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介绍了小麦冻害的预防措施,包括适期播种,提高播种质量,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科学施肥,松土增温、镇压控苗,合理灌水及其他预防措施等方面内容,以为小麦夺取高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麦;冻害;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S51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06-0106-01
冻害是小麦生产过程中的主要气侯灾害之一,影响海安县小麦的冻害主要包括冬季冻害和春季冻害。在冬季如遇持续低温天气,或者长期偏暖,遇到气温陡降,一些早播的春性品种将遭受不同程度的冻害。而春季随着气温的回升,特别是小麦拔节后,抗冻能力明显降低,这时如果遇到低温寒潮袭击,则极易造成冻害[1]。在发生冻害的年份中,前期冻害一般以干冷冻为主,后期冻害以湿暖冻年份为主,同时冻害的程度与农业生产管理措施有着密切的关系。现根据生产实践,将小麦冻害的预防措施总结如下。
1适期播种
根据当地温光条件和小麦品种特性,小麦播种以10月25日至11月5日为宜,对春性较弱的可适当早播,春性较强的可适当推迟播种,既要防止过早播种,造成提前拔节加重冻害,也要防止过迟播种,引起苗小、苗弱而增加冻害威胁。通过适期播种,可以形成冬前壯苗,增加抗寒能力。
2提高播种质量
在海安地区小麦播种均以免耕机条播为主,秋播期间机械动力较为紧张,农田作业机手为了赶时间,往往造成粗耕粗种、播种质量下降,不能坚持适墒适深二档匀速播种,深籽、丛籽、露籽现象比较普遍。为了增强抗冻性,要切实提高播种质量,确保播种后出苗快、出苗齐,从而有效提高幼苗个体素质,增强麦苗抗寒能力[2]。
3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
(1)播种前应用。在坚持适期播种的同时,播种前推广应用化控促壮剂矮苗壮拌种可以有效提高麦苗的整体素质,切实增强麦苗的抗逆能力。海安地区凡是采取矮苗壮拌种的小麦,出苗后,叶色深,叶肉厚,叶片挺,苗期矮壮分蘖早。在遭受倒春寒较严重的1998年进行拌种试验,结果表明:拌矮苗壮的小麦主茎冻死率比不拌的低35个百分点,茎粗增加1.2~1.5倍。2008年冬季大面积小麦遭遇冻害,从踏田调查中得出:拌矮苗壮的冻害较轻,有的甚至看不出冻害,而不拌矮苗壮的其冻害发生最严重的田块几乎全部冻死。拌种方法:用矮苗壮225 g/hm2对水4 500~6 000 mL/hm2拌麦种105~120 kg/hm2,晾干后直接播种。
(2)生理拔节期应用。在小麦生理拔节开始时,用矮苗壮900~1 200 g/hm2或10%多效唑可湿性粉剂900 g/hm2对水450 kg/hm2叶面均匀细喷雾,可延缓拔节速度,增加叶肉细胞质浓度,明显提高抗寒能力,根据发生冻害年份大面积生产调查表明,生理拔节期喷施矮苗壮叶冻害率和幼穗冻死率分别比不喷的平均降低15.5、11.9个百分点。
4科学施肥
做到增施有机肥,施足基肥,减少化肥,尤其是减少单质氮肥的施用量,大力推广平衡配方施肥,增施磷钾肥,协调麦苗养分供给,通过苗肥早施,促进早发苗和增强麦苗抗寒的能力[3]。
5松土增温,镇压控苗防冻
在人工许可的情况下,在冬前、越冬期、冬后选择晴好天气进行浅松土(以2 cm左右为宜),不但能铲除杂草,还能增加土壤通气性和提高土壤地温。苗期镇压有利于麦苗体内糖分的积累,促进根系下扎和分蘖增加,同时还能促进根土密合,增强抗寒能力。小麦冬季镇压可以压碎土块、压实畦面、弥合土缝、增加土壤坚实度、提高土壤保墒、保肥能力,控制地上茎的生长,促进低位分蘖的发育,实现早发壮苗。早春镇压能减缓拔节速度,缩短基部1、2节间长度,对幼穗分化期间遇到冻害,可降低冻害率5个百分点以上。特别是提前拔节的旺长苗,镇压可以使旺苗向壮苗转化,防止冻害的发生。
6合理灌水
在一般引起冻害的年份中,麦苗在前期的冻害程度与土壤中的相对湿度关系密切,土壤相对含水量以70%~80%最佳。湿度过大会因冻融交替造成根拔,主要表现为沟系配套标准不高,在遇到极端低温和连阴雨天气极易造成湿冻害;土壤过干也易遭受冻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当土壤过分干旱时在寒潮来临前可以采取沟灌洇水,从而有效提高土壤和空气湿度,缓和田间温度变化,减轻冻害。也可及时进行土壤镇压等措施也能达到保墒防冻的目的[4]。
7其他预防措施
在寒潮来临前为了预防或减轻冻害,还可采取增施杂灰肥、烟熏等措施。麦田增施杂灰肥有利于防风、防冻、保温、保墒,并防止翌年春季旺长;熏烟造雾可减少麦田热量向外辐射,有效减轻冻害。为了预防药冻害,秋季小麦化除要根据不同草情选准药种坚持适期早用,在寒潮来临之前不得用药化除,否则极易产生药冻害。
8参考文献
[1] 谢兴本.苏中地区小麦冻害发生原因及对策[J].农业科技通讯,2010(1):136-137.
[2] 刘蒙生.小麦冻害的预防及补救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09(23):202.
[3] 刘秋芳,吴峥嵘.小麦冻害发生原因及预防[J].种业导刊,2008(2):30.
[4] 魏凤珍,李金才,王永华,等.小麦抗寒性的影响因素及小麦冻害的防御与补救措施[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0):2078-2080.
关键词小麦;冻害;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S51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06-0106-01
冻害是小麦生产过程中的主要气侯灾害之一,影响海安县小麦的冻害主要包括冬季冻害和春季冻害。在冬季如遇持续低温天气,或者长期偏暖,遇到气温陡降,一些早播的春性品种将遭受不同程度的冻害。而春季随着气温的回升,特别是小麦拔节后,抗冻能力明显降低,这时如果遇到低温寒潮袭击,则极易造成冻害[1]。在发生冻害的年份中,前期冻害一般以干冷冻为主,后期冻害以湿暖冻年份为主,同时冻害的程度与农业生产管理措施有着密切的关系。现根据生产实践,将小麦冻害的预防措施总结如下。
1适期播种
根据当地温光条件和小麦品种特性,小麦播种以10月25日至11月5日为宜,对春性较弱的可适当早播,春性较强的可适当推迟播种,既要防止过早播种,造成提前拔节加重冻害,也要防止过迟播种,引起苗小、苗弱而增加冻害威胁。通过适期播种,可以形成冬前壯苗,增加抗寒能力。
2提高播种质量
在海安地区小麦播种均以免耕机条播为主,秋播期间机械动力较为紧张,农田作业机手为了赶时间,往往造成粗耕粗种、播种质量下降,不能坚持适墒适深二档匀速播种,深籽、丛籽、露籽现象比较普遍。为了增强抗冻性,要切实提高播种质量,确保播种后出苗快、出苗齐,从而有效提高幼苗个体素质,增强麦苗抗寒能力[2]。
3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
(1)播种前应用。在坚持适期播种的同时,播种前推广应用化控促壮剂矮苗壮拌种可以有效提高麦苗的整体素质,切实增强麦苗的抗逆能力。海安地区凡是采取矮苗壮拌种的小麦,出苗后,叶色深,叶肉厚,叶片挺,苗期矮壮分蘖早。在遭受倒春寒较严重的1998年进行拌种试验,结果表明:拌矮苗壮的小麦主茎冻死率比不拌的低35个百分点,茎粗增加1.2~1.5倍。2008年冬季大面积小麦遭遇冻害,从踏田调查中得出:拌矮苗壮的冻害较轻,有的甚至看不出冻害,而不拌矮苗壮的其冻害发生最严重的田块几乎全部冻死。拌种方法:用矮苗壮225 g/hm2对水4 500~6 000 mL/hm2拌麦种105~120 kg/hm2,晾干后直接播种。
(2)生理拔节期应用。在小麦生理拔节开始时,用矮苗壮900~1 200 g/hm2或10%多效唑可湿性粉剂900 g/hm2对水450 kg/hm2叶面均匀细喷雾,可延缓拔节速度,增加叶肉细胞质浓度,明显提高抗寒能力,根据发生冻害年份大面积生产调查表明,生理拔节期喷施矮苗壮叶冻害率和幼穗冻死率分别比不喷的平均降低15.5、11.9个百分点。
4科学施肥
做到增施有机肥,施足基肥,减少化肥,尤其是减少单质氮肥的施用量,大力推广平衡配方施肥,增施磷钾肥,协调麦苗养分供给,通过苗肥早施,促进早发苗和增强麦苗抗寒的能力[3]。
5松土增温,镇压控苗防冻
在人工许可的情况下,在冬前、越冬期、冬后选择晴好天气进行浅松土(以2 cm左右为宜),不但能铲除杂草,还能增加土壤通气性和提高土壤地温。苗期镇压有利于麦苗体内糖分的积累,促进根系下扎和分蘖增加,同时还能促进根土密合,增强抗寒能力。小麦冬季镇压可以压碎土块、压实畦面、弥合土缝、增加土壤坚实度、提高土壤保墒、保肥能力,控制地上茎的生长,促进低位分蘖的发育,实现早发壮苗。早春镇压能减缓拔节速度,缩短基部1、2节间长度,对幼穗分化期间遇到冻害,可降低冻害率5个百分点以上。特别是提前拔节的旺长苗,镇压可以使旺苗向壮苗转化,防止冻害的发生。
6合理灌水
在一般引起冻害的年份中,麦苗在前期的冻害程度与土壤中的相对湿度关系密切,土壤相对含水量以70%~80%最佳。湿度过大会因冻融交替造成根拔,主要表现为沟系配套标准不高,在遇到极端低温和连阴雨天气极易造成湿冻害;土壤过干也易遭受冻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当土壤过分干旱时在寒潮来临前可以采取沟灌洇水,从而有效提高土壤和空气湿度,缓和田间温度变化,减轻冻害。也可及时进行土壤镇压等措施也能达到保墒防冻的目的[4]。
7其他预防措施
在寒潮来临前为了预防或减轻冻害,还可采取增施杂灰肥、烟熏等措施。麦田增施杂灰肥有利于防风、防冻、保温、保墒,并防止翌年春季旺长;熏烟造雾可减少麦田热量向外辐射,有效减轻冻害。为了预防药冻害,秋季小麦化除要根据不同草情选准药种坚持适期早用,在寒潮来临之前不得用药化除,否则极易产生药冻害。
8参考文献
[1] 谢兴本.苏中地区小麦冻害发生原因及对策[J].农业科技通讯,2010(1):136-137.
[2] 刘蒙生.小麦冻害的预防及补救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09(23):202.
[3] 刘秋芳,吴峥嵘.小麦冻害发生原因及预防[J].种业导刊,2008(2):30.
[4] 魏凤珍,李金才,王永华,等.小麦抗寒性的影响因素及小麦冻害的防御与补救措施[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0):2078-2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