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口语交际作为一个年轻的概念,到目前为止经历了十年的发展历程,近几年来,这一集中体现语文素养和突出体现新课标理念的概念颇受关注。本文试图通过厘清与口语交际相关联的几组命题,从较深层次解说口语交际的内涵与特质,进而思考口语交际教学的目标,明确口语交际教学的取向。
【关键词】口语交际 素养 特质 教学取向
一、口语交际的提出
1.大纲的相关规定
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三个新的语文教学大纲,将原小学大纲中的“听话、说话”、初中大纲中的“听话训练、说话训练”、以及高中大纲中的“说话能力”统一改为“口语交际”。这也是我国教育部首次用口语交际这一概念替代了以前的听说教学。
2001年,我国教育部制定并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将“听”和“说”两个系列结合在一起,对于口语交际的理念诠释得更为明确。《课程标准》规定口语交际是指具有日常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2.口语交际素养的内涵
较之于以往“听”、“说”的静态教学,口语交际教学更偏重于在动态中发展学生的即时性和现场性口语能力——这就是“交际”一词所包含的特定内涵。在生活世界交际中,心灵的敞开度大了,对言语综合素养的要求也高了,这使口语交际具有多重内涵:1.静态知识,比如“口语表达要做到自然而不做作”、“说话有礼貌”等不同场合的交际要求;2.动态能力,即在人际交互作用、思维对流的情境中,学生的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如本学段提出的“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复述”、“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倾听,要把握主要内容,抓住要点;表达,要会复述、讲述、转述,由简单地说,到讲得清楚、明白,再到有中心,有条理;应对,是在交流、交际中的表达,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交际素养,它包括上述交际知识和交际能力,另隐含交际的情感、态度和方法,如在情感态度方面,“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倾听”体现了对对方的尊重,“请教”体现了虚心的态度,“商讨”体现了求是的作风。
可见,口语交际素养的本质就应该是:一种对话构建中的能力。这一定位,在教学的意义上,就是旗帜鲜明地强调了口语交际教学所应该具有的合作性、对话性、自主性和实践性。因此,口语交际的课程取向应该是相当明朗的,那就是:以自主、合作和探究的精神有效地进行人际交流。口语交际的这些内涵正是口语交际教学所应达到和完成的教学目标。
二、口语交际教学的特质
新课标指引下的口语交际教学依托了语言教学原理、交际信息学原理、文化学原理以及公共关系学原理,具有其自身的鲜明特质。
第一,过程互动性。作为一种言语行为过程,口语交际必然是能动的,涉及听说双方的,是一个既受主观意识支配又受客观条件约束的动态过程,更是一个始终互动充满变数的过程,它不是听说双方的简单相加,而是听说双方不断地进行信息交流与情感沟通。具体来说,它要求说者思维敏捷、反应灵活、表达清晰准确,听者认真倾听、迅速理解、及时应答,从而实现听与说的双向互动。总之,只有交际的双方处于互动的状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口语交际”。因此,过程互动性是口语交际教学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与传统通说教学最显著的区别。
第二,情境依赖性。口语交际是人们在一个特定的某时、某地、某情、某景之中,跟某人为了某事而进行的活动,没有具体的情境,学生就不可能承担有意义的交际任务,交际就失去了意义。因此,口语交际教学是依赖情境的,情境既是言语交际过程中主要矛盾的焦点,也是言语交际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最终获得解决的前提条件。
第三,语言口语性。口语交际是运用口语进行交际的,是现场的即兴发挥,因而在语言上比较明快、生动活泼、感情自然。用词上较多带感情色彩,常使用俗语、谚语、歇后语儿化音等;表述上允许重复和偶尔不流畅;表达手段上可借助语调、语气、表情、姿态、手势、音高、语速等多种方式辅助表达。所以口语交际所用的语言截然不同于书面语交际,其所运用的语言更具口语性,更加口语化。口语交际的这一特质在教学中也应该被充分的考虑并得到相应的训练。
第四,技能全面性。在口语交际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如何表达自己的意图,还要讲究交际的技巧、策略的使用等。既然是面对面的接触和交流,就不能像自言自语那样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而应当考虑自己的语言、情感、举止、体态,还要使讲话合乎交际对象的社会地位、身份、知识修养程度以及所处的心理状态等等,以最大限度地达到交际效果。因此,口语交际教学不仅仅需要训练听说技能,还需要培养待人处事、举止谈吐、临场应变、表情达意等全方位技能和素养。
三、口语交际教学的目标及取向
笔者认为口语交际教学的目标及取向应该综合口语交际的特质、内涵及当前口语交际教学存在的现实困境来考虑,在这里我就口语交际教学应该以什么样的目标为导向试做设想。
1.还原口语交际的真正含义,即口语和交际。口语,是指在交际训练中,老师少对语言做结构上的解剖,而是看在特定的情境中交际者的语言是否有效地传达了信息,交际的方法策略是否得当,精神风貌是否得以适当展示,交际目的是否得以完成。口语是工具,交际是目的。口语教学的取向应该指向交际,即培养学生运用口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交际过程是互动的,不能停留在静态的语言层面,而应注重在具体的情境之中所体现的交际双方的合作性、对话性、自主性和实践性,也即前面所提到的交际素养。
2.还原学生在口语交际中的主体地位。交际的主体是学生,是全体学生,因此,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转变身份,将话语权还给学生,淡化自身的表演欲,积极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使绝大多数学生参与到情境中来进行言说,努力发挥“无形的手”这一教师职能。
3.还原教学情境的生活本色。《课程标准》强调: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口语交际教学所承载的生活的意义是不容忽视的,养成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有意义的生活,成为生活的工具;同时,生活是口语交际的内容、源泉、过程。因此,在交际教学的过程中要尽量的纳入贴进学生生活的情境,让学生自然,自觉地言说和表达。
此外,还要构建适当合理的评价机制。《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教学的评价要求是: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应注重考察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情感态度。评价必须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以反映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因此,评价的目的不是要给学生排个高低名次,而是为了让学生得到富有建设性的反馈信息,并对自己的口语交际水平有一个真实的认识,进而对自身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查漏补缺,不断进步。个人认为评价的方式应以鼓励为主,注重情感态度,方法上尽量实现自评、互评、全员参与的多元化评价。
正所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语文教育的宗旨在于发展精神人格,实现“言语育人”。言语作为“心声”,从“心”启程,以“言”传递他人,这种交流、交际,都是“心灵的历程”。所以,口语交际教学是直面生活、指向心灵、重在实践的。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应该合理期待口语交际能力在课外,尤其是步入社会以后的重大意义,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技能方法在今后的生活之中发挥积极作用。
作者单位:浙江省永康市丽州高级中学。
【关键词】口语交际 素养 特质 教学取向
一、口语交际的提出
1.大纲的相关规定
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三个新的语文教学大纲,将原小学大纲中的“听话、说话”、初中大纲中的“听话训练、说话训练”、以及高中大纲中的“说话能力”统一改为“口语交际”。这也是我国教育部首次用口语交际这一概念替代了以前的听说教学。
2001年,我国教育部制定并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将“听”和“说”两个系列结合在一起,对于口语交际的理念诠释得更为明确。《课程标准》规定口语交际是指具有日常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2.口语交际素养的内涵
较之于以往“听”、“说”的静态教学,口语交际教学更偏重于在动态中发展学生的即时性和现场性口语能力——这就是“交际”一词所包含的特定内涵。在生活世界交际中,心灵的敞开度大了,对言语综合素养的要求也高了,这使口语交际具有多重内涵:1.静态知识,比如“口语表达要做到自然而不做作”、“说话有礼貌”等不同场合的交际要求;2.动态能力,即在人际交互作用、思维对流的情境中,学生的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如本学段提出的“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复述”、“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倾听,要把握主要内容,抓住要点;表达,要会复述、讲述、转述,由简单地说,到讲得清楚、明白,再到有中心,有条理;应对,是在交流、交际中的表达,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交际素养,它包括上述交际知识和交际能力,另隐含交际的情感、态度和方法,如在情感态度方面,“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倾听”体现了对对方的尊重,“请教”体现了虚心的态度,“商讨”体现了求是的作风。
可见,口语交际素养的本质就应该是:一种对话构建中的能力。这一定位,在教学的意义上,就是旗帜鲜明地强调了口语交际教学所应该具有的合作性、对话性、自主性和实践性。因此,口语交际的课程取向应该是相当明朗的,那就是:以自主、合作和探究的精神有效地进行人际交流。口语交际的这些内涵正是口语交际教学所应达到和完成的教学目标。
二、口语交际教学的特质
新课标指引下的口语交际教学依托了语言教学原理、交际信息学原理、文化学原理以及公共关系学原理,具有其自身的鲜明特质。
第一,过程互动性。作为一种言语行为过程,口语交际必然是能动的,涉及听说双方的,是一个既受主观意识支配又受客观条件约束的动态过程,更是一个始终互动充满变数的过程,它不是听说双方的简单相加,而是听说双方不断地进行信息交流与情感沟通。具体来说,它要求说者思维敏捷、反应灵活、表达清晰准确,听者认真倾听、迅速理解、及时应答,从而实现听与说的双向互动。总之,只有交际的双方处于互动的状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口语交际”。因此,过程互动性是口语交际教学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与传统通说教学最显著的区别。
第二,情境依赖性。口语交际是人们在一个特定的某时、某地、某情、某景之中,跟某人为了某事而进行的活动,没有具体的情境,学生就不可能承担有意义的交际任务,交际就失去了意义。因此,口语交际教学是依赖情境的,情境既是言语交际过程中主要矛盾的焦点,也是言语交际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最终获得解决的前提条件。
第三,语言口语性。口语交际是运用口语进行交际的,是现场的即兴发挥,因而在语言上比较明快、生动活泼、感情自然。用词上较多带感情色彩,常使用俗语、谚语、歇后语儿化音等;表述上允许重复和偶尔不流畅;表达手段上可借助语调、语气、表情、姿态、手势、音高、语速等多种方式辅助表达。所以口语交际所用的语言截然不同于书面语交际,其所运用的语言更具口语性,更加口语化。口语交际的这一特质在教学中也应该被充分的考虑并得到相应的训练。
第四,技能全面性。在口语交际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如何表达自己的意图,还要讲究交际的技巧、策略的使用等。既然是面对面的接触和交流,就不能像自言自语那样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而应当考虑自己的语言、情感、举止、体态,还要使讲话合乎交际对象的社会地位、身份、知识修养程度以及所处的心理状态等等,以最大限度地达到交际效果。因此,口语交际教学不仅仅需要训练听说技能,还需要培养待人处事、举止谈吐、临场应变、表情达意等全方位技能和素养。
三、口语交际教学的目标及取向
笔者认为口语交际教学的目标及取向应该综合口语交际的特质、内涵及当前口语交际教学存在的现实困境来考虑,在这里我就口语交际教学应该以什么样的目标为导向试做设想。
1.还原口语交际的真正含义,即口语和交际。口语,是指在交际训练中,老师少对语言做结构上的解剖,而是看在特定的情境中交际者的语言是否有效地传达了信息,交际的方法策略是否得当,精神风貌是否得以适当展示,交际目的是否得以完成。口语是工具,交际是目的。口语教学的取向应该指向交际,即培养学生运用口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交际过程是互动的,不能停留在静态的语言层面,而应注重在具体的情境之中所体现的交际双方的合作性、对话性、自主性和实践性,也即前面所提到的交际素养。
2.还原学生在口语交际中的主体地位。交际的主体是学生,是全体学生,因此,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转变身份,将话语权还给学生,淡化自身的表演欲,积极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使绝大多数学生参与到情境中来进行言说,努力发挥“无形的手”这一教师职能。
3.还原教学情境的生活本色。《课程标准》强调: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口语交际教学所承载的生活的意义是不容忽视的,养成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有意义的生活,成为生活的工具;同时,生活是口语交际的内容、源泉、过程。因此,在交际教学的过程中要尽量的纳入贴进学生生活的情境,让学生自然,自觉地言说和表达。
此外,还要构建适当合理的评价机制。《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教学的评价要求是: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应注重考察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情感态度。评价必须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以反映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因此,评价的目的不是要给学生排个高低名次,而是为了让学生得到富有建设性的反馈信息,并对自己的口语交际水平有一个真实的认识,进而对自身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查漏补缺,不断进步。个人认为评价的方式应以鼓励为主,注重情感态度,方法上尽量实现自评、互评、全员参与的多元化评价。
正所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语文教育的宗旨在于发展精神人格,实现“言语育人”。言语作为“心声”,从“心”启程,以“言”传递他人,这种交流、交际,都是“心灵的历程”。所以,口语交际教学是直面生活、指向心灵、重在实践的。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应该合理期待口语交际能力在课外,尤其是步入社会以后的重大意义,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技能方法在今后的生活之中发挥积极作用。
作者单位:浙江省永康市丽州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