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做金门人是一件幸福的事,坐车不花钱,上学不花钱,过节会有金门酒厂定期发放钱和高粱酒,金门的福利,大约只有北欧国家可以相比。
众所周知,金门曾经长期是一个大战地。金门岛驻军最多曾达到12万人,如今撤来撤去地只剩了数千人,面积比厦门岛还大的金门岛忽然变得静悄悄地。没有人比金门人更期盼陆客的造访,陆客在金门人眼里就是一种催化剂,仿佛可以让沉寂已久的金门岛活起来。现在走在金门的路上,连那满地的高粱和一条根都好像在欢迎陆客,更不用说那些到处推介金门旅游的政客和为了留住陆客不惜“违法”收取人民币的商家了。
在金门过活,在台湾本岛人看来或许是一件痛苦的事,所以他们把当兵抽到金门、马祖视为畏途,并戏谑地把抽到金马称为“中金马奖”。但实际上,做金门人是一件幸福的事,坐车不花钱,上学不花钱,过节会有金门酒厂定期发放钱和高粱酒,金门的福利,大约只有北欧国家可以相比。但是金门人并没有打断双腿安心坐在家里享受从摇篮到坟墓的一条龙福利,他们宁愿选择去本岛打拼,所以现在的金门是典型的老人岛,留下的年轻人也没有游手好闲,他们起码去干了导游,因为本岛人不肯来金门工作,本地的大好景色总不能没人介绍吧。
在金门,你可以在晚上坐在慈湖边,眺望厦门会展中心一带的万家灯火,也可以在冬季,来慈湖欣赏成千上万的金门娇客——鸬鹚。在金门,鸬鹚不是捕鱼的工具,它们天生地养,是朝飞鹭岛晚回金的旅客,一如如今在厦门置产、在金门生活的金门人。在享受自然与宁静的同时,谁又记得,这里曾是杀戮的战场、金门战役(台湾叫古宁头战役)的遗址?是的,没有多少人记得,因为就连战争当事人胡琏和叶飞将军这两个昔日冤家的后人都拥抱在一起了。战争留给人的是创伤,更是永远也不要再重复战争的警示,人们从硝烟中体会到和平的可贵,便再也不愿品味战争之残酷。
对此,曾饱受炮战之苦的金门人体会最深,不过他们一向善于苦中作乐,甚至学会了“利用”战争。
譬如说,金门三宝之一的菜刀就是炮战催生的产业。金门人用“接收”的炮弹打造的钢刀闻名世界。据说一颗炮弹可制菜刀40把,一颗炮宣弹的炮身可造钢刀40把,而夹藏文宣的内层六道钢片和上下底座还可烧出60把剁刀、切刀。战争远去了,“导致”金门菜刀原料匮乏,金门人竟会开玩笑说,请大陆再打些炮弹过来。金门炮战,某种意义上变成了物资交流。
战争的另一个标记是坑道。金门没有高建筑,就好像曲阜建筑不得高于三孔一般约定俗成,这让只有三层高的莒光楼成为惟一一座高建筑,显得鹤立鸡群。金门房屋低矮,却普遍有地下室,包括宾馆,因为炮战来时,每家都得有防空洞;为了补给船靠岸时不遭炮击,金门挖了很多地下坑道;为了防止解放军登陆,台军在海边埋了无数地雷,以至于近年来还有误入雷区的牛被炸成牛肉干……凡此种种,都是金门的战地特色。
笔者遇到过一位导游,他自称是台军营士官长退伍,在金门当过十年兵,在坑道里住过,但他给游客讲述坑道的故事却显得自然而然,没有一丝的感伤。其实这也难怪,金门年轻人很少,留下来的往往出任导游,给游客讲述金门过往那些战争的故事。金门人很有生意头脑,以前,他们把金门高粱酒卖给军人,开出租车的司机和洗衣店员工精准地了解军人的驻地;如今,坑道变成了酒窖,这些从坑道里出来的高粱酒被他们推销到大陆,而曾住过坑道的退伍兵们也摇身变成导游,向陆客侃侃介绍他们曾经经历的特殊历史以及那些被统称为“战地风光”的军事设施。
不知从何时开始,金门人与金门高粱酒联系在一起,金门人好酒,并以金酒为荣,甚至有人把金酒兑进了奶茶里,就是这么自信。笔者觉得他们有理由骄傲,因为金酒的确醇美,度数极高,却完全不上头。
然而,金酒或许也有不足为人道的一面。多年以前,笔者在金门酒厂附近偶遇一位卖酒酿蛋的老婆婆,她谈起金门酒厂很是切齿,说金酒的秘方原是她家的,被官方强取了去,成就了现在的金酒。笔者无意深究这件事的真伪,因为就算当时当局强行“取之于民”,后来也算“用之于民”了。
有些事情就是这样无法说清。譬如有人抱怨现在金门的基本道路建设仍是胡琏将军留下来的,但是原生态却又正是金门最值得珍重的部分,这岂不是一个难解的结吗?据说2013年金门排雷工程有望结束,届时也许会有很多新建筑拔地而起,那又会是金门真正需要的吗?
正因为有这些矛盾,金门不是天堂。如果愿意,任何台湾当局治下的民众都可以成为金门人,但是很多人为了方便往来于两岸之间(早期只有金门户籍人士可以乘坐“小三通”航班)或选举等各种理由入了金门籍,享受了金门人的待遇,却不住在金门,他们被称为幽灵人口。或许是因为金门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都不够丰富,所以让他们不习惯吧。金门没有标志性的书店诚品,没有让台湾人自豪的大规模夜市,没有像样的KTV,甚至没有麦当劳和肯德基,甚至满街都看不到几个人,只有偶尔出现的一些棒球少年能证明这确实是台湾当局治下的一个县。
实际上,厦门才是金门人的天堂。据说,道地的金门人只有4万多,而被金门人买下的厦门房子有几万套。金门人白天来厦门消费、玩乐,晚上再回金门,毕竟厦金两地相隔不过25分钟的船程,与同一个城市有什么两样呢?这就是传说中的厦金一日生活圈。也许金门根本不需要繁华,它需要的是厦金一体。
据说,那些天生地养的鸬鹚,每晚住在金门,每天来厦门觅食,不用办通行证,也没有任何人为阻碍,真正实现了厦金自由往来,鸟是如此,人何以堪?
众所周知,金门曾经长期是一个大战地。金门岛驻军最多曾达到12万人,如今撤来撤去地只剩了数千人,面积比厦门岛还大的金门岛忽然变得静悄悄地。没有人比金门人更期盼陆客的造访,陆客在金门人眼里就是一种催化剂,仿佛可以让沉寂已久的金门岛活起来。现在走在金门的路上,连那满地的高粱和一条根都好像在欢迎陆客,更不用说那些到处推介金门旅游的政客和为了留住陆客不惜“违法”收取人民币的商家了。
在金门过活,在台湾本岛人看来或许是一件痛苦的事,所以他们把当兵抽到金门、马祖视为畏途,并戏谑地把抽到金马称为“中金马奖”。但实际上,做金门人是一件幸福的事,坐车不花钱,上学不花钱,过节会有金门酒厂定期发放钱和高粱酒,金门的福利,大约只有北欧国家可以相比。但是金门人并没有打断双腿安心坐在家里享受从摇篮到坟墓的一条龙福利,他们宁愿选择去本岛打拼,所以现在的金门是典型的老人岛,留下的年轻人也没有游手好闲,他们起码去干了导游,因为本岛人不肯来金门工作,本地的大好景色总不能没人介绍吧。
在金门,你可以在晚上坐在慈湖边,眺望厦门会展中心一带的万家灯火,也可以在冬季,来慈湖欣赏成千上万的金门娇客——鸬鹚。在金门,鸬鹚不是捕鱼的工具,它们天生地养,是朝飞鹭岛晚回金的旅客,一如如今在厦门置产、在金门生活的金门人。在享受自然与宁静的同时,谁又记得,这里曾是杀戮的战场、金门战役(台湾叫古宁头战役)的遗址?是的,没有多少人记得,因为就连战争当事人胡琏和叶飞将军这两个昔日冤家的后人都拥抱在一起了。战争留给人的是创伤,更是永远也不要再重复战争的警示,人们从硝烟中体会到和平的可贵,便再也不愿品味战争之残酷。
对此,曾饱受炮战之苦的金门人体会最深,不过他们一向善于苦中作乐,甚至学会了“利用”战争。
譬如说,金门三宝之一的菜刀就是炮战催生的产业。金门人用“接收”的炮弹打造的钢刀闻名世界。据说一颗炮弹可制菜刀40把,一颗炮宣弹的炮身可造钢刀40把,而夹藏文宣的内层六道钢片和上下底座还可烧出60把剁刀、切刀。战争远去了,“导致”金门菜刀原料匮乏,金门人竟会开玩笑说,请大陆再打些炮弹过来。金门炮战,某种意义上变成了物资交流。
战争的另一个标记是坑道。金门没有高建筑,就好像曲阜建筑不得高于三孔一般约定俗成,这让只有三层高的莒光楼成为惟一一座高建筑,显得鹤立鸡群。金门房屋低矮,却普遍有地下室,包括宾馆,因为炮战来时,每家都得有防空洞;为了补给船靠岸时不遭炮击,金门挖了很多地下坑道;为了防止解放军登陆,台军在海边埋了无数地雷,以至于近年来还有误入雷区的牛被炸成牛肉干……凡此种种,都是金门的战地特色。
笔者遇到过一位导游,他自称是台军营士官长退伍,在金门当过十年兵,在坑道里住过,但他给游客讲述坑道的故事却显得自然而然,没有一丝的感伤。其实这也难怪,金门年轻人很少,留下来的往往出任导游,给游客讲述金门过往那些战争的故事。金门人很有生意头脑,以前,他们把金门高粱酒卖给军人,开出租车的司机和洗衣店员工精准地了解军人的驻地;如今,坑道变成了酒窖,这些从坑道里出来的高粱酒被他们推销到大陆,而曾住过坑道的退伍兵们也摇身变成导游,向陆客侃侃介绍他们曾经经历的特殊历史以及那些被统称为“战地风光”的军事设施。
不知从何时开始,金门人与金门高粱酒联系在一起,金门人好酒,并以金酒为荣,甚至有人把金酒兑进了奶茶里,就是这么自信。笔者觉得他们有理由骄傲,因为金酒的确醇美,度数极高,却完全不上头。
然而,金酒或许也有不足为人道的一面。多年以前,笔者在金门酒厂附近偶遇一位卖酒酿蛋的老婆婆,她谈起金门酒厂很是切齿,说金酒的秘方原是她家的,被官方强取了去,成就了现在的金酒。笔者无意深究这件事的真伪,因为就算当时当局强行“取之于民”,后来也算“用之于民”了。
有些事情就是这样无法说清。譬如有人抱怨现在金门的基本道路建设仍是胡琏将军留下来的,但是原生态却又正是金门最值得珍重的部分,这岂不是一个难解的结吗?据说2013年金门排雷工程有望结束,届时也许会有很多新建筑拔地而起,那又会是金门真正需要的吗?
正因为有这些矛盾,金门不是天堂。如果愿意,任何台湾当局治下的民众都可以成为金门人,但是很多人为了方便往来于两岸之间(早期只有金门户籍人士可以乘坐“小三通”航班)或选举等各种理由入了金门籍,享受了金门人的待遇,却不住在金门,他们被称为幽灵人口。或许是因为金门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都不够丰富,所以让他们不习惯吧。金门没有标志性的书店诚品,没有让台湾人自豪的大规模夜市,没有像样的KTV,甚至没有麦当劳和肯德基,甚至满街都看不到几个人,只有偶尔出现的一些棒球少年能证明这确实是台湾当局治下的一个县。
实际上,厦门才是金门人的天堂。据说,道地的金门人只有4万多,而被金门人买下的厦门房子有几万套。金门人白天来厦门消费、玩乐,晚上再回金门,毕竟厦金两地相隔不过25分钟的船程,与同一个城市有什么两样呢?这就是传说中的厦金一日生活圈。也许金门根本不需要繁华,它需要的是厦金一体。
据说,那些天生地养的鸬鹚,每晚住在金门,每天来厦门觅食,不用办通行证,也没有任何人为阻碍,真正实现了厦金自由往来,鸟是如此,人何以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