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雅具话笔筒

来源 :读者欣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uloco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拉神供奉盒
乔林款竹根雕刻兰亭修禊图笔筒清 故宫博物院藏

  “瓶碗官窑亦恒见,笔筒一握见殊常。宣和书画曾经伴,南渡兵戈幸未亡。火气全消文气蔚,今人如挹古人芳。不安铜胆插花卉,拈笔吟当字字香。”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的一天,73岁高龄的乾隆皇帝心情甚好,看到书案上的一只官窑粉青笔筒,紫口铁足,釉面莹润,底足修胎规矩,施酱釉,颇有宋瓷的风采,不免发思古之幽情,御题上述七言诗一首,事后还将其錾刻在笔筒的底部。1989年,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举行的“宋官窑特展”上,受乾隆御诗影响,这只笔筒的年代被标注为“北宋”。事实上,这只笔筒是清雍正时期的物件。
  不知道乾隆爷是在开玩笑还是真的不懂,其实笔筒出现的年代是比较晚的,大约要到明嘉靖以后。万历朝文人屠隆所著的《考槃余事》中记载,笔筒“湘竹为之,以紫檀、乌木棱口镶坐为雅,余不入品”。同时期的文震亨在《长物志》中记载,笔筒以“湘竹、栟榈(棕榈)者佳,毛竹以古铜镶者为雅,紫檀、乌木、花梨亦间可用”。这是关于笔筒的早期记录,在此之前的嘉靖朝曾出现笔筒的雏形,不过其形制与现在的笔筒大相径庭,它们呈鼓形,鼓面上有三或四个圆形孔,顶多只能算作笔插,在文人眼里,这件器物实在不够雅观,所以才催生了笔筒的出现。
树椿型笔筒清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黑漆镶文竹人物纹方笔筒清 故宫博物院藏
竹制刻花笔筒
竹雕庭园人物图笔筒 清

文人皇室皆賞玩


  笔筒,顾名思义则知其形为筒状。目前所见最早的笔筒是明代中期由嘉定刻竹名家朱松邻所刻的“松鹤纹竹笔筒”。这只笔筒用形状奇特的老竹雕成一截布满鳞纹瘿节的老松巨干,老松延伸的枝杈松针茂盛,松间一对仙鹤引颈相对,寓意“松鹤延年”。而在松皮脱落的树干上,作者雕了五行阴文,说明雕制缘由,并落款“松邻朱鹤”。这只笔筒因材取势,构思巧妙,书法有晋唐风韵,实为难得的艺术瑰宝。
  这件艺术珍品反映了当时的风尚。当时正处明末,因政权不稳,文人厌恶政治,逃避现实,崇尚博雅清玩,讲究在赏玩高品位的器物中寻求古趣、雅趣和乐趣。于是,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的笔筒开始进入他们的视野。正如王士性在《广志绎》中所言:“如斋头清玩、几案床榻,近皆以紫檀、花梨为尚……亦皆商、周、秦、汉之式,海内僻远皆效之,此亦嘉、隆、万三朝为盛。至于寸竹片石,摩弄成物,动辄千文百缗。”流风所及,很多文人亲自下场操刀,工匠亦穷极工巧,把笔筒玩出了新高度。
  最先引领风尚的自然是文人笔筒。这一类笔筒讲究含蓄质朴之美,大多追求朴素的自然美和文人气质相结合,取材以竹、木为主,或素或花,因势而为,体现出清淡明朗、秀美野逸的风格。如清代中期的一只竹雕白菜圆笔筒,通体纤巧,以减地浮雕法在筒壁雕一棵侧倾的白菜,叶片翻卷,又用阴刻之法刻画了虫蛀痕迹及叶筋脉络等。物象虽简,但神完气足。
  文人笔筒的另外一个特点,是融诗、书、画与雕刻为一体,讲求意境和神韵。虽然他们也强调技艺,但不喧宾夺主,目的是将自己的理念、追求和审美情趣展现在笔筒上。竹、木制笔筒如是,瓷笔筒尤其是青花作品亦然,讲求水墨韵味和纹饰的艺术内涵。如明晚期的沉香木雕松竹梅图笔筒,外壁雕凹凸嶙峋的山岩,并以浮雕和镂雕技法刻老梅一枝、幽竹几茎、虬松数株。松干、梅枝苍劲有力,瘦竹则以巨石相扶。笔筒整体风格粗犷与细腻相结合,将“岁寒三友”寄寓的生命张力和精神内涵表达得恰如其分。
封锡爵作竹雕白菜笔筒清 故宫博物院藏
沉香木雕松竹梅图笔筒明 故宫博物院藏

  文人笔筒“炒热”之后,便流入宫廷,刺激了宫廷笔筒的诞生。由于审美趣味不同,宫廷笔筒呈现出迥异的格调。明晚期宫廷笔筒选材考究,常以通景的方式刻水仙、梅花、茶花等,雕工细腻工整。清代则因所有笔筒(除瓷制出自景德镇外)均由宫廷造办处负责,需由皇帝审阅图纸后才能动手,所以主要迎合皇帝的口味。一方面,清代宫廷笔筒工艺细腻无比,讲求尽善尽美,不仅材料多样,而且有时候一件笔筒上要使用多种工艺,如清代的紫檀嵌螺钿《羲之爱鹅图》笔筒,外壁以螺钿为主,还配以染牙、玳瑁、蜜蜡、黄杨木等,极尽精工之能。另一方面,清宫廷笔筒虽工艺繁缛,但格调并不媚俗,尤其是康雍乾三朝的作品,往往在笔筒上配以超凡脱俗的图案和诗文,平添几分清新高雅。如乾隆紫檀嵌石花卉笔筒,外壁用螺钿、彩石、染牙嵌出芍药、樱桃、湖石等图案,布局疏朗有致,所嵌图案极富自然生趣,经过紫檀木色衬托,愈显清新莹润。
紫檀嵌螺钿羲之爱鹅图笔筒清 故宫博物院藏
黄花梨嵌八宝花鸟纹笔筒 清

  就这样,文人气息浓重、文化底蕴深厚的文人笔筒和工艺考究、气派华美的宫廷笔筒形成了两大流派,材质涵盖竹、木、牙、漆、陶瓷、紫砂、水晶、端石、铜等,造型多为圆筒,也有梅花、葵花、云头、卷书、八方、六方、四方、不规则等各种形态器口,加上坊间的少量佳品,共同构成了器形丰富、材质多变、工艺多样的笔筒“大观园”。

竹木陶瓷俱可观


  笔筒的材质可以粗略地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不需要过火的竹、木、牙、漆等材质,一类是需要经过高温烧制的陶瓷、紫砂等材质。两类材质各因其特殊的质地,加上能工巧匠的悉心制作,成就了美轮美奂的笔筒精品。
  竹子因其结构特殊,可截取为筒、以隔为底,浑然天成,且材多易得,故早期的笔筒缘此而产生,也造就了竹雕笔筒的发达。竹雕笔筒大约可分为三类:一是直接用竹筒雕成,二是利用竹根进行雕刻,三是用竹材拼接而成。雕刻的手法又以浮雕为主,兼容毛雕、浅刻、深刻、留青、透雕技法,此外还有翻黄、镶嵌等工艺。其中翻黄工艺尤值一提。翻黄,又名贴黄、文竹、竹黄等,是将竹内壁黄色表层取下,翻转贴于木胎上。需经煮、晒、压平、胶合、磨平等工序,而后再雕刻纹样,因此工艺考究,品位较高。
  名貴木材则因雕刻技法与竹雕大同小异,所以存世数量不少。明代木笔筒做工大都朴素浑厚,刀法遒劲流畅;清代木笔筒精致洁润,刀法细腻,意境深幽,厚重则不及明代木笔筒。木笔筒材质品类丰富,有紫檀、黄花梨、乌木、鸡翅木、沉香、红木、楠木、黄杨木等多种。紫檀色泽沉穆,打磨之后有着绸缎般的光泽,分量极重而木性稳定,入刀不崩、走刀不阻,非其他木质所能比,因此雕刻上既有穿枝过梗的,也有细若游丝的,较为丰富。如明末清初的紫檀镂雕《松下老人图》笔筒,以深雕和镂雕技法表现高士自娱的悠闲场景。虽然颜色深沉,但是镂刻之后显得空灵而无压抑之感。
紫檀木镂雕会昌九老图笔筒明 故宫博物院藏
黄杨木雕董其昌书诗笔筒明 故宫博物院藏
吴之璠黄杨木雕东山报捷图笔筒清 故宫博物院藏

  黄花梨也是极为珍贵的硬木,色泽鲜明,不静不喧,木纹清晰华丽,以有“鬼脸”者为好。因此人们制笔筒多利用黄花梨木质纹理特点,讲究素作,少量带雕工的也是略施浅刻,或稍加镶嵌,或制成菱花口型。与黄花梨相反,黄杨木笔筒则鲜有素面和浅刻的作品。如清代竹刻家吴之璠用黄杨木雕《东山报捷图》笔筒,以高浮雕技法,述说东晋淝水之战的故事。以山崖屏障为界将画面一分为二,山壁右侧三位老人围桌对弈,谈笑自若,身后仕女相顾低语,一派宁静;山壁左侧则是两骑士高举信旗,争先恐后策马奔驰。一动一静形成鲜明对比,山涧石壁上题有乾隆御诗一首,赞叹雕刻者的神技。
  竹木之外,瓷笔筒出现虽然稍晚,但在清代大放异彩,存世量最为丰富。明代的瓷制笔筒仅有崇祯一朝的青花,以直筒为主,蓝中带灰而清亮,也有发色明丽的。纹饰题材以人物为主,兼有山水,绘工精细,上下边沿暗刻边饰。入清之后,瓷笔筒品类骤增,在器形上,康熙朝以筒形居多,少数为撇口束腰形,雍乾时期则出现了横截面为方形、扁方形等新形制。瓷笔筒在釉色上争奇斗艳,青花以康熙中期为高峰,亮丽而富有层次。康雍乾三朝彩瓷各有所长,粉彩柔和、五彩热烈、斗彩华贵、墨彩雅致、矾红彩描金富丽。颜色釉在这一时期被发挥得淋漓尽致,高温釉亮丽热烈,低温釉柔和文雅,两种颜色以上的复色釉大胆创新,仿木、仿石,纹理顺其自然,色彩变幻,构成了美轮美奂的笔筒世界。
  如康熙年间的釉里三色山水纹笔筒,外壁在青花、釉里红基础上创造性地增加了豆青色,同时把青花分成不同色阶,构成了五彩斑斓的画面,增强了表现力。洁白的釉面,飘逸潇洒的笔触,给人以朦胧的美感。雍正木纹釉墨彩山水图笔筒,器里及外壁上下沿施木纹釉,为雍乾时期独具特色的釉色之一,富有自然情趣;外壁中部用墨彩绘制山水图,仿似在白纸上作水墨画,意境清逸典雅,是雍正时期具有代表性风格的瓷质文具。
青花人物纹笔筒 明
掐丝珐琅书卷式笔筒清 故宫博物院藏
象牙雕松荫高士图笔筒清 故宫博物院藏
桃红釉笔筒 清
绿地剔红十八罗汉笔筒清 故宫博物院藏

  此外,纹理自然、古雅淳朴的紫砂笔筒从清代开始大量出现。如雍正宜兴窑紫砂描金堆绘山水人物纹大笔筒,如同纸上作画,利用大面积的留白表现水天一色的江面,具有雍正时期宫廷绘画清疏雅致的特色。紫砂笔筒工艺繁复,需要先在宜兴烧好素胎以后由清宫造办处二次加工,器身描金堆绘,口边和器底髹漆描金,做出讲究的边饰,富丽堂皇,这是清代宫廷紫砂特有的装饰手法。
  除这两大类之外,其余品类也大有可观之处。玉石自古受人宠爱自不必说;象牙也很受古人喜爱,因其软硬适中,雕刻手法与竹木相同,此外还有细若游丝的线刻做工,将阴刻细线填黑,美若版画;雕漆笔筒华美庄重,虽不易腐蚀却怕磕碰,因此不太常见;水晶笔筒因其强烈的新奇之感备受文人推崇和喜爱。端石、寿山石等主要为做砚、做印的材料,偶尔也做成笔筒。另外,还有葫芦、树根、铜、掐丝珐琅等材质,也都因各自的特色而受人青睐。
宜興窑紫砂描金堆绘携琴访友图大笔筒清 故宫博物院藏
青玉浮雕山水人物纹笔筒 清
竹雕“张希黄”款留青竹刻醉翁亭记诗意图笔筒 明

笔筒名家辈出


  高超的艺术需要高手名家去塑造,明清时期笔筒名家辈出,尤其以竹刻家最为知名,分为以“嘉定三朱”为代表的“嘉定派”、以濮仲谦为代表的“金陵派”和以张希黄为代表的“留青派”。
  “嘉定三朱”即朱松邻、朱小松、朱三松祖孙三人,因居于嘉定而得名。朱松邻,名鹤,字子鸣,号松邻,生活于明正德至万历年间,他擅长诗文书法、丹青篆刻,雕竹器只是偶尔为之,但是十分精巧,引得很多人请他来雕,于是他便以刀代笔,成为“嘉定派”竹雕的鼻祖。他为人孤介绝俗,为避乱隐居家中,但他的作品《西园雅集图》笔筒后来流入了皇宫,被乾隆称赞是“高技必应托高士,传形莫若善传神”。朱小松,名缨,字清父,号小松,他的雕刻技艺比朱松邻更加精妙,其人品行纯洁,不肯将作品卖给权贵,但由于十分好酒,作品被很多酒家索去。朱三松也是以号行世,本名稚征,是朱小松的小儿子。他喜画远山淡石、丛林枯木,尤其擅长画驴,具有隐逸文人简远恬淡的性格。他青出于蓝,时人评价“小松出而名掩松邻,三松出而名掩小松”,嘉庆皇帝后来评价他“传神只作萧疏笔,经久由来以朴存”。历经祖孙三代,嘉定派竹刻形成了以刀代笔、以书法刻竹的特点,讲究“深刻”与“透雕”,擅长使用深刻、浮雕、圆雕等手法,将书、画、诗、文、印诸种艺术融为一体,赋予竹子新的生命,作品书卷之气和金石品位共存,风雅绝俗。
  在“三朱”的影响下,嘉定派人才济济,并不断发展着竹刻的技艺。如被称为“三松后嘉定第一名手”的吴之璠(字鲁珍)创造了“薄地阳纹”的浅浮雕;封锡禄(字义侯)以善于圆雕竹根著名,而他的兄弟封锡爵(字晋侯)、封锡璋(字汉侯)也都以雕竹闻名,号称鼎足;周颢在诸人之后另出新意,作山水树石丛竹,用刀如用笔,不用稿本,自成丘壑。
  金陵派的创始人是濮仲谦,生于明万历十年(1582年)。他的竹刻讲求浅刻,只勾勒数刀,却见自然之趣,人们称他的作品直追汉代雄豪之风,与汉石刻一脉相通,赞其作品“大璞不斫、匠心奇创”。在他之后,居住在扬州的潘西凤被郑板桥赞为濮仲谦以后金陵派竹刻“第一人”,他以文人的雅逸审美,摒弃雕饰,用浅刻手法求浑然天成之妙,作品给人以高古绝俗之气。
  张希黄的“留青”,又称皮雕,是一种留竹之青筠的雕刻技法。他深受绘画技艺的浸染,以竹皮层的全留、多留、少留、微留或不留来体现竹筠深浅浓淡的变化,形成丰富的层次,获得水墨画的效果。他的作品多取山水楼阁,以远景见长。其中,山水技法效仿宋元笔墨,多作披麻皴与折带皴;亭台楼阁又似唐李昭道,工细精绝;书法似赵孟頫,遒丽苍健。他的作品将文人画意趣与界画的纤巧细腻完美结合,独成一家。
  除竹刻之外,吴之璠、周颢等人在木雕笔筒方面也有涉猎。其他品类的笔筒中,紫砂名家杨彭年在制作紫砂壶之余也兼做文房器具,杨季元则以制作文房用具为主,其他带款的名作亦有不少。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在蔚为大观的瓷制笔筒界,却没有工匠留下姓名。
  了解了背后的故事,当我们在盘玩传世的老笔筒时,除了确定它的经济价值之外,更应该去追寻其背后寄托的精神内涵与人文情怀,这或许才是收藏更大的意义。
吴之璠款竹雕对弈图笔筒
清 故宫博物院藏
三松款透雕赤壁夜游图竹笔筒
明 上海博物馆藏
其他文献
丁零零、丁零零……  “下课了,死党。”一下课,林娇娇就跑到我面前,张嘴说道:“张大小姐,上节课的东西我没听懂!阳光的前面填什么啊?”我上节课听得也半生不熟的,就稀里糊涂地说:“‘晴朗地’吧。”  “不对,‘晴朗地’阳光听着有点儿别扭。应该是‘火辣地’阳光!”  “‘火辣地’阳光明显不对嘛!”  “那你說呢?”  ……  我们两个就这样七嘴八舌地吵了起来。  这时,救星——学霸金笛兴致勃勃地跑了过
小刺猬阿泰感到很孤独,因为小朋友们都不愿意和它一起玩。  小兔子说:“虽然你心地善良、举止优雅,但你浑身都是刺儿,大家怕被你刺到!把你的刺收起来,小朋友就會来找你玩了。”阿泰听了小兔子的话,把刺收起来,果然得到了很多很多的朋友。
2015年11月至12月苏州博物馆举办了《十洲高会—吴门画派之仇英特展》。策展人别出心裁,将展馆的二楼书画厅北厅以明代大收藏家项元汴(1525-1590年)的书斋“天籁阁”命名。馆方介绍说,“仇英在此斋客居的时间最久,是他临摹前辈名家的绝佳所在,此次展出的《临宋人画》等佳作均出自此书斋”。确实,根据清代吴升所撰《大观录》,画家仇英晚年曾经客居项家很长一段时间。不过,根据徐邦达先生的考证,仇英于15
摘要:旨在提出1种新的具有高灵敏度、特异性抗黄芪甲苷(AST)单克隆抗体的纯化方法,从而为制备具有类似活性基团的其他天然化合物的亲和层析树脂方法提供参考。用AST与环氧活化琼脂糖6B(EAS6B)偶联制备的免疫亲和柱从小鼠腹水中纯化抗AST的高敏单克隆抗体(mAbs),与用G-葡聚糖凝胶从小鼠腹水中纯化的抗AST单克隆抗体进行比较,通过间接ELISA(酶联免疫吸附测定)和间接竞争ELISA比较2种
江南可采莲  20世纪50年代,四川成都扬子山汉墓曾出土一件绘有莲池图景的汉代画像砖《弋射收获图》,此后,新都、德阳、彭州等地又陆续发现了数方绘有莲池图景的画像砖。这些造型古拙、线条质朴的文物,将目前所知以莲入画的年代上溯至汉代。  《弋射收获图》整个画面分成上下两部分,分别描绘了“莲池弋射”与“稻田收获”两个劳作场景。位于上方的“弋射图”中,右侧是一个水面开阔的莲池,莲花盛开,莲蓬挺立,莲叶浮于
高古莲曲  翻开中国艺术史,我们会发现,以莲点缀器物,或以莲为器形、以莲纹为装饰,发端于先秦,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不同的时代有着迥异的审美情趣,需要不同的装饰风格与时代精神相适应。春秋战国时期,莲纹多是作为器物主纹,庄重而瑰丽;魏晋时期,器物上的莲花形象流畅潇洒、清瘦飘逸;隋唐时期,瓷器和金银器上的莲花形态丰腴、线条饱满;宋代的莲花形象则素淡清雅;明清时期,器物上的莲纹繁缛精巧、美艳夺目。  早在
圣诞节前夕的平安夜,一个温馨的家庭里,丈夫韩尔茂刚刚升职为银行经理,妻子娜拉甜美可爱,圣诞树、苹果、圣诞帽……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玩偶之家》的舞台上一派喜庆而温馨的氛围。然而,音乐、舞美、灯光都在提醒观众危险的存在。那些树,枝節横生,头戴大楼模型的银行职员柯洛泰,正在动摇着这个看似和谐的家庭的根基。  或许这个家根本没有根基。一封信让自负、讲究体面的韩尔茂得知妻子娜拉多年前为自己治病疗养借下大笔钱款
一到十冬腊月,北平大街小巷就平添了一种市声,吆喝“画儿、买画儿了”。  在早年,无论贫富,家家都要买几张年画给小孩,有钱的人家,都贴在更房、门房、下房或是护窗板上,乡间人家就把年画贴在卧房炕头上,借以点缀年景,又可以哄哄孩子。    沿街叫卖年画,在清末民初的平津两地都极盛行。虽然全国各省都有这种木刻年画,可是风格俗雅,各有不同。华北地区最著名的年画产地,有天津西边的杨柳青、深州附近的武强县和山东
常玉的艺术,始于花卉而终于裸女,表面看来是受到20世纪巴黎艺坛的熏陶,其内在的精神气质却是东方文人素养的延伸。他身处中西文化碰撞最为激烈的时代,长期立足西方文化的核心,而始终亲近东方文化;流淌着传统血脉,也时刻体验时代新貌。如此东西古今,因缘融通。  1965年12月17日,常玉迎来他人生最后一次个展。他的挚交勒维夫妇,在家族位于巴黎蒙帕拿斯绿磨坊街的别墅隆重地为常玉举办展览。展览开幕当晚,中外好
在楚先民的精神生活中,无论是天神地祇还是人鬼,都是那么有血有肉、奇谲瑰丽,富有艺术魅力,这无疑为后来楚人文学创作奠定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基础。而音乐艺术也是这种艺术风格的产物。  《芈月传》片头的第一个镜头,就是芈月吹奏排箫的画面。在剧情中,小芈月被打发至王陵守陵时,在风冷夜寒的荒野之中,姑姑教会了她吹奏排箫。在之后的其他场景里,也多次出现芈月用排箫吹奏楚国情歌的场景。音色深沉的排箫,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