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人高观国有长短句:“柳影人家起炊烟,仿佛似,江南岸。”读到此处,一幅清秀长卷在眼前徐徐展开,让人不禁忆起炊烟,回到当年。
放学路上,杨柳依依,鸟雀啁啾,我们推推搡搡,沿着乡村小路匆匆回家,不自觉将脚尖探得老高,或者直接蹦将起来,去捕捉蓝天下袅袅升起的炊烟,自家屋顶的那一缕总会飘出欲望和期待,母亲的饭香就裹在里面,让人如痴如醉。
当我渐渐长大,开始变得懂事,那些飘起的炊烟便不再清淡洒脱,也不全是先前的纯粹美好,在它们急切的跳动和变幻里,总会飞出母亲的慈祥和辛劳。
每年寒假,年关将近时,自家屋顶的烟囱在饭点外也会烟雾缭绕,升腾起过节的欢愉,馍馍香、点心香、煮炖香……母亲拾掇出的吃食,一天天变得丰盛,渐渐堆满几大洋盆,存放在后囤的橱柜里,成为一种过节的标志。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里,那些吃食纵然冻得咯咯作响,但仍会散发出诱人的香气,令人垂涎三尺。如此一来,过年的愿望更显迫切了,我把日子刻在指尖,扳着指头将时光送入倒计时。
母亲是爱干净的人,平日的院子整洁利落,过年时分更是容不得马虎。在母亲眼里,那些立在东墙角的葵花秆,她一日三餐离不得的柴火,乌压压站在那儿,与过年的喜庆着实不符。这时,母亲就会将它们放倒、折断,然后安置到不起眼的角落,腾出全部的空间视野,让小院明净有致。
在北方,天气的寒凉与过年的喜庆一样丰盈,冷丝毫容不得人马虎。母亲知道腊月天气的分量,将我们安顿于屋内,自己捂着头巾、戴上手套,冲进凛冽北风,进入一场与柴火的战斗中。这些柴火,虽已用去大半,但余下的为数也不少,不是一时半会儿可以收拾停当的。
我们玩累了,就想到母亲,于是踩着板凳、爬上炕沿、透过窗棂,细看母亲的一举一动。她麻溜溜抱来一捆葵花秆,将它们放倒,然后猫腰、曲腿,再使劲用脚折成两节;接着又拽来一把,齐刷刷折断,又一根根理顺,然后两只胳膊箍起,将积攒下的一大抱移至东房墙角。在风声与窸窣的柴草唱和中,母亲一刻不停地劳作,飞起的尘土卷成一团团云朵急速升起,让人眼花缭乱。
一下午时间,母亲硬是将这些柴火全部制服,使它们乖巧温顺地躺于墙角。母亲进门时,身上的尘土已经拍净,手却冻得通红,脸上有深浅不一的印痕,我想应该是汗水和尘土的混合物,就像我玩疯之后,母亲责备我说“照镜子看看你的样儿”,借助镜子,我记住了这样的印痕。
从那时起,过年的喜庆中,除了美食与快乐,也多了份凝重,那是炊烟笼罩与柴火分量带给我的复杂心情。
小时候,母亲说“你们还小,在家待着,别冻着”;渐渐长大后,母亲又说“学习要紧,待家看书”。年年如此,母亲以这些理由,一个人将柴火收拾停当,任炊烟飘出饭香和温暖,我的心却越来越重。
10岁那年,我没听母亲劝说,冲出家门,加入到她拾掇柴火的行列,我家的院中终于站成了俩人。天气确实冷,一会儿工夫,脚就冻得麻木了,手也生疼,后来连疼的感觉也消失了,只觉得喘息中,呼出的白气把睫毛打湿,还结了冰,时不时会影响我的视线。空气中,呛人的尘土气息在风里或轻或重、或浓或淡,再不是立于屋内瞳孔曾经捕捉到的风景。我觉得,这活干起来比看到的辛苦多了,母亲的辛劳越发浓重、厚实。
终于有一年,也是过年前夕,父親在鼓捣一个电器,说是电饭锅,并拿着说明书教母亲如何使用。好奇心使然,我插着缝隙挤入他们中间,瞪大眼睛,听父亲说这是电源,这是火力,这是型号…… 电源接通后,真是神奇,没见丁点儿火星,香喷喷的排骨味四周弥漫,很快,我们已在享受美食了。
母亲最为激动,她说:“还是新时代好,不用再准备柴火了,省事又清洁。”同时脸上还绽出石榴花般的笑容,而她弯腰折柴的一幕又重回眼帘,且慢慢虚化为一个时隐时现的影子,带着深沉的怀旧,让人久久回味。
时光疾驰而过,改革的春风吹过生活的每个角落,幸福的种子悄然落地生根,电磁炉、光波炉、微波炉……已成为厨房的主角,那些淡去的炊烟,已成为时代的一个背影,与我们的生活渐行渐远。
春风将起,幸福如潮水般滚滚涌来。
(北方摘自《山西日报》2019年1月11日)
放学路上,杨柳依依,鸟雀啁啾,我们推推搡搡,沿着乡村小路匆匆回家,不自觉将脚尖探得老高,或者直接蹦将起来,去捕捉蓝天下袅袅升起的炊烟,自家屋顶的那一缕总会飘出欲望和期待,母亲的饭香就裹在里面,让人如痴如醉。
当我渐渐长大,开始变得懂事,那些飘起的炊烟便不再清淡洒脱,也不全是先前的纯粹美好,在它们急切的跳动和变幻里,总会飞出母亲的慈祥和辛劳。
每年寒假,年关将近时,自家屋顶的烟囱在饭点外也会烟雾缭绕,升腾起过节的欢愉,馍馍香、点心香、煮炖香……母亲拾掇出的吃食,一天天变得丰盛,渐渐堆满几大洋盆,存放在后囤的橱柜里,成为一种过节的标志。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里,那些吃食纵然冻得咯咯作响,但仍会散发出诱人的香气,令人垂涎三尺。如此一来,过年的愿望更显迫切了,我把日子刻在指尖,扳着指头将时光送入倒计时。
母亲是爱干净的人,平日的院子整洁利落,过年时分更是容不得马虎。在母亲眼里,那些立在东墙角的葵花秆,她一日三餐离不得的柴火,乌压压站在那儿,与过年的喜庆着实不符。这时,母亲就会将它们放倒、折断,然后安置到不起眼的角落,腾出全部的空间视野,让小院明净有致。
在北方,天气的寒凉与过年的喜庆一样丰盈,冷丝毫容不得人马虎。母亲知道腊月天气的分量,将我们安顿于屋内,自己捂着头巾、戴上手套,冲进凛冽北风,进入一场与柴火的战斗中。这些柴火,虽已用去大半,但余下的为数也不少,不是一时半会儿可以收拾停当的。
我们玩累了,就想到母亲,于是踩着板凳、爬上炕沿、透过窗棂,细看母亲的一举一动。她麻溜溜抱来一捆葵花秆,将它们放倒,然后猫腰、曲腿,再使劲用脚折成两节;接着又拽来一把,齐刷刷折断,又一根根理顺,然后两只胳膊箍起,将积攒下的一大抱移至东房墙角。在风声与窸窣的柴草唱和中,母亲一刻不停地劳作,飞起的尘土卷成一团团云朵急速升起,让人眼花缭乱。
一下午时间,母亲硬是将这些柴火全部制服,使它们乖巧温顺地躺于墙角。母亲进门时,身上的尘土已经拍净,手却冻得通红,脸上有深浅不一的印痕,我想应该是汗水和尘土的混合物,就像我玩疯之后,母亲责备我说“照镜子看看你的样儿”,借助镜子,我记住了这样的印痕。
从那时起,过年的喜庆中,除了美食与快乐,也多了份凝重,那是炊烟笼罩与柴火分量带给我的复杂心情。
小时候,母亲说“你们还小,在家待着,别冻着”;渐渐长大后,母亲又说“学习要紧,待家看书”。年年如此,母亲以这些理由,一个人将柴火收拾停当,任炊烟飘出饭香和温暖,我的心却越来越重。
10岁那年,我没听母亲劝说,冲出家门,加入到她拾掇柴火的行列,我家的院中终于站成了俩人。天气确实冷,一会儿工夫,脚就冻得麻木了,手也生疼,后来连疼的感觉也消失了,只觉得喘息中,呼出的白气把睫毛打湿,还结了冰,时不时会影响我的视线。空气中,呛人的尘土气息在风里或轻或重、或浓或淡,再不是立于屋内瞳孔曾经捕捉到的风景。我觉得,这活干起来比看到的辛苦多了,母亲的辛劳越发浓重、厚实。
终于有一年,也是过年前夕,父親在鼓捣一个电器,说是电饭锅,并拿着说明书教母亲如何使用。好奇心使然,我插着缝隙挤入他们中间,瞪大眼睛,听父亲说这是电源,这是火力,这是型号…… 电源接通后,真是神奇,没见丁点儿火星,香喷喷的排骨味四周弥漫,很快,我们已在享受美食了。
母亲最为激动,她说:“还是新时代好,不用再准备柴火了,省事又清洁。”同时脸上还绽出石榴花般的笑容,而她弯腰折柴的一幕又重回眼帘,且慢慢虚化为一个时隐时现的影子,带着深沉的怀旧,让人久久回味。
时光疾驰而过,改革的春风吹过生活的每个角落,幸福的种子悄然落地生根,电磁炉、光波炉、微波炉……已成为厨房的主角,那些淡去的炊烟,已成为时代的一个背影,与我们的生活渐行渐远。
春风将起,幸福如潮水般滚滚涌来。
(北方摘自《山西日报》2019年1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