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在密切联系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有意义的“任务”情境中,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形成能力、养成品德。“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性,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探究式教学方法,是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多个任务当中,学生对任务进行分析、理解后,找出任务中所用哪些知识,找出哪些是旧知识,哪些是新知识,并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对任务的完成,从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它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知识和技能,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处理信息的能力。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任务驱动教学法能让学生学会合作与学习。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学生通过对所提出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学生在努力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自主学习,最后完成任务并总结经验、分析存在问题、提出困惑、讨论交流,从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任务驱动教学法让学生学会学习与分析、学会与人合作、学会总结与反思。
任务驱动教学法能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学生在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过程中,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不断探索,互帮互助,学生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达到了教学的真正目的。
任务驱动教学法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式,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都是围绕着一个具体目标,基于几项任务,在强烈的求知欲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又产生新的任务。这种教学法,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相对独立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对传统教学的变革。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教师教得少,学生学得多,学得好,教学的中心是学生,学生自学的时间多了。教师应如何面对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如何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讨论、交流和学习,对教师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设计
1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
以学生为主导,做好教师的角色。教师在教学中起组织、引导、促进、控制、咨询的作用,学习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学生,通过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地提高和激励学生前进。
在设计“任务”时,教师必须考虑到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遵循由浅人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原则。教师应调动学生原有的智力背景来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学生对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及操作方法、技能能用自己的语言或动作进行表述、判断和直接运用,在此情况下引导学生去解决新情况下的简单问题。学生在完成一个与他们的实际生活与学习密切相关而且比较有趣的“任务”时,他们会非常专心致志,乐此不疲。
2 在创设的情境中提出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与学习主题相关的、仿真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进人学习情境,把所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任务主题中。以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探索实践,通过完成任务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3 “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总目标和小目标
教师要在学习总体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提出的任务有学过的,有没有学过的.没有学过的是隐含在任务中的新知识点,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
4 “任务”评价科学合理
评价要以激励为主,注重过程评价和自我评价。强调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才能,激励广大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注重过程评价和自我评价,使评价活动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评价者可以是教师、学生或学生小组等。教师要善于结合不同的学习内容、区别不同的学生个性,采用多角度、多层次的评价方法。评价实施要及时,要贯穿学习的全过程,评价的目的是激励学生进步发展,而不是“秋后算账”。要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才能,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5 封闭型任务和开放型任务相结合
封闭型任务是每个学生都应该自主完成的任务,它包含的主要是一些学生没有学过的知识。这类任务规定了一个较明确的学习目标、任务主题、任务要求和相关资源,多采用个体学习的组织形式。学生角色多为观众 演员,教师角色多为演员 导演。
开放型任务一般需要每个小组学生共同探讨完成,任务完成的结果通常涉及的主要是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允许学生在一个较大的框架范围内自主选择和设计任务类型和任务主题。主要综合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此类任务相对较大,学生角色多为导演 演员.教师角色多为导演 顾问。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认识的误区
在对待任务驱动教学法时,还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以下几个方面是较为常见的。
1 概念简单化
在任务驱动教学中,“任务”的提出是最重要的。因为这决定了学生是否主动学习的标志,但如果把任务作为一种形式或一种方法,那就是对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误解了。
2 没有学生的自我评价和总结
任务布置下去后,应有指导和检查;任务完成后。还应该有学生的自我评价和总结。任务驱动教学法对学生的评定是“作品式”评价,也就是以学生完成任务的结果来进行评价的。这样评价更侧重于检验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想象力、审美观等多方面素质。评价和总结是学生获得自我锻炼和提高的必要途径,缺少这一环节,学生完成任务后就没有积极性,“驱动”力就失去了。
3 对任务的要求理解上也有偏差
任务应具备综合性,能把新旧知识综合起来,也即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学会新知识;任务应具备可操作性,最好能通过学生的实践进行完成,太抽象、太深奥的理论学生常常难以完成;任务也应对学生有兴趣.对学生有吸引力的任务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教学任务才能顺利完成;任务还应具备思考的空间,有思考的空间学生才能创新,才会推动学生不断去思考。如果把任务设计得太简单,学生无法在学习中体验学习的乐趣,这是对任务驱动教学法运用最大的失误。
4 任务不分层次
学生之间的基础不同,每个人都是存在差异的。在设计任务时应将任务分为不同的层次,让所有的学生在学习中都有所收获,使学生体验到任务完成后的成就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如果不分层次,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会有失落感。可以设置不同的任务,供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这样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确保绝大多数学生能学有所得。或者把任务分为基础和提高两个部分,让大部分学生完成基础任务,学有余力的学生继续完成提高任务,这样的任务驱动才最为有效。
总之,提出的任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任务的设计和分配需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融合教学内容于开放平等的教学环境中,引导学生去探求知识,去获取知识,去运用知识。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探究式教学方法,是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多个任务当中,学生对任务进行分析、理解后,找出任务中所用哪些知识,找出哪些是旧知识,哪些是新知识,并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对任务的完成,从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它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知识和技能,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处理信息的能力。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任务驱动教学法能让学生学会合作与学习。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学生通过对所提出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学生在努力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自主学习,最后完成任务并总结经验、分析存在问题、提出困惑、讨论交流,从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任务驱动教学法让学生学会学习与分析、学会与人合作、学会总结与反思。
任务驱动教学法能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学生在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过程中,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不断探索,互帮互助,学生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达到了教学的真正目的。
任务驱动教学法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式,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都是围绕着一个具体目标,基于几项任务,在强烈的求知欲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又产生新的任务。这种教学法,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相对独立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对传统教学的变革。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教师教得少,学生学得多,学得好,教学的中心是学生,学生自学的时间多了。教师应如何面对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如何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讨论、交流和学习,对教师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设计
1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
以学生为主导,做好教师的角色。教师在教学中起组织、引导、促进、控制、咨询的作用,学习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学生,通过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地提高和激励学生前进。
在设计“任务”时,教师必须考虑到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遵循由浅人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原则。教师应调动学生原有的智力背景来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学生对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及操作方法、技能能用自己的语言或动作进行表述、判断和直接运用,在此情况下引导学生去解决新情况下的简单问题。学生在完成一个与他们的实际生活与学习密切相关而且比较有趣的“任务”时,他们会非常专心致志,乐此不疲。
2 在创设的情境中提出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与学习主题相关的、仿真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进人学习情境,把所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任务主题中。以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探索实践,通过完成任务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3 “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总目标和小目标
教师要在学习总体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提出的任务有学过的,有没有学过的.没有学过的是隐含在任务中的新知识点,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
4 “任务”评价科学合理
评价要以激励为主,注重过程评价和自我评价。强调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才能,激励广大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注重过程评价和自我评价,使评价活动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评价者可以是教师、学生或学生小组等。教师要善于结合不同的学习内容、区别不同的学生个性,采用多角度、多层次的评价方法。评价实施要及时,要贯穿学习的全过程,评价的目的是激励学生进步发展,而不是“秋后算账”。要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才能,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5 封闭型任务和开放型任务相结合
封闭型任务是每个学生都应该自主完成的任务,它包含的主要是一些学生没有学过的知识。这类任务规定了一个较明确的学习目标、任务主题、任务要求和相关资源,多采用个体学习的组织形式。学生角色多为观众 演员,教师角色多为演员 导演。
开放型任务一般需要每个小组学生共同探讨完成,任务完成的结果通常涉及的主要是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允许学生在一个较大的框架范围内自主选择和设计任务类型和任务主题。主要综合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此类任务相对较大,学生角色多为导演 演员.教师角色多为导演 顾问。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认识的误区
在对待任务驱动教学法时,还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以下几个方面是较为常见的。
1 概念简单化
在任务驱动教学中,“任务”的提出是最重要的。因为这决定了学生是否主动学习的标志,但如果把任务作为一种形式或一种方法,那就是对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误解了。
2 没有学生的自我评价和总结
任务布置下去后,应有指导和检查;任务完成后。还应该有学生的自我评价和总结。任务驱动教学法对学生的评定是“作品式”评价,也就是以学生完成任务的结果来进行评价的。这样评价更侧重于检验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想象力、审美观等多方面素质。评价和总结是学生获得自我锻炼和提高的必要途径,缺少这一环节,学生完成任务后就没有积极性,“驱动”力就失去了。
3 对任务的要求理解上也有偏差
任务应具备综合性,能把新旧知识综合起来,也即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学会新知识;任务应具备可操作性,最好能通过学生的实践进行完成,太抽象、太深奥的理论学生常常难以完成;任务也应对学生有兴趣.对学生有吸引力的任务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教学任务才能顺利完成;任务还应具备思考的空间,有思考的空间学生才能创新,才会推动学生不断去思考。如果把任务设计得太简单,学生无法在学习中体验学习的乐趣,这是对任务驱动教学法运用最大的失误。
4 任务不分层次
学生之间的基础不同,每个人都是存在差异的。在设计任务时应将任务分为不同的层次,让所有的学生在学习中都有所收获,使学生体验到任务完成后的成就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如果不分层次,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会有失落感。可以设置不同的任务,供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这样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确保绝大多数学生能学有所得。或者把任务分为基础和提高两个部分,让大部分学生完成基础任务,学有余力的学生继续完成提高任务,这样的任务驱动才最为有效。
总之,提出的任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任务的设计和分配需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融合教学内容于开放平等的教学环境中,引导学生去探求知识,去获取知识,去运用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