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7月,鼓浪屿成为中国第52个世界文化遗产。
作为历史国际社区,鼓浪屿又被称为万国建筑博物馆。自1844年英国在鼓浪屿建第一座领事馆楼,至中日甲午战争前夕,在鼓浪屿设领事馆的国家多达12个,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日本、西班牙、荷兰、丹麦、葡萄牙、奥地利、瑞典、挪威等国的商人纷纷到鼓浪屿建造楼房别墅。他们把西方各国的建筑形式带到鼓浪屿。20世纪初,华侨在鼓浪屿兴建大批风格各异的建筑,奠定了鼓浪屿异彩纷呈的建筑格局。
鼓浪屿的路,依据岛势起伏蜿蜒。漫步其间,你可能邂逅清代古民居——那燕子脊或马鞍脊红砖灰瓦的几落大厝。你也可能一睹纯粹的欧美风格建筑,如哥特式教堂、拜占庭式楼房、俄罗斯的“洋葱头”、仿古典主义、文艺复兴时期风格的建筑。然而,更多的时候你会惊讶和赞叹各式各样中西合璧的建筑。所谓“中西合璧”,即把截然不同的风格和谐地调和在一起。鼓浪屿建筑,90%是居住建筑,即别墅、公馆和民居,其中大多由华侨所建。鼓浪屿华侨大多来自于东南亚,所以许多建筑便自然而然体现出东南亚和西方的风情,正如建筑学家梅青在《鼓浪屿建筑评述》中写道:“建筑文化与人类其他文化一样有极强的渗透性,作为外来建筑文化与闽南建筑文化交汇点之一的鼓浪屿,其建筑展示了西方建筑文化在中国由被排斥、否定到被模仿、合成直至消化吸收、自觉或不自觉地加以运用这样一个全过程。”
当你站在鹭江之滨远望鼓浪屿,鼓浪屿标志性建筑——八卦楼便会映进眼帘。八卦楼由美国设计师设计,拱券结构造就它巨大的穹顶,半圆形穹顶涂暗红色,十分显眼,隔着鹭江,其正立面罗马式巨柱仍依稀可见。八卦楼前拾级而上,你会发现,柱廊中央凸起一个小半圆,很像美国白宫面对南端草坪的柱廊。这座欧洲古典复兴风格建筑的立柱,除了古罗马塔什干柱式,还有巴洛克的双柱与壁柱,整座建筑结构对称,美轮美奂。这是典型的折中主义的建筑。伫立鹭江畔看鼓浪屿,八卦楼西侧,笔架山顶,有一座美丽的楼房,那是被称为“悬崖上公馆”的原汇丰银行办公楼兼金库。此楼平面构图以西洋式为主,立面装饰风格混杂,大面积的玻璃窗使它具有很强的通透性,被鼓浪屿人称为“玻璃厝”。
漫步鼓浪屿,你将体会到什么是“建筑博物馆”。一幢幢新颖别致、中西合璧的楼房依次排列,它们有独立的庭院,大多还有红瓦屋顶,千姿百态,令人叹为观止。单说平面模式,就有柱廊式、角楼式、阳台式,还有综合式;而立面模式,有拱券式柱廊立面、直梁式柱廊立面、大阳台式立面、角楼式立面、学院派希腊三角形山头立面和其他个性灵动的立面;屋顶有双坡、四坡、多坡和异形屋顶。建筑局部设计,其柱式有单层柱、双层柱、半柱、双柱、组合柱、扶壁,有柱廊柱、阳台柱、角柱、装饰柱、包角,有圆柱、方柱、正多边形柱、异形柱;其窗式多为古典欧风,外为百叶窗,内为雕花玻璃,窗周围装饰以各式各样的窗套,窗套上常有窗花;建筑入口处、院门和围墙亦各有特色,美不胜收。这些建筑群,黄家花园、番婆楼、林鹤年旧居、春草堂、黄赐敏别墅(金瓜楼)、廖家别墅、杨家园、林尔嘉旧居等都十分有名。
电视连续剧《沧海百年》中,雾峰林氏在台湾有座“宫保第”,在鼓浪屿也有座“宫保第”,那是林祖密旧居。林祖密早年跟随孙中山革命,1918年与蒋介石同时被孙中山任命为陆军少将,任闽南军司令。他功勋卓著,却于1925年被军阀李厚基杀害,年仅48岁。菽庄花园系台湾板桥林家所建,台湾的板桥花园与鼓浪屿的菽庄花园是海峡两岸光彩熠熠的园林双璧。著名建筑学家罗哲文曾著文专门评述。菽庄花园主人林尔嘉,字菽庄。他本是清代福建水师中军参将陈胜元的孙子,后过继给姑父林维源为子。林维源在《马关条约》签订后举家内迁,定居鼓浪屿。“林氏府”至今犹存。林尔嘉继承父业,为厦门城市建设做出贡献。
日光岩大门的正对面,有一座楼房是著名妇产科大夫林巧稚的故居。她20岁从厦门考入北京协和医科大学,直到82岁去世,始终无暇回乡,但一本《闽南语辞典》不离身边。林大夫终身未婚,却接生了千千万万的婴儿,是广受爱戴的“林妈妈”“林奶奶”。根据她的遗嘱,其骨灰从北京运回鼓浪屿安葬,厦门人民特地为她建了一座“毓园”。
鼓浪屿上最豪华漂亮的别墅是黄家花园,建造者是黄奕住。黄奕住的一生颇有传奇色彩。他早年到南洋谋生,从剃头匠做起,后当小贩,30年奋斗后成为华商巨富。他带着2000多万美元回国,定居鼓浪屿,创立日兴银号,开办自来水公司,接办电话公司,投资房地产,在厦门和鼓浪屿兴建与购买的房屋達160多幢,他以自家银号为名建了鼓浪屿的日兴街。他还在鼓浪屿创办了“慈勤女子中学”。
鼓浪屿上还有厦门大学实际意义上的第一任校长林文庆的旧居,有被毛泽东主席称为“新中国最健康的人”的马约翰教授的故居,有林语堂的新娘房。林语堂在鼓浪屿读小学、中学,结婚也在鼓浪屿。语文现代化运动的先驱、汉语拼音的倡导者卢戆章住在鼓浪屿,死于鼓浪屿,他的故居和音乐家许斐平、许斐星、许斐尼三兄弟的故居以及钢琴家殷承宗故居至今保存完好。
鼓浪屿曾被称为“万国租界”。《南京条约》签订以后,厦门成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
五个口岸中只有厦门和上海设有“公共租界”。鼓浪屿上,有《鼓浪屿公共地界章程》签订后的产物——工部局、会审公堂,有专供外国人玩乐的“万国俱乐部”、大和俱乐部,有日本人经营的烟花之地“盐田旅社”“万里轩旅馆”,至于洋行就更多了。当然,外国人还在鼓浪屿办医院和学校。英华学校就是由外国人创办的。从鼓浪屿走出新中国8位院士,他们是卢嘉锡、林巧稚、张乾二、王应睐、顾懋祥、卓仁禧、洪伯潜、黄祯祥。卢嘉锡旧居就在金瓜楼对面。现在的鼓浪屿音乐厅,原先是洋人的墓地。在鸡山路18号安献堂外南、北两侧,有基督教徒墓地。
那些留有历史记忆的地方,还可以举出许多。和记洋行仓库遗址,清道光二十五年至咸丰三年(1845—1853)建,这儿曾有6间栈房,用于关押华工和堆放货物。当时英商在香港创办和记洋行,在厦门开设分行,使厦门成为西方殖民者掠卖华工最大的中心。在田尾路8号万国俱乐部大楼南侧山坡,有西班牙船长墓。安海路6号是英华书院旧址。龙头路102号是鼓浪屿电话公司旧址。鼓新路59号系汇丰银行职员公寓旧址。龙头路100号系中南银行旧址。被誉为最美别墅花园的黄家花园,则是著名华侨富商黄奕住旧居。海坛路15号的延平戏院旧址,是缅甸华侨王氏兄弟于1927年兴建的菜市场,翌年在菜市场上加建一座电影院,名“延平戏院”,它是鼓浪屿第一个现代电影院。中华路21号系英国亚细亚火油公司旧址。鼓新路44、46号系宏宁医院旧址,是20世纪20年代兴建的私立医院。晃岩路30号对面是洋人球埔旧址,始建于1898年,是我国最早的足球场之一。旗山路升旗山,系厦门海关信号台旧址。 配合鼓浪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厦门市政府公布了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除上面提到的基督教墓地、西班牙船长墓、和记洋行仓库遗址、英国亚细亚火油公司旧址、厦门海关信号台旧址、三丘田码头旧址和洋人球埔旧址外,还有以下保护单位。
德国领事馆遗址:同治三年(1864),德国派领事到厦门,首任领事巴仕楠。作为德国领事馆代办处,代行德国领事职务的德国人就住在这里。
英华书院旧址:系文艺复兴风格的外廊英式建筑,建于19世纪末。坐西北朝东南,前有庭院,二楼廊道外墙正中有灰塑“吴添丁阁”三字。红砖墙体,白灰墙面,两面坡屋顶,装饰古朴素雅,个性鲜明,是鼓浪屿保留的极少数同类别墅之一。1898年,基督教伦敦差会传教士山雅谷与长老会及美国归正教会在此创办“英华书院”,初名“中西学”。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中西学”改由英长老会接办,迁入笔山东麓今厦门第二中学所在地,1924年改名英华中学。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鼓浪屿,英华学院停办。1945年9月学校复办,1951年由人民政府接办,后与厦大校友中学、厦门女子中学合并,改为厦门第二中学。
中南银行旧址:中南银行成立于1921年,总行在中国上海汉口路110号。创办人是1919年回国的爪哇华侨黄奕住和胡笔江、徐静仁及上海火柴大王史量才等。1922年8月厦门分行成立,1934年增设鼓浪屿办事处。1938年5月,日本侵略军占领厦门后,厦门分行迁往鼓浪屿同办事处合署办公,1939年3月1日改为支行。中南银行曾经是当时中国的发钞银行。建筑为砖混结构的三层楼加阳台顶楼的西式风格建筑。
英国大英长老会牧师宅:大英长老会传教士山雅谷1850年抵达厦门,曾居住于此,与宾为霖共同创立英国长老会,1898年创办了鼓浪屿英华书院。该建筑为两层的外廊式建筑,外廊拱券采用三圆心拱形式,建筑外立面涂以红色,是鼓浪屿早期建筑中具有标志性的一座。
工部局遗址:1902年英、美等13国领事和清政府的厦门地方官签订《鼓浪屿公共地界章程》,规定在鼓浪屿公共租界设立“工部局”,翌年1月工部局設立。原建筑为一幢普通的单层英式建筑,坐西南朝东北(大约建于1880年前后),有走廊,走廊外墙为连续券拱式结构,进出为简单双向花岗岩石阶,系一幢崖顶别墅。今已毁,其遗址只可见一段残墙,通长80米,宽50米。
这些建筑突出了一个普遍价值——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鼓浪屿形成由多国参与共管、具有突出文化与生活品质的国际社区。第41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审议认为,“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符合《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及其实施指南的第二条、第四条标准。鼓浪屿因此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为保护鼓浪屿近现代代表性建筑,厦门做了很多努力。厦门市人大常委会于2000年1月通过并公布《厦门市鼓浪屿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例》。日光岩下的郑成功纪念馆所在的西林·瞰青别墅,是重点历史风貌建筑,亦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使用了最新的现代建筑科技手段和材料进行加固。
鼓浪屿,万国建筑博物馆,有悠久绵长的人文记忆。
责任编辑 陈美者
作为历史国际社区,鼓浪屿又被称为万国建筑博物馆。自1844年英国在鼓浪屿建第一座领事馆楼,至中日甲午战争前夕,在鼓浪屿设领事馆的国家多达12个,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日本、西班牙、荷兰、丹麦、葡萄牙、奥地利、瑞典、挪威等国的商人纷纷到鼓浪屿建造楼房别墅。他们把西方各国的建筑形式带到鼓浪屿。20世纪初,华侨在鼓浪屿兴建大批风格各异的建筑,奠定了鼓浪屿异彩纷呈的建筑格局。
鼓浪屿的路,依据岛势起伏蜿蜒。漫步其间,你可能邂逅清代古民居——那燕子脊或马鞍脊红砖灰瓦的几落大厝。你也可能一睹纯粹的欧美风格建筑,如哥特式教堂、拜占庭式楼房、俄罗斯的“洋葱头”、仿古典主义、文艺复兴时期风格的建筑。然而,更多的时候你会惊讶和赞叹各式各样中西合璧的建筑。所谓“中西合璧”,即把截然不同的风格和谐地调和在一起。鼓浪屿建筑,90%是居住建筑,即别墅、公馆和民居,其中大多由华侨所建。鼓浪屿华侨大多来自于东南亚,所以许多建筑便自然而然体现出东南亚和西方的风情,正如建筑学家梅青在《鼓浪屿建筑评述》中写道:“建筑文化与人类其他文化一样有极强的渗透性,作为外来建筑文化与闽南建筑文化交汇点之一的鼓浪屿,其建筑展示了西方建筑文化在中国由被排斥、否定到被模仿、合成直至消化吸收、自觉或不自觉地加以运用这样一个全过程。”
当你站在鹭江之滨远望鼓浪屿,鼓浪屿标志性建筑——八卦楼便会映进眼帘。八卦楼由美国设计师设计,拱券结构造就它巨大的穹顶,半圆形穹顶涂暗红色,十分显眼,隔着鹭江,其正立面罗马式巨柱仍依稀可见。八卦楼前拾级而上,你会发现,柱廊中央凸起一个小半圆,很像美国白宫面对南端草坪的柱廊。这座欧洲古典复兴风格建筑的立柱,除了古罗马塔什干柱式,还有巴洛克的双柱与壁柱,整座建筑结构对称,美轮美奂。这是典型的折中主义的建筑。伫立鹭江畔看鼓浪屿,八卦楼西侧,笔架山顶,有一座美丽的楼房,那是被称为“悬崖上公馆”的原汇丰银行办公楼兼金库。此楼平面构图以西洋式为主,立面装饰风格混杂,大面积的玻璃窗使它具有很强的通透性,被鼓浪屿人称为“玻璃厝”。
漫步鼓浪屿,你将体会到什么是“建筑博物馆”。一幢幢新颖别致、中西合璧的楼房依次排列,它们有独立的庭院,大多还有红瓦屋顶,千姿百态,令人叹为观止。单说平面模式,就有柱廊式、角楼式、阳台式,还有综合式;而立面模式,有拱券式柱廊立面、直梁式柱廊立面、大阳台式立面、角楼式立面、学院派希腊三角形山头立面和其他个性灵动的立面;屋顶有双坡、四坡、多坡和异形屋顶。建筑局部设计,其柱式有单层柱、双层柱、半柱、双柱、组合柱、扶壁,有柱廊柱、阳台柱、角柱、装饰柱、包角,有圆柱、方柱、正多边形柱、异形柱;其窗式多为古典欧风,外为百叶窗,内为雕花玻璃,窗周围装饰以各式各样的窗套,窗套上常有窗花;建筑入口处、院门和围墙亦各有特色,美不胜收。这些建筑群,黄家花园、番婆楼、林鹤年旧居、春草堂、黄赐敏别墅(金瓜楼)、廖家别墅、杨家园、林尔嘉旧居等都十分有名。
电视连续剧《沧海百年》中,雾峰林氏在台湾有座“宫保第”,在鼓浪屿也有座“宫保第”,那是林祖密旧居。林祖密早年跟随孙中山革命,1918年与蒋介石同时被孙中山任命为陆军少将,任闽南军司令。他功勋卓著,却于1925年被军阀李厚基杀害,年仅48岁。菽庄花园系台湾板桥林家所建,台湾的板桥花园与鼓浪屿的菽庄花园是海峡两岸光彩熠熠的园林双璧。著名建筑学家罗哲文曾著文专门评述。菽庄花园主人林尔嘉,字菽庄。他本是清代福建水师中军参将陈胜元的孙子,后过继给姑父林维源为子。林维源在《马关条约》签订后举家内迁,定居鼓浪屿。“林氏府”至今犹存。林尔嘉继承父业,为厦门城市建设做出贡献。
日光岩大门的正对面,有一座楼房是著名妇产科大夫林巧稚的故居。她20岁从厦门考入北京协和医科大学,直到82岁去世,始终无暇回乡,但一本《闽南语辞典》不离身边。林大夫终身未婚,却接生了千千万万的婴儿,是广受爱戴的“林妈妈”“林奶奶”。根据她的遗嘱,其骨灰从北京运回鼓浪屿安葬,厦门人民特地为她建了一座“毓园”。
鼓浪屿上最豪华漂亮的别墅是黄家花园,建造者是黄奕住。黄奕住的一生颇有传奇色彩。他早年到南洋谋生,从剃头匠做起,后当小贩,30年奋斗后成为华商巨富。他带着2000多万美元回国,定居鼓浪屿,创立日兴银号,开办自来水公司,接办电话公司,投资房地产,在厦门和鼓浪屿兴建与购买的房屋達160多幢,他以自家银号为名建了鼓浪屿的日兴街。他还在鼓浪屿创办了“慈勤女子中学”。
鼓浪屿上还有厦门大学实际意义上的第一任校长林文庆的旧居,有被毛泽东主席称为“新中国最健康的人”的马约翰教授的故居,有林语堂的新娘房。林语堂在鼓浪屿读小学、中学,结婚也在鼓浪屿。语文现代化运动的先驱、汉语拼音的倡导者卢戆章住在鼓浪屿,死于鼓浪屿,他的故居和音乐家许斐平、许斐星、许斐尼三兄弟的故居以及钢琴家殷承宗故居至今保存完好。
鼓浪屿曾被称为“万国租界”。《南京条约》签订以后,厦门成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
五个口岸中只有厦门和上海设有“公共租界”。鼓浪屿上,有《鼓浪屿公共地界章程》签订后的产物——工部局、会审公堂,有专供外国人玩乐的“万国俱乐部”、大和俱乐部,有日本人经营的烟花之地“盐田旅社”“万里轩旅馆”,至于洋行就更多了。当然,外国人还在鼓浪屿办医院和学校。英华学校就是由外国人创办的。从鼓浪屿走出新中国8位院士,他们是卢嘉锡、林巧稚、张乾二、王应睐、顾懋祥、卓仁禧、洪伯潜、黄祯祥。卢嘉锡旧居就在金瓜楼对面。现在的鼓浪屿音乐厅,原先是洋人的墓地。在鸡山路18号安献堂外南、北两侧,有基督教徒墓地。
那些留有历史记忆的地方,还可以举出许多。和记洋行仓库遗址,清道光二十五年至咸丰三年(1845—1853)建,这儿曾有6间栈房,用于关押华工和堆放货物。当时英商在香港创办和记洋行,在厦门开设分行,使厦门成为西方殖民者掠卖华工最大的中心。在田尾路8号万国俱乐部大楼南侧山坡,有西班牙船长墓。安海路6号是英华书院旧址。龙头路102号是鼓浪屿电话公司旧址。鼓新路59号系汇丰银行职员公寓旧址。龙头路100号系中南银行旧址。被誉为最美别墅花园的黄家花园,则是著名华侨富商黄奕住旧居。海坛路15号的延平戏院旧址,是缅甸华侨王氏兄弟于1927年兴建的菜市场,翌年在菜市场上加建一座电影院,名“延平戏院”,它是鼓浪屿第一个现代电影院。中华路21号系英国亚细亚火油公司旧址。鼓新路44、46号系宏宁医院旧址,是20世纪20年代兴建的私立医院。晃岩路30号对面是洋人球埔旧址,始建于1898年,是我国最早的足球场之一。旗山路升旗山,系厦门海关信号台旧址。 配合鼓浪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厦门市政府公布了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除上面提到的基督教墓地、西班牙船长墓、和记洋行仓库遗址、英国亚细亚火油公司旧址、厦门海关信号台旧址、三丘田码头旧址和洋人球埔旧址外,还有以下保护单位。
德国领事馆遗址:同治三年(1864),德国派领事到厦门,首任领事巴仕楠。作为德国领事馆代办处,代行德国领事职务的德国人就住在这里。
英华书院旧址:系文艺复兴风格的外廊英式建筑,建于19世纪末。坐西北朝东南,前有庭院,二楼廊道外墙正中有灰塑“吴添丁阁”三字。红砖墙体,白灰墙面,两面坡屋顶,装饰古朴素雅,个性鲜明,是鼓浪屿保留的极少数同类别墅之一。1898年,基督教伦敦差会传教士山雅谷与长老会及美国归正教会在此创办“英华书院”,初名“中西学”。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中西学”改由英长老会接办,迁入笔山东麓今厦门第二中学所在地,1924年改名英华中学。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鼓浪屿,英华学院停办。1945年9月学校复办,1951年由人民政府接办,后与厦大校友中学、厦门女子中学合并,改为厦门第二中学。
中南银行旧址:中南银行成立于1921年,总行在中国上海汉口路110号。创办人是1919年回国的爪哇华侨黄奕住和胡笔江、徐静仁及上海火柴大王史量才等。1922年8月厦门分行成立,1934年增设鼓浪屿办事处。1938年5月,日本侵略军占领厦门后,厦门分行迁往鼓浪屿同办事处合署办公,1939年3月1日改为支行。中南银行曾经是当时中国的发钞银行。建筑为砖混结构的三层楼加阳台顶楼的西式风格建筑。
英国大英长老会牧师宅:大英长老会传教士山雅谷1850年抵达厦门,曾居住于此,与宾为霖共同创立英国长老会,1898年创办了鼓浪屿英华书院。该建筑为两层的外廊式建筑,外廊拱券采用三圆心拱形式,建筑外立面涂以红色,是鼓浪屿早期建筑中具有标志性的一座。
工部局遗址:1902年英、美等13国领事和清政府的厦门地方官签订《鼓浪屿公共地界章程》,规定在鼓浪屿公共租界设立“工部局”,翌年1月工部局設立。原建筑为一幢普通的单层英式建筑,坐西南朝东北(大约建于1880年前后),有走廊,走廊外墙为连续券拱式结构,进出为简单双向花岗岩石阶,系一幢崖顶别墅。今已毁,其遗址只可见一段残墙,通长80米,宽50米。
这些建筑突出了一个普遍价值——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鼓浪屿形成由多国参与共管、具有突出文化与生活品质的国际社区。第41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审议认为,“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符合《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及其实施指南的第二条、第四条标准。鼓浪屿因此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为保护鼓浪屿近现代代表性建筑,厦门做了很多努力。厦门市人大常委会于2000年1月通过并公布《厦门市鼓浪屿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例》。日光岩下的郑成功纪念馆所在的西林·瞰青别墅,是重点历史风貌建筑,亦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使用了最新的现代建筑科技手段和材料进行加固。
鼓浪屿,万国建筑博物馆,有悠久绵长的人文记忆。
责任编辑 陈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