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永恒的重点和热点。但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依然处于一种多样、支离、朴素的状态,还谈不上本体意义的学科建设。文章作者认为,语文教学应以海纳百川式的文化精神广收博取,参照大文化背景深刻反思,进而变换角度逐层深入,以探究拓展阅读教学的新空间。
关键词 语文教学;阅读教学;学科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1270(2011)03-0089-01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永恒的重点和热点。近年来由于受考试影响,再加上语文教学研究百花齐放,语文教学现实纷繁复杂。虽然课程改革已实施了好几年了,但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依然处于一种多样、支离、朴素的状态,还谈不上本体意义的学科建设。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应以海纳百川式的文化精神广收博取,参照大文化背景深刻反思,进而变换角度逐层深入,以探究拓展阅读教学的新空间。
一、现况分析
(一)现行的阅读教学难以体现汉语言的本质优势。语文阅读教学的支点是母语教学,从承载主体到承载方式都应该围绕它定位,然后延伸辐射,构成整个系统网络,使接受主体既能获取信息又能体味祖国语言的优美。而现行考试中现代文阅读的定型,使得整个测试目标着重信息的辨别筛选,注重对内容的分析概括,虽受文体所限定,就其本质而言很大程度上疏离了汉语的特色和规范。
中国文化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抒情文化,它以讲究形式、重视内在节奏的诗歌文化为主。中国诗歌最臻完美的诗体七律,明人胡震亨曾做如下评价:“五十六字之中,意若贯珠,言如合璧”,它有规范而又自由,重法度而又灵活,严整的对仗增加了审美因素。自古以来都重视它的诵读,既是发现体验语言声韵的过程,也是陶冶性情品味意蕴的程序。因此,偏重形式者追求声律整饬华美,标举内涵者倡导文气。譬如选人中学教材的朱自清散文,虽明白如话、句式错落,无论炼字的精美,叠音连绵的组合,博喻的穿插,都盎然着强烈生命的节奏律动,如大珠小珠落玉盘铿然有声,可歌可吟,可击节而诵,是典范的中国语言的美文。然而这些优势在当今阅读教学中却难以充分体现,学生也难以得到这种优美的熏陶。
(二)阅读理解单一化违背了汉语言的多义性质。由于测试目标的限制,文体模式定型的控制,阅读材料中筛选出的内容是唯一的,这自然与说明文与史论、文论的语体关系密切,然而测试目标、测试手段同样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按高考要求,概括、阐发、解释的方式是单纯的理性分析,据此命题的答案标准同样是固定的唯一的。以理性析读取代感性体验,这就使作品开放的话语王国中作者与艺术品之间、社会生活与审美对象之间的“主体性差距”被硬性消除,在无形中忽视了两条文化规律。一是作者创作意图含混(除非主题先行的作品),心灵智慧外化而成的语言有着鲜明的多义倾向和弹性限度,阅读者应该切实关注创作主体的心灵工程。二是漠视接受者的主体性。比如《红楼梦》在西方影响曾一度不及一些二流作品,原因之一在于其语言过于多元朦胧,语言变种后难于展现其中的奥妙风姿。客体世界缤纷多变,语言王国同样五色斑斓,心性时空更是瑰丽璀璨,三者交叉碰撞其终局之博大精深不言而喻。然而现行阅读方式只是对语言符号的操作,是信息定型后(突出体现于标准化测试的选项固定)在感知世界的反复再现。所以现在应该从这类“人为”语言解码模式的误导中摆脱出来,给读者以更大的自由度。
(三)试题选文难度妨害了对语言主体的理解。考题中,说明文体专业特点越来越突出,文论、史论内容的学术性也在加强:文言阅读多取自历代史传散文,虽然命题者强调题目难度在降低,譬如化句子翻译为单项选择,然而选文难度的升高无疑妨碍了学生接受判断的准确程度。
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现行阅读训练选文单调而艰深。虽然也强调重在考察对语言信息的把握,然而离开对文章内质的把握而析读语言文本,疏离读者心理感受是不正确的。它的准确系数有多高,对培养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又有多少实效呢?吕叔湘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价值要到二十年后才能显露,而当今孤立析读的效用仅在于考试,由此观之,现行阅读训练的功效问题,当真该反思了。
二、重新定位
(一)语文阅读应为一个开放的体系。当前阅读训练内容固定,抑制了学生语言感受的灵动多变;训练形式的定型则遏制了学生思维的纵横捭阖,从感知、理解至领悟各个序列层次都加上了沉重的束缚,难于创造性地接受,更谈不上创造性地挥洒,整个阅读教学单调封闭。整月累年围绕教材乃至“教参”,不愿越雷池一步;承载的主体不是流丽语言而多是教化律条、呆板符号,致使学生语言能力难有实质性提高,而又丧失了语文学习的兴趣。所以,首先应统一体制,步出阅读教学狭隘单一的误区,如重视动态语言能力的培养,丰富第二、第三课堂的内容,开阔学生的文化理想视野。在训练系列中走出单一模式的盲点;文体更应多样,甚至答案也不必唯我独尊,从而使学生感悟应用语言的能力得到具有实际意义的提高。
(二)语言阅读训练应是对文化感知能力的陶冶。中国文明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世界上唯一没有断裂记载的古代文化,历朝历代的文明史实都通过文字完整地记录下来了。从孔子的文质彬彬、孟子的王霸之气、庄子的汪洋瓷肆,至鲁迅的入骨三分、郭沫若的浪漫瑰丽直到毛泽东的大气磅礴,其中既包涵汉语言无穷元尽的文化蕴藉,更隐含中国文化和东方智慧的独有魅力。先秦的诸子百家,唐朝的诗歌,宋代的词,元代的曲,明清的小说和现当代的优秀作品,形式隽美,内涵丰厚。透过这些语言符号,读出的是时代家国乃至民族的调式节拍,感受到中国文学浩如烟海的博大、字字珠玑的精深和中国文化的丰盛与厚重。
(三)阅读教学与考试应有机整合。考试要求要有利于阅读教学,能起到引导作用;阅读教学要服务于考试,但又不能仅为考试。这里包括三个要点:一是测试目标的引导性;二是阅读本体的选择性;三是阅读主题的适应性。有效整合这三个方面,才能使我们的阅读教学指向正确、定位准确。
总之,依据汉语言的独特本质,我们的阅读指向理应导引学生不断提高文化素养,去意会、感悟、品味语言的最高境界。
关键词 语文教学;阅读教学;学科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1270(2011)03-0089-01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永恒的重点和热点。近年来由于受考试影响,再加上语文教学研究百花齐放,语文教学现实纷繁复杂。虽然课程改革已实施了好几年了,但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依然处于一种多样、支离、朴素的状态,还谈不上本体意义的学科建设。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应以海纳百川式的文化精神广收博取,参照大文化背景深刻反思,进而变换角度逐层深入,以探究拓展阅读教学的新空间。
一、现况分析
(一)现行的阅读教学难以体现汉语言的本质优势。语文阅读教学的支点是母语教学,从承载主体到承载方式都应该围绕它定位,然后延伸辐射,构成整个系统网络,使接受主体既能获取信息又能体味祖国语言的优美。而现行考试中现代文阅读的定型,使得整个测试目标着重信息的辨别筛选,注重对内容的分析概括,虽受文体所限定,就其本质而言很大程度上疏离了汉语的特色和规范。
中国文化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抒情文化,它以讲究形式、重视内在节奏的诗歌文化为主。中国诗歌最臻完美的诗体七律,明人胡震亨曾做如下评价:“五十六字之中,意若贯珠,言如合璧”,它有规范而又自由,重法度而又灵活,严整的对仗增加了审美因素。自古以来都重视它的诵读,既是发现体验语言声韵的过程,也是陶冶性情品味意蕴的程序。因此,偏重形式者追求声律整饬华美,标举内涵者倡导文气。譬如选人中学教材的朱自清散文,虽明白如话、句式错落,无论炼字的精美,叠音连绵的组合,博喻的穿插,都盎然着强烈生命的节奏律动,如大珠小珠落玉盘铿然有声,可歌可吟,可击节而诵,是典范的中国语言的美文。然而这些优势在当今阅读教学中却难以充分体现,学生也难以得到这种优美的熏陶。
(二)阅读理解单一化违背了汉语言的多义性质。由于测试目标的限制,文体模式定型的控制,阅读材料中筛选出的内容是唯一的,这自然与说明文与史论、文论的语体关系密切,然而测试目标、测试手段同样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按高考要求,概括、阐发、解释的方式是单纯的理性分析,据此命题的答案标准同样是固定的唯一的。以理性析读取代感性体验,这就使作品开放的话语王国中作者与艺术品之间、社会生活与审美对象之间的“主体性差距”被硬性消除,在无形中忽视了两条文化规律。一是作者创作意图含混(除非主题先行的作品),心灵智慧外化而成的语言有着鲜明的多义倾向和弹性限度,阅读者应该切实关注创作主体的心灵工程。二是漠视接受者的主体性。比如《红楼梦》在西方影响曾一度不及一些二流作品,原因之一在于其语言过于多元朦胧,语言变种后难于展现其中的奥妙风姿。客体世界缤纷多变,语言王国同样五色斑斓,心性时空更是瑰丽璀璨,三者交叉碰撞其终局之博大精深不言而喻。然而现行阅读方式只是对语言符号的操作,是信息定型后(突出体现于标准化测试的选项固定)在感知世界的反复再现。所以现在应该从这类“人为”语言解码模式的误导中摆脱出来,给读者以更大的自由度。
(三)试题选文难度妨害了对语言主体的理解。考题中,说明文体专业特点越来越突出,文论、史论内容的学术性也在加强:文言阅读多取自历代史传散文,虽然命题者强调题目难度在降低,譬如化句子翻译为单项选择,然而选文难度的升高无疑妨碍了学生接受判断的准确程度。
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现行阅读训练选文单调而艰深。虽然也强调重在考察对语言信息的把握,然而离开对文章内质的把握而析读语言文本,疏离读者心理感受是不正确的。它的准确系数有多高,对培养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又有多少实效呢?吕叔湘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价值要到二十年后才能显露,而当今孤立析读的效用仅在于考试,由此观之,现行阅读训练的功效问题,当真该反思了。
二、重新定位
(一)语文阅读应为一个开放的体系。当前阅读训练内容固定,抑制了学生语言感受的灵动多变;训练形式的定型则遏制了学生思维的纵横捭阖,从感知、理解至领悟各个序列层次都加上了沉重的束缚,难于创造性地接受,更谈不上创造性地挥洒,整个阅读教学单调封闭。整月累年围绕教材乃至“教参”,不愿越雷池一步;承载的主体不是流丽语言而多是教化律条、呆板符号,致使学生语言能力难有实质性提高,而又丧失了语文学习的兴趣。所以,首先应统一体制,步出阅读教学狭隘单一的误区,如重视动态语言能力的培养,丰富第二、第三课堂的内容,开阔学生的文化理想视野。在训练系列中走出单一模式的盲点;文体更应多样,甚至答案也不必唯我独尊,从而使学生感悟应用语言的能力得到具有实际意义的提高。
(二)语言阅读训练应是对文化感知能力的陶冶。中国文明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世界上唯一没有断裂记载的古代文化,历朝历代的文明史实都通过文字完整地记录下来了。从孔子的文质彬彬、孟子的王霸之气、庄子的汪洋瓷肆,至鲁迅的入骨三分、郭沫若的浪漫瑰丽直到毛泽东的大气磅礴,其中既包涵汉语言无穷元尽的文化蕴藉,更隐含中国文化和东方智慧的独有魅力。先秦的诸子百家,唐朝的诗歌,宋代的词,元代的曲,明清的小说和现当代的优秀作品,形式隽美,内涵丰厚。透过这些语言符号,读出的是时代家国乃至民族的调式节拍,感受到中国文学浩如烟海的博大、字字珠玑的精深和中国文化的丰盛与厚重。
(三)阅读教学与考试应有机整合。考试要求要有利于阅读教学,能起到引导作用;阅读教学要服务于考试,但又不能仅为考试。这里包括三个要点:一是测试目标的引导性;二是阅读本体的选择性;三是阅读主题的适应性。有效整合这三个方面,才能使我们的阅读教学指向正确、定位准确。
总之,依据汉语言的独特本质,我们的阅读指向理应导引学生不断提高文化素养,去意会、感悟、品味语言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