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长期以来,学校中普遍存在着一种现象:如果从一开始学生就被分化为差生,那么以后在学习生活的各个阶段都很难跻身于优秀者的行列。探究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能使成绩偏差的学生更好地对自己学业表现进行归因,对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工作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假定学生智力水平和学习能力无差异的前提下,分析了制约成绩偏差的学生进步的学校、家庭及自身方面的因素,并浅谈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学生;成绩偏差;学校;家庭
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差异性普遍存在于各个学校的各个发展阶段,这种差异性集中表现为学习成绩的差异性。
学习成绩的差异性主要受几方面的影响:先前知识、志向水平、智力水平、学习能力以及男女生差异等。通过研究表明,大部分学生智力水平、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并不显著,男女生差异对于成绩的影响也很小,而先前知识、志向水平均属可变因素。所以,本文在分析制约成绩偏差学生进步的因素时不考虑以上因素。
一、原因及分析
1,学校因素
学校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承载者,其对学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在大部分学生看来,学校是定义成功和失败的地方,而学校方面对学生的影响主要来自于教师。在以情感为纽带的儒教文化影响下,几千年的生活方式对亲情特别看重,而教师赋予学生的亲情对于学生的感受来说,远远高于一般家长的亲情。因为一般家长的亲情还夹杂着些许的宠爱,教师对学生的感情投入往往在一定时候对行为起支配作用。
由于初次考试的失利。几乎从一开始,部分学生便被分化为低水平或差等级。教师的消极评价使他们形成了自己不是一个好学生的自我概念,从而导致学生对自身更为消极的评价,成绩便因此停滞不前,甚至越来越差。
当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会如此,也有勇于证明自己的“知耻而后勇”者,但此时,也许仍然会遇到阻力。当一个平时成绩较好的学生和一个成绩偏差的学生取得同样优秀的成绩时,教师往往认为成绩好的学生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的,而平时成绩差的学生则是侥幸获得,甚至不排除作弊的嫌疑。这种现象被称为维持性期望效应,其产生源于老师对差生和优等生的不同期望,使得它很难关注差生的进步,甚至对差生的进步持怀疑态度。
2,家庭因素
家庭对平时成绩较差的孩子的影响,可以大致分为三个方面:
(1)家庭教师的影响。近年来,社会中家庭教师的普及度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迅速提高,且不说这些家庭教师到底能否提高学生的成绩,其存在的两点弊端是不容忽视的。一方面,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行为过程,家长长期为其安排好一切,使学生容易养成一种被动接受的学习习惯,当学生由主动变为被动之后就产生了抵触心理,此时所学的知识就很难与学生产生共鸣,从而学习效率大大降低。另一方面,差生一般个性较为活跃,对于学习的兴趣较低,若被父母强制地请家教灌输知识。占用其更多的课余时间,则更加降低了他对学习的兴趣,反而会在课堂上和其他一切可以争取的时间里玩乐,于是成绩就会更差。而父母越是着急就越逼迫孩子学习,孩子更加厌恶学习,成绩越来越差。陷入如此恶性循环之中不能自拔,最终自暴自弃,父母则放任自流。
(2)家长的否定使孩子变得不自信。很多家长在一起聊天时,话题都是圍绕着自己的孩子,我们经常可以听到“我们家某某不行,成绩都是倒数”“我们家某某要像你们家某某就好了”“我那儿子啊,成不了什么大气候”之类的话。听得多了,孩子便产生了自己不如别人的想法,对自己失去了信心,也失去了奋斗的动力。
(3)家长的不信任。许多家长对于自己成绩较差的孩子存有“不知道学习就知道玩”的想法。如果孩子单独在家还会有不时的“查岗”电话。家长问“在家干吗呢?”孩子答“学习呢!”家长说“你学习!胡说八道,看电视吧!”“……”于是本来在学习的孩子去看电视了。其实,家庭中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的,究其原因可归结为家长的定向思维,即由于孩子平时的表现,形成了家长认为在没有他人监督下的孩子肯定不会主动学习的想法。家长的这种思想无意中透露给孩子。便极大地打击了孩子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孩子逐渐养成了只有在家长的监督下才被动学习的习惯,这种不良的学习习惯自然会对学习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3,学生自身因素
(1)差生容易对自己产生自我怀疑与自我否定。差生很难进步的原因还可归结于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一次或多次考试的失利往往会使学生产生不同程度对自己能力的怀疑,此时若再得不到老师和家长的肯定或者甚至受到老师和家长的否定。这种自我怀疑便上升为自我否定,认为自己不可能做好,便失去了努力的动力,自暴自弃了。一般来说,孩子多数不愿意参加自己占劣势的游戏。学习也一样。当学生觉得自己无论怎么努力都比别人差时,就会不知不觉地逃避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呈现主动性弱化的趋势。
(2)成绩偏差的学生易受学习中的“旁观者效应”影响。所谓“旁观者效应”,原是指在紧急事件中由于有他人在场而产生的对救助行为的抑制作用。产生原因主要是:由于众人在场,社会责任被分散;个人不能确定该怎么做,想看看在场其他人怎么做,而其他人也有类似想法,等等。学习中往往也存在类似的心理,我们可以把学生看做是“旁观者”中的一员,当学生想要偷懒时,往往先看看别人在做什么,如果身边的人也在偷懒,没有学习,那么他就会心安理得地去玩了,而如果身边的人都在学习,那他就有可能暂时压抑住自己想偷懒的冲动,先去完成功课。
一般来说,那些贪玩又不爱学习的同学。往往喜欢聚在一起,因为他们都不学习,所以拿彼此作为参照物,能够给予一定的心理安慰,可以不必因为不努力学习而产生负罪感。于是,那些成绩较差又不爱学习的学生,便在自己营造的大家都不学习的假象中自甘堕落,不再追求进步,成绩便越来越差了。
二、对策与思考
针对上述原因,我们认为,要改变差生很难进步的状况,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1,学校方面
(1)评价学生要以综合能力为尺度。教育要善待不羁之才,评价学生要以综合能力为尺度。《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一文中作者提到“每个学生都有才,通过良好的教育和训练,每个学生都能成功,这是教育的本意和真谛。”美国耶鲁大学的斯滕伯格在其智力的三元理论中指出,成绩偏差的学生虽然一般分析能力不强,但往往创造性能力和使用性能力较强。要认识到这一点,在学校组织各种活动时,充分发挥学生的各种能力,教师不能仅根据学习成绩来评价一个学生的综合能力。当一个成绩较差的学生表现出较强的能力或取得一定的进步时,教师应及时给予正强化,塑造学生 的自信心并激发其学习的兴趣。
(2)让学生之间平等地沟通和交流。不管学生成绩的好坏,让学生平等地沟通和交流,让差生意识到自己的价值,是激发其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学会相互沟通和交流,就必须在教学活动中的某一时段或课余的某一时间创造出轻松的、平等的沟通交流环境,并要形成特有的“場效应”。这种“场效应”是由师生之间平等的人格、相容和谐的心态、互补创新的态度构成的。从而达到参与的师生之间心理相容,使彼此互有独立见解又能协调一致,产生对立统一的效果。只要环境氛围促进沟通交流的成员形成内驱力,师生这种沟通、交流和碰撞就产生预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2,家庭方面
(1)家长应多与孩子交谈。家长的言行中要渗透民主、宽容的元素,多与孩子交谈,鼓励其说出自己的一些想法,并对合理的进行采纳,不能采纳的要讲明原因。及时了解孩子学习和生活中的困惑。让他们感受到家长是理解他们的,而不是一味强制性地要求他们去学习或干别的事。
(2)培养孩子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对于学习较差的学生,往往呈现出主动性弱化的趋势,家长首先要培养的是他主动学习的能力,这才是提高学习成绩的根本所在。应该让孩子自己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来请教别人,而不是等着别人去猜想他应该哪个地方不明白。
3,学生自身方面
(1)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学会接受失败。只有让学生学会接受失败。才能在失败后不致失去信心。但接受失败,绝不等于对失败无动于衷,而是要在失败后,学会及时分析自己的不足之处,力争及时找到改进的方法和突破口。
(2)树立信心,摆脱自卑感。很多的科学研究都证明,人的潜力是很大的,但大多数人并没有有效地开发这种潜力。这其中,人的自信力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对于成绩差的学生来说,成绩难提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在这种心理的作用下,成功便成了一个高不可攀的巅峰。只有重塑对自己的信心,摆脱自卑感,才能真正站在赶超别人,超越自我的起跑线上。
(3)优化交际环境,避免学习中的“旁观者效应”。成绩偏差的学生应该尽量和平时成绩较好的学生交往或同桌,当学生看到自己身边的人努力学习时,他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模仿其行为,产生向他学习和赶超他的意识,避免学习中不良的“旁观者效应”。
关键词:学生;成绩偏差;学校;家庭
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差异性普遍存在于各个学校的各个发展阶段,这种差异性集中表现为学习成绩的差异性。
学习成绩的差异性主要受几方面的影响:先前知识、志向水平、智力水平、学习能力以及男女生差异等。通过研究表明,大部分学生智力水平、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并不显著,男女生差异对于成绩的影响也很小,而先前知识、志向水平均属可变因素。所以,本文在分析制约成绩偏差学生进步的因素时不考虑以上因素。
一、原因及分析
1,学校因素
学校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承载者,其对学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在大部分学生看来,学校是定义成功和失败的地方,而学校方面对学生的影响主要来自于教师。在以情感为纽带的儒教文化影响下,几千年的生活方式对亲情特别看重,而教师赋予学生的亲情对于学生的感受来说,远远高于一般家长的亲情。因为一般家长的亲情还夹杂着些许的宠爱,教师对学生的感情投入往往在一定时候对行为起支配作用。
由于初次考试的失利。几乎从一开始,部分学生便被分化为低水平或差等级。教师的消极评价使他们形成了自己不是一个好学生的自我概念,从而导致学生对自身更为消极的评价,成绩便因此停滞不前,甚至越来越差。
当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会如此,也有勇于证明自己的“知耻而后勇”者,但此时,也许仍然会遇到阻力。当一个平时成绩较好的学生和一个成绩偏差的学生取得同样优秀的成绩时,教师往往认为成绩好的学生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的,而平时成绩差的学生则是侥幸获得,甚至不排除作弊的嫌疑。这种现象被称为维持性期望效应,其产生源于老师对差生和优等生的不同期望,使得它很难关注差生的进步,甚至对差生的进步持怀疑态度。
2,家庭因素
家庭对平时成绩较差的孩子的影响,可以大致分为三个方面:
(1)家庭教师的影响。近年来,社会中家庭教师的普及度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迅速提高,且不说这些家庭教师到底能否提高学生的成绩,其存在的两点弊端是不容忽视的。一方面,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行为过程,家长长期为其安排好一切,使学生容易养成一种被动接受的学习习惯,当学生由主动变为被动之后就产生了抵触心理,此时所学的知识就很难与学生产生共鸣,从而学习效率大大降低。另一方面,差生一般个性较为活跃,对于学习的兴趣较低,若被父母强制地请家教灌输知识。占用其更多的课余时间,则更加降低了他对学习的兴趣,反而会在课堂上和其他一切可以争取的时间里玩乐,于是成绩就会更差。而父母越是着急就越逼迫孩子学习,孩子更加厌恶学习,成绩越来越差。陷入如此恶性循环之中不能自拔,最终自暴自弃,父母则放任自流。
(2)家长的否定使孩子变得不自信。很多家长在一起聊天时,话题都是圍绕着自己的孩子,我们经常可以听到“我们家某某不行,成绩都是倒数”“我们家某某要像你们家某某就好了”“我那儿子啊,成不了什么大气候”之类的话。听得多了,孩子便产生了自己不如别人的想法,对自己失去了信心,也失去了奋斗的动力。
(3)家长的不信任。许多家长对于自己成绩较差的孩子存有“不知道学习就知道玩”的想法。如果孩子单独在家还会有不时的“查岗”电话。家长问“在家干吗呢?”孩子答“学习呢!”家长说“你学习!胡说八道,看电视吧!”“……”于是本来在学习的孩子去看电视了。其实,家庭中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的,究其原因可归结为家长的定向思维,即由于孩子平时的表现,形成了家长认为在没有他人监督下的孩子肯定不会主动学习的想法。家长的这种思想无意中透露给孩子。便极大地打击了孩子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孩子逐渐养成了只有在家长的监督下才被动学习的习惯,这种不良的学习习惯自然会对学习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3,学生自身因素
(1)差生容易对自己产生自我怀疑与自我否定。差生很难进步的原因还可归结于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一次或多次考试的失利往往会使学生产生不同程度对自己能力的怀疑,此时若再得不到老师和家长的肯定或者甚至受到老师和家长的否定。这种自我怀疑便上升为自我否定,认为自己不可能做好,便失去了努力的动力,自暴自弃了。一般来说,孩子多数不愿意参加自己占劣势的游戏。学习也一样。当学生觉得自己无论怎么努力都比别人差时,就会不知不觉地逃避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呈现主动性弱化的趋势。
(2)成绩偏差的学生易受学习中的“旁观者效应”影响。所谓“旁观者效应”,原是指在紧急事件中由于有他人在场而产生的对救助行为的抑制作用。产生原因主要是:由于众人在场,社会责任被分散;个人不能确定该怎么做,想看看在场其他人怎么做,而其他人也有类似想法,等等。学习中往往也存在类似的心理,我们可以把学生看做是“旁观者”中的一员,当学生想要偷懒时,往往先看看别人在做什么,如果身边的人也在偷懒,没有学习,那么他就会心安理得地去玩了,而如果身边的人都在学习,那他就有可能暂时压抑住自己想偷懒的冲动,先去完成功课。
一般来说,那些贪玩又不爱学习的同学。往往喜欢聚在一起,因为他们都不学习,所以拿彼此作为参照物,能够给予一定的心理安慰,可以不必因为不努力学习而产生负罪感。于是,那些成绩较差又不爱学习的学生,便在自己营造的大家都不学习的假象中自甘堕落,不再追求进步,成绩便越来越差了。
二、对策与思考
针对上述原因,我们认为,要改变差生很难进步的状况,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1,学校方面
(1)评价学生要以综合能力为尺度。教育要善待不羁之才,评价学生要以综合能力为尺度。《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一文中作者提到“每个学生都有才,通过良好的教育和训练,每个学生都能成功,这是教育的本意和真谛。”美国耶鲁大学的斯滕伯格在其智力的三元理论中指出,成绩偏差的学生虽然一般分析能力不强,但往往创造性能力和使用性能力较强。要认识到这一点,在学校组织各种活动时,充分发挥学生的各种能力,教师不能仅根据学习成绩来评价一个学生的综合能力。当一个成绩较差的学生表现出较强的能力或取得一定的进步时,教师应及时给予正强化,塑造学生 的自信心并激发其学习的兴趣。
(2)让学生之间平等地沟通和交流。不管学生成绩的好坏,让学生平等地沟通和交流,让差生意识到自己的价值,是激发其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学会相互沟通和交流,就必须在教学活动中的某一时段或课余的某一时间创造出轻松的、平等的沟通交流环境,并要形成特有的“場效应”。这种“场效应”是由师生之间平等的人格、相容和谐的心态、互补创新的态度构成的。从而达到参与的师生之间心理相容,使彼此互有独立见解又能协调一致,产生对立统一的效果。只要环境氛围促进沟通交流的成员形成内驱力,师生这种沟通、交流和碰撞就产生预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2,家庭方面
(1)家长应多与孩子交谈。家长的言行中要渗透民主、宽容的元素,多与孩子交谈,鼓励其说出自己的一些想法,并对合理的进行采纳,不能采纳的要讲明原因。及时了解孩子学习和生活中的困惑。让他们感受到家长是理解他们的,而不是一味强制性地要求他们去学习或干别的事。
(2)培养孩子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对于学习较差的学生,往往呈现出主动性弱化的趋势,家长首先要培养的是他主动学习的能力,这才是提高学习成绩的根本所在。应该让孩子自己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来请教别人,而不是等着别人去猜想他应该哪个地方不明白。
3,学生自身方面
(1)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学会接受失败。只有让学生学会接受失败。才能在失败后不致失去信心。但接受失败,绝不等于对失败无动于衷,而是要在失败后,学会及时分析自己的不足之处,力争及时找到改进的方法和突破口。
(2)树立信心,摆脱自卑感。很多的科学研究都证明,人的潜力是很大的,但大多数人并没有有效地开发这种潜力。这其中,人的自信力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对于成绩差的学生来说,成绩难提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在这种心理的作用下,成功便成了一个高不可攀的巅峰。只有重塑对自己的信心,摆脱自卑感,才能真正站在赶超别人,超越自我的起跑线上。
(3)优化交际环境,避免学习中的“旁观者效应”。成绩偏差的学生应该尽量和平时成绩较好的学生交往或同桌,当学生看到自己身边的人努力学习时,他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模仿其行为,产生向他学习和赶超他的意识,避免学习中不良的“旁观者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