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以后,现实与理想产生距离时

来源 :做人与处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yan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同学们:
  我今天想讲的题目,是“毕业以后,现实与理想产生距离时”。为什么要讲这个题目?是因为参加同学们的毕业典礼,使我仿佛回到了多年前我从复旦大学毕业的时候,回忆起毕业以后的经历。在这个典礼上,我愿意和同学们分享自己在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如何在师友帮助之下努力求索的切身体验。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毕业,意味着完成学业准备迈步走向社会。在这个新生活的起点上,大概每一个人都会对未来生活有一番想望,对今后的人生充满了期待。特别是从清华这样的著名大学毕业,学的又是经世济民的本领,同学们更会觉得前面即使不是金光大道,也会是广阔天地。然而进入社会以后,可能不少人却会发现,现实生活和原来的向往有很大的差别,事情的发展并不像想象的那样顺利,于是就会产生苦闷彷徨的心境。胡适先生在1932年6月的北大毕业典礼上说。青年在遇到这种情形时可能发生的“堕落”,大约有两类:第一是抛弃学生时代的求知欲望;第二是抛弃学生时代理想的人生追求。防止出现这两类“堕落”,显然是决定人生去向的大问题,值得为此深思。
  1954年我从复旦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在上海到北京的火车上,我们分配去中央单位的复旦毕业生坐满了半节车厢。那时,我们一路高歌,为理想即将实现而感到豪情满怀。
  然而,走上工作岗位,接触现实经济以后,我却发现,实际情况和教科书上讲的并不相同。特别是1956年建立起苏联式的计划经济体制后,“管得过多,统得过死”的低效体制问题显露出来。不过,在50年代末,我仍然深信,只要按照既定方针,就能超越苏联所取得的成就。创造人间奇迹。但是事与愿违,“大跃进”反而导致了生产大幅度下降和大饥荒的发生。之后又发生了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中国的经济社会濒于崩溃的边缘。对照过去信以为真的理论和口号,真相使我陷入了信仰和信心的深刻危机。
  我最幸运的,是在这一时期受到了干校难友顾准的帮助和启发,精神危机促成了我的一次重大思想转变。顾准是一位杰出的经济学家,中国最早的会计学教科书的作者。在干校期间,顾准带领我从研究世界经济史、宗教史、文化史、政治史人手,追问和分析中国为什么会出现“文化大革命”这种倒行逆施现象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根源。在他已被确诊为肺癌晚期,自觉时日无多。跟我作最后的长谈时,仍然反复地叮嘱我。不要在“逍遥”中浪费时光,一定要抓紧研究,以便在时机到来时,拿得出东西来报效国家。
  这种时机果然在1976年到来了。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顾准所倡导的对旧体制的深刻批判,对形成变革的共识起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当我们这些经济学者认识到自己掌握的经济学知识完全无法满足建设新体制的需要时。并没有采取故步自封和自暴自弃的态度,而是掀起重新学习经济学的热潮。经济研究所的许多研究人员参加了英语和经济数学补习班。从1980年夏季到1981年夏季的一年中。经济所连续举办了“数量经济学”“国外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讲习班,邀请海外知名经济学家讲授现代经济学。那年我正好50岁。
  我在重新学习经济学时,又幸运地得到不少国外经济学家的帮助。其中,一些和我有大致相同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背景的“过来人”,像波兰的布鲁斯,特别是匈牙利的科尔奈。对我的帮助最大。我在1979年第一次出国参加国际经济学会圆桌会议时结识了科尔奈。虽然当时还听不大懂他的全套理论,但他在会上同苏联代表团团长哈恰图罗夫院士关于计划经济中短缺现象的激烈辩论,还是给了我深刻的印象。从那次会议以后,我和科尔奈成为朋友。学习他的著作,不只是了解他的经济学观点,例如他对计划经济中短缺现象的精湛分析:重要的是。他使我认识到,过去我们习用的从马、恩、列、斯、毛的引文出发“注经解经”的做法必须改变。作为经济学人,必须坚持以实践检验理论的求实精神,也就是实事求是的道德准则。这是我的思想在大学毕业后的第二次重大转变。
  真是“皇天不负有心人”,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由于认真的努力,中国在8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了一批既掌握现代经济学理论,又熟悉中国实际情况,并具有组织执行能力的经济学者。经济学家积极地参与改革方案的设计和实施,使中国市场经济制度建设推进得比较顺利。有目共睹的事实是,市场导向的改革大大加快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到2010年。中国的GDP总量已经跃升到世界第二位。
  回顾我大学毕业后五十多年的经历,我感到,在现实与理想产生距离之时,学会批判性分析性的思维方法,坚守实事求是的道德准则。是促使我不断探索经济学的真理和寻求中国改革的道路的两个根本动因。当我回首往事的时候,我为自己在人生道路上的关键时刻受到具有良知的师长的指点感到幸运:同时,我也为自己能够坚持不懈的努力,既不抛弃理想,又不抛弃求知欲望而感到庆幸。今天分享我的这些转折和求索的经历。唯希望同学们能够坚持真理而非教条,努力思考而非盲从。这样才能在现实世界中保持理想,不断进步。
  同学们即将走出清华,开始新的生活。在我看来,中国目前建立的市场经济制度,还是一种具有过渡性质和有待完善的体制。你们所要面对的中国经济,在未来有可能出现各种复杂的变数。这是你们今天在毕业这个人生的关节点上,应该有所预期和准备的。
  可以预计,在座诸君未来的行程不大可能总是一帆风顺,你们肩上的担子也不会比我们这一代人更为轻松。我希望同学们在遇到困难和障碍的时候,一定不要懈怠观望,不要丧失信心,不要放弃自己的人生追求。要运用批判性分析性的思维方法,要坚守实事求是的道德准则,迎难而上,靠努力赢得进步。
  最后,我祝愿清华经管学院的毕业生们,在关系人民福祉和民族兴盛的伟大事业中找到自己的人生道路!
  (吴敬琏教授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1毕业典礼上的演讲。有删节)
  编辑 张金余
其他文献
不行。  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爸爸的话,斩钉截铁,像冬日的冰凌。浩盛倚靠在墙上,泪水哗哗地流。  他已经十六岁了,一米七五的个头,浑圆的臂膀,细细的胡须,突出的喉结,无一不在昭示着,他已经是个响当当的男子汉了。为什么还不能自己说了算?  事情很简单,开学后,他马上就高二了,可是成绩很不理想。不是因为他笨,是因为他不够努力。不用任何人说,这是他自己很明白的事情。他不喜欢学校里的东西,一点都不喜欢。所
因为影片《中国合伙人》的成功上映,“土鳖”这个词也充满了正能量。而饰演“土鳖”成东青的黄晓明也占尽了风光,他的演技和英文都得到了观众出乎意料的肯定。黄晓明一度被人嘲笑的不标准英语,是如何“逆袭”的呢?  出生在青岛的黄晓明,小时候因为长得“太帅”,大人们都喜欢逗他玩,可是别人越逗他越害怕,最后干脆躲在家里不敢出门。久而久之,他的性格变得非常腼腆。而母亲对他的要求也很严格,如果犯错了,就把他关在门外
质疑是前进的不竭动力      亲爱的2010级同学们:  你们好!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学校党委和行政,向你们表示最热烈的欢迎!欢迎你们来到充满活力和激情的华中科技大学。  在大学的学习生活即将开始之际,你是否开始质疑你中学的学习方式?你是否质疑你的学习目标?同学们,也许对你青涩时代的质疑能成为你今后成熟的开始。  你们的确要学会质疑。在中小学时期,你们确实缺少质疑的训练。你们习惯了培优的课堂,
有位大学毕业不久的青年晓海,在深圳一家外贸公司做业务员,怎么形容他的拼命呢?在他租住的居室里。到处是方便面袋子。他说除了应酬,要么吃快餐,要么吃方便面。因为天天跑工厂下单子,和客商谈判。时间是以分计算的。他又在老家开了一家批发店,每周还需进货,实在太忙了。深圳房价贵,晓海的目标无非要拼下一套房。然后与女朋友体面地结婚。  得到晓海噩耗是在去年秋天,他得了直肠癌,因为工作太忙,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间。
同事小刘的儿子,是个小学生。放学后,经常到我们办公室来,一边做作业,一边等爸爸下班。像所有的父亲一样,小刘对这个宝贝儿子寄予了无限的希望。小家伙很聪明,也很调皮,所以我们经常能听到小刘在办公室里大声教育儿子的声音。  另一位同事老赵,儿子已经上大学了,读的是一所重点大学的热门专业。儿子是老赵的骄傲,虽然从未在单位见过,但从老赵的口中,我们还是听说了他的许多故事:小伙子从小就听话,爱学习,成绩一直名
萌貓歪转
期刊
女孩是我的同学,父母有着稳定可观的收入。在别人看来应该是很幸福的家庭,其实不然。因为父母都是单位里能独当一面的人,整天忙于事业,所以缺少对孩子基本的关爱。正因如此,女孩的心理发展有些畸形,价值理念失之偏颇。曾经很优秀的孩子,一味只知道贪图享乐,因为不堪花季年华里的“寂寞”,找了个男友聊以慰藉。  女孩的脾气被父母严重宠坏。一次,仅因饭桌上无谓的争执,女孩气愤地离家出走。那时已是黑夜,可怜的父母到处
羡慕名人的幸福家庭生活,我觉得没必要,因为我没见过几个真正幸福的名人。  ——导演英达     如果一个城市里没有愿意开小咖啡馆的人,那个城市无论多有钱,都只是一个内心空虚的城市。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    不说“或者”而说“抑或”的,那是小资;不说“也是”而说“亦是”的,那是文青;不说“悲剧”而说“杯具”的,那是网友。   ——和菜头      只有上海人听周立波的清口才会笑,外地人听了只
我不爱计较,大事小事上都是“糊涂账”。第一次接一个亲子选题,出版方开出的条件极低,低得编辑跟我说的时候都不好意思:“如果你觉得不划算,可以不接。”接,为什么不接?为自己的孩子写书,给她留一本成长纪录,还计较什么?再说,我也不是名家大腕,还没资格跟人讲条件。就接了,我的机会之门也随之打开了。之后一系列的亲子书写下来,也有更多的出版方开始注意到我,报酬自然水涨船高。  有一家杂志社,想搞送杂志进部队活
楼下不远,有个废品收购站。这是一个来自安徽的三口之家,租住在一个狭窄的车库里。这里。既是他们生活起居的地方,也是堆满废品的仓库。每天经过,我都会看到他们俯下身子忙着整理收来的废品。偶尔,他们会抬起头来,一个友善的微笑,从沾满灰尘的脸上绽放开来。不知为什么,每次看到他们,我总会想到“艰难”这两个字。我感叹着,这就是他们的生活!  每当家里有空饮料瓶或废报纸,我总是用一个手袋装好,趁早晨上班的时候,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