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由此可见国家决策部门对合作学习的重视。能否有效地在我国实施合作学习,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科学地理解合作学习的基本内涵,把握它的精神实质。有鉴于此,拟专就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问题做一简要的探讨。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主要包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互动观
生生互动是教学系统中尚待进一步开发的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教学活动成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因此,合作学习把生生互动提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并作为整个教学过程中一种十分重要的互动方式来加以科学利用,充分开发和利用了教学中的人力资源,为现代教学系统注入了新的活力,把教学建立在丁更加广阔的交流背景之上,这对于我们正确地认识教学的本质,减轻师生的负性负担,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增进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目标观
对于教学来讲,合作学习的假定是:“只有愿意学,才能学得好。”只有满足学生对归属感和影响力的需要,他们才会感到学习是有意义的,才会愿意学,才会学得好。基于这种认识,合作学习将教学建立在满足学生心理需要的基础之上,使教学活动带有浓厚的情意色彩。从合作学习的整个过程看,其情意色彩渗透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尤其是在小组合作活动中,小组成员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彼此争论,互教互学,共同提高,既充满温情和友爱,又像课外活动那样充满互助与竞赛。同学之间通过提供帮助而满足了自己影响别人的需要,同时,又通过互相关心而满足了归属的需要。在小组中,每个人都有大量的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倾听他人的意见,使学生有机会形成良好的人际技能,当学生们在一起合作融洽、工作出色时,他们学到的就会更多,学得也就更加愉快,由此可以实现认知、情感与技能教学目标的均衡达成。
三、师生观
教学是一个多因素影响下的动态过程,其间矛盾纵横、关系复杂。合作学习认为,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是教学的主要矛盾。教学中的其他矛盾都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即为了解决学生与所学知识之间的矛盾,才产生了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学内容等矛盾,因而它们是从属性的矛盾,是次要矛盾。当然这些从属矛盾的解决,对有效地解决学生与所学知识之间的矛盾起着重要的作用。由此看来,教学的主要矛盾实际上属于学生认识过程的矛盾,是认识主体与其客体之间的矛盾;学生的活动是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活动。因此,合作学习提倡教师当好“导演”,学生当好“演员”,而不再像传统教学所强调的那样,教师为了保持所谓的权威,教师既“导”且“演”,结果是“导”不明,“演”不精,事倍功半,苦不堪言;与此相应,学生在传统教学情境中只能跑跑龙套,敲敲边鼓,充当着配角或背景,甚至是旁观者。
四、形式观
合作学习采用了班级授课与小组活动相结合的教学组织方式,这主要是由于社会劳动生产方式的某些变化所使然。“当发达国家开始进入后工业社会或信息社会时,劳动组织开始趋于小型化,劳动中互相协作彼此直接交往的机会大大增强,劳动者的人际关系技能和状况将对他的劳动机会产生直接影响。很显然,当新的就业机会大部分只出现在只有20个人的小企业时,那么,这种劳动组织方式就既不是个人单干的,也不是大集体作业。与之相应的变化是,学校班级规模在发达国家也趋于小型化,但这种小型化又绝对不是回到个别辅导的单干学习这条老路上.”由此出发,合作学习认为,教学应当兼顾教学的个体性与集体性特征,应当把个别化与人际互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五、情境观
合作学习认为,组织学生学习的情境主要有三种:一种是竞争性的情境,在这种学习情境中,学生们会意识到个人的目标与同伴的目标之间是相互排斥的,即别人的成功意味着自己的失败,反之亦然,是一种“利己损人”的学习情境,另一种是个体性的情境,学生们各自朝着既定的目标进行独立学习,而不必管其他人学得如何,这是一种“利已不利人也不损人”的学习情境;还有一种是合作性的情境,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的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境中,学生们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获得成功,小组成员之间是“荣辱与共”的关系,这是一种“利己利人”的学习情境。合作学习的倡导者认为,在合作,竞争和个人三种学习情境中,“合作学习是三种学习情境中最重要的一种,但却是目前运用得最少的一种学习情境。
六、评价观
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同时也将之作为教学评价的最终目标和尺度,将常模参照改为标准参照评价,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奖励或认可的依据,形成了“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使得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尤其是“基础分”和“提高分”的引入可以说是合作学习评价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色和创新之处。
总之,合作学习以现代社会心理学、教育社会学、认知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学等理论为基础,以研究与利用课堂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师生、生生、师师合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以标准参照评价为基本手段,以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改善班级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目标,是一种极富创意与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值得大家予以关注和研究。
一、互动观
生生互动是教学系统中尚待进一步开发的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教学活动成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因此,合作学习把生生互动提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并作为整个教学过程中一种十分重要的互动方式来加以科学利用,充分开发和利用了教学中的人力资源,为现代教学系统注入了新的活力,把教学建立在丁更加广阔的交流背景之上,这对于我们正确地认识教学的本质,减轻师生的负性负担,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增进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目标观
对于教学来讲,合作学习的假定是:“只有愿意学,才能学得好。”只有满足学生对归属感和影响力的需要,他们才会感到学习是有意义的,才会愿意学,才会学得好。基于这种认识,合作学习将教学建立在满足学生心理需要的基础之上,使教学活动带有浓厚的情意色彩。从合作学习的整个过程看,其情意色彩渗透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尤其是在小组合作活动中,小组成员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彼此争论,互教互学,共同提高,既充满温情和友爱,又像课外活动那样充满互助与竞赛。同学之间通过提供帮助而满足了自己影响别人的需要,同时,又通过互相关心而满足了归属的需要。在小组中,每个人都有大量的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倾听他人的意见,使学生有机会形成良好的人际技能,当学生们在一起合作融洽、工作出色时,他们学到的就会更多,学得也就更加愉快,由此可以实现认知、情感与技能教学目标的均衡达成。
三、师生观
教学是一个多因素影响下的动态过程,其间矛盾纵横、关系复杂。合作学习认为,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是教学的主要矛盾。教学中的其他矛盾都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即为了解决学生与所学知识之间的矛盾,才产生了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学内容等矛盾,因而它们是从属性的矛盾,是次要矛盾。当然这些从属矛盾的解决,对有效地解决学生与所学知识之间的矛盾起着重要的作用。由此看来,教学的主要矛盾实际上属于学生认识过程的矛盾,是认识主体与其客体之间的矛盾;学生的活动是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活动。因此,合作学习提倡教师当好“导演”,学生当好“演员”,而不再像传统教学所强调的那样,教师为了保持所谓的权威,教师既“导”且“演”,结果是“导”不明,“演”不精,事倍功半,苦不堪言;与此相应,学生在传统教学情境中只能跑跑龙套,敲敲边鼓,充当着配角或背景,甚至是旁观者。
四、形式观
合作学习采用了班级授课与小组活动相结合的教学组织方式,这主要是由于社会劳动生产方式的某些变化所使然。“当发达国家开始进入后工业社会或信息社会时,劳动组织开始趋于小型化,劳动中互相协作彼此直接交往的机会大大增强,劳动者的人际关系技能和状况将对他的劳动机会产生直接影响。很显然,当新的就业机会大部分只出现在只有20个人的小企业时,那么,这种劳动组织方式就既不是个人单干的,也不是大集体作业。与之相应的变化是,学校班级规模在发达国家也趋于小型化,但这种小型化又绝对不是回到个别辅导的单干学习这条老路上.”由此出发,合作学习认为,教学应当兼顾教学的个体性与集体性特征,应当把个别化与人际互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五、情境观
合作学习认为,组织学生学习的情境主要有三种:一种是竞争性的情境,在这种学习情境中,学生们会意识到个人的目标与同伴的目标之间是相互排斥的,即别人的成功意味着自己的失败,反之亦然,是一种“利己损人”的学习情境,另一种是个体性的情境,学生们各自朝着既定的目标进行独立学习,而不必管其他人学得如何,这是一种“利已不利人也不损人”的学习情境;还有一种是合作性的情境,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的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境中,学生们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获得成功,小组成员之间是“荣辱与共”的关系,这是一种“利己利人”的学习情境。合作学习的倡导者认为,在合作,竞争和个人三种学习情境中,“合作学习是三种学习情境中最重要的一种,但却是目前运用得最少的一种学习情境。
六、评价观
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同时也将之作为教学评价的最终目标和尺度,将常模参照改为标准参照评价,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奖励或认可的依据,形成了“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使得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尤其是“基础分”和“提高分”的引入可以说是合作学习评价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色和创新之处。
总之,合作学习以现代社会心理学、教育社会学、认知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学等理论为基础,以研究与利用课堂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师生、生生、师师合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以标准参照评价为基本手段,以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改善班级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目标,是一种极富创意与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值得大家予以关注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