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外合作办学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是中外合作办学网络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为网络治理主体提供共同合作的平台,明确中外合作的策略和决策的具体事务,建立完善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从根本上提高办学机构的治理能力,从而提高办学质量。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网络治理;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1 緒论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世界银行为代表的一系列组织及其学者提出了一种新治理理论——网络治理理论。网络治理理论提倡多主体参与共同治理的原则,并提出了以网络关系为基础的合作框架。网络治理理论将多个利益相关者作为网络中的各个节点,使各个利益相关者相互冲突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弥补了传统监管机制的秩序不足,崇尚多元主体参与,从单一管理走向共同治理。内部质量保障建设作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战略,对教学过程的系统化管理、切实保障学生利益、形成全面的约束与激励机制起着重要的作用,[1]是整个中外合作办学治理保障体系的基础。
2 主体参与下的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的网络治理
网络治理理论为政府、高校和社会三者的合作提出了明确的框架,达成合作过程中的信任、沟通等协调机制以及最后的效果评价机制。网络治理通常用于利益的分配与责任的归属,指治理对象之间通过合作性协调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组织成员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同时依存,以信任为基础相互交换资源,构成治理的特征。[2]
中外合作办学涉及中外合作者以及多种利益关系,非常适于应用网络治理理论来完善质量保障以及监管体系。中外合作办学的网络实质是一个平台,多元主体具有平等的地位,中外合作者、政府部门、教职员工、学生、家长、第三方组成多元主体都可以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协商、合作,达成一致意见并执行决议,即治理网络本质是在平等、自由、自治的基础上为多元主体提供谈判和合作的平台,进而影响政策制定的过程。
3 构建基于网络治理的中外合作办学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基于网络治理的中外合作办学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包括三个核心体系,即目标体系、过程体系和反馈体系。这三个体系既独立发挥作用,又相互影响。目标体系是宏观定位,只有定位准确,体系才能朝着正确的方向建设;过程体系是具体实施环节,只有过程完善,才能保证目标的顺利实现;反馈体系具有监督作用,只有反馈高效,才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确保整个内部质量保障体系运行流畅。
3.1 目标体系建设
目标体系是中外合作办学的风向标,是教学和管理工作开展的根本指导思想,建立一个科学而严谨的目标系统是基于网络治理的内部质量保障的基础。
3.1.1 坚持公益性原则,抛弃短期盈利思想
中外合作办学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中坚力量,无论是机构还是项目,其设立的基本原则就是坚持教育的公益性,抛弃短期盈利思想,通过建立有效的财务管理制度、阳光透明的财务监督机制,规范学费的收取与使用,将学费用到办学实处,用到提升办学质量的关键性环节,保证办学具备充足的资金开展各项教学活动,真正将办学目标位于教书育人,推动中外合作办学事业向更高的平台发展。
3.1.2 以学生为中心,培养社会发展急需人才
学生的学习效果、知识应用能力是检验教育成败的重要标志。中外合作办学院校要将教育的重点定位在学生和学习上,建立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得到优质的教育和完整的成长体验。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在注重学生专业素质培养的同时,对学生的综合素养、公民意识的提升也要给予同样关注,通过引进国内外优秀课程资源与师资力量,在素质教育、通识教育、博雅教育等理念的引导下,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品鉴能力,努力培养专业与道德双优、智商与情商协同发展的优秀毕业生。
3.1.3 制订和复查年度发展计划,适时调整教育教学目标
中外合作办学院校年度发展计划的制订和复查工作应由联合管理委员会负责,应在考虑中外方教育教学理念、方式方法等差异的基础上,取长补短,形成双方一致同意的计划,并共同执行。年度发展计划需要结合院校的实际情况确定,并通过院校运行,逐步调整、完善,最终达到提高教育教学的目的。
3.2 过程体系建设
过程体系建设包括教育输入、教育过程、教育输出三个环节,是教育运作的完整体现。过程体系建设是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核心,是网络治理关注的重点。过程体系建设的高低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中外合作办学网络治理能力的高低,进而决定办学质量的高低。
3.2.1 教育输入
教育输入就是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是指世界范围内具有较高水平和办学特色,具有一定领先优势的教育教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材、教学方式方法、管理制度、师资队伍、管理团队和质量保障体系等。[3]
3.2.1.1 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
选择合作伙伴是中外合作办学网络治理的开始,这一步对办学机构质量至关重要。合作大学要具有良好的国际声誉,拥有优越的专业资源、较强的学科优势,具有一定的技术研发能力和顶尖的研究设施,不同层次的中方大学应该选择与自己综合实力相当或高于自身综合实力的国外大学合作,以保证引进资源的优质。
中外合作办学的专业设置应与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开设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的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应兼顾中外双方大学的课程体系,体现所属学科新技术、新理论、新应用的前沿课程。在教材选择上要注重国外教材和国内教材的融合,既要引进国外教材的精髓,又要符合中国学生的特点。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要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并加大高水平师资招聘力度,搭建合理地师资队伍结构,保证师资队伍的实力和活力。
3.2.1.2 优质教育资源引进的保证措施
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是中外合作办学教育输入的核心。首先要充分发挥联合管理委员会的沟通协调作用,通过与双方大学进行沟通,跟踪资源引进的落实情况。其次是双方母体学校需加大支持力度,以更快的推进资源引进的进程,早日实现国外、国内资源共享。 3.2.1.3 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吸收与本土化
首先要提高中外合作办学院校对引进资源创新升级重要性的认识,并深入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真正将其融入到本土资源中去,并最终打造出具有中外合作办学特色的优质教育资源体系。其次通过教学方法、教育理念研讨会,组织教材编制、精品课程录制等活动,促进引进资源的本土化,并形成引進资源本土化的运作体系,提高引进资源利用、转化的效率。
3.2.2 教育过程
优秀的培养方案,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认真落实,教育教学过程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3.2.2.1 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
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均普遍采用全英文或双语讲授课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重双方大学的特色和中方学生的学习特点,兼容并蓄、取长补短,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中最大限度地汲取知识。不同专业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的要求不尽相同,但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则是中外合作办学院校的不懈追求。依据所学专业的不同,与校外企业共建符合国际化标准的联合实验室,建立基于项目学习的模式,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对于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加深对各门课程之间内部联系的认识、融会贯通、统揽全局是极为有益的。
3.2.2.2 考试考核
传统的考核形式单一,命题机械模式化。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要改变长期形成的一次性闭卷笔试的模式,对学生成绩的评定实行综合评定方法,加强教学阶段考查,降低期末考试在总成绩中的比重,使成绩构成多样化。学院要建立考试委员会,在出卷环节由同领域教师进行复核,在阅卷环节由同类课程教师进行抽样评议查看评分是否合理,以提高考试质量、改进考试形式设计、提高试卷命题质量。
3.2.2.3 教师发展
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要设置独立的教师发展中心,其职责为:规划教师发展,形成教师发展分类指导方案;落实教师培养的相关政策,提高教师学术水平、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完善教师培训机制,特别是对新入职教师的培训工作;推进教师研讨交流,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跨文化交往能力。
3.2.2.4 学业支持
首先,建立学业支持中心,其主要职责是通过定期组织各类讲座,为学生提供学习方法的讲座;其次,设置教师答疑制度,该制度主要解决学生课堂上没有理解的内容或课后复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更好的保证教学效果;最后,构建图书馆委员会,该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完善图书馆功能,采购对学生学习和教师科研有帮助的图书、教辅材料等。该委员会成员除了教师代表之外,还包括一定数量的学生代表,图书馆委员会要经常和外方母体学校进行沟通,建立电子图书资源库,方便师生使用。
3.2.3 教育输出
教育输出指教师评学、学生评教、教学管理评价等。
3.2.3.1 教师评学
教师评学有助于改善学风、教师重教、学生乐学的良好局面。首先,建立教师评学组织,制定相应的教师评学制度,以保证该项工作长期、有效、有序实现;其次,设立科学有序的评价指标,包括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四个方面;最后,组织实施具体教师评学工作,评学的目的在于及时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果。
3.2.3.2 学生评教
学生评教是学生对教师教学质量和效果教学评价。中外合作办学院校要从教学素养、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五个方面建立学生评教指标体系。通过问卷调查、集体座谈等方式来完成整个评价过程,并根据统计的评价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及时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3.2.3.3 教学管理评价
首先建立教学管理评价机构,成立教学管理委员会,及时发现教学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其次,邀请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专家加入教学管理委员会,对教学关键环节进行评估;最后,定期开展综合性教学管理评价活动,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3.3 反馈体系的质量保障建设措施
信息反馈机制是基于网络治理内部保障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反馈的意见有益于帮助发现质量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促进整个质保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3.3.1 建立多种反馈渠道
首先,通过教学管理部门、学生管理部门等相关职能部门搜集信息,征求各方意见和建议;其次,设立教学主任职位,收集反馈学生意见,并提供问题的解决方案;第三,通过用人单位、媒体、社会公众、学生家长等利益相关者搜集各类信息,关注他们的意见和看法,积极予以应对,维护中外合作办学的良好形象;最后,通过中外合作办学院校内部设置固定反馈渠道搜集信息,集中反馈。
3.3.2 提倡多元主体反馈
首先,通过中外方大学组织的教学检查反馈信息,教学检查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性工作,重点是对教学秩序、集中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其次,通过教学督导工作反馈信息,这既有助于促进教师改进教学工作,又激励教师更好地发挥潜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第三,通过毕业生反馈信息,包括思想品德状况反馈、专业技能情况反馈和适应工作环境反馈,依据反馈结果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最后,通过用人单位反馈信息,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看法,积极听取用人单位的意见建议,根据实际需要,调整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等。
4 结语
中外合作办学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提高了合作办学的网络治理能力,当然,全面提高其治理能力还需要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这就需要广大中外合作办学者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共同建立一个科学、完善、系统化、标准化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以推动中外合作办学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林金辉.论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建设[J].教育研究,2013(10).
[2]李维,周建.网络治理:内涵、结构、机制与价值制造[J].天津社会科学,2015(5).
[3]林金辉.中外合作办学中引进优质教育资源问题研究[J].教育研究,2012(10).
作者简介:唐晓华(1969-),硕士,副教授。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网络治理;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1 緒论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世界银行为代表的一系列组织及其学者提出了一种新治理理论——网络治理理论。网络治理理论提倡多主体参与共同治理的原则,并提出了以网络关系为基础的合作框架。网络治理理论将多个利益相关者作为网络中的各个节点,使各个利益相关者相互冲突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弥补了传统监管机制的秩序不足,崇尚多元主体参与,从单一管理走向共同治理。内部质量保障建设作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战略,对教学过程的系统化管理、切实保障学生利益、形成全面的约束与激励机制起着重要的作用,[1]是整个中外合作办学治理保障体系的基础。
2 主体参与下的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的网络治理
网络治理理论为政府、高校和社会三者的合作提出了明确的框架,达成合作过程中的信任、沟通等协调机制以及最后的效果评价机制。网络治理通常用于利益的分配与责任的归属,指治理对象之间通过合作性协调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组织成员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同时依存,以信任为基础相互交换资源,构成治理的特征。[2]
中外合作办学涉及中外合作者以及多种利益关系,非常适于应用网络治理理论来完善质量保障以及监管体系。中外合作办学的网络实质是一个平台,多元主体具有平等的地位,中外合作者、政府部门、教职员工、学生、家长、第三方组成多元主体都可以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协商、合作,达成一致意见并执行决议,即治理网络本质是在平等、自由、自治的基础上为多元主体提供谈判和合作的平台,进而影响政策制定的过程。
3 构建基于网络治理的中外合作办学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基于网络治理的中外合作办学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包括三个核心体系,即目标体系、过程体系和反馈体系。这三个体系既独立发挥作用,又相互影响。目标体系是宏观定位,只有定位准确,体系才能朝着正确的方向建设;过程体系是具体实施环节,只有过程完善,才能保证目标的顺利实现;反馈体系具有监督作用,只有反馈高效,才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确保整个内部质量保障体系运行流畅。
3.1 目标体系建设
目标体系是中外合作办学的风向标,是教学和管理工作开展的根本指导思想,建立一个科学而严谨的目标系统是基于网络治理的内部质量保障的基础。
3.1.1 坚持公益性原则,抛弃短期盈利思想
中外合作办学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中坚力量,无论是机构还是项目,其设立的基本原则就是坚持教育的公益性,抛弃短期盈利思想,通过建立有效的财务管理制度、阳光透明的财务监督机制,规范学费的收取与使用,将学费用到办学实处,用到提升办学质量的关键性环节,保证办学具备充足的资金开展各项教学活动,真正将办学目标位于教书育人,推动中外合作办学事业向更高的平台发展。
3.1.2 以学生为中心,培养社会发展急需人才
学生的学习效果、知识应用能力是检验教育成败的重要标志。中外合作办学院校要将教育的重点定位在学生和学习上,建立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得到优质的教育和完整的成长体验。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在注重学生专业素质培养的同时,对学生的综合素养、公民意识的提升也要给予同样关注,通过引进国内外优秀课程资源与师资力量,在素质教育、通识教育、博雅教育等理念的引导下,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品鉴能力,努力培养专业与道德双优、智商与情商协同发展的优秀毕业生。
3.1.3 制订和复查年度发展计划,适时调整教育教学目标
中外合作办学院校年度发展计划的制订和复查工作应由联合管理委员会负责,应在考虑中外方教育教学理念、方式方法等差异的基础上,取长补短,形成双方一致同意的计划,并共同执行。年度发展计划需要结合院校的实际情况确定,并通过院校运行,逐步调整、完善,最终达到提高教育教学的目的。
3.2 过程体系建设
过程体系建设包括教育输入、教育过程、教育输出三个环节,是教育运作的完整体现。过程体系建设是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核心,是网络治理关注的重点。过程体系建设的高低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中外合作办学网络治理能力的高低,进而决定办学质量的高低。
3.2.1 教育输入
教育输入就是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是指世界范围内具有较高水平和办学特色,具有一定领先优势的教育教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材、教学方式方法、管理制度、师资队伍、管理团队和质量保障体系等。[3]
3.2.1.1 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
选择合作伙伴是中外合作办学网络治理的开始,这一步对办学机构质量至关重要。合作大学要具有良好的国际声誉,拥有优越的专业资源、较强的学科优势,具有一定的技术研发能力和顶尖的研究设施,不同层次的中方大学应该选择与自己综合实力相当或高于自身综合实力的国外大学合作,以保证引进资源的优质。
中外合作办学的专业设置应与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开设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的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应兼顾中外双方大学的课程体系,体现所属学科新技术、新理论、新应用的前沿课程。在教材选择上要注重国外教材和国内教材的融合,既要引进国外教材的精髓,又要符合中国学生的特点。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要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并加大高水平师资招聘力度,搭建合理地师资队伍结构,保证师资队伍的实力和活力。
3.2.1.2 优质教育资源引进的保证措施
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是中外合作办学教育输入的核心。首先要充分发挥联合管理委员会的沟通协调作用,通过与双方大学进行沟通,跟踪资源引进的落实情况。其次是双方母体学校需加大支持力度,以更快的推进资源引进的进程,早日实现国外、国内资源共享。 3.2.1.3 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吸收与本土化
首先要提高中外合作办学院校对引进资源创新升级重要性的认识,并深入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真正将其融入到本土资源中去,并最终打造出具有中外合作办学特色的优质教育资源体系。其次通过教学方法、教育理念研讨会,组织教材编制、精品课程录制等活动,促进引进资源的本土化,并形成引進资源本土化的运作体系,提高引进资源利用、转化的效率。
3.2.2 教育过程
优秀的培养方案,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认真落实,教育教学过程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3.2.2.1 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
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均普遍采用全英文或双语讲授课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重双方大学的特色和中方学生的学习特点,兼容并蓄、取长补短,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中最大限度地汲取知识。不同专业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的要求不尽相同,但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则是中外合作办学院校的不懈追求。依据所学专业的不同,与校外企业共建符合国际化标准的联合实验室,建立基于项目学习的模式,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对于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加深对各门课程之间内部联系的认识、融会贯通、统揽全局是极为有益的。
3.2.2.2 考试考核
传统的考核形式单一,命题机械模式化。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要改变长期形成的一次性闭卷笔试的模式,对学生成绩的评定实行综合评定方法,加强教学阶段考查,降低期末考试在总成绩中的比重,使成绩构成多样化。学院要建立考试委员会,在出卷环节由同领域教师进行复核,在阅卷环节由同类课程教师进行抽样评议查看评分是否合理,以提高考试质量、改进考试形式设计、提高试卷命题质量。
3.2.2.3 教师发展
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要设置独立的教师发展中心,其职责为:规划教师发展,形成教师发展分类指导方案;落实教师培养的相关政策,提高教师学术水平、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完善教师培训机制,特别是对新入职教师的培训工作;推进教师研讨交流,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跨文化交往能力。
3.2.2.4 学业支持
首先,建立学业支持中心,其主要职责是通过定期组织各类讲座,为学生提供学习方法的讲座;其次,设置教师答疑制度,该制度主要解决学生课堂上没有理解的内容或课后复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更好的保证教学效果;最后,构建图书馆委员会,该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完善图书馆功能,采购对学生学习和教师科研有帮助的图书、教辅材料等。该委员会成员除了教师代表之外,还包括一定数量的学生代表,图书馆委员会要经常和外方母体学校进行沟通,建立电子图书资源库,方便师生使用。
3.2.3 教育输出
教育输出指教师评学、学生评教、教学管理评价等。
3.2.3.1 教师评学
教师评学有助于改善学风、教师重教、学生乐学的良好局面。首先,建立教师评学组织,制定相应的教师评学制度,以保证该项工作长期、有效、有序实现;其次,设立科学有序的评价指标,包括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四个方面;最后,组织实施具体教师评学工作,评学的目的在于及时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果。
3.2.3.2 学生评教
学生评教是学生对教师教学质量和效果教学评价。中外合作办学院校要从教学素养、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五个方面建立学生评教指标体系。通过问卷调查、集体座谈等方式来完成整个评价过程,并根据统计的评价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及时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3.2.3.3 教学管理评价
首先建立教学管理评价机构,成立教学管理委员会,及时发现教学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其次,邀请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专家加入教学管理委员会,对教学关键环节进行评估;最后,定期开展综合性教学管理评价活动,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3.3 反馈体系的质量保障建设措施
信息反馈机制是基于网络治理内部保障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反馈的意见有益于帮助发现质量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促进整个质保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3.3.1 建立多种反馈渠道
首先,通过教学管理部门、学生管理部门等相关职能部门搜集信息,征求各方意见和建议;其次,设立教学主任职位,收集反馈学生意见,并提供问题的解决方案;第三,通过用人单位、媒体、社会公众、学生家长等利益相关者搜集各类信息,关注他们的意见和看法,积极予以应对,维护中外合作办学的良好形象;最后,通过中外合作办学院校内部设置固定反馈渠道搜集信息,集中反馈。
3.3.2 提倡多元主体反馈
首先,通过中外方大学组织的教学检查反馈信息,教学检查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性工作,重点是对教学秩序、集中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其次,通过教学督导工作反馈信息,这既有助于促进教师改进教学工作,又激励教师更好地发挥潜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第三,通过毕业生反馈信息,包括思想品德状况反馈、专业技能情况反馈和适应工作环境反馈,依据反馈结果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最后,通过用人单位反馈信息,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看法,积极听取用人单位的意见建议,根据实际需要,调整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等。
4 结语
中外合作办学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提高了合作办学的网络治理能力,当然,全面提高其治理能力还需要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这就需要广大中外合作办学者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共同建立一个科学、完善、系统化、标准化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以推动中外合作办学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林金辉.论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建设[J].教育研究,2013(10).
[2]李维,周建.网络治理:内涵、结构、机制与价值制造[J].天津社会科学,2015(5).
[3]林金辉.中外合作办学中引进优质教育资源问题研究[J].教育研究,2012(10).
作者简介:唐晓华(1969-),硕士,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