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新课改核心理念下的“和生”课堂着眼于生本、生长、生成、生活和生命。以《儒林外史》中考复习课为例,教师可以从“目标引领,前置学习”“问题导航,新知生成”“协同学习,展评结合”“融会贯通,和合生慧”四个方面进行课堂实践。
关键词
“和生”课堂 深度阅读 中考复习课
一、目标引领,前置学习
“和生”课堂的教学起点是要设置一个具有“生本”特点的教学目标。
通过课前交谈以及学生的预习实践,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对《儒林外史》兴趣不浓,阅读缺乏持久性;二是缺乏深度阅读。据此,我精心设计本课的两项教学目标:一是通过学生自主命题,促进其深度阅读;二是通过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阅读与命题。
为了能够顺利完成上述教学目标,我在课前做了充分准备:一是教师先行阅读和命题,给学生做好示范,也为了应对课堂中的各种变数;二是布置有针对性的预习作业,并收齐批改,对学生在比较阅读与命题中存在的问题和盲区提前思考。
二、问题导航,新知生成
新课标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适时创建生活情境,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和生”课堂的切入点倡导由一个具有生活情境的问题担当教学的思维引擎。
1.导入问题激趣。
上课伊始,我先设计了一个“看图猜情节”的环节,让学生对照图片说出《儒林外史》中的人物和情节。如王冕携母游春,范进中举喜极而疯,匡超人读书侍父,严监生死前的“剪刀手”等。学生边看边猜,情绪瞬间高涨。
2.新授问题导学。
接下来,我“移花接木”,转入本课教学目标。其实看图猜情节,既是一种游戏,也是中考的一种题型。我们可以跳出学生的身份,以中考命题人的身份来思考三大问题:《儒林外史》常考哪些题型?每道题型各考查什么内容?命题人常常借助什么方法出题?在学生合作学习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如下图所示):
三、协同学习,展评结合
1.小考官出题。
在学生建构起命题的思维导图之后,教师适时请学生以小考官的身份尝试命题,要求学生紧扣下面两个语段,先确定考查意图,再出一道考题。
【甲】话说周进在省城要看贡院……这回不死了,放声大哭起来。
【乙】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我们精选周进、范进两个语段,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用对比的方法,找出异同,设置题型。
2.小老师展题。
在学生协同学习之后,请学生上台展示交流。因为导学案是提前印发给学生的,学生课前预习时已经命制了一些题目,课堂上要求根据“对比手法找异同”重新研讨一下。以下是六个小组的命题:
第一组的命题:范进中举后,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好了”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第二组命题:甲文表现周进哭得厉害,乙文表现范进疯得可怕,都用的什么手法来表现?
第三组命题:范进发疯后,谁建议打一巴掌来治疯?这说明什么?
第四组命题:同样是面对科举,为什么周进是放声大哭,而范进是喜极而疯?
第五组命题:周进考上进士,多亏有人帮忙,是谁帮了他什么样的大忙?
第六组命题:范进和周进,都取名“进”,有何用意?
3.小评委评题。
六个小组展示完毕,由学生评出借助对比进行命题的小组:二、四、六组都运用了对比手法,有找出相同点,也有找出异同点。尤其是第六组很会咬文嚼字,抓住“进”这个名字做文章。
四、融会贯通,和合生慧
学生在经过咬文嚼字、巧用对比找异同的方法命题后,接下来自主命题,并给出答案。学生的命题非常成功,结果如下:
命题一:王冕转变画风。从王冕的《墨梅》一诗看出他善于画梅,而在《儒林外史》中,王冕善于画荷花,作者让王冕画风转变的原因是什么?学生经过对比,得出以下见解:周敦颐描写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作者描写王冕善于画荷花,寓意他不同流合污,品性高潔,因为他曾拒绝知县的邀请,逃往他乡,黄河泛滥,他又回到家乡,最后他拒绝朱元璋的征辟,隐居会稽山。
命题二:取名是一项技术活。《红楼梦》中“甄士隐”即“真事隐”,“贾雨村”即“假语存”,作者欲将真事隐去,借以假话留存,可谓用心良苦。那么《儒林外史》的人物姓名是否也藏着某种深意呢?
运用对比找异同,既是命题的好方法,又是深度阅读和思考的过程。在命题的过程中,我们既能知道考点,又不知不觉懂得了答题的技巧和注意点。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外国语学校北区)
新课改核心理念下的“和生”课堂着眼于生本、生长、生成、生活和生命。以《儒林外史》中考复习课为例,教师可以从“目标引领,前置学习”“问题导航,新知生成”“协同学习,展评结合”“融会贯通,和合生慧”四个方面进行课堂实践。
关键词
“和生”课堂 深度阅读 中考复习课
一、目标引领,前置学习
“和生”课堂的教学起点是要设置一个具有“生本”特点的教学目标。
通过课前交谈以及学生的预习实践,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对《儒林外史》兴趣不浓,阅读缺乏持久性;二是缺乏深度阅读。据此,我精心设计本课的两项教学目标:一是通过学生自主命题,促进其深度阅读;二是通过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阅读与命题。
为了能够顺利完成上述教学目标,我在课前做了充分准备:一是教师先行阅读和命题,给学生做好示范,也为了应对课堂中的各种变数;二是布置有针对性的预习作业,并收齐批改,对学生在比较阅读与命题中存在的问题和盲区提前思考。
二、问题导航,新知生成
新课标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适时创建生活情境,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和生”课堂的切入点倡导由一个具有生活情境的问题担当教学的思维引擎。
1.导入问题激趣。
上课伊始,我先设计了一个“看图猜情节”的环节,让学生对照图片说出《儒林外史》中的人物和情节。如王冕携母游春,范进中举喜极而疯,匡超人读书侍父,严监生死前的“剪刀手”等。学生边看边猜,情绪瞬间高涨。
2.新授问题导学。
接下来,我“移花接木”,转入本课教学目标。其实看图猜情节,既是一种游戏,也是中考的一种题型。我们可以跳出学生的身份,以中考命题人的身份来思考三大问题:《儒林外史》常考哪些题型?每道题型各考查什么内容?命题人常常借助什么方法出题?在学生合作学习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如下图所示):
三、协同学习,展评结合
1.小考官出题。
在学生建构起命题的思维导图之后,教师适时请学生以小考官的身份尝试命题,要求学生紧扣下面两个语段,先确定考查意图,再出一道考题。
【甲】话说周进在省城要看贡院……这回不死了,放声大哭起来。
【乙】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我们精选周进、范进两个语段,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用对比的方法,找出异同,设置题型。
2.小老师展题。
在学生协同学习之后,请学生上台展示交流。因为导学案是提前印发给学生的,学生课前预习时已经命制了一些题目,课堂上要求根据“对比手法找异同”重新研讨一下。以下是六个小组的命题:
第一组的命题:范进中举后,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好了”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第二组命题:甲文表现周进哭得厉害,乙文表现范进疯得可怕,都用的什么手法来表现?
第三组命题:范进发疯后,谁建议打一巴掌来治疯?这说明什么?
第四组命题:同样是面对科举,为什么周进是放声大哭,而范进是喜极而疯?
第五组命题:周进考上进士,多亏有人帮忙,是谁帮了他什么样的大忙?
第六组命题:范进和周进,都取名“进”,有何用意?
3.小评委评题。
六个小组展示完毕,由学生评出借助对比进行命题的小组:二、四、六组都运用了对比手法,有找出相同点,也有找出异同点。尤其是第六组很会咬文嚼字,抓住“进”这个名字做文章。
四、融会贯通,和合生慧
学生在经过咬文嚼字、巧用对比找异同的方法命题后,接下来自主命题,并给出答案。学生的命题非常成功,结果如下:
命题一:王冕转变画风。从王冕的《墨梅》一诗看出他善于画梅,而在《儒林外史》中,王冕善于画荷花,作者让王冕画风转变的原因是什么?学生经过对比,得出以下见解:周敦颐描写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作者描写王冕善于画荷花,寓意他不同流合污,品性高潔,因为他曾拒绝知县的邀请,逃往他乡,黄河泛滥,他又回到家乡,最后他拒绝朱元璋的征辟,隐居会稽山。
命题二:取名是一项技术活。《红楼梦》中“甄士隐”即“真事隐”,“贾雨村”即“假语存”,作者欲将真事隐去,借以假话留存,可谓用心良苦。那么《儒林外史》的人物姓名是否也藏着某种深意呢?
运用对比找异同,既是命题的好方法,又是深度阅读和思考的过程。在命题的过程中,我们既能知道考点,又不知不觉懂得了答题的技巧和注意点。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外国语学校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