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硕士研究生规模的逐步扩大,传统的单一导师制度远远不能满足硕士生培养的需求。硕士研究生第二导师制度(简称“二导制”)的产生将有效地改善硕士生师生比例失衡,指导模式单一等问题。本文从“二导制”实施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入手,提出切实有效的措施,使“二导制”不断完善,全面推广,从而促进硕士生教育的进步。
关键词:第二导师 硕士研究生培养 制度 问题 对策
随着我国教育经济飞速发展,研究生招生规模从2005年的约37万人,一直扩大到2014年的63万人左右。十年间,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增长近72%。然而,导师作为硕士生培养的核心,其增长速度远远赶不上硕士生的需求,导致硕士研究生师生比例严重失衡。
一、实施“二导制”的重要意义
(一)提升硕士研究生培养水平
在研究生教育培养过程中,导师既是研究生专业培养质量、知识结构的设计者和构建者,又是研究生科研工作的指导者,同时还是研究生素质和能力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影响者和推动者。选聘硕士生第二导师可以增加硕士研究生与导师在学术、科研、生活、情感等方面的交流沟通,使研究生可以全方位提高个人素质。
(二)有效补充并完善硕士生导师制
导师在硕士生的培养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完备的导师制度可以给导师的工作锦上添花。作为硕士生的第二导师,也应该有相应的硕士生第二导师制度作为支撑。具备完善的硕士生第二导师导师制度可以让硕士生第二导师在招生、协助第一导师工作以及培养教育硕士生上得心应手,有制度做标杆能时时刻刻给硕士生第二导师提醒与警示,可以在取得成果时获得适当地奖励,考核不合格也能得到相应的惩罚。
(三)有助于青年教师的学术成长
“二导制”不仅有利于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也有利于提高青年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二导制”能够充分发挥经验丰富的“一导”对“二导”的“传、帮、带、导”的作用。一导的带教经验丰富,基础扎实,可以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从而使青年教师的学术水平更上一层楼。
二、二导制存在的问题
(一)二导的数量不足
由于二导制发展还不够完善,国家以及各高校发布的相关规定几乎为零,导致了学校与教师对二导制未产生足够的重视。就如调研对象浙江工业大学来说,从2008年至今已实行二导制6年,2014年师生比约为1:7.2,工科硕士研究生的师生比相对更大一些,经初步估算,约在1:15左右,可见师生比例仍存在较为严重的失衡。从各年级硕士生二导的配有量情况图也可以看出,调研对象中50%左右没有第二导师,其中低年级和高年级二导的配有量占比更小,二导数量明显不足。
(二)二导资历良莠不齐
二导制刚刚实施,因此目前所聘任的二导资质良莠不齐,大多数二导都是刚入职的博士研究生,缺乏指导经验,自身的学术成长也尚需时日。在第二导师制度下,也存在了一些资格模糊化现象,二导可以由一导推荐产生,也可以自己申请,但并没有相应的制度去考核二导,致使二导的具体个人情况不被了解。
(三)二导的指导效果不佳
我国二导制处于发展阶段,并未有具体的规章制度来约束考核二导,因此二导的指导效果并不好。从调研对象浙江工业大学来看,约50%的硕士生认为二导的指导效果一般或比较差,仅有15%左右的硕士生认为二导的指导效果非常好,显然,第二导师制度并未在学生心中留下良好印象。
三、对二导制产生问题的原因剖析
(一)碩士生扩招政策的影响
国家对研究生教育逐步重视,截止2014年全国的硕士研究生已有63万余人。国家制定的扩招研究生的政策固然满足了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但同时也使导师与学生之间比例失衡。这就需要高校扩大硕士研究生导师的队伍,以满足研究生培养的需要。于是一些优秀的青年教师涌现上来,担任硕士生的第二导师。这样虽然壮大了导师队伍,注入了新的活力,但难免在二导的遴选审核方面产生一系列问题,甚至出现因为一时缺人而降低选聘标准的状况。
(二)对二导的选聘和考核制度不完善
在选聘环节中,许多学校没有遵循严格的程序。既要有合理明确的遴选方案与程序和聘任仪式,又要充分发挥校、院级的作用,尤其是院级要严格把关,充分执行相关制度。行为规范、学术水平、指导水平都是选聘过程中的重要标准。同样的,二导的考核也至少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学术水平与教学水平。学术水平的考核主要是科研成果、专利论文等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不单单只能看数量,更要注重质量。
(三)对二导的职责规定不全面
硕士生的第一导师普遍工作繁忙,时间精力不够充沛,往往不能兼顾职责的方方面面,所以二导的出现可在一导力所不能及的方面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二导的职责规范不全面会导致学生在某一领域出现指导“空白”,导师之间缺乏沟通,同时又没有具体的规章制度来对二导的职责任务进行约束,结果就形成了学生的迷茫。
四、对完善二导制的对策建议
(一)设置准入门槛,提升“二导”指导水平
二导直接指导研究生,要具备一定的学术水平和学术平台。一是“二导”的职称要求,“二导”应具备讲师及以上职称,职称基本表征了该教师的学术水平,也表征了其自身已经基本适应了大学的教学科研工作,有精力也有能力从事硕士研究生的指导工作。二是学历要求,二导应需具备硕士及以上学历,有研究生学习经历,才能了解研究生的学习方式和学术志趣,其指导也更有针对性。三是项目要求,“二导”应主持厅级及以上的项目,项目研究既是其研究能力的证明,也是指导硕士研究生的学术平台,基于项目研究的学术指导更加高效,也更具操作性。四是论文要求,“二导”近五年来必须在学校规定的核心期刊上以第一作者发表过至少一篇与研究生培养方向相关的学术论文。
(二)规范“二导”遴选程序,建立双向选择机制
二导是与硕士生接触较多的的导师,因此一定要有具体严格的程序来遴选,只有有了具体的遴选制度才能保证二导的质量。首先,硕士生可以自主选择第一导师,对于第二导师他们也希望可以有权利自己选择,这样会大大增强硕士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这样的双向选择可以使师生关系更融洽,沟通更充分,合作也能更顺利。
(三)健全“二导”管理和考核制度,明确“二导”职责
健全管理制度和考核奖励机制是制度有效运行的保证。一是明确“二导”的工作职责,如项目研究参与、论文撰写指导、课程学习指导、课外科技竞赛指导等方面,具体则可参考“一导”的工作职责,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减;二是建立学年总结制度,“二导”应以学年为单位提交书面总结,对指导情况、指导效果等进行全面总结;三是建立考核制度,学院可以参照教工年度考核制度,设计相关总结考核表,根据“二导”学年总结及自我评价,结合学科考核和“一导”考核,对二导进行优秀、合格与不合格的考核,学校可采取优秀“二导”申报、评选与表彰,不合格“二导”淘汰的方式,以激励先进,鼓励后进。
(四)加强财力投入,保障“二导制”良性运作
导师终身制导致高校拥有很重的经济负担,这不仅造成国家财政的负担,学校财政也会受到影响。具体而言,一是通过学校划拨、学院按需配套或学科(“一导”)自愿补助的方式,按所指导的硕士研究生人数为标准计量研究生指导经济补贴,为“二导”的指导工作提供基本经费支持;二是对“二导”指导学生发表论文、竞赛获奖进行直接奖励,或报销相关费用(差旅、论文版面费等等),以此激励“二导”的指导工作及其成效。
参考文献
[1] 万学海文, 徐晓颖. 时评:应将研究生“双导师”制实施下去, 中新网郑州, 2011-4-13
[2]罗丽莉, 栗丽.学术型临床医学硕士生培养新模式:基础与临床双导师制的构想和实践[就].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4)
作者简介:
甄乐,1994,女,汉,河北省行唐县,浙江工业大学本科在读。
陈霜霜,1994,女,汉,浙江省余姚市,浙江工业大学本科在读。
关键词:第二导师 硕士研究生培养 制度 问题 对策
随着我国教育经济飞速发展,研究生招生规模从2005年的约37万人,一直扩大到2014年的63万人左右。十年间,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增长近72%。然而,导师作为硕士生培养的核心,其增长速度远远赶不上硕士生的需求,导致硕士研究生师生比例严重失衡。
一、实施“二导制”的重要意义
(一)提升硕士研究生培养水平
在研究生教育培养过程中,导师既是研究生专业培养质量、知识结构的设计者和构建者,又是研究生科研工作的指导者,同时还是研究生素质和能力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影响者和推动者。选聘硕士生第二导师可以增加硕士研究生与导师在学术、科研、生活、情感等方面的交流沟通,使研究生可以全方位提高个人素质。
(二)有效补充并完善硕士生导师制
导师在硕士生的培养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完备的导师制度可以给导师的工作锦上添花。作为硕士生的第二导师,也应该有相应的硕士生第二导师制度作为支撑。具备完善的硕士生第二导师导师制度可以让硕士生第二导师在招生、协助第一导师工作以及培养教育硕士生上得心应手,有制度做标杆能时时刻刻给硕士生第二导师提醒与警示,可以在取得成果时获得适当地奖励,考核不合格也能得到相应的惩罚。
(三)有助于青年教师的学术成长
“二导制”不仅有利于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也有利于提高青年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二导制”能够充分发挥经验丰富的“一导”对“二导”的“传、帮、带、导”的作用。一导的带教经验丰富,基础扎实,可以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从而使青年教师的学术水平更上一层楼。
二、二导制存在的问题
(一)二导的数量不足
由于二导制发展还不够完善,国家以及各高校发布的相关规定几乎为零,导致了学校与教师对二导制未产生足够的重视。就如调研对象浙江工业大学来说,从2008年至今已实行二导制6年,2014年师生比约为1:7.2,工科硕士研究生的师生比相对更大一些,经初步估算,约在1:15左右,可见师生比例仍存在较为严重的失衡。从各年级硕士生二导的配有量情况图也可以看出,调研对象中50%左右没有第二导师,其中低年级和高年级二导的配有量占比更小,二导数量明显不足。
(二)二导资历良莠不齐
二导制刚刚实施,因此目前所聘任的二导资质良莠不齐,大多数二导都是刚入职的博士研究生,缺乏指导经验,自身的学术成长也尚需时日。在第二导师制度下,也存在了一些资格模糊化现象,二导可以由一导推荐产生,也可以自己申请,但并没有相应的制度去考核二导,致使二导的具体个人情况不被了解。
(三)二导的指导效果不佳
我国二导制处于发展阶段,并未有具体的规章制度来约束考核二导,因此二导的指导效果并不好。从调研对象浙江工业大学来看,约50%的硕士生认为二导的指导效果一般或比较差,仅有15%左右的硕士生认为二导的指导效果非常好,显然,第二导师制度并未在学生心中留下良好印象。
三、对二导制产生问题的原因剖析
(一)碩士生扩招政策的影响
国家对研究生教育逐步重视,截止2014年全国的硕士研究生已有63万余人。国家制定的扩招研究生的政策固然满足了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但同时也使导师与学生之间比例失衡。这就需要高校扩大硕士研究生导师的队伍,以满足研究生培养的需要。于是一些优秀的青年教师涌现上来,担任硕士生的第二导师。这样虽然壮大了导师队伍,注入了新的活力,但难免在二导的遴选审核方面产生一系列问题,甚至出现因为一时缺人而降低选聘标准的状况。
(二)对二导的选聘和考核制度不完善
在选聘环节中,许多学校没有遵循严格的程序。既要有合理明确的遴选方案与程序和聘任仪式,又要充分发挥校、院级的作用,尤其是院级要严格把关,充分执行相关制度。行为规范、学术水平、指导水平都是选聘过程中的重要标准。同样的,二导的考核也至少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学术水平与教学水平。学术水平的考核主要是科研成果、专利论文等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不单单只能看数量,更要注重质量。
(三)对二导的职责规定不全面
硕士生的第一导师普遍工作繁忙,时间精力不够充沛,往往不能兼顾职责的方方面面,所以二导的出现可在一导力所不能及的方面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二导的职责规范不全面会导致学生在某一领域出现指导“空白”,导师之间缺乏沟通,同时又没有具体的规章制度来对二导的职责任务进行约束,结果就形成了学生的迷茫。
四、对完善二导制的对策建议
(一)设置准入门槛,提升“二导”指导水平
二导直接指导研究生,要具备一定的学术水平和学术平台。一是“二导”的职称要求,“二导”应具备讲师及以上职称,职称基本表征了该教师的学术水平,也表征了其自身已经基本适应了大学的教学科研工作,有精力也有能力从事硕士研究生的指导工作。二是学历要求,二导应需具备硕士及以上学历,有研究生学习经历,才能了解研究生的学习方式和学术志趣,其指导也更有针对性。三是项目要求,“二导”应主持厅级及以上的项目,项目研究既是其研究能力的证明,也是指导硕士研究生的学术平台,基于项目研究的学术指导更加高效,也更具操作性。四是论文要求,“二导”近五年来必须在学校规定的核心期刊上以第一作者发表过至少一篇与研究生培养方向相关的学术论文。
(二)规范“二导”遴选程序,建立双向选择机制
二导是与硕士生接触较多的的导师,因此一定要有具体严格的程序来遴选,只有有了具体的遴选制度才能保证二导的质量。首先,硕士生可以自主选择第一导师,对于第二导师他们也希望可以有权利自己选择,这样会大大增强硕士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这样的双向选择可以使师生关系更融洽,沟通更充分,合作也能更顺利。
(三)健全“二导”管理和考核制度,明确“二导”职责
健全管理制度和考核奖励机制是制度有效运行的保证。一是明确“二导”的工作职责,如项目研究参与、论文撰写指导、课程学习指导、课外科技竞赛指导等方面,具体则可参考“一导”的工作职责,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减;二是建立学年总结制度,“二导”应以学年为单位提交书面总结,对指导情况、指导效果等进行全面总结;三是建立考核制度,学院可以参照教工年度考核制度,设计相关总结考核表,根据“二导”学年总结及自我评价,结合学科考核和“一导”考核,对二导进行优秀、合格与不合格的考核,学校可采取优秀“二导”申报、评选与表彰,不合格“二导”淘汰的方式,以激励先进,鼓励后进。
(四)加强财力投入,保障“二导制”良性运作
导师终身制导致高校拥有很重的经济负担,这不仅造成国家财政的负担,学校财政也会受到影响。具体而言,一是通过学校划拨、学院按需配套或学科(“一导”)自愿补助的方式,按所指导的硕士研究生人数为标准计量研究生指导经济补贴,为“二导”的指导工作提供基本经费支持;二是对“二导”指导学生发表论文、竞赛获奖进行直接奖励,或报销相关费用(差旅、论文版面费等等),以此激励“二导”的指导工作及其成效。
参考文献
[1] 万学海文, 徐晓颖. 时评:应将研究生“双导师”制实施下去, 中新网郑州, 2011-4-13
[2]罗丽莉, 栗丽.学术型临床医学硕士生培养新模式:基础与临床双导师制的构想和实践[就].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4)
作者简介:
甄乐,1994,女,汉,河北省行唐县,浙江工业大学本科在读。
陈霜霜,1994,女,汉,浙江省余姚市,浙江工业大学本科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