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化自信是指对本民族文化的深刻认识以及对传承、发扬自身文化的不屈信念。从历史的维度分析文化自信的渊源,则为历史依据;从理论的维度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科学性,则为文化自信理论依据;从现实的维度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指导作用,则为文化自信的现实依据。对待文化自信,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在善于继承人类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创造性转换的基础上,以及在对现当代西方文化的交流、对话的基础上,实现文化自信。
关键词:文化;文化自信;历史维度;理论维度;现实维度
十八大指出全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进”。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需要树立文化自信,并从多个角度对其进行分析。
一、文化与文化自信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广义上,文化是指人类在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过程中创造的全部财富,即包含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在狭义上,文化僅仅指人类社会在精神领域的成果。作为一个复杂整体,文化具有共有性、个体差异性、相对稳定性等特征,在认识和实践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指导作用。人们对自身文化理念的认同和发展的信心,称之为文化自信。十八大以后习总书记频繁提及文化自信并强调:“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精气神的凝聚。”至此,文化自信逐渐凸显其重要性并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文化自信指人们“在清晰地认识自身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对自己文化价值和理念的认同和传承,以及对自身文化生命力蓬勃发展的坚定信念。”文化自信一方面表现为积极地学习优秀文化,非常自信地追求、借鉴世界文化中的先进成分,而不必顾虑自身文化会在世界文化浪潮中被淹没。另一方面表现为在对自身文化有全面理性的认识的基础上深入发展自身文化,展示出一种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自尊感,同时探究其他文化的内在需求,以便使本民族的文化契合其他民族文化的发展需要。
二、文化自信的多维度分析
(一)历史维度
就历史的角度探讨文化自信的渊源,即文化自信的历史依据。中国在五千年的文明进程中,以兼收并蓄的心态不断融汇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逐渐形成了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中蕴含着本民族独特的价值准则,包含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传统文化给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厚实的基础和生长的空间,给人民提供了树立文化自信的历史依据,使得继承了根本精神基因的当代文化具有厚重的历史优势。
同时,党对文化自信的认识也有一个不断探索的历史过程。具体而言,党对文化自信的认识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首先,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四大期间,党便开展文化建设的大胆实践,号召人民群众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注重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其次,在党的十四大到十六大阶段,党在正确判断国际上的全球化情况以及国内的社会发展情况的基础上,以正确处理文化、经济、政治三者的关系为重点,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并进行了系统阐述;再次,在党的十六大到十八大时,新一届的党中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已有的理论成果与实践成果之上,进一步进行理论创新,创造了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全党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文化自信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也标志着党面对着新的世情、国情,对文化自信的认识逐步加深。
纵观文化发展的历程,可以看出党在认识和把握世界文化发展的总体规律的前提下,一方面不断转化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不断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着眼于国内国际局势的变化不断调整文化政策,这就是我们党高度文化自信的过程,这就是文化自信的历史依据。
(二)理论维度
从理论的维度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科学性,则为文化自信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文化发展的过程,并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为中华文化注入了时代性、科学性等先进的思想内涵。
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了辩证历史唯物主义。以一分为二的观点辩证地看待西方外来文化;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致力于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坚持了坚定的政治立场;也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作出贡献。再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了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既是文化发展的内在理论需求,也是时代发展对其提出的新要求。中华文化能历经历史的考验而不斷发展,到当下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其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有着密切关系。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了崇高的社会理想。其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实现每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以达到自由境界。
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根据时代发展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特就特在当前中国的基本国情和文化现状,就基本国情而言,我国尚处于生产力水平低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就决定了现阶段我国各项工作的开展都应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文化现状而言,当代中国文化是建立在当代中国社会基础之上、以儒家文化和其他传统文化为基础、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受到西方外来文化的部分影响的文化。基于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反映基本国情和文化现状,体现鲜明的中国特色,一来要使文化的发展为经济发展服务;二来要处理好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传统文化、外来文化之间的复杂关系。
概而言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又蕴含着鲜明的中国特色,具有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其理论上的科学性,这种科学性已经经过了实践的检验并将继续迎接实践的检验,这就是文化自信的理论依据。 (三)现实维度
从现实的维度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指导作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推动作用,则为文化自信的现实依据。“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从根本上说,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文化价值观念是对现实社会经济、政治的能动反映,对实践具有重大指导作用。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培育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自觉承担起培育人民群众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任务。民族精神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精神支柱,文化建设必然包括对民族精神的大力弘扬,以使全体中华儿女以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向世人展示中国形象。时代精神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的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所蕴含的创新性、时代性本身就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反过来又促进了时代精神的发展。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互为一体,科学精神是人们追求“真”,是求真、求实精神;人文精神是追求“善、美”,是追求人的尊严和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既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精神,也引导人们培育人文精神,并將前者蕴于后者之中,使人文精神更全面、更清晰。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社会主义事业凝聚力量。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内具有巨大的凝聚力、向心力,能产生比物质力量更具有持久性、穿透性的强大力量,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参与社会主义建设。其次,中国文化对外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吸引力,能以自身的文化魅力吸引世界各国眼光,以增加我国的建设资源和发展机会,进而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当下,中国一方面要以自身的文化实力说话,抵御来自西方国家的对我国文化领域,特别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和攻击,以捍卫社会主义事业。另一方面,要发扬本民族的文化风采,挖掘本民族的文化资源,吸引其他国家前来投资,拉动相关领域的经济增长。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社会和谐发展。首先,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当下,一些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甚嚣尘上,极容易腐蚀人们的思想,扭曲人们的价值观。加之信息时代媒体的大肆渲染,多种因素导致社会矛盾增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一种普遍共识与价值规范,引导人们尊重客观事实,以求同存异的心理理性对待社会矛盾;引领社会思潮,树立主流价值观以占领思想阵地,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坚实的文化条件。其次,有助于个人的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求培养四有公民,包含着对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两方面的要求。一方面,包括了从各个角度对人们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以增强人们的政治认同感和文化认同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另一方面,也使人们按照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促進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自身的和谐。
综上可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凝聚力量的重大指导作用,并且促进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这一现象为文化自信提供了强劲的现实依据,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三、对待文化自信的正确态度
文化自信有其历史的、理论的、现实的依据,其来源于客观实践又对实践产生能动的反作用。只有对文化自信抱以客观的、科学的态度,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文化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第一,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正确对待文化自信。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典型的唯心主义,其在文化问题上表现为全盘否定传统文化,“即把人的精神价值追求本能化、生理化,否定崇高、正义、奉献等先进的价值观念,使个体本能或生理的需求超越社会的历史的规定”,使其呈现出商品性、市场性、庸俗化、单面化的趋势。历史虚无主义会产生消解核心价值、阉割民族特质、颠覆文化信仰等严重危害,我们必须给予高度的警惕和重视,在文化自信上树立历史唯物主义。对传统文化进行历史的、客观的研究和评价,进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继承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根据时代发展不断对其进行批判和创造性转化,使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生机,增加民族的文化自信。
第二,要反对文化保守主义,以唯物辩证法为方法论正确对待文化自信。文化保守主义是指一个民族在受到其他民族的文化影响时,由于异域文化的强烈渗透而在知识阶层中本能地发生的、以维持本土文化的主体地位和在伦理道德、思想学术、文学艺术诸方面坚持传统化的价值心态和文化追求。若任由文化保守主义泛滥,将会导致一个民族盲目排外、固步自封,最终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并且将一些原本属于全人类的文化财富简单的划到西方资本主义名下,进而采取排斥、忽视的态度,不但削减了向其他民族学习的机会,也缩小了自身的理论空间。因此,我们应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待文化自信,对外来文化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在相互碰撞、交流的过程中主动吸收其他优秀文化的营养,以促进本民族文化更好地发展。
总之,对待文化自信,既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也要反对文化保守主义;善于学习和继承人类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创造性转换的基础上,以及在对现当代西方文化的交流、对话的基础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现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第六版缩印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1975.
[2]范晓峰,郭凤志.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几点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6,(7):33-37.
[3]云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中)[J].红旗文摘,2010,(15):4-8.
[4]杨金华.当代中国虚无主义思潮的多元透视[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4):117-123.
[5]赵旸.从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到文化强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经验[D].海南:海南大学,2013.
[6]王东虓,王一平.论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文化维度[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03):16-19.
[7]逄锦聚.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01):20-25.
关键词:文化;文化自信;历史维度;理论维度;现实维度
十八大指出全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进”。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需要树立文化自信,并从多个角度对其进行分析。
一、文化与文化自信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广义上,文化是指人类在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过程中创造的全部财富,即包含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在狭义上,文化僅仅指人类社会在精神领域的成果。作为一个复杂整体,文化具有共有性、个体差异性、相对稳定性等特征,在认识和实践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指导作用。人们对自身文化理念的认同和发展的信心,称之为文化自信。十八大以后习总书记频繁提及文化自信并强调:“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精气神的凝聚。”至此,文化自信逐渐凸显其重要性并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文化自信指人们“在清晰地认识自身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对自己文化价值和理念的认同和传承,以及对自身文化生命力蓬勃发展的坚定信念。”文化自信一方面表现为积极地学习优秀文化,非常自信地追求、借鉴世界文化中的先进成分,而不必顾虑自身文化会在世界文化浪潮中被淹没。另一方面表现为在对自身文化有全面理性的认识的基础上深入发展自身文化,展示出一种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自尊感,同时探究其他文化的内在需求,以便使本民族的文化契合其他民族文化的发展需要。
二、文化自信的多维度分析
(一)历史维度
就历史的角度探讨文化自信的渊源,即文化自信的历史依据。中国在五千年的文明进程中,以兼收并蓄的心态不断融汇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逐渐形成了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中蕴含着本民族独特的价值准则,包含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传统文化给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厚实的基础和生长的空间,给人民提供了树立文化自信的历史依据,使得继承了根本精神基因的当代文化具有厚重的历史优势。
同时,党对文化自信的认识也有一个不断探索的历史过程。具体而言,党对文化自信的认识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首先,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四大期间,党便开展文化建设的大胆实践,号召人民群众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注重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其次,在党的十四大到十六大阶段,党在正确判断国际上的全球化情况以及国内的社会发展情况的基础上,以正确处理文化、经济、政治三者的关系为重点,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并进行了系统阐述;再次,在党的十六大到十八大时,新一届的党中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已有的理论成果与实践成果之上,进一步进行理论创新,创造了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全党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文化自信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也标志着党面对着新的世情、国情,对文化自信的认识逐步加深。
纵观文化发展的历程,可以看出党在认识和把握世界文化发展的总体规律的前提下,一方面不断转化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不断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着眼于国内国际局势的变化不断调整文化政策,这就是我们党高度文化自信的过程,这就是文化自信的历史依据。
(二)理论维度
从理论的维度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科学性,则为文化自信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文化发展的过程,并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为中华文化注入了时代性、科学性等先进的思想内涵。
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了辩证历史唯物主义。以一分为二的观点辩证地看待西方外来文化;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致力于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坚持了坚定的政治立场;也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作出贡献。再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了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既是文化发展的内在理论需求,也是时代发展对其提出的新要求。中华文化能历经历史的考验而不斷发展,到当下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其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有着密切关系。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了崇高的社会理想。其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实现每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以达到自由境界。
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根据时代发展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特就特在当前中国的基本国情和文化现状,就基本国情而言,我国尚处于生产力水平低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就决定了现阶段我国各项工作的开展都应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文化现状而言,当代中国文化是建立在当代中国社会基础之上、以儒家文化和其他传统文化为基础、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受到西方外来文化的部分影响的文化。基于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反映基本国情和文化现状,体现鲜明的中国特色,一来要使文化的发展为经济发展服务;二来要处理好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传统文化、外来文化之间的复杂关系。
概而言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又蕴含着鲜明的中国特色,具有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其理论上的科学性,这种科学性已经经过了实践的检验并将继续迎接实践的检验,这就是文化自信的理论依据。 (三)现实维度
从现实的维度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指导作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推动作用,则为文化自信的现实依据。“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从根本上说,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文化价值观念是对现实社会经济、政治的能动反映,对实践具有重大指导作用。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培育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自觉承担起培育人民群众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任务。民族精神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精神支柱,文化建设必然包括对民族精神的大力弘扬,以使全体中华儿女以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向世人展示中国形象。时代精神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的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所蕴含的创新性、时代性本身就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反过来又促进了时代精神的发展。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互为一体,科学精神是人们追求“真”,是求真、求实精神;人文精神是追求“善、美”,是追求人的尊严和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既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精神,也引导人们培育人文精神,并將前者蕴于后者之中,使人文精神更全面、更清晰。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社会主义事业凝聚力量。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内具有巨大的凝聚力、向心力,能产生比物质力量更具有持久性、穿透性的强大力量,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参与社会主义建设。其次,中国文化对外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吸引力,能以自身的文化魅力吸引世界各国眼光,以增加我国的建设资源和发展机会,进而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当下,中国一方面要以自身的文化实力说话,抵御来自西方国家的对我国文化领域,特别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和攻击,以捍卫社会主义事业。另一方面,要发扬本民族的文化风采,挖掘本民族的文化资源,吸引其他国家前来投资,拉动相关领域的经济增长。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社会和谐发展。首先,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当下,一些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甚嚣尘上,极容易腐蚀人们的思想,扭曲人们的价值观。加之信息时代媒体的大肆渲染,多种因素导致社会矛盾增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一种普遍共识与价值规范,引导人们尊重客观事实,以求同存异的心理理性对待社会矛盾;引领社会思潮,树立主流价值观以占领思想阵地,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坚实的文化条件。其次,有助于个人的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求培养四有公民,包含着对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两方面的要求。一方面,包括了从各个角度对人们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以增强人们的政治认同感和文化认同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另一方面,也使人们按照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促進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自身的和谐。
综上可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凝聚力量的重大指导作用,并且促进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这一现象为文化自信提供了强劲的现实依据,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三、对待文化自信的正确态度
文化自信有其历史的、理论的、现实的依据,其来源于客观实践又对实践产生能动的反作用。只有对文化自信抱以客观的、科学的态度,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文化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第一,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正确对待文化自信。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典型的唯心主义,其在文化问题上表现为全盘否定传统文化,“即把人的精神价值追求本能化、生理化,否定崇高、正义、奉献等先进的价值观念,使个体本能或生理的需求超越社会的历史的规定”,使其呈现出商品性、市场性、庸俗化、单面化的趋势。历史虚无主义会产生消解核心价值、阉割民族特质、颠覆文化信仰等严重危害,我们必须给予高度的警惕和重视,在文化自信上树立历史唯物主义。对传统文化进行历史的、客观的研究和评价,进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继承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根据时代发展不断对其进行批判和创造性转化,使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生机,增加民族的文化自信。
第二,要反对文化保守主义,以唯物辩证法为方法论正确对待文化自信。文化保守主义是指一个民族在受到其他民族的文化影响时,由于异域文化的强烈渗透而在知识阶层中本能地发生的、以维持本土文化的主体地位和在伦理道德、思想学术、文学艺术诸方面坚持传统化的价值心态和文化追求。若任由文化保守主义泛滥,将会导致一个民族盲目排外、固步自封,最终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并且将一些原本属于全人类的文化财富简单的划到西方资本主义名下,进而采取排斥、忽视的态度,不但削减了向其他民族学习的机会,也缩小了自身的理论空间。因此,我们应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待文化自信,对外来文化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在相互碰撞、交流的过程中主动吸收其他优秀文化的营养,以促进本民族文化更好地发展。
总之,对待文化自信,既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也要反对文化保守主义;善于学习和继承人类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创造性转换的基础上,以及在对现当代西方文化的交流、对话的基础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现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第六版缩印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1975.
[2]范晓峰,郭凤志.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几点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6,(7):33-37.
[3]云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中)[J].红旗文摘,2010,(15):4-8.
[4]杨金华.当代中国虚无主义思潮的多元透视[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4):117-123.
[5]赵旸.从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到文化强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经验[D].海南:海南大学,2013.
[6]王东虓,王一平.论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文化维度[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03):16-19.
[7]逄锦聚.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01):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