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小汽车、有轨交通等现代交通工具的迅速发展,城市交通从平面的空间形态走向立体化,城市中产生了大量的“桥”,包括铁路桥、公路桥、人行桥等,同时也滋生了大量空置、“被遗忘”的桥下“剩余”空间。目前,国内桥下空间的利用形式单一、空间灰暗压抑、空间缺乏规划等问题。
通过分析、比较国内外桥下空间的历史、现状和发展方向可以看出,桥下空间的发展趋势为从“被遗忘”到逐步受到应有的重视,从形象不佳到美观宜人,从边缘化到成为充满生机的活动场地。未来,通过整体系统、因地制宜的规划设计手段,除了道路、停车场、城市管理等功能外,桥下空间将越来越多地作为公共服务及公共开放空间进行综合性、复合化的利用,达到减小桥梁对城市环境的破坏、节约城市空间资源、美化城市空间、丰富城市功能、提高城市活力形象、保护及恢复生态环境等目标。
关键词:桥下空间;微更新
一、何为“失落”空间
高架桥、立交桥、高架轨道交通线等交通基础设施,常常被认为时城市空间当中“最煞风景的存在”。它们的存在,往往會破坏局部空间景致、劣化空间品质;并且因其强烈的“分割”“阻挡”效应,而成为割裂城市空间、阻碍两侧居民交流互动的因素;它们遮蔽形成的灰暗的“桥下空间”,甚至被认为是“城市当中最不适宜人居的地方”。
罗杰·特兰西克在城市设计著作中提出:失落空间是令人不愉快,需要重新设计的反传统城市空间,对环境和使用者而言毫无益处;他们没有可以界定的边界,而且未以连贯方式去连接各个景观要素。
失落空间是缺乏景观打造和设计且利用率低下的城市空间。也可以理解为城市中因设计不合理,环境品质不高,无法满足城市功能和人群日常需求的城市空间。
1.桥下空间的失落不容忽视
高架桥作为缓解交通问题,提高出行效率的交通要道,在解决了平面路网的土地制约问题的同时,也成为了城市犯罪的高发地带和城市“脏、乱、差”的另一类代名词。目前国内对于桥下空间的规划及利用还没有统一的认知和管理,桥下空间资源缺乏合理的设计和利用成为了各城市的通病。如何合理的利用高架桥下的空间,完善城市公共空间功能,改善城市公共环境成为了新时代提升城市生活环境的重要课题之一。
案例一:东京——桥下商业街
日本对于空间的集约利用一直是全世界首屈一指的代表。东京新宿地区的“桥下商业街”绵延几公里,既很好地利用空间积聚商气,又解决商业店面不足的问题,同时也避免了卫生和安全“四角”的出现。
桥下商业街几乎囊括各种行业,又咖啡馆、服装店、玩具店等娱乐场所,比单纯的停车场功能性更强,更加人性化。值得一提的是桥下商业街的出现也减轻了立交桥对城市景观的破坏,成为了独特的城市风景线。如今新宿桥下商业街已经成为了新宿重要的购物场所和城市景观。
案例二:阿姆斯特丹——活动中心
阿姆斯特丹附近的A8高架桥公路建设于1970年代,修建目的在于完善跨河交通,但是高架公路的建设同时也破坏了城市肌理,割断了不同片区之间的紧密联系。
2000年以后,设计师对A8公路下方的空间提出了一系列改造利用措施,希望通过设计重新连接被割裂的城市片区,并使桥下空间焕发活力。他们希望把枯燥的停车场转变为混合使用的空间,把边缘空间“活动中心”‘把废弃地变成大众关注的焦点。
在广泛征集了社区居民的意见后,提出了具体的设计策略,包括:建设商业设施,包括、超市、花店等,建设一定量的停车设施,大同连接两侧的道路通廊并建立与河流的联系,提供一定的涂鸦空间,提供座椅等设施,提供体育设施,包括滑板场地、篮球场、足球场、戏水池等,提供休闲娱乐设施比如儿童活动场地、烧烤点灯,设置艺术景观小品,包括喷泉等,建设一个巴士站点。
案例三:多伦多——桥下公园
桥下公园位于多伦多市中心一段高速高架桥之下,曾经无人问津的荒废土地如今成为了活力十足的公共公园。不仅为周边市民的休闲娱乐和社会交往提供着空间,同时也打通了新旧社区与附近公园的联系。该项目是著名的多伦多West DonLands区域滨水空间复兴计划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以安全而充满生命力的公共空间联系起Corktown公园,河滨广场以及高架路两侧的社区。在城市的人口数量与密度急速增长,开放空间被逐步挤压得环境下,项目将为片区内的生活质量带来质的提升。
二、桥下空间利用的原则
1.循环交通优先,建立更完善的交通换乘
在对桥下空间功能植入的时候,不能违背高架桥建设初衷和秉承交通优先的原则。大多数的高架桥还承担着交通枢纽、公交换乘的作用。但国内交通换乘站点还没有到达“无缝化”,在桥下空间利用上还应该着重强化这部分的功能,做好从分散到集聚的转变。
2.桥下功能利用的复合化
高架桥下空间的利用不应追求单一的功能,而可以根据不同的周边环境,灵活的功能进行搭配。例如,商业空间、停车空间、公测的配合布置;商业配套与公交站点的配合布置。
3.确保空间利用的安全性和可达性
高架桥下空间本着安全可达的原则,应建立独立专用的出入口及通道,规范相关的安全指示标志。
4.以提高城市形象为原则
随着社会的发展,居民的审美需求日益提升,高架桥下空间的利用同样应考虑美观性与艺术性。设计上与城市风格相融合,与周边建筑相协调,把握区域的文化内涵,将其融合到空间的布局和设计中,凸显区域特色,树立城市的形象标杆。
5.提倡公众参与,保证公共空间的公益性
公众参与利于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强化社区必要服务功能建设,有利于增强居民归属感。公共空间的植入也同样可以阻止城市中一部分的非法活动,市民也便于对公共空间环境卫生进行监督、关心和维护,同样使得失落的空间重现活力。
6.完善相关管理规定
将高架桥下功能纳入规划,进行先行的系统规划,预留出足够的功能空间。并出台相关的管理规定。清理权属问题,并规范桥下空间的利用。统一监管。
高架桥是现代化城市的重要标志,广泛应用于高速公路和城市道路中的交通繁忙地段,承担着缓解平面交叉道口车辆堵塞和拥挤,提高车速和通过能力,保证交通畅通的重要十名。城市管理者在布局桥梁位置时,在充分考虑桥梁基本功能的基础上结合城市的交通道路管网特点,合理优化桥底空间。
参考文献:
[1] 戴显荣,饶传坤,肖卫星.城市高架桥下空间利用研究——以杭州市主城区为例[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09,36(6):723-729
[2] 薛彦波.高架桥下空间利用得限制与挑战[J].城市环境设计,2008(3):29-31
[3] 邓飞.城市高架桥主导下的开放空间设计初探[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8
[4] 李阎魁.高架路与城市空间景观建筑——上海城市高架路带来的思考[J].规划师,2001,17(6):48-52
作者简介:
林祉辛(1995.1.13),女,汉族,籍贯:辽宁锦州人,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17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设计学,景观。
(作者单位:大连工业大学)
通过分析、比较国内外桥下空间的历史、现状和发展方向可以看出,桥下空间的发展趋势为从“被遗忘”到逐步受到应有的重视,从形象不佳到美观宜人,从边缘化到成为充满生机的活动场地。未来,通过整体系统、因地制宜的规划设计手段,除了道路、停车场、城市管理等功能外,桥下空间将越来越多地作为公共服务及公共开放空间进行综合性、复合化的利用,达到减小桥梁对城市环境的破坏、节约城市空间资源、美化城市空间、丰富城市功能、提高城市活力形象、保护及恢复生态环境等目标。
关键词:桥下空间;微更新
一、何为“失落”空间
高架桥、立交桥、高架轨道交通线等交通基础设施,常常被认为时城市空间当中“最煞风景的存在”。它们的存在,往往會破坏局部空间景致、劣化空间品质;并且因其强烈的“分割”“阻挡”效应,而成为割裂城市空间、阻碍两侧居民交流互动的因素;它们遮蔽形成的灰暗的“桥下空间”,甚至被认为是“城市当中最不适宜人居的地方”。
罗杰·特兰西克在城市设计著作中提出:失落空间是令人不愉快,需要重新设计的反传统城市空间,对环境和使用者而言毫无益处;他们没有可以界定的边界,而且未以连贯方式去连接各个景观要素。
失落空间是缺乏景观打造和设计且利用率低下的城市空间。也可以理解为城市中因设计不合理,环境品质不高,无法满足城市功能和人群日常需求的城市空间。
1.桥下空间的失落不容忽视
高架桥作为缓解交通问题,提高出行效率的交通要道,在解决了平面路网的土地制约问题的同时,也成为了城市犯罪的高发地带和城市“脏、乱、差”的另一类代名词。目前国内对于桥下空间的规划及利用还没有统一的认知和管理,桥下空间资源缺乏合理的设计和利用成为了各城市的通病。如何合理的利用高架桥下的空间,完善城市公共空间功能,改善城市公共环境成为了新时代提升城市生活环境的重要课题之一。
案例一:东京——桥下商业街
日本对于空间的集约利用一直是全世界首屈一指的代表。东京新宿地区的“桥下商业街”绵延几公里,既很好地利用空间积聚商气,又解决商业店面不足的问题,同时也避免了卫生和安全“四角”的出现。
桥下商业街几乎囊括各种行业,又咖啡馆、服装店、玩具店等娱乐场所,比单纯的停车场功能性更强,更加人性化。值得一提的是桥下商业街的出现也减轻了立交桥对城市景观的破坏,成为了独特的城市风景线。如今新宿桥下商业街已经成为了新宿重要的购物场所和城市景观。
案例二:阿姆斯特丹——活动中心
阿姆斯特丹附近的A8高架桥公路建设于1970年代,修建目的在于完善跨河交通,但是高架公路的建设同时也破坏了城市肌理,割断了不同片区之间的紧密联系。
2000年以后,设计师对A8公路下方的空间提出了一系列改造利用措施,希望通过设计重新连接被割裂的城市片区,并使桥下空间焕发活力。他们希望把枯燥的停车场转变为混合使用的空间,把边缘空间“活动中心”‘把废弃地变成大众关注的焦点。
在广泛征集了社区居民的意见后,提出了具体的设计策略,包括:建设商业设施,包括、超市、花店等,建设一定量的停车设施,大同连接两侧的道路通廊并建立与河流的联系,提供一定的涂鸦空间,提供座椅等设施,提供体育设施,包括滑板场地、篮球场、足球场、戏水池等,提供休闲娱乐设施比如儿童活动场地、烧烤点灯,设置艺术景观小品,包括喷泉等,建设一个巴士站点。
案例三:多伦多——桥下公园
桥下公园位于多伦多市中心一段高速高架桥之下,曾经无人问津的荒废土地如今成为了活力十足的公共公园。不仅为周边市民的休闲娱乐和社会交往提供着空间,同时也打通了新旧社区与附近公园的联系。该项目是著名的多伦多West DonLands区域滨水空间复兴计划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以安全而充满生命力的公共空间联系起Corktown公园,河滨广场以及高架路两侧的社区。在城市的人口数量与密度急速增长,开放空间被逐步挤压得环境下,项目将为片区内的生活质量带来质的提升。
二、桥下空间利用的原则
1.循环交通优先,建立更完善的交通换乘
在对桥下空间功能植入的时候,不能违背高架桥建设初衷和秉承交通优先的原则。大多数的高架桥还承担着交通枢纽、公交换乘的作用。但国内交通换乘站点还没有到达“无缝化”,在桥下空间利用上还应该着重强化这部分的功能,做好从分散到集聚的转变。
2.桥下功能利用的复合化
高架桥下空间的利用不应追求单一的功能,而可以根据不同的周边环境,灵活的功能进行搭配。例如,商业空间、停车空间、公测的配合布置;商业配套与公交站点的配合布置。
3.确保空间利用的安全性和可达性
高架桥下空间本着安全可达的原则,应建立独立专用的出入口及通道,规范相关的安全指示标志。
4.以提高城市形象为原则
随着社会的发展,居民的审美需求日益提升,高架桥下空间的利用同样应考虑美观性与艺术性。设计上与城市风格相融合,与周边建筑相协调,把握区域的文化内涵,将其融合到空间的布局和设计中,凸显区域特色,树立城市的形象标杆。
5.提倡公众参与,保证公共空间的公益性
公众参与利于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强化社区必要服务功能建设,有利于增强居民归属感。公共空间的植入也同样可以阻止城市中一部分的非法活动,市民也便于对公共空间环境卫生进行监督、关心和维护,同样使得失落的空间重现活力。
6.完善相关管理规定
将高架桥下功能纳入规划,进行先行的系统规划,预留出足够的功能空间。并出台相关的管理规定。清理权属问题,并规范桥下空间的利用。统一监管。
高架桥是现代化城市的重要标志,广泛应用于高速公路和城市道路中的交通繁忙地段,承担着缓解平面交叉道口车辆堵塞和拥挤,提高车速和通过能力,保证交通畅通的重要十名。城市管理者在布局桥梁位置时,在充分考虑桥梁基本功能的基础上结合城市的交通道路管网特点,合理优化桥底空间。
参考文献:
[1] 戴显荣,饶传坤,肖卫星.城市高架桥下空间利用研究——以杭州市主城区为例[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09,36(6):723-729
[2] 薛彦波.高架桥下空间利用得限制与挑战[J].城市环境设计,2008(3):29-31
[3] 邓飞.城市高架桥主导下的开放空间设计初探[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8
[4] 李阎魁.高架路与城市空间景观建筑——上海城市高架路带来的思考[J].规划师,2001,17(6):48-52
作者简介:
林祉辛(1995.1.13),女,汉族,籍贯:辽宁锦州人,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17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设计学,景观。
(作者单位:大连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