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博物藏品是博物馆收藏的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反映自然界发展变化规律和人类科学文化进程的历史见证物。博物藏品是博物馆存在的前提,是博物馆开展一切业务活动的基础,藏品的数量、质量以及特色直接影响博物馆的级别和竞争力。博物馆的藏品来源于征集,所以藏品征集是博物馆一切工作的基础,关系到博物事业的发展和未来。结合本人工作经验,试就民族博物馆藏品征集方面的问题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民族博物馆藏品征集存在的问题
(一)藏品征集无计划,征集部门不健全,征集经费难保障。藏品征集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需要制定科学的征集计划,建立专业的征集部门,设立专项征集经费作保障,但是目前能达到这三个基本征集条件的民族博物馆很少。没有固定的专项经费,无法制定征集规划和年度征集计划,征集工作常常带有盲目性;没有专门的征集部门,遇到征集任务临时从博物馆各部门抽调人员组建征集队伍,临时组建人员对本馆馆藏不清楚,容易出现物品重复征集的情况。
(二)部分领导对征集工作不重视,征集观念落后。很多博物馆比较重视藏品外展,忽视自身馆藏的建设,比较重视博物馆的陈列设计和讲解员培训,忽视藏品的深度挖掘和征集人员的培养培训,用于藏品征集人员培养的资金微乎其微。资金不足、缺少健全的藏品征集制度等等,都是民族博物馆藏品征集工作的瓶颈。个别领导藏品征集观念落后,征集时往往画地为牢,认为民族博物馆就只能收民族博物藏品,以贵州民族博物馆为例,就只收集贵州地域内的民族博物,汉族的东西不能征集,生活在贵州地域以外的少数民族的东西也不要。这种观念导致藏品征集工作贻失了许多良机,造成了诸多遗憾。
(三)无固定的征集队伍,征集人员专业化水平较低。由于不是专业的征集人员,所以在文物的鉴选,文物价值的评估等方面都存在不足。征集人员在藏品征集时往往只注重有形文物的征集,对各民族的婚丧嫁娶、节庆歌舞、传统习俗等无形文物征集较少。并且征集时往往以取得实物为目的,忽视了原始资料的记录,如征集一套民族服饰时往往忘记将收藏人如何穿戴,穿戴时是否配有其他饰品,服饰上的挑花、刺绣等图案有何意义等相关资料记录下来,从而影响了文物的入馆、定级、档案资料的建立、展出等后期工作。
二、民族博物馆藏品征集的几点建议
(一)健全藏品征集制度
“健全的藏品征集制度,既是藏品征集工作科学有序开展的依据和准则,也是藏品得到完善保护和利用的保证”,所以博物馆必须建立健全藏品征集制度。笔者认为藏品征集制度应在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结合本馆的专业性质、社会功能建立,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加以调整、充实和完善。征集制度应包括征集工作纪律、征集程序、征集标准、征集入藏细则等。
(二)转变藏品征集观念
民族博物馆在藏品的征集上应转变观念,不能把眼光仅仅局限在某个地区或某几个少数民族上。以贵州为例,贵州的苗族人口虽有430万人,仅占全国苗族人口的48.1%,贵州民族博物馆在苗族藏品的征集上就不应该只局限于贵州苗族,而应该放眼全国,把各个地方苗族所传承下来的优秀的有形文物和无形文物收藏保护。汉族人口最多,分布地域最广,不同地域的汉族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贵州安顺的屯堡文化就是其中之一,独特的服饰、神秘的地戏、精美的建筑都是难得一见的奇观,作为地方民族博物馆,就应该把这些优秀的文化遗存收藏保护、宣传介绍,使人们更全面的认识贵州、了解贵州。
(三)拓宽藏品征集渠道
1.沉入基层开展文物调查。许多民族村寨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几乎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人们过着原生态的生活,保留了本民族本地域独特的民族习俗和生活方式,为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民族博物馆可派工作人员前往这些地区,开展田野调查,广泛深入地收集民族博物信息,为制定藏品收集计划,开展征集工作奠定基础。
2.鼓励民间捐赠。开展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社团、文物收藏者捐赠活动,对捐赠者颁发收藏证书,并根据所赠文物的价值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对具有重要意义或重大影响力的捐赠,要举办专门的捐赠仪式,邀请新闻媒体进行报道,扩大社会影响力。2009年贵州省龙里县人民政府向贵州民族博物馆捐赠60米农民画,举办了专题新闻发布会,并对博物知识进行了宣传,使得更多的文物收藏者明白对文物最好的保护就是把它交给博物馆,提高社会各界对文物捐赠的认识和关注。
3.深入文物商品市场进行购买。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基础上越来越追求精神享受,文物爱好者和收藏者也越来越多,文物商店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文物市场异常火爆,文物商对文物具有一定的鉴赏能力,而且走南串北比较熟悉文物的信息,日积月累,收藏了不少有价值的民族文物。民族藏品征集者应充分利用好文物市场这一重要的藏品征集渠道。
4.建立资源共享平台。每一个博物馆不可能将所有的民族文物精品收入其中,收藏时都应有所侧重,各具特色。组建全省乃至全国的博物藏品数据库,将每个博物馆的藏品信息录入其中,以便各民族博物馆之间互通有无,展览时互相调拨。同时,民族博物馆与私人收藏者之间可以通过借用、交换等方式达到藏品征集的目的。
(四)培养征集人才,建立高素质的藏品征集队伍
人才是事业发展的关键,民族博物藏品的征集也不例外。民族藏品征集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它不仅需要征集人员具有一定的民族知识、历史知识,还需要征集人员具有了解文物信息、发现新文物的本领。民族博物藏品的征集同时也是相当辛苦的一项工作,需要征集人员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很多时候要到偏远的少数民族村寨进行征集,这些村寨不通公路,山路崎岖,征集到的藏品只能靠肩挑背扛的方式带出村寨。所以培养一批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熟悉本馆收藏情况、乐于吃苦甘于奉献的征集队伍,是征集工作必不可少的前提。
(五)增加资金投入,保障藏品征集经费
征集经费不足几乎是所有博物馆藏品征集工作共同面临的困难,要想保证藏品征集工作的顺利开展,必须具有足够的征集经费。博物馆应积极主动地向政府主管部门反映藏品征集工作的重要性和由于经费不足导致征集工作难以开展的窘况,争取主管部门的支持。博物馆对征集经费要专款专用,并根据资金情况编制切实可行的年度征集计划,明确征集方向、手法,统筹安排人力物力,确保把每一分钱都用在民族博物的征集上。
一、民族博物馆藏品征集存在的问题
(一)藏品征集无计划,征集部门不健全,征集经费难保障。藏品征集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需要制定科学的征集计划,建立专业的征集部门,设立专项征集经费作保障,但是目前能达到这三个基本征集条件的民族博物馆很少。没有固定的专项经费,无法制定征集规划和年度征集计划,征集工作常常带有盲目性;没有专门的征集部门,遇到征集任务临时从博物馆各部门抽调人员组建征集队伍,临时组建人员对本馆馆藏不清楚,容易出现物品重复征集的情况。
(二)部分领导对征集工作不重视,征集观念落后。很多博物馆比较重视藏品外展,忽视自身馆藏的建设,比较重视博物馆的陈列设计和讲解员培训,忽视藏品的深度挖掘和征集人员的培养培训,用于藏品征集人员培养的资金微乎其微。资金不足、缺少健全的藏品征集制度等等,都是民族博物馆藏品征集工作的瓶颈。个别领导藏品征集观念落后,征集时往往画地为牢,认为民族博物馆就只能收民族博物藏品,以贵州民族博物馆为例,就只收集贵州地域内的民族博物,汉族的东西不能征集,生活在贵州地域以外的少数民族的东西也不要。这种观念导致藏品征集工作贻失了许多良机,造成了诸多遗憾。
(三)无固定的征集队伍,征集人员专业化水平较低。由于不是专业的征集人员,所以在文物的鉴选,文物价值的评估等方面都存在不足。征集人员在藏品征集时往往只注重有形文物的征集,对各民族的婚丧嫁娶、节庆歌舞、传统习俗等无形文物征集较少。并且征集时往往以取得实物为目的,忽视了原始资料的记录,如征集一套民族服饰时往往忘记将收藏人如何穿戴,穿戴时是否配有其他饰品,服饰上的挑花、刺绣等图案有何意义等相关资料记录下来,从而影响了文物的入馆、定级、档案资料的建立、展出等后期工作。
二、民族博物馆藏品征集的几点建议
(一)健全藏品征集制度
“健全的藏品征集制度,既是藏品征集工作科学有序开展的依据和准则,也是藏品得到完善保护和利用的保证”,所以博物馆必须建立健全藏品征集制度。笔者认为藏品征集制度应在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结合本馆的专业性质、社会功能建立,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加以调整、充实和完善。征集制度应包括征集工作纪律、征集程序、征集标准、征集入藏细则等。
(二)转变藏品征集观念
民族博物馆在藏品的征集上应转变观念,不能把眼光仅仅局限在某个地区或某几个少数民族上。以贵州为例,贵州的苗族人口虽有430万人,仅占全国苗族人口的48.1%,贵州民族博物馆在苗族藏品的征集上就不应该只局限于贵州苗族,而应该放眼全国,把各个地方苗族所传承下来的优秀的有形文物和无形文物收藏保护。汉族人口最多,分布地域最广,不同地域的汉族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贵州安顺的屯堡文化就是其中之一,独特的服饰、神秘的地戏、精美的建筑都是难得一见的奇观,作为地方民族博物馆,就应该把这些优秀的文化遗存收藏保护、宣传介绍,使人们更全面的认识贵州、了解贵州。
(三)拓宽藏品征集渠道
1.沉入基层开展文物调查。许多民族村寨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几乎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人们过着原生态的生活,保留了本民族本地域独特的民族习俗和生活方式,为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民族博物馆可派工作人员前往这些地区,开展田野调查,广泛深入地收集民族博物信息,为制定藏品收集计划,开展征集工作奠定基础。
2.鼓励民间捐赠。开展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社团、文物收藏者捐赠活动,对捐赠者颁发收藏证书,并根据所赠文物的价值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对具有重要意义或重大影响力的捐赠,要举办专门的捐赠仪式,邀请新闻媒体进行报道,扩大社会影响力。2009年贵州省龙里县人民政府向贵州民族博物馆捐赠60米农民画,举办了专题新闻发布会,并对博物知识进行了宣传,使得更多的文物收藏者明白对文物最好的保护就是把它交给博物馆,提高社会各界对文物捐赠的认识和关注。
3.深入文物商品市场进行购买。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基础上越来越追求精神享受,文物爱好者和收藏者也越来越多,文物商店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文物市场异常火爆,文物商对文物具有一定的鉴赏能力,而且走南串北比较熟悉文物的信息,日积月累,收藏了不少有价值的民族文物。民族藏品征集者应充分利用好文物市场这一重要的藏品征集渠道。
4.建立资源共享平台。每一个博物馆不可能将所有的民族文物精品收入其中,收藏时都应有所侧重,各具特色。组建全省乃至全国的博物藏品数据库,将每个博物馆的藏品信息录入其中,以便各民族博物馆之间互通有无,展览时互相调拨。同时,民族博物馆与私人收藏者之间可以通过借用、交换等方式达到藏品征集的目的。
(四)培养征集人才,建立高素质的藏品征集队伍
人才是事业发展的关键,民族博物藏品的征集也不例外。民族藏品征集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它不仅需要征集人员具有一定的民族知识、历史知识,还需要征集人员具有了解文物信息、发现新文物的本领。民族博物藏品的征集同时也是相当辛苦的一项工作,需要征集人员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很多时候要到偏远的少数民族村寨进行征集,这些村寨不通公路,山路崎岖,征集到的藏品只能靠肩挑背扛的方式带出村寨。所以培养一批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熟悉本馆收藏情况、乐于吃苦甘于奉献的征集队伍,是征集工作必不可少的前提。
(五)增加资金投入,保障藏品征集经费
征集经费不足几乎是所有博物馆藏品征集工作共同面临的困难,要想保证藏品征集工作的顺利开展,必须具有足够的征集经费。博物馆应积极主动地向政府主管部门反映藏品征集工作的重要性和由于经费不足导致征集工作难以开展的窘况,争取主管部门的支持。博物馆对征集经费要专款专用,并根据资金情况编制切实可行的年度征集计划,明确征集方向、手法,统筹安排人力物力,确保把每一分钱都用在民族博物的征集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