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尔赛宫助路易十四集权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gxms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路易十四统治法国期间,凡尔赛宫是法国乃至欧洲的艺术中心、文化时尚的发源地,凡是前往凡尔赛宫的人无不被其富丽堂皇所震惊。事实上,路易十四从亲政第一年就开始营建凡尔赛宫,终其一生都在致力于美化这座宫殿。之所以这样做,除了追求奢侈的生活之外,他还有政治的考量。
  1661年,路易十四亲政后,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地方诸侯尾大不掉、对中央王权造成了威胁。对此,路易十四除了运用武力镇压等“硬刀子”来加强王权之外,还运用加官晋爵等“软刀子”,而凡尔赛宫就是其中一把锋利无比的“软刀子”。
  1682年,凡尔赛宫的营建已经初具规模,路易十四就下令将法兰西宫廷迁往凡尔赛宫。与此同时,路易十四将贵族们也都安排到了凡尔赛宫之中,并且每天举行各种仪式、宴会等。路易十四还不断邀请各地的贵族前来凡尔赛宫游玩,留他们在此居住享乐。全盛时期,宫中居住的王子王孙、各地贵族等竟达36000名之多。当然,有这么多人就得有足够的空间来容纳,路易十四下令继续扩建凡尔赛宫。最终,整个凡尔赛宫在原来基础上扩大了五倍,宫殿内部不厌其烦的装修、树丛不断翻新,引水工程也越来越龐大。
  在凡尔赛宫中,路易十四是无可置疑的主人。他的一言一行都被视为国家大事的体现,甚至吃饭睡觉这些生活细节也都被赋予了政治意义。当时的一个贵族评价说:“国王高超的手段把微不足道的琐碎之事也赋予了深刻内涵。”—的确,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国王怎么会平白无故让大家都去宫殿享乐呢?
  凡尔赛宫的所有活动都是围绕着路易十四开展的,最重要的被称为“国王起床仪式”。每天早上八点半,国王起床仪式正式开始,这个仪式共分为“国王离开床”“国王穿晨衣”和“国王脱晨衣换正装”三个阶段,不同级别的人在这三个阶段分别觐见路易十四。最高级别的贵族有权觐见还未起床的国王,地位稍微低一点的贵族可觐见穿着晨衣的国王,所有贵族都可以看着国王穿正装。到了晚上还有“国王就寝仪式”,只是程序恰好相反。在凡尔赛宫,所有的环节都有专门规定,任何人不得违反。就这样,在凡尔赛宫,路易十四逐渐被神化了,谁博取了路易十四的欢心,谁就可以获得大量赏赐和地位提升。那些在地方上不可一世的诸侯们在进入凡尔赛宫之后,都以能博取君王一笑为能事。
  渐渐地,在凡尔赛宫这个温柔乡之中,很多地方诸侯要么沉溺在各种声色犬马之中不能自拔,要么處心积虑地想要博取路易十四的欢心,其进取心日渐消磨,更不去想什么地方事务了。于是,路易十四就来了一个顺水推舟,不露痕迹地取消了贵族们在地方上作为最高行政长官的权力,从而巩固了自己的专制统治。可以说,没有凡尔赛宫,路易十四可能不会这么顺利地完成集权。
  编 辑/夏 涵
其他文献
北魏人元乂(yì)(一作元叉)虽“才术空浅”,但身份特殊,是北魏孝明帝的姨夫、灵太后的妹夫,他正是凭借这种身份得以平步青云,但他并不满足于此。孝明帝即位时年仅五岁,大权都掌握在其母灵太后手中。为了得到更多权势,元乂甚至与灵太后私通,之后更是私欲爆棚,把北魏朝廷当成自家的提款机,踏上了自我毁灭的不归路。  政治上,元乂奉行顺昌逆亡的原则,肆无忌惮地排除异己,重用佞臣。某宗亲刚直正派,升官后没有像其他
美国总统托马斯·杰弗逊是美国公认最聪明的一位总统,同时也是国家债务的强烈反对者。他对债务深恶痛绝,自己的家庭财务却一塌糊涂,深陷债务危机。  反对国家债务是杰弗逊一直以来的战斗。1788年,他写信给乔治·华盛顿:“倘若我们没有信用,我们将被一个资源匮乏但是更有信用的国家打垮。”他对财政专员说:“我迫切地感到需要保留对外借款的权利。”在任副总统期间,他就提出了“取消联邦政府借款的权力”的主张。总之,
《封神演义》中,比干其实是可以不死的,因为姜子牙能救他。  姜子牙还在朝歌为官时,曾用砚台当众打死了琵琶精,若非亚相比干出手喝阻围观群众,姜子牙难逃一顿暴打。之后,姜子牙又在比干的举荐下得以在纣王面前施展本领,最终被封为下大夫。可以说,比干对姜子牙有着知遇之恩、提携之情。  后来,妲己准备陷害姜子牙,姜子牙算到自己当有一难,就潜逃了。逃离之前,姜子牙特意去比干府辞行,并留下一封书简,里面有姜子牙所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七月的一天,康熙在晾鹰台宴请王公大臣。宴席上,见王公大臣们正忙着相互寒暄,忙活了大半天的太监们觉得可以趁机小憩一下,于是在棚子下小坐,准备喘口气,不料被眼里不揉沙子的康熙瞥见。康熙气得山羊胡子乱抖,将一众太监每人狂抽了80鞭子。  随着年纪越来越大,康熙这爱随便收拾人的毛病非但没有收敛,反而更加严重。康熙晚年时常常在嫔妃的陪同下到池塘边钓鱼取乐。一天,康熙偶然钓上一条甲鱼
大文人一般容易有文人气。所谓文人气,就是一个人活得特别感性,不在乎他人的看法,也不看重即时的利益,只依照自己内心的想法说话、做事。  当然,不同的人,文人气的表现各有不同。  1930年4月,上海文艺界聚会,参加者大约有30人,现代著名诗人冯雪峰、时任复旦大学教授的洪深、鲁迅等都在座,洪深还带来了一个穿着摩登的女学生。大家聚谈时,洪深突然兴致大发,和女学生演起戏来:洪深竟向他的女学生下跪。别人都觉
北宋的一天,洛阳。牡丹丛中,一辆小车缓缓而过,上面坐着一个人,他戴道冠,着长袍,持如意、酒葫芦……这是隐士邵雍在出游。仙风道骨的标配,该有的,他都有了。  邵雍随性,出行不一定有目的地,就任由车夫拉着,满洛阳城乱跑,赏牡丹,观风物,访老友,随遇而安。途中,经常有人惊喜地拦车大呼: “吾家先生至矣!”不称“邵先生”而称“吾家先生”,足见人们不把邵雍当外人。邵雍也就坦然下车,与主人同归。到主人家中,更
据唐朝的《三水小牍》记载,唐懿宗咸通十一年(870年),洛阳闹饥荒,谷价昂贵,百姓流离失所,饿殍充塞于沟壑之间,乞丐不绝于道。洛阳附近多有种桑养蚕的人家,但饭都没得吃了,谁还买得起绫罗绸缎?因此,桑叶都被当成粮食贩卖,一斤桑叶居然卖到六两银子。  新安縣慈涧店北村农户王公直家种了十几株桑树,长得异常茂盛。王公直见形势如此,不得不跟老婆商量:“现在闹粮荒,我们吃了上顿没下顿,还养什么蚕啊?照我说,我
成化五年(1469年)正月,明宪宗突然下诏,将就任吏部尚书一年多的李秉一撸到底,直接赶回家做了老百姓,给当时的政坛造成了极大震动。  李秉为人刚正耿直,尤其看不惯那些仗势欺人的豪强士绅。他每到一个地方都会严治当地的不法分子,在大明官场上的官声极好,在民间更是收获了无数粉丝。既然李秉的声望这么高,皇帝为何会毫不留情地将他贬回家呢?因为,李秉牵扯了当时愈演愈烈的南北人之争。  李秉来自山东曹县(今属山
大明悍将邓子龙的脾气和战绩一样出名,他看不过去的事情就说,认为领导说错了,也常出言顶撞。因此他人缘很差,常常被告黑状,最后的结果就是功过相抵,基本白干。所以尽管他十几年如一日奔走于大明各地“救火”,官职还是原地踏步。直到抗缅战争爆发。  万历十一年(1583年),野心勃勃的缅甸国王莽应里带领十几万大军横扫中缅边境,八百里国土尽数沦陷,以当时云南地方官的说法,昆明恐怕都保不住。关键时刻,救火队员邓子
无论古今,每个冤案昭雪的消息都令人欣慰。欣慰过后,那些制造了冤案悲剧的无良官员就得被追责。“杜绝冤假错案”早在夏商周时期就有了雏形,《尚书》更总结出司法官员绝不能犯的五种错,但这基本是靠官员自觉的。到了汉景帝时期,朝廷终于发布了重大意义的“平冤狱令”—老百姓只要对地方判决不服,可以向上级机关告,上告本身是无罪的。有官员反对,汉景帝就训诫官员:“怕老百姓告状?那你们就认真断案啊。”  从此开始,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