造国家级特色高新区。以建设专业园区为方向,坚持每个园区主攻一个特色产业,进一步把特色做特、优势做优,逐步将界首高新区建设成为长三角相关优质产业转移的首选之地。
关键词:实体经济 创新 产业转型
实体经济是立国之本,也是财富之源。习近平总书记去年8月在安徽考察时强调,要深刻把握发展的阶段性新特征新要求,坚持把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做大做强实体经济,不仅能增加有效供给,更是丰富市场、增加就业、保障改善民生的必由之路。近年来,安徽省界首市高新区,聚焦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实现了较好的发展。
一、界首市高新区的现状及特点
(一)现状
界首市高新区辖田营、光武、东城、西城、北城5个科技园及融城高新投资集团、中小企业担保公司2家投融资服务机构,统筹管理界首市各乡镇园区,建有1.2万平方米科技企业孵化器、10平方米创新创业产业园,形成了再生金属、再生塑料、纺织服装、机械制造、营养与健康等支柱产业,是阜阳第一家省级高新区,也是皖豫两省毗邻区域唯一的省级高新区。高新区2020年全年完成工业产值693.5亿元,同比增长4.2%;全年累计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132.4亿元,同比增长6.3%,居阜阳首位,高于全国3.5个百分点,高于全省0.3个百分点,高于阜阳市2.2个百分点。招商引资签约项目13个,总投资45.38亿元;新开工建设项目17个,总投资55.17亿元。先后斩获“国家级绿色园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火炬阜阳界首高新区粮食机械特色产业基地”“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规范化培育市场”“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农机)装备试点”等16项国家级荣誉,现已上报国务院待批国家级高新区。
(二)特点
1.以“创”兴区,规模质量稳步提升
一是加速科技型企业发展。开展高企调研及科技研发投入统计培训工作,组织召开高企预评审会议,高企累计达87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80家。新获批5家阜阳市科技小巨人(培育)企业。二是做好人才引进培养。完成创新创业大赛项目的调研工作,筹备举办界首市首届创新创业大赛,进一步营造创新创业氛围。三是加快平台建设。积极跟进天鸿、华铂、聚力院士工作站建设工作。
2.以“创”融入“長三角”,产业转型稳步升级
高新区践行国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要求,与长三角地区开展全方位对接,用好长三角各类产业、科研、学校、市场、金融资源,推进政产学研用金“六位一体”合作,推动科技成果更多在界首落地生根。2019年5月,由长三角一体化循环发展联席会议主办的“长三角一体化”循环经济现场会在安徽省界首市召开,来自上海、浙江、江苏、安徽“三省一市”循环经济协会和相关企业家代表到界首市实地参观调研,共商促进长三角地区循环经济产业一体化、高质量协同发展务实举措。加快高新区离岸科创中心建设,推动园区转型升级。
二、界首市高新区创新驱动发展面临的困境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基础在县域,活力在县域,难点也在县域。界首市作为曾经的省级贫困县,在高新区创新驱动发展过程面临着许多问题:
(一)创新空间不足
界首市地处皖西北,区位劣势比较明显,高新区创新驱动发展客观受到省市政府的限制较大,自主创新空间不够;县域经济圈相对较小,资源严重不足,对周边各式平台吸引力不够。这些原因共同造成了县域在创新发展中不具备“集群效应”,导致创新空间不足。
(二)创新主体不足
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主要集中在沿海或经济较发达的省会城市,处于内陆地区县域的本地企业,无论是数量还是发展水平大都处于行业中低端,在科技创新方面难以取得较大突破;加之引才、留才的政策机制不够完善,吸引力不强,人才优进优出、高进高出的氛围和趋势尚未形成,创新驱动发展中,人才严重匮乏,创新主体严重不足。
(三)创新动力不强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但从界首市高新区的现状来看,政府、企业、社会不同程度存在“互为参照物”“共同不进步”的问题,企业家创新精神不足,企业创新文化模糊,原发性创新意识薄弱;家族企业较多,较少建立现代企业法人制度,社会思想观念对改革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不强,县域创新牵引力不足。
(四)创新机制不完善
县域自主权低,争取优质项目落地的能力弱,由于省级专家对界首的发展停留在过去时,导致省市的政策支持力度不足,同时县域组织结构不高效,县域发展过程对人才培养机制和文化培育机制不重视等,都体现了创新机制不够完善的问题。
(五)创新氛围不浓
人们的思想开放程度不够,思想观念制约改革创新力度,全社会创新参与度不高,如何使创新创业者的“独唱”变成全社会的“合唱”,是县域创新过程中需要重点思考和解决的课题。
三、界首市高新区创新驱动发展的探索
(一)以治理创新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以治理创新优化营商环境,以营商环境的优化促进治理创新。界首市高新区通过一些探索,力求两促进、两提升。
1.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尽管界首高新区发展得不错,但是基础设施仍不尽如人意,园区承载力不足。高新区、工投公司等单位谋划了总投资28.3亿元的高新区基础设施及附属配套工程PPP项目,包括道路管网工程、绿化和形象提升工程以及商服配套工程等。
2.全力推进园区品牌创建。近十年,界首的循环经济产业取得了一些国家级牌子,比如全国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国家首批城市矿产示范基地等,但总体给人感觉仍然是初加工、低层次、有污染。客观地说,这些国家级牌子在产业发展初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但在目前,在产业规模由500亿向1000亿进军的过程中,现有的牌子已经不足以支撑。牌子意味着政策,没有政策的支持,循环经济很难有发展空间。因此,“四区同创”(即同时创建国家高新区、国家生态示范园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体现的是园区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3.切实优化园区运行机制。一区和五园要实现统分结合,外统内分,做好各自工作;园区和工投公司要实现一体发展,通过工投公司的市场化手段,为园区建设、服务企业、人才培养等,搭建更为广阔的平台;政府和园区要实现职能耦合,要通过灵活高效运行机制的建立,实现政府和园区的无缝啮合;园区和企业要实现全面互动,从服务企业的角度出发,加快智慧园区建设,真正实现良性互动。与长三角地区开展全方位对接,以建设专业园区为方向,通过理念对接、产业承接、科技嫁接、政策衔接、资源链接,用好长三角各类资源。
(二)着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发展实体经济,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就要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传统产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工业结构调整的重点,要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巩固传统产业优势,强化优势产业领先地位,通过引入新技术、新管理、新模式,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使之焕发强大生机和活力。
1.由资源要素驱动向技术创新驱动转变。到目前为止,界首的产业,尤其是再生资源产业,更多还是依赖资源回收集散量开展生产,突出产业规模量的积累。接下来,重点应是量变到质变的转化,要提高技术研发水平、标准制定能力及产业协同层次,依托精深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促进产业高端集聚化发展。界首承办的中国再生铅及铅酸电池产业协同创新发展高峰论坛等一系列活动,都是围绕这方面展开的。
2.由单一生产环节向全产业链转变。循环经济产业,要向前向后同步延伸产业链条。一方面,要加强与上游收运和物流企业的循环化链接,提升再生资源的供给水平,包括信息化平台建设。界首号称10万大军服务于再生资源回收,建立电子商务交易结算等信息化平台尤为重要。另一方面,要向下游纺织服装、机械制造等传统产业延伸,带动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壮大,实现资源由单一循环向复合、多元循环的提升。
3.由粗放式发展向绿色高效发展转变。纺织服装、机械制造等传统产业,要加快绿色化、智能化转型,更多从“互联网+”的视角,思考、谋划产业发展,扩大产业的影响力和区域辐射范围,这也是界首谋划项目的基础和方向。
(三)让体制机制改革成为有力保障
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保障就是要扫平创新驱动所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坚持凤凰涅槃、腾笼换鸟,积极扶持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尽快形成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
1.科技创新奖励政策,实现创新突破。界首市主要通过科技创新奖励资金不受预算约束,上不封顶;科技创新奖励不与产值税收贡献挂钩;科技发展引导资金足额安排等方法为科技创新注入动力、激发动能。同时积极争取上級科技创新项目和资金,做到“四先”:即先期解读政策、先期谋划项目、先行补助资金、率先对接沟通,有效提高了政策对接的精准度。
2.机制上创新,更好服务于高新区经济发展。决策机制方面,在全省率先成立了界首市科技创新委员会,科创委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全体会议,结合界首实际制定措施对接政策,健全高新区科技创新议事机制,以高新区管委会为主要平台抓工业科技创新和园区科技创新;执行机制方面,增强高新区和科技部门的粘合度,建立任务清单、项目清单和责任清单机制,尤其疫情期间,建立四送一服三专机制,企业吹哨、政府报到,确保任务到人、项目到人、责任到人,更好的践行“一线工作法”。建立严格的奖优罚劣机制,真正使逢先必争成为导向。
阜阳党校系统2021年度科研立项课题:FYDXKT202129
关键词:实体经济 创新 产业转型
实体经济是立国之本,也是财富之源。习近平总书记去年8月在安徽考察时强调,要深刻把握发展的阶段性新特征新要求,坚持把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做大做强实体经济,不仅能增加有效供给,更是丰富市场、增加就业、保障改善民生的必由之路。近年来,安徽省界首市高新区,聚焦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实现了较好的发展。
一、界首市高新区的现状及特点
(一)现状
界首市高新区辖田营、光武、东城、西城、北城5个科技园及融城高新投资集团、中小企业担保公司2家投融资服务机构,统筹管理界首市各乡镇园区,建有1.2万平方米科技企业孵化器、10平方米创新创业产业园,形成了再生金属、再生塑料、纺织服装、机械制造、营养与健康等支柱产业,是阜阳第一家省级高新区,也是皖豫两省毗邻区域唯一的省级高新区。高新区2020年全年完成工业产值693.5亿元,同比增长4.2%;全年累计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132.4亿元,同比增长6.3%,居阜阳首位,高于全国3.5个百分点,高于全省0.3个百分点,高于阜阳市2.2个百分点。招商引资签约项目13个,总投资45.38亿元;新开工建设项目17个,总投资55.17亿元。先后斩获“国家级绿色园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火炬阜阳界首高新区粮食机械特色产业基地”“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规范化培育市场”“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农机)装备试点”等16项国家级荣誉,现已上报国务院待批国家级高新区。
(二)特点
1.以“创”兴区,规模质量稳步提升
一是加速科技型企业发展。开展高企调研及科技研发投入统计培训工作,组织召开高企预评审会议,高企累计达87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80家。新获批5家阜阳市科技小巨人(培育)企业。二是做好人才引进培养。完成创新创业大赛项目的调研工作,筹备举办界首市首届创新创业大赛,进一步营造创新创业氛围。三是加快平台建设。积极跟进天鸿、华铂、聚力院士工作站建设工作。
2.以“创”融入“長三角”,产业转型稳步升级
高新区践行国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要求,与长三角地区开展全方位对接,用好长三角各类产业、科研、学校、市场、金融资源,推进政产学研用金“六位一体”合作,推动科技成果更多在界首落地生根。2019年5月,由长三角一体化循环发展联席会议主办的“长三角一体化”循环经济现场会在安徽省界首市召开,来自上海、浙江、江苏、安徽“三省一市”循环经济协会和相关企业家代表到界首市实地参观调研,共商促进长三角地区循环经济产业一体化、高质量协同发展务实举措。加快高新区离岸科创中心建设,推动园区转型升级。
二、界首市高新区创新驱动发展面临的困境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基础在县域,活力在县域,难点也在县域。界首市作为曾经的省级贫困县,在高新区创新驱动发展过程面临着许多问题:
(一)创新空间不足
界首市地处皖西北,区位劣势比较明显,高新区创新驱动发展客观受到省市政府的限制较大,自主创新空间不够;县域经济圈相对较小,资源严重不足,对周边各式平台吸引力不够。这些原因共同造成了县域在创新发展中不具备“集群效应”,导致创新空间不足。
(二)创新主体不足
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主要集中在沿海或经济较发达的省会城市,处于内陆地区县域的本地企业,无论是数量还是发展水平大都处于行业中低端,在科技创新方面难以取得较大突破;加之引才、留才的政策机制不够完善,吸引力不强,人才优进优出、高进高出的氛围和趋势尚未形成,创新驱动发展中,人才严重匮乏,创新主体严重不足。
(三)创新动力不强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但从界首市高新区的现状来看,政府、企业、社会不同程度存在“互为参照物”“共同不进步”的问题,企业家创新精神不足,企业创新文化模糊,原发性创新意识薄弱;家族企业较多,较少建立现代企业法人制度,社会思想观念对改革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不强,县域创新牵引力不足。
(四)创新机制不完善
县域自主权低,争取优质项目落地的能力弱,由于省级专家对界首的发展停留在过去时,导致省市的政策支持力度不足,同时县域组织结构不高效,县域发展过程对人才培养机制和文化培育机制不重视等,都体现了创新机制不够完善的问题。
(五)创新氛围不浓
人们的思想开放程度不够,思想观念制约改革创新力度,全社会创新参与度不高,如何使创新创业者的“独唱”变成全社会的“合唱”,是县域创新过程中需要重点思考和解决的课题。
三、界首市高新区创新驱动发展的探索
(一)以治理创新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以治理创新优化营商环境,以营商环境的优化促进治理创新。界首市高新区通过一些探索,力求两促进、两提升。
1.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尽管界首高新区发展得不错,但是基础设施仍不尽如人意,园区承载力不足。高新区、工投公司等单位谋划了总投资28.3亿元的高新区基础设施及附属配套工程PPP项目,包括道路管网工程、绿化和形象提升工程以及商服配套工程等。
2.全力推进园区品牌创建。近十年,界首的循环经济产业取得了一些国家级牌子,比如全国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国家首批城市矿产示范基地等,但总体给人感觉仍然是初加工、低层次、有污染。客观地说,这些国家级牌子在产业发展初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但在目前,在产业规模由500亿向1000亿进军的过程中,现有的牌子已经不足以支撑。牌子意味着政策,没有政策的支持,循环经济很难有发展空间。因此,“四区同创”(即同时创建国家高新区、国家生态示范园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体现的是园区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3.切实优化园区运行机制。一区和五园要实现统分结合,外统内分,做好各自工作;园区和工投公司要实现一体发展,通过工投公司的市场化手段,为园区建设、服务企业、人才培养等,搭建更为广阔的平台;政府和园区要实现职能耦合,要通过灵活高效运行机制的建立,实现政府和园区的无缝啮合;园区和企业要实现全面互动,从服务企业的角度出发,加快智慧园区建设,真正实现良性互动。与长三角地区开展全方位对接,以建设专业园区为方向,通过理念对接、产业承接、科技嫁接、政策衔接、资源链接,用好长三角各类资源。
(二)着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发展实体经济,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就要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传统产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工业结构调整的重点,要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巩固传统产业优势,强化优势产业领先地位,通过引入新技术、新管理、新模式,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使之焕发强大生机和活力。
1.由资源要素驱动向技术创新驱动转变。到目前为止,界首的产业,尤其是再生资源产业,更多还是依赖资源回收集散量开展生产,突出产业规模量的积累。接下来,重点应是量变到质变的转化,要提高技术研发水平、标准制定能力及产业协同层次,依托精深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促进产业高端集聚化发展。界首承办的中国再生铅及铅酸电池产业协同创新发展高峰论坛等一系列活动,都是围绕这方面展开的。
2.由单一生产环节向全产业链转变。循环经济产业,要向前向后同步延伸产业链条。一方面,要加强与上游收运和物流企业的循环化链接,提升再生资源的供给水平,包括信息化平台建设。界首号称10万大军服务于再生资源回收,建立电子商务交易结算等信息化平台尤为重要。另一方面,要向下游纺织服装、机械制造等传统产业延伸,带动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壮大,实现资源由单一循环向复合、多元循环的提升。
3.由粗放式发展向绿色高效发展转变。纺织服装、机械制造等传统产业,要加快绿色化、智能化转型,更多从“互联网+”的视角,思考、谋划产业发展,扩大产业的影响力和区域辐射范围,这也是界首谋划项目的基础和方向。
(三)让体制机制改革成为有力保障
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保障就是要扫平创新驱动所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坚持凤凰涅槃、腾笼换鸟,积极扶持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尽快形成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
1.科技创新奖励政策,实现创新突破。界首市主要通过科技创新奖励资金不受预算约束,上不封顶;科技创新奖励不与产值税收贡献挂钩;科技发展引导资金足额安排等方法为科技创新注入动力、激发动能。同时积极争取上級科技创新项目和资金,做到“四先”:即先期解读政策、先期谋划项目、先行补助资金、率先对接沟通,有效提高了政策对接的精准度。
2.机制上创新,更好服务于高新区经济发展。决策机制方面,在全省率先成立了界首市科技创新委员会,科创委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全体会议,结合界首实际制定措施对接政策,健全高新区科技创新议事机制,以高新区管委会为主要平台抓工业科技创新和园区科技创新;执行机制方面,增强高新区和科技部门的粘合度,建立任务清单、项目清单和责任清单机制,尤其疫情期间,建立四送一服三专机制,企业吹哨、政府报到,确保任务到人、项目到人、责任到人,更好的践行“一线工作法”。建立严格的奖优罚劣机制,真正使逢先必争成为导向。
阜阳党校系统2021年度科研立项课题:FYDXKT20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