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大千世界的认知,见仁见智比比皆是,恰巧有与我们心心相印的,不妨借他山之石表情达意。那些成功者的经验之言是明灯,可以驱散我们奋斗路途中的浓雾;那些至高者的人生心得是利器,能够帮助我们斫去前行路上的荆棘。这些金玉良言正是我们作文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何恰当地加以运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引證名人名言素材需要避免以下几个雷区:
①目贴金镶玉,把名人名言的使用当作目的而非手段,以为只要有名言就行,也不管是否合适与妥当,这种生搬硬套的做法通常会弄巧成拙。
②崇尚生僻晦涩,搜罗一些“陌生”名人的生僻词句,但是又不加解释,让读者云里雾里不明就里,影响了行文的流畅性,适得其反。
③稽张冠李戴,名言与出处不相符还言之凿凿,“掷地有声”,文章格调尽失,令人啼笑皆非。
这些雷区一旦踩中,作文的表现力会大打折扣,更甚者一子落错,满盘皆输。下面就介绍几种引证名人名言素材的运用技法,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熟悉的名人,“陌生”的言语 要学会让家喻户晓的名人出现在我们的文章里,亲切自然。但又不能选用他们太常见的名言,落入俗套。所以平时应多积累这些熟悉名人的“陌生”言语。当然,这里所说的“陌生”是相对而言,是指在我们习作里较少出现的句子,不一定是生僻的语句。看下面的文段:
鲁迅先生说过:“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改造人的精神世界,首推文艺;塑造良好的公共精神生活,离不开文艺佳作。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吮吸着社会变革带来的丰富养分,葆有匠心、静水深流,我们才能不断筑就文艺创新的高峰,为当代中国书写别具一格的史诗。
挪威剧作家约翰·易卜生说:“不因幸运而固步自封,不因厄运而一蹶不振。”
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说:“要在这个世界上获得成功,就必须坚持到底;剑至死都不能离手。”
中国当代国学大师南怀瑾说:“人生有三个基本错误不能犯,一是德薄而位尊,二是智小而谋大,三是力小而任重。”
游学机构代表、世纪明德董事长王学辉说:“花草藏于温室不堪风雨,少年囿于围墙难当大任。”
这些名人常见,这些名言却不常有,能够合理引用则光彩照人。所以,积累名言视野要广阔,内容要丰富。同时注意素材的时代性,与时俱进,才能百事皆通。
恰如其分地运用 避免在引证名人名言素材时出现“文不对题”的尴尬局面,平时在积累时一定要将素材分类。每一个类别都用一、两个关键词进行概括,这样,在使用时就不容易出现差错。看下面有关“诚信”的名言:
民无信不立。(孔子)
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
惟诚可以破天下之伪,惟实可以破天下之虚。(薛瑄)内不欺已,外不欺人。(弘一大师)
诚实比一切智谋更好,而且它是智谋的基本条件。(康德)
有关“理想”的名言:
燕雀戏藩柴,安识鸿鹄游。(曹植)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做鬼雄。(陆游)
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苏格拉底)
春天不播种,夏天就不生长,秋天就不能收割,冬天就不能品尝。(海涅)
要想在考场上将名人名言素材运用得得心应手,只有整理归纳,做足功夫,方能信手拈来。
解析引文,整合信息 使所引证的名人名言素材能够有机地融进我们的作文之中,就要切实地让其落地生根,不能仅仅只是贴标签、盖帽子,流于形式,浮于表面。我们需要在所引证的名言之后适时地扣住文章主题加以解析,欲望句子警人,先求理之服众。例如文章《心灵的选择》中的引文:
孔子说 “君子不器”。一个真正的君子从来不是以他的职业素质谋求一个社会职位为目的的,却一定是以修身为起点的,他要从内心的完善做起。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但是在匆匆忙忙周而复始的工作节奏中,还有多少时间、多少空间能让你去关注自己的内心呢?我们所看到的往往只是一个社会的角色,被遮蔽的恰恰是我们心灵的声音。
如果只看“君子不器”这句话,与文题“心灵的选择”关系不大,不加解释则容易给读者误解。当作者解析了引证这句话的用意时,一切就豁然开朗。
又如文章《绝知此事要躬行》中的引文:
沈从文曾说:“凡事都有偶然的凑巧,结局却又如宿命般的必然。”偶然并非是偶然,其间有千百次实践的重量。那或许是李时珍跋山涉水尝百草时流下的血泪,抑或是爱迪生在寻找灯丝材料时经历的一千次失败的灰心丧气,实践成必然。
作者要说明是实践的必然成就了成功的偶然,于是引用了沈从文的一句话,恰到好处。正是引文之后的解析让引文本身绽放出了光彩。可见,对引文的恰如其分的解析往往才是引证的重点,既丰富了文章内容,也呈现了思想魅力。
间接引用,提炼精髓 引用是常见的形式,它具有真实可信、语言凝练等特点,确实能够使我们的文章增色不少。但是不要忽视间接引用的作用,善加利用,效果更佳。如文章《看与看见》中的引文:
张爱玲的眼中,生命是一袭华丽的旗袍,她看见旗袍上面爬满了虱子。旁人只看这旗袍的光鲜,却看不见他们所承受的压力与艰辛。生命的广阔不经历磨难怎能看到?他们只是在,为梦想向前奔跑。每一个追梦的少年,都会散发着梦想的光辉,可惜,许多人未曾看见。
张爱玲是一个兰心蕙质、感觉敏锐、心思细腻的人,她认识到生命的美丽,故而她把生命比作了华美的袍,但同时又由于她敏锐的感觉,使得她是一个孤独的人,不长于交际,也使她认识到了世界的丑恶和生活的艰辛,而这些却又是生命中必不可少的事物。作者没有直接引用原话,而是间接地说出这句话,并适时予以解析,直接触碰到这句话的精髓,使文章显得有深度,耐人寻味。
引證名人名言素材需要避免以下几个雷区:
①目贴金镶玉,把名人名言的使用当作目的而非手段,以为只要有名言就行,也不管是否合适与妥当,这种生搬硬套的做法通常会弄巧成拙。
②崇尚生僻晦涩,搜罗一些“陌生”名人的生僻词句,但是又不加解释,让读者云里雾里不明就里,影响了行文的流畅性,适得其反。
③稽张冠李戴,名言与出处不相符还言之凿凿,“掷地有声”,文章格调尽失,令人啼笑皆非。
这些雷区一旦踩中,作文的表现力会大打折扣,更甚者一子落错,满盘皆输。下面就介绍几种引证名人名言素材的运用技法,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熟悉的名人,“陌生”的言语 要学会让家喻户晓的名人出现在我们的文章里,亲切自然。但又不能选用他们太常见的名言,落入俗套。所以平时应多积累这些熟悉名人的“陌生”言语。当然,这里所说的“陌生”是相对而言,是指在我们习作里较少出现的句子,不一定是生僻的语句。看下面的文段:
鲁迅先生说过:“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改造人的精神世界,首推文艺;塑造良好的公共精神生活,离不开文艺佳作。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吮吸着社会变革带来的丰富养分,葆有匠心、静水深流,我们才能不断筑就文艺创新的高峰,为当代中国书写别具一格的史诗。
挪威剧作家约翰·易卜生说:“不因幸运而固步自封,不因厄运而一蹶不振。”
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说:“要在这个世界上获得成功,就必须坚持到底;剑至死都不能离手。”
中国当代国学大师南怀瑾说:“人生有三个基本错误不能犯,一是德薄而位尊,二是智小而谋大,三是力小而任重。”
游学机构代表、世纪明德董事长王学辉说:“花草藏于温室不堪风雨,少年囿于围墙难当大任。”
这些名人常见,这些名言却不常有,能够合理引用则光彩照人。所以,积累名言视野要广阔,内容要丰富。同时注意素材的时代性,与时俱进,才能百事皆通。
恰如其分地运用 避免在引证名人名言素材时出现“文不对题”的尴尬局面,平时在积累时一定要将素材分类。每一个类别都用一、两个关键词进行概括,这样,在使用时就不容易出现差错。看下面有关“诚信”的名言:
民无信不立。(孔子)
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
惟诚可以破天下之伪,惟实可以破天下之虚。(薛瑄)内不欺已,外不欺人。(弘一大师)
诚实比一切智谋更好,而且它是智谋的基本条件。(康德)
有关“理想”的名言:
燕雀戏藩柴,安识鸿鹄游。(曹植)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做鬼雄。(陆游)
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苏格拉底)
春天不播种,夏天就不生长,秋天就不能收割,冬天就不能品尝。(海涅)
要想在考场上将名人名言素材运用得得心应手,只有整理归纳,做足功夫,方能信手拈来。
解析引文,整合信息 使所引证的名人名言素材能够有机地融进我们的作文之中,就要切实地让其落地生根,不能仅仅只是贴标签、盖帽子,流于形式,浮于表面。我们需要在所引证的名言之后适时地扣住文章主题加以解析,欲望句子警人,先求理之服众。例如文章《心灵的选择》中的引文:
孔子说 “君子不器”。一个真正的君子从来不是以他的职业素质谋求一个社会职位为目的的,却一定是以修身为起点的,他要从内心的完善做起。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但是在匆匆忙忙周而复始的工作节奏中,还有多少时间、多少空间能让你去关注自己的内心呢?我们所看到的往往只是一个社会的角色,被遮蔽的恰恰是我们心灵的声音。
如果只看“君子不器”这句话,与文题“心灵的选择”关系不大,不加解释则容易给读者误解。当作者解析了引证这句话的用意时,一切就豁然开朗。
又如文章《绝知此事要躬行》中的引文:
沈从文曾说:“凡事都有偶然的凑巧,结局却又如宿命般的必然。”偶然并非是偶然,其间有千百次实践的重量。那或许是李时珍跋山涉水尝百草时流下的血泪,抑或是爱迪生在寻找灯丝材料时经历的一千次失败的灰心丧气,实践成必然。
作者要说明是实践的必然成就了成功的偶然,于是引用了沈从文的一句话,恰到好处。正是引文之后的解析让引文本身绽放出了光彩。可见,对引文的恰如其分的解析往往才是引证的重点,既丰富了文章内容,也呈现了思想魅力。
间接引用,提炼精髓 引用是常见的形式,它具有真实可信、语言凝练等特点,确实能够使我们的文章增色不少。但是不要忽视间接引用的作用,善加利用,效果更佳。如文章《看与看见》中的引文:
张爱玲的眼中,生命是一袭华丽的旗袍,她看见旗袍上面爬满了虱子。旁人只看这旗袍的光鲜,却看不见他们所承受的压力与艰辛。生命的广阔不经历磨难怎能看到?他们只是在,为梦想向前奔跑。每一个追梦的少年,都会散发着梦想的光辉,可惜,许多人未曾看见。
张爱玲是一个兰心蕙质、感觉敏锐、心思细腻的人,她认识到生命的美丽,故而她把生命比作了华美的袍,但同时又由于她敏锐的感觉,使得她是一个孤独的人,不长于交际,也使她认识到了世界的丑恶和生活的艰辛,而这些却又是生命中必不可少的事物。作者没有直接引用原话,而是间接地说出这句话,并适时予以解析,直接触碰到这句话的精髓,使文章显得有深度,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