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此之前,基本没有了解过印度尼西亚,也从未有远赴异域感受当地风土人情的渴望。对于印尼,大多数中国人印象中应该还停留在早年的反华及近年来热门的巴厘岛,我当然也不例外。今年,因为一个契机,让我对遥远国度的风土人情有了前所有未有的探索与了解的欲望。于是,不同寻常的印尼之旅,正式成为必走不可的笃定之约。
风情:土著文化开山节
印尼每年一度的开山节,各部落所派代表皆盛装出席,呈现最完整的原始部落文化。据介绍,当地有不同的部落人种,大体上分为达尼人(Dani)、亚力人(Yali)和拉尼人(Lani)等,若细分就有十几种。达尼人、亚力人和拉尼人很类似,差别不大,他们属于棕色人种密克罗尼西亚人。由于长期与世隔绝,这些部落以往都是猎头族,即食人部落,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关于他们吃人的骇人消息还时有耳闻。在部落法则里,杀死敌对部落并剥其皮啖其肉,是部落至高无上的荣耀。当然,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国家法律的制约,这几个部落已经逐渐远离了吃人生涯。
他们居住的地域很广,我们所遇到的大多数的达尼人、拉尼人,以及一些异族部落人员至今仍住在20米高的树屋里。这里的男人都是赤身裸体,仅在阴茎上套上一个葫芦,从其葫芦的大小长短以及服饰差异可分辨出不同的族群;而女人一般无上装,穿着由细小念珠圈匝做成的短裙摆。
开山节,其实就是各部落联合参与的“狂欢节”与“技艺节”,表演传统的生活场景:猪宴、战斗、跳舞、砖木取火、手工艺、劳作,同时展示各部落的装饰,以及为家人祈福的方式等等。他们浑身黝黑结实的身体、随意点缀的白色圆点或小花图案、色彩斑斓的羽毛头饰、插在鼻孔的霸气小“牛角”、在手上紧紧攥着的“长矛”,无不浓重地展示出原始部落的种种独特美感。置身现场,远离现代文明,回归原始质朴,我静静地感受着,感受着远古文明带来的原始神秘与情感冲击。
美食:特色地灶焖天猪
一头猪从出生到长成100公斤需要多长时间呢?在中国,养猪场给出的答案很可能是只要3至5个月!而在世界第二大岛几内亚岛的西侧,即印度尼西亚巴布亚省中部的巴里姆山谷(Baliem Valley),他们放养式的游牧喂养,足足需要3年!因为这些部落基本只种植甜薯食,近些年才种植玉米与蔬菜,食物结构单一、紧缺,没有形成较为高级的农耕文化,如何有多余的食物喂养让猪爆炸式短期迅速生长?经过漫长三年野生放养成长起来的猪,味道当然极其美味,对长期缺乏肉食的部落来说异常珍贵。珍贵到什么程度?猪已经成为婚嫁的重要“聘礼”,例如几头猪就可换取女人成为妻子,如果妻子想离婚,赔偿同样数目的猪就可以恢复自由身。
因此,杀猪,在部落也是重要的大事,也是重要的节目之一。他们独特的烹饪方法简而言之就是“地灶焖天猪”,先在地上挖坑,形成一个地灶,地灶的大小跟要焖的食物多少有關,一般的地灶是给一个村子(大约20-30人)的食量准备的,5个村子的联合集会也就需要5个地灶。如果是一家人的地灶,就会小很多。比较特别的是,他们用石头焖猪。一般情况下,提前一晚搭好木架子,搁上石头,第二早上就放火烧,让石头充分受热。烧石头弥漫起来的烟雾夸张一点形容,就是遮天蔽日了。
杀猪前,全村老少围在一起不停地转圈奔跑,似乎在表达热烈的欢庆之情。随后,一个女人抱着一只猪交给两个男人,一个年长的男人(可能是族长)拿弓箭射向猪,随后拔出箭,猪落地后满地跑,血流如注。最后把猪放在已经准备好的木头架上,用火烧掉猪毛,男人们徒手去毛,女人和孩子们添柴火添石块,继续烧,浓烟成柱。男人们把去毛的猪搬到另外一边,铺在地上的芭蕉叶上,开始进行开腔分片。石块添满了木头架子,火继续烧着,同时又在另外一边挖坑,青草铺在坑底,把滚烫的石块铺开,铺上各种食用植物叶子以及红薯,然后再铺上烧热的石头,再一层叶子红薯,最后铺上分片好的猪肉,再铺上叶子和草。经过一段时间,他们开始扒开草和石块,取出猪肉和红薯,以及可食用的各种叶子,男人和女人们各自坐在一起,并围成了圈,开始津津有味地享用食物。
对于简单的一道猪肉,在舌尖上的中国,也许可以有N种方式进行“花式烹饪”,用来满足人们要求不断提升的味蕾触觉。在原始部落,他们耗时两天,以纯天然的材料,在浓烟缭绕、有可能被石头烫伤的艰难环境下,仅以盐巴作为调料,利用团体的力量完成属于自己的天然佳肴。他们煮出来的味道,是现代文明最厉害的厨师都无法烹饪出来的。
人文:原始淳朴的交流
微笑与善意是一种让人心弦触动的温暖力量,尤其是在陌生的国度,面对陌生的人群。在行走过程中,总会遇到形形色色的当地居民。他们一直在闭塞的部落,对外面的世界也有着美好憧憬与探索的求知欲望。旅客理所当然成为他们眼中的“天外飞客”,是缤纷外界的连接者。他们乐于与陌生的游客接触、交流。记得在途中稍事休整时,我们带着照相机、手机出门,想捕捉一些特殊镜头下的特色回忆。刚刚进入那片山坡,一群孩子闻声而动,带着好奇、带着善意,融入我们。于是,各种姿态,各种鬼脸,各种欢乐,伴随着笑声,我们肆意拍摄……远处还有一群孩子在打排球,他们说什么,我也调皮地学舌跟着说,于是他们更大声地说话,我也故意跟着大声地说,不标准的发音、笨拙难掩的神情也都逗乐了他们。而我,也被他们天真无邪、烂漫纯真的笑容所感染。我们虽然听不懂对方的语言,但是自始至终传递了至真至诚的原始单纯,从而碰撞出彼此最简单的欢乐。是的,快乐很简单,也许就源于完全无法语言交流下传递的一颦一笑一动作。
当地的房子很有意思,明明有大门,但非要用木头拦起来,只开个小门,爬栏杆过去,我观察了一下,几乎家家户户如此。比较特别的是,院墙上也设有栏杆,可以爬进去,大门形同虚设。我们贪好玩,曾爬栏杆进入其中一家,院子挺大,他们穿着传统服饰,人员众多。见到生人,孩子们一点都不胆怯,反而非常热情,主动围过来与我们一起跳绳、做游戏。在那一刻,其实语言已经不重要,我们用身体语言、用清脆的笑声,彼此信任地靠近,很快汇成一片欢乐的海洋,阵阵笑声长久地回荡在原始部落深处。
我们临走时,当地小朋友们也特意送了一路。他们是多么的自由自在,在原始部落广袤天地随意穿梭,而他们的父母从不担心他们会丢失。此时无声胜有声,我感受到孩子真挚的情感。直至走到另一个村子,孩子们才不舍地与我们告别,我们也挥手依依惜别。直至走远了,我回头还能见到他们站在原地用力地挥手。再回头,他们成为视线中模糊的小点……
旅行中,除了体验不同的风土人情,最重要的一环也莫过于融入当地圈子,感受他们,形成对当地的一个整体的文化融合。这里的孩子,让我更感受到原始部落的纯真与美好。
风情:土著文化开山节
印尼每年一度的开山节,各部落所派代表皆盛装出席,呈现最完整的原始部落文化。据介绍,当地有不同的部落人种,大体上分为达尼人(Dani)、亚力人(Yali)和拉尼人(Lani)等,若细分就有十几种。达尼人、亚力人和拉尼人很类似,差别不大,他们属于棕色人种密克罗尼西亚人。由于长期与世隔绝,这些部落以往都是猎头族,即食人部落,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关于他们吃人的骇人消息还时有耳闻。在部落法则里,杀死敌对部落并剥其皮啖其肉,是部落至高无上的荣耀。当然,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国家法律的制约,这几个部落已经逐渐远离了吃人生涯。
他们居住的地域很广,我们所遇到的大多数的达尼人、拉尼人,以及一些异族部落人员至今仍住在20米高的树屋里。这里的男人都是赤身裸体,仅在阴茎上套上一个葫芦,从其葫芦的大小长短以及服饰差异可分辨出不同的族群;而女人一般无上装,穿着由细小念珠圈匝做成的短裙摆。
开山节,其实就是各部落联合参与的“狂欢节”与“技艺节”,表演传统的生活场景:猪宴、战斗、跳舞、砖木取火、手工艺、劳作,同时展示各部落的装饰,以及为家人祈福的方式等等。他们浑身黝黑结实的身体、随意点缀的白色圆点或小花图案、色彩斑斓的羽毛头饰、插在鼻孔的霸气小“牛角”、在手上紧紧攥着的“长矛”,无不浓重地展示出原始部落的种种独特美感。置身现场,远离现代文明,回归原始质朴,我静静地感受着,感受着远古文明带来的原始神秘与情感冲击。
美食:特色地灶焖天猪
一头猪从出生到长成100公斤需要多长时间呢?在中国,养猪场给出的答案很可能是只要3至5个月!而在世界第二大岛几内亚岛的西侧,即印度尼西亚巴布亚省中部的巴里姆山谷(Baliem Valley),他们放养式的游牧喂养,足足需要3年!因为这些部落基本只种植甜薯食,近些年才种植玉米与蔬菜,食物结构单一、紧缺,没有形成较为高级的农耕文化,如何有多余的食物喂养让猪爆炸式短期迅速生长?经过漫长三年野生放养成长起来的猪,味道当然极其美味,对长期缺乏肉食的部落来说异常珍贵。珍贵到什么程度?猪已经成为婚嫁的重要“聘礼”,例如几头猪就可换取女人成为妻子,如果妻子想离婚,赔偿同样数目的猪就可以恢复自由身。
因此,杀猪,在部落也是重要的大事,也是重要的节目之一。他们独特的烹饪方法简而言之就是“地灶焖天猪”,先在地上挖坑,形成一个地灶,地灶的大小跟要焖的食物多少有關,一般的地灶是给一个村子(大约20-30人)的食量准备的,5个村子的联合集会也就需要5个地灶。如果是一家人的地灶,就会小很多。比较特别的是,他们用石头焖猪。一般情况下,提前一晚搭好木架子,搁上石头,第二早上就放火烧,让石头充分受热。烧石头弥漫起来的烟雾夸张一点形容,就是遮天蔽日了。
杀猪前,全村老少围在一起不停地转圈奔跑,似乎在表达热烈的欢庆之情。随后,一个女人抱着一只猪交给两个男人,一个年长的男人(可能是族长)拿弓箭射向猪,随后拔出箭,猪落地后满地跑,血流如注。最后把猪放在已经准备好的木头架上,用火烧掉猪毛,男人们徒手去毛,女人和孩子们添柴火添石块,继续烧,浓烟成柱。男人们把去毛的猪搬到另外一边,铺在地上的芭蕉叶上,开始进行开腔分片。石块添满了木头架子,火继续烧着,同时又在另外一边挖坑,青草铺在坑底,把滚烫的石块铺开,铺上各种食用植物叶子以及红薯,然后再铺上烧热的石头,再一层叶子红薯,最后铺上分片好的猪肉,再铺上叶子和草。经过一段时间,他们开始扒开草和石块,取出猪肉和红薯,以及可食用的各种叶子,男人和女人们各自坐在一起,并围成了圈,开始津津有味地享用食物。
对于简单的一道猪肉,在舌尖上的中国,也许可以有N种方式进行“花式烹饪”,用来满足人们要求不断提升的味蕾触觉。在原始部落,他们耗时两天,以纯天然的材料,在浓烟缭绕、有可能被石头烫伤的艰难环境下,仅以盐巴作为调料,利用团体的力量完成属于自己的天然佳肴。他们煮出来的味道,是现代文明最厉害的厨师都无法烹饪出来的。
人文:原始淳朴的交流
微笑与善意是一种让人心弦触动的温暖力量,尤其是在陌生的国度,面对陌生的人群。在行走过程中,总会遇到形形色色的当地居民。他们一直在闭塞的部落,对外面的世界也有着美好憧憬与探索的求知欲望。旅客理所当然成为他们眼中的“天外飞客”,是缤纷外界的连接者。他们乐于与陌生的游客接触、交流。记得在途中稍事休整时,我们带着照相机、手机出门,想捕捉一些特殊镜头下的特色回忆。刚刚进入那片山坡,一群孩子闻声而动,带着好奇、带着善意,融入我们。于是,各种姿态,各种鬼脸,各种欢乐,伴随着笑声,我们肆意拍摄……远处还有一群孩子在打排球,他们说什么,我也调皮地学舌跟着说,于是他们更大声地说话,我也故意跟着大声地说,不标准的发音、笨拙难掩的神情也都逗乐了他们。而我,也被他们天真无邪、烂漫纯真的笑容所感染。我们虽然听不懂对方的语言,但是自始至终传递了至真至诚的原始单纯,从而碰撞出彼此最简单的欢乐。是的,快乐很简单,也许就源于完全无法语言交流下传递的一颦一笑一动作。
当地的房子很有意思,明明有大门,但非要用木头拦起来,只开个小门,爬栏杆过去,我观察了一下,几乎家家户户如此。比较特别的是,院墙上也设有栏杆,可以爬进去,大门形同虚设。我们贪好玩,曾爬栏杆进入其中一家,院子挺大,他们穿着传统服饰,人员众多。见到生人,孩子们一点都不胆怯,反而非常热情,主动围过来与我们一起跳绳、做游戏。在那一刻,其实语言已经不重要,我们用身体语言、用清脆的笑声,彼此信任地靠近,很快汇成一片欢乐的海洋,阵阵笑声长久地回荡在原始部落深处。
我们临走时,当地小朋友们也特意送了一路。他们是多么的自由自在,在原始部落广袤天地随意穿梭,而他们的父母从不担心他们会丢失。此时无声胜有声,我感受到孩子真挚的情感。直至走到另一个村子,孩子们才不舍地与我们告别,我们也挥手依依惜别。直至走远了,我回头还能见到他们站在原地用力地挥手。再回头,他们成为视线中模糊的小点……
旅行中,除了体验不同的风土人情,最重要的一环也莫过于融入当地圈子,感受他们,形成对当地的一个整体的文化融合。这里的孩子,让我更感受到原始部落的纯真与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