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调查和了解RRD的易患因素,及对RRD发生的影响。方法:以就诊的新发孔源性视网膜脱离150位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年龄、近视等作为重要因素进行调查。选用150位志愿者,无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病史,年龄、性别、居住地与病例相匹配者作为对照(年龄与病例相差±1岁以内)。对各因素的比值比(OR值)和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PARP)进行分析。
【关键词】:RRD;年龄;近视
【中图分类号】R774.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06-069-2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以我院孔源性视网膜脱离门诊就诊新发病例150例为研究对象。30%来自于本市内,70%系外市的流动人口。农民及普通工人较多,经济在全国属于中下水平。
1.2方法
1.2.1組织工作:
RRD患者的检查由本院眼科医生协助完成,本文作者自始至终掌握全面工作。
1.2.2资料收集:
研究资料包括:RRD患者资料和对照组资料。
1.2.2.1RRD患者:
确定本研究样本含量为150。自制RRD患者情况调查表,包括患者各级亲属人数、性别、年龄以及视力等。RRD患者来源:本院眼科门诊就诊的150位新发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当有多个对象可选择时,取近期就诊的孔源性RD患者。如果患者自诉家属中也有明确的RRD患者,则尽量安排其家属到门诊检查。
1.2.2.2对照组:
随机选用150位志愿者,无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病史,年龄、性别、居住地与病例相匹配者作为对照(年龄与病例相差±1岁以内)。除RRD情况外,与RRD病例调查表基本一致。从前来眼科门诊的非RRD患者中选择和建立对照组,每发现一个RRD患者,即从当天就诊者或资料中根据年龄、性别和居住地相近的配对条件,采用1:1配对选择对照者。以上RRD患者和对照组资料均由调查医师面对面询问、检查,当场记录。
2结果
2.1RRD患者及对照组年龄及性别
150人RRD患者中男72人,女78人,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D组发病年龄见表1。对照组与之相似。
2.2与近视相关RRD的情况
与近视相关RRD患者共105例,其屈光状态与视网膜圆孔和马蹄孔关系见表2(除外黄斑孔3例和巨大裂孔2例,锯齿缘离断1例),随着近视程度加深圆孔发生率增加。
表2 近视相关的RRD患者的屈光状态与视网膜裂孔形态关系(眼)
裂孔形态 0-3 -3-6 -6-9 -9以上 x2* P值
圆孔 4 14 28 27 17.46 <0.01
马蹄孔 8 10 5 3
*趋势卡方检验
3讨论
3.1RRD与性别关系
女性人群中RRD发病似乎略多于男性,但差异无显著性。这与日本的研究结果相似,在美国、新加坡、新西兰等地区的研究中,男性人群中RRD的发病率均显著高于女性,他们考虑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男性人群外伤多。将性别和年龄因素相结合后发现,本研究中40岁以下者中男性发病率相对较高,而在40岁以上人群中女性发病率较高,这也可能是由于年轻男性更容易在工作中受伤导致。
3.2RRD与年龄关系
在60岁以下人群,随着年龄的增加,RRD发病率有明显的增加趋势,又以40~59岁人群中为最高。到了60岁以后,发病率略下降,但仍高于40岁以下人群。目前已知玻璃体后脱离(Posterior Vitreous Detachment,PVD)也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发病率增加,平均的发病年龄为60±9岁,在PVD的发生过程中,特别是急性PVD时,玻璃体视网膜牵引导致视网膜撕裂和继之发生的视网膜脱离可能性增加。这种PVD和年龄的关系可能就是RRD随着年龄增加,而在60岁附近年龄段最高的原因。
3.3RRD与近视的关系
几乎所有的其它RRD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中,都发现近视人群中RRD发病率明显增加。近视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危险因素。本研究中与正视和远视比较,近视发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危险性为5倍;高度近视在所有RRD患者中占55.33%,已有的报道RRD中高度近视比例高达80%。与对照组相比:RRD患者中高度近视的比例明显高(x2=7.82,P<0.01),在不同屈光度的组别里高度近视眼组发生RRD的风险最大。本研究中与近视有关的RRD患眼中,视网膜圆孔发生率随近视加深视网膜增加(x2=16.54,P<0.01),且以发生在格子样变性区的圆孔为多见。本研究表明,近视的人群归因危险度高达62%。高度近视眼人群是RRD的易发人群,因此,控制近视尤其高度近视的发生和发展,对降低人群中视网膜脱离的发生将起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吴良成,周行涛,褚仁远等.超高度近视眼的度数与眼轴相关系数研究[J].中国实用眼杂志,2000,(18):491-92.
[2] 罗毅,李敏,赵昕等.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对侧眼无症状视网膜裂孔的预防性治疗[J].国际眼科杂志,2008,8(1):164-166.
[3] 曾新生,曾军.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治疗进展[J].国际眼科2007,7(3):
763-765.
【关键词】:RRD;年龄;近视
【中图分类号】R774.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06-069-2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以我院孔源性视网膜脱离门诊就诊新发病例150例为研究对象。30%来自于本市内,70%系外市的流动人口。农民及普通工人较多,经济在全国属于中下水平。
1.2方法
1.2.1組织工作:
RRD患者的检查由本院眼科医生协助完成,本文作者自始至终掌握全面工作。
1.2.2资料收集:
研究资料包括:RRD患者资料和对照组资料。
1.2.2.1RRD患者:
确定本研究样本含量为150。自制RRD患者情况调查表,包括患者各级亲属人数、性别、年龄以及视力等。RRD患者来源:本院眼科门诊就诊的150位新发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当有多个对象可选择时,取近期就诊的孔源性RD患者。如果患者自诉家属中也有明确的RRD患者,则尽量安排其家属到门诊检查。
1.2.2.2对照组:
随机选用150位志愿者,无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病史,年龄、性别、居住地与病例相匹配者作为对照(年龄与病例相差±1岁以内)。除RRD情况外,与RRD病例调查表基本一致。从前来眼科门诊的非RRD患者中选择和建立对照组,每发现一个RRD患者,即从当天就诊者或资料中根据年龄、性别和居住地相近的配对条件,采用1:1配对选择对照者。以上RRD患者和对照组资料均由调查医师面对面询问、检查,当场记录。
2结果
2.1RRD患者及对照组年龄及性别
150人RRD患者中男72人,女78人,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D组发病年龄见表1。对照组与之相似。
2.2与近视相关RRD的情况
与近视相关RRD患者共105例,其屈光状态与视网膜圆孔和马蹄孔关系见表2(除外黄斑孔3例和巨大裂孔2例,锯齿缘离断1例),随着近视程度加深圆孔发生率增加。
表2 近视相关的RRD患者的屈光状态与视网膜裂孔形态关系(眼)
裂孔形态 0-3 -3-6 -6-9 -9以上 x2* P值
圆孔 4 14 28 27 17.46 <0.01
马蹄孔 8 10 5 3
*趋势卡方检验
3讨论
3.1RRD与性别关系
女性人群中RRD发病似乎略多于男性,但差异无显著性。这与日本的研究结果相似,在美国、新加坡、新西兰等地区的研究中,男性人群中RRD的发病率均显著高于女性,他们考虑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男性人群外伤多。将性别和年龄因素相结合后发现,本研究中40岁以下者中男性发病率相对较高,而在40岁以上人群中女性发病率较高,这也可能是由于年轻男性更容易在工作中受伤导致。
3.2RRD与年龄关系
在60岁以下人群,随着年龄的增加,RRD发病率有明显的增加趋势,又以40~59岁人群中为最高。到了60岁以后,发病率略下降,但仍高于40岁以下人群。目前已知玻璃体后脱离(Posterior Vitreous Detachment,PVD)也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发病率增加,平均的发病年龄为60±9岁,在PVD的发生过程中,特别是急性PVD时,玻璃体视网膜牵引导致视网膜撕裂和继之发生的视网膜脱离可能性增加。这种PVD和年龄的关系可能就是RRD随着年龄增加,而在60岁附近年龄段最高的原因。
3.3RRD与近视的关系
几乎所有的其它RRD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中,都发现近视人群中RRD发病率明显增加。近视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危险因素。本研究中与正视和远视比较,近视发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危险性为5倍;高度近视在所有RRD患者中占55.33%,已有的报道RRD中高度近视比例高达80%。与对照组相比:RRD患者中高度近视的比例明显高(x2=7.82,P<0.01),在不同屈光度的组别里高度近视眼组发生RRD的风险最大。本研究中与近视有关的RRD患眼中,视网膜圆孔发生率随近视加深视网膜增加(x2=16.54,P<0.01),且以发生在格子样变性区的圆孔为多见。本研究表明,近视的人群归因危险度高达62%。高度近视眼人群是RRD的易发人群,因此,控制近视尤其高度近视的发生和发展,对降低人群中视网膜脱离的发生将起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吴良成,周行涛,褚仁远等.超高度近视眼的度数与眼轴相关系数研究[J].中国实用眼杂志,2000,(18):491-92.
[2] 罗毅,李敏,赵昕等.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对侧眼无症状视网膜裂孔的预防性治疗[J].国际眼科杂志,2008,8(1):164-166.
[3] 曾新生,曾军.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治疗进展[J].国际眼科2007,7(3):
763-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