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抑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本文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谈谈肤浅的认识,以求共勉。
【关键词】创新 角色 兴趣 发展 氛围营造
有一次课改培训,教授举例时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中国解放后,中国和美国都曾经组织过访问团进行互访,结果他们都作出了这样的预言,中国在不久的将来就会赶上并超过美国,原因是他们眼里中国的学生在教室里“规规矩矩”,且学习成绩优秀,能击败众多对手,能获得国际奥林匹克知识竞赛的各种个人奖和集体奖。但至今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寥寥无几,并且细心人都知道他们都不是中国大陆的高校毕业生;而美国则是初等教育看起来“一塌糊涂”,但美国高校毕业的学生赢得的诺贝尔奖却是世界上最多的。这似乎说明,我国的初等教育表面看起来是有声有色,事实上却是非常失败的、悲哀的、可怕的。我总感到缺了些东西,这就是“学生在教室里‘规规矩矩’的结果”。本文结合近年来我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谈点个人肤浅的认识:
数学课堂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教师自身具备改革创新精神
要开发学生创新思维,教师角色的转变是关键。在教学中,应转变过去提倡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的模式,真正实现由“教”向“不教”过渡。教师要由过去的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协作者和帮助者,这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什么样的教师教出什么样的学生,如果教师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学生只会机械地“接受”知识,除了死记硬背教师的“圣旨”以外就别无高招了;如果教师能充分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究中通过动手动脑发现规律,再抽象概括,提升为理论,那么,学生就会主动获取知识,努力挖掘潜在的优势,变被动为主动。
二、创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环节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使学生在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中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的。当一个人有某种需要时,才能对相关事物引起注意,并产生兴趣。好奇是儿童与生俱来的天性,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知识”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创设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恰如其分的出示问题、形象生动地贴近生活的图片,如“怎样让一扇变形的门固定形状?”“虫子怎样爬行路程最短?”出示一张“绕环形跑道跑步”的图片让学生体验多边形的外角和为什么是360°等,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联系实际情境学习,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学生因兴趣而学、因好奇而想,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
三、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着积极的作用
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课堂上教师应及时的抓住每位学生的“闪光点”,特别是后进生,要给予适当表扬,创造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更有利于学生的创新发展。从而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健康发展。
当然,教学也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还应创造一套适应创新发展的课余活动。以扩展学生数学知识体系结构,扩大视野,真正提高学生素质,着眼于未来。
总之,在新课改环境下,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培养学生创新发展,我们必须要做到教不越位、学要到位,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营造学习情境,让学生在逐步探究的过程中,通过讨论交流、协作学习、教师辅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单位:550417贵州县瓮安县高水中学)
【关键词】创新 角色 兴趣 发展 氛围营造
有一次课改培训,教授举例时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中国解放后,中国和美国都曾经组织过访问团进行互访,结果他们都作出了这样的预言,中国在不久的将来就会赶上并超过美国,原因是他们眼里中国的学生在教室里“规规矩矩”,且学习成绩优秀,能击败众多对手,能获得国际奥林匹克知识竞赛的各种个人奖和集体奖。但至今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寥寥无几,并且细心人都知道他们都不是中国大陆的高校毕业生;而美国则是初等教育看起来“一塌糊涂”,但美国高校毕业的学生赢得的诺贝尔奖却是世界上最多的。这似乎说明,我国的初等教育表面看起来是有声有色,事实上却是非常失败的、悲哀的、可怕的。我总感到缺了些东西,这就是“学生在教室里‘规规矩矩’的结果”。本文结合近年来我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谈点个人肤浅的认识:
数学课堂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教师自身具备改革创新精神
要开发学生创新思维,教师角色的转变是关键。在教学中,应转变过去提倡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的模式,真正实现由“教”向“不教”过渡。教师要由过去的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协作者和帮助者,这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什么样的教师教出什么样的学生,如果教师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学生只会机械地“接受”知识,除了死记硬背教师的“圣旨”以外就别无高招了;如果教师能充分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究中通过动手动脑发现规律,再抽象概括,提升为理论,那么,学生就会主动获取知识,努力挖掘潜在的优势,变被动为主动。
二、创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环节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使学生在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中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的。当一个人有某种需要时,才能对相关事物引起注意,并产生兴趣。好奇是儿童与生俱来的天性,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知识”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创设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恰如其分的出示问题、形象生动地贴近生活的图片,如“怎样让一扇变形的门固定形状?”“虫子怎样爬行路程最短?”出示一张“绕环形跑道跑步”的图片让学生体验多边形的外角和为什么是360°等,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联系实际情境学习,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学生因兴趣而学、因好奇而想,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
三、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着积极的作用
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课堂上教师应及时的抓住每位学生的“闪光点”,特别是后进生,要给予适当表扬,创造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更有利于学生的创新发展。从而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健康发展。
当然,教学也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还应创造一套适应创新发展的课余活动。以扩展学生数学知识体系结构,扩大视野,真正提高学生素质,着眼于未来。
总之,在新课改环境下,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培养学生创新发展,我们必须要做到教不越位、学要到位,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营造学习情境,让学生在逐步探究的过程中,通过讨论交流、协作学习、教师辅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单位:550417贵州县瓮安县高水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