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围绕“知识、技能和素质”一个都不能少的社会人才市场需求,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通过具体课堂教学实例,论述了职业教育课堂教学的特点,以求探索职业教育课堂教学的规律。
【关键词】职业教育;职业素质;知识;技能;理论;实训。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1)03-0023-1.5
一、通过动手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
人的心理活动规律是:听过的一般会忘记,看过的可能会记得,做过的才会理解。如果“听”、“看”、“做”、“想”都做到了,那样理解才会深刻。如果做过失败了又成功了,那会记忆一辈子。
如何通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这是激发学生职业兴趣的唯一手段,也是职业技能的教育目标,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心态、心灵、情操、精神、意识、行为习惯等,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积极心态、敬业精神、主动意识等,以及自信心、责任心、进取心和关爱心,这是职业教育目标。其中的关键词就是“动手”,通过“动手”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在“动手”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动脑”,学习理论知识和钻研技能,在“动脑”的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大胆探索和创新——“动心”,最终达到热爱职业——“动情”。所以激发兴趣的第一步是创造学生动手的机会,同时仅有动手还是不够的,必须设立各种情景或条件让学生在课堂上产生兴趣,包括视觉兴奋、听觉兴奋、触觉兴奋、嗅觉兴奋、最终达到记忆兴奋。
二、注重知识向能力的转换
知识不等于能力和素质,知识必须转化为能力与素质才能体现出其价值。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吸纳的知识转化为能力与素质。实际能力是以不断积累,不断深化的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从三个方面加强引导。
首先,注重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围绕知识点精心安排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问题情境,从问题的提出到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整个认知过程,必须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指导学生总结自己的学习过程,着重总结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化活动,总结从未知到已知的转化过程,总结由认识到实践的转化过程。
其次,强化转化环节。知识向实际能力转化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抓住关键有针对性的下功夫。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具体知识再加工,成为内在联系紧密的系统,把知识变成观念并牢固记忆。加强学生对实际问题的理解。在复杂的实际问题面前,教师要提供足够的问题实物,在动手中认知事物,在操作中提高能力。同时,教师还要设置一些问题情境,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最大限度发挥教育情境的作用,加强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热情,处处注意利用一切机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索。而且,在一个问题解决后,可以相应的教育情境保存下来,再现新的教育情境。这样就为知识转化成能力架设了牢固的桥梁。长此以往,学生见到的情景多,发现的实际问题多,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也多,能力也日渐增强,从而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例如,在点火实验中,通过高压跳火试验,让每一个学生都亲身感受高压跳火过程和能量释放状况。特别是个别同学在不注意安全时被电击后兴趣大增,并积极探寻电击产生的原因。探寻如何把控制初级低电压从12V升变为次级高电压30KV左右的过程,以及高压电配送到各缸火花塞等系列问题,从而引伸到发动机工作时,计算机控制的最佳实际点火提前角信号,必须从搜集初始点火提前角信号、基本点火提前角信号和修正点火提前角信号的传感器输入信号开始。通过电控单元与内存的数据和程序,进行运算、处理、判断,然后输出信号控制电子点火模块,达到准确控制发动机点火的目的。使学生在学习中有了兴趣,有效地提高了學习的内动力,就做到忙而不累,乐而忘忧,提高了学习效果。
四、加强以问题为主线的教学方法
围绕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以研究问题为主线的教学形式,形成探讨问题的的风气。这是引发思考、启迪智慧、激发灵感的最重要渠道。
例如,在对电控发动机中氧传感器的故障诊断技术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提出问题:氧传感器失效后,“汽车会出现什么故障现象?不同车系和同车系不同车型的故障会不会一样?”,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一般来说学生会根据氧传感器原理思考问题,得出初步结论:认为混合气会出现偏差,会造成发动机性能不佳,如怠速不稳、耗油量增加、排放性能减低,生成故障码且储存故障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几款车亲自动手实验,观察氧传感器性能变差后具体出现的故障现象。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得知:对日系车来说,发动机工况看不出多大变化,最多是故障灯被点亮,可照常行驶;而对大众/奥迪车系影响较大。
通过上述带着问题而设置的实验,由此得出结论:“相同器件失效后,在不同车系和同车系不同车型出现的故障现象有较大差异”。这会引起学生进一步思考讨论,并查阅相关资料来求证,知道以上现象是各厂家发动机管理系统在不同时期设计上和控制上的差异造成的。以此拓展思维,让学生了解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五、实行理论和实训一体化教学
毋庸讳言,近些年来,职业院校的生源质量令人堪忧,学生普遍比较有惰性,理性思维、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比较差,所以培养学生应该以兴趣为中心,以素质熏陶和技能培养为目标,以理论和实训一体化的课堂为载体,从感性认识开始,让学生从简单到复杂,从直观到抽象,按照“化整为零、各个击破、步步为营、层层推进”教学思路不断的展开教学内容,并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道德素质和职业素养。在展开理论和实训一体化课程的时候,首先考虑学生“贪声好色”的心理需求,尽量把教具搞的能够发光和发声,让学生不仅在实训中产生视觉兴奋和听觉兴奋,还要让学生能动手产生触觉兴奋,最终产生记忆兴奋,这就是“有声有色”的课堂。
把课堂变成理论和实训一体化的课堂,让课堂不再难“熬”,而是快乐的学习,这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
对于职业院校学生天然存在的智力和非智力差异,培养目标应定为三个级别,即“人、人才、人物”。第一类学生“低材生”,把他管住培养目标定为遵守纪律,这类学生即使学不到技能到社会上也不会危害社会,当然能够转化最好。第二学生是随波逐流的“中材生”,这些学生需要尽量转化,以激发兴趣为核心,把他们培养成技能过硬、素质达标的“人才”。第三类学生属于学习目标明确、意志坚定、兴趣浓厚的“高材生”,必须重点培养,按照高的要求严格要求他们,在知识与技能、素质与素养等诸多方面进行全面和重点培养,把他们培养成在学校是班级管理的灵魂人物和能够在未来工作岗位发挥关键作用的领军人物。
职业兴趣激发和职业素质熏陶是职业教育的总体目标,所以理论和实训一体化的课堂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和目标。但理论和实训一体化的课堂一方面需要充足的器材(教具)和实用的教材,另一方面需要“人、人才、人物”的塑造者和管理者同时担任三种角色:妈妈、爸爸和师傅。
职业院校的学生普遍缺乏自信心,所以需要老师倾注爱心,特别是对于那些“低材生”的转化,要像妈妈一样关爱“人和人才”的成长,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在感情上感化他们,在困难时鼓励他们,在生活上关心他们,把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和素质的熏陶结合起来,让失落的灵魂在爱心的温暖中得以回归,这就是职业教育的“灵魂教育”。
懒散、不遵守纪律、爱上网、怕吃苦等也是职业院校学生常见的不良习惯,而理论和实训一体化的课堂对纪律和责任心的要求是比较高的,所以老师用“爸爸”的严去管他们。在纪律方面严格要求他们,在行为方面引导他们。俗话说:严师出高徒,如果离开了“爸爸”的威严,那理论和实训一体化的课堂就没有办法开展下去,这就是职业教育的“纪律教育”。
职业院校同时还承担着“饭碗教育”的功能,而“饭碗教育”就需要教师像师傅一样手把手教他们掌握“端饭碗”的本领。人的心理活动规律是,受教者如果被施教者精湛的技艺征服了,那么他对于学习就会“掏腰包”——投入物力,就会“熬夜”——投入精力,所以需要老师把理论和实训一体化的课堂搞得“有声有色”,让“人、人才和人物”都在“声色”中兴奋和快乐,最终培养出都可以端得起不同重量的“饭碗”。
【参考文献】
[1]冯津.职业兴趣培养和职业素质教育在课堂中的实践[J].汽车维修与保养,2009(7)74-75.
[2]陈妍.汽车修理理实一体化拓展性教学实践与探索[J].汽车维修与保养,2010(3):78-79.
【作者简介】王良斌:焦作大学。张勤善:焦作大学。
【关键词】职业教育;职业素质;知识;技能;理论;实训。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1)03-0023-1.5
一、通过动手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
人的心理活动规律是:听过的一般会忘记,看过的可能会记得,做过的才会理解。如果“听”、“看”、“做”、“想”都做到了,那样理解才会深刻。如果做过失败了又成功了,那会记忆一辈子。
如何通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这是激发学生职业兴趣的唯一手段,也是职业技能的教育目标,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心态、心灵、情操、精神、意识、行为习惯等,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积极心态、敬业精神、主动意识等,以及自信心、责任心、进取心和关爱心,这是职业教育目标。其中的关键词就是“动手”,通过“动手”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在“动手”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动脑”,学习理论知识和钻研技能,在“动脑”的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大胆探索和创新——“动心”,最终达到热爱职业——“动情”。所以激发兴趣的第一步是创造学生动手的机会,同时仅有动手还是不够的,必须设立各种情景或条件让学生在课堂上产生兴趣,包括视觉兴奋、听觉兴奋、触觉兴奋、嗅觉兴奋、最终达到记忆兴奋。
二、注重知识向能力的转换
知识不等于能力和素质,知识必须转化为能力与素质才能体现出其价值。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吸纳的知识转化为能力与素质。实际能力是以不断积累,不断深化的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从三个方面加强引导。
首先,注重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围绕知识点精心安排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问题情境,从问题的提出到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整个认知过程,必须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指导学生总结自己的学习过程,着重总结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化活动,总结从未知到已知的转化过程,总结由认识到实践的转化过程。
其次,强化转化环节。知识向实际能力转化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抓住关键有针对性的下功夫。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具体知识再加工,成为内在联系紧密的系统,把知识变成观念并牢固记忆。加强学生对实际问题的理解。在复杂的实际问题面前,教师要提供足够的问题实物,在动手中认知事物,在操作中提高能力。同时,教师还要设置一些问题情境,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最大限度发挥教育情境的作用,加强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热情,处处注意利用一切机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索。而且,在一个问题解决后,可以相应的教育情境保存下来,再现新的教育情境。这样就为知识转化成能力架设了牢固的桥梁。长此以往,学生见到的情景多,发现的实际问题多,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也多,能力也日渐增强,从而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例如,在点火实验中,通过高压跳火试验,让每一个学生都亲身感受高压跳火过程和能量释放状况。特别是个别同学在不注意安全时被电击后兴趣大增,并积极探寻电击产生的原因。探寻如何把控制初级低电压从12V升变为次级高电压30KV左右的过程,以及高压电配送到各缸火花塞等系列问题,从而引伸到发动机工作时,计算机控制的最佳实际点火提前角信号,必须从搜集初始点火提前角信号、基本点火提前角信号和修正点火提前角信号的传感器输入信号开始。通过电控单元与内存的数据和程序,进行运算、处理、判断,然后输出信号控制电子点火模块,达到准确控制发动机点火的目的。使学生在学习中有了兴趣,有效地提高了學习的内动力,就做到忙而不累,乐而忘忧,提高了学习效果。
四、加强以问题为主线的教学方法
围绕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以研究问题为主线的教学形式,形成探讨问题的的风气。这是引发思考、启迪智慧、激发灵感的最重要渠道。
例如,在对电控发动机中氧传感器的故障诊断技术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提出问题:氧传感器失效后,“汽车会出现什么故障现象?不同车系和同车系不同车型的故障会不会一样?”,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一般来说学生会根据氧传感器原理思考问题,得出初步结论:认为混合气会出现偏差,会造成发动机性能不佳,如怠速不稳、耗油量增加、排放性能减低,生成故障码且储存故障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几款车亲自动手实验,观察氧传感器性能变差后具体出现的故障现象。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得知:对日系车来说,发动机工况看不出多大变化,最多是故障灯被点亮,可照常行驶;而对大众/奥迪车系影响较大。
通过上述带着问题而设置的实验,由此得出结论:“相同器件失效后,在不同车系和同车系不同车型出现的故障现象有较大差异”。这会引起学生进一步思考讨论,并查阅相关资料来求证,知道以上现象是各厂家发动机管理系统在不同时期设计上和控制上的差异造成的。以此拓展思维,让学生了解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五、实行理论和实训一体化教学
毋庸讳言,近些年来,职业院校的生源质量令人堪忧,学生普遍比较有惰性,理性思维、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比较差,所以培养学生应该以兴趣为中心,以素质熏陶和技能培养为目标,以理论和实训一体化的课堂为载体,从感性认识开始,让学生从简单到复杂,从直观到抽象,按照“化整为零、各个击破、步步为营、层层推进”教学思路不断的展开教学内容,并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道德素质和职业素养。在展开理论和实训一体化课程的时候,首先考虑学生“贪声好色”的心理需求,尽量把教具搞的能够发光和发声,让学生不仅在实训中产生视觉兴奋和听觉兴奋,还要让学生能动手产生触觉兴奋,最终产生记忆兴奋,这就是“有声有色”的课堂。
把课堂变成理论和实训一体化的课堂,让课堂不再难“熬”,而是快乐的学习,这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
对于职业院校学生天然存在的智力和非智力差异,培养目标应定为三个级别,即“人、人才、人物”。第一类学生“低材生”,把他管住培养目标定为遵守纪律,这类学生即使学不到技能到社会上也不会危害社会,当然能够转化最好。第二学生是随波逐流的“中材生”,这些学生需要尽量转化,以激发兴趣为核心,把他们培养成技能过硬、素质达标的“人才”。第三类学生属于学习目标明确、意志坚定、兴趣浓厚的“高材生”,必须重点培养,按照高的要求严格要求他们,在知识与技能、素质与素养等诸多方面进行全面和重点培养,把他们培养成在学校是班级管理的灵魂人物和能够在未来工作岗位发挥关键作用的领军人物。
职业兴趣激发和职业素质熏陶是职业教育的总体目标,所以理论和实训一体化的课堂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和目标。但理论和实训一体化的课堂一方面需要充足的器材(教具)和实用的教材,另一方面需要“人、人才、人物”的塑造者和管理者同时担任三种角色:妈妈、爸爸和师傅。
职业院校的学生普遍缺乏自信心,所以需要老师倾注爱心,特别是对于那些“低材生”的转化,要像妈妈一样关爱“人和人才”的成长,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在感情上感化他们,在困难时鼓励他们,在生活上关心他们,把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和素质的熏陶结合起来,让失落的灵魂在爱心的温暖中得以回归,这就是职业教育的“灵魂教育”。
懒散、不遵守纪律、爱上网、怕吃苦等也是职业院校学生常见的不良习惯,而理论和实训一体化的课堂对纪律和责任心的要求是比较高的,所以老师用“爸爸”的严去管他们。在纪律方面严格要求他们,在行为方面引导他们。俗话说:严师出高徒,如果离开了“爸爸”的威严,那理论和实训一体化的课堂就没有办法开展下去,这就是职业教育的“纪律教育”。
职业院校同时还承担着“饭碗教育”的功能,而“饭碗教育”就需要教师像师傅一样手把手教他们掌握“端饭碗”的本领。人的心理活动规律是,受教者如果被施教者精湛的技艺征服了,那么他对于学习就会“掏腰包”——投入物力,就会“熬夜”——投入精力,所以需要老师把理论和实训一体化的课堂搞得“有声有色”,让“人、人才和人物”都在“声色”中兴奋和快乐,最终培养出都可以端得起不同重量的“饭碗”。
【参考文献】
[1]冯津.职业兴趣培养和职业素质教育在课堂中的实践[J].汽车维修与保养,2009(7)74-75.
[2]陈妍.汽车修理理实一体化拓展性教学实践与探索[J].汽车维修与保养,2010(3):78-79.
【作者简介】王良斌:焦作大学。张勤善:焦作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