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高层建筑结构中应用较为普遍,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具有抗争性能好、整体性好、施工速度快、围护墙体轻、布局灵活多样等优点,成为建筑工程中的常用结构形式。本文对钢筋混凝土框架施工阶段经常遇到的技术质量问题进行简单分析,对相应改善措施进行探讨。
关键词: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技术质量问题;问题对策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行业得到飞速进步。建筑造型及建筑功能逐漸多样化和复杂化,导致建筑结构设计及施工中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多。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施工过程中具有一定技术难度,必须要加强技术及质量管理,确保工程顺利开展。
二.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的具体特征
在竖向构件以及构成方面,高层建筑对重力以及载荷进行了逐层的累积,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较大尺寸的柱体和墙体对其进行支撑,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对工程框架结构施工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另外,地震载荷以及风载荷等荷载还需要建筑的构件进行承受,并且这些载荷在特性方面呈现非线性的竖向分布,同时对建筑高度的敏感程度提出更高的要求。以地震载荷为例,如果建筑的层数较少,建筑的高度较低,在对建筑荷载进行考虑的过程中,一般情况下只需考虑恒定载荷和部分动载荷,并且不会对建筑物的墙体、柱体以及楼梯等结构进行认真的掌控,对于其他的构件来说,在合乎相关的规定之后,通常情况下也会合乎设计的规定。
三.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中存在的主要技术质量问题
1.钢筋连接问题
由于钢筋的安装受到比较高的关注,相对质量控制严格一些,但是钢筋安装有一些技术上的难点,常因处理不够恰当,造成质量隐患,主要问题如下:
⑴钢筋保护层厚度设置不当。一是理解错误,一些施工人员误以为钢筋保护层厚度是箍筋外侧到模板的距离,或者是拉筋外侧到模板的距离;二是一些区域钢筋分布密集,如高层建筑柱箍筋间距较密、直径较大,模板较难安装,一些施工单位为方便安装模板有意将箍筋做小一些,结果造成柱纵筋保护层厚度偏大;保护层厚度偏小时无法满足耐久性和钢筋有效锚固长度的要求,厚度过大则构件表面容易开裂。
⑵梁柱节点区域箍筋安装不合要求。由于节点处钢筋分布集中,绑扎作业又在高空,施工难度较大。
⑶梁柱节点区域钢筋锚固长度达不到要求。由于钢筋工件制作不合标准,无法同时满足最小水平锚固长度、最小垂直锚固长度的要求。
2.模板安装问题
在框架的结构中,模板的安装质量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所以更容易出现质量的问题,一些常见的问题如下:
⑴施工方案的编制不够完善,如施工单位忽视了泵管的水平推力,让模板的侧向稳定性得不到保证,在混凝土浇筑的过程中,致使竖向偏位,甚至导致造成楼面坍塌的事故.
⑵对施工方案执行力度不够,如模板在安装前没有技术的交底,不能按照之前的施工方案施工,无法保证模板安装质量。
⑶安装人员技术的素质不够高,质量控制的环节没有进行严格的把关,致使构件截面尺寸没有满足设计要求和规范的要求,也会出现模板拼接不严密甚至是漏浆等问题。
3.混凝土施工问题
现阶段,大多工程的混凝土依然是通过施工单位的现场拌制,就算有一些工程采用的商品混凝土,依然出现问题,所以混凝土从制备开始就会存在问题:
⑴混凝土拌与质量差。相对凸出的出问题主要有:他们不以砂、石含水率的变化为依据调整施工配比;对水灰比不进行有效的控制,用水量不准确,有时都不计量;
⑵商品混凝土在路上耽搁时间长,混凝土性质会有所改变。某些原因包含供应路线长,导致交通受阻;还有一些原因就是个人行为,比如用餐或者是办私事等等。当混凝土运至工地的时候已开始初凝,就对施工容易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⑶浇筑过程漏振、过振、漏浆等现象,导致混凝土出现蜂窝、孔洞、离析等问题。浇筑柱或高墙时未按规定设置中段浇筑口,直接从顶部下料;兼之楼地板未找平、底部垃圾未清理、板缝未堵等原因,造成柱脚“烂根”和“夹渣”现象。
四.钢筋混凝土框架技术质量改善措施
1.改善钢筋连接问题
利用滚压螺纹能使螺纹综合机械性能大幅度提高的特性,同时利用螺纹连接传力不均率与螺杆横截面积变化率相协调对应能够降低螺杆抗拉应力,改变连接过渡段内力曲线形状,降低变截面应力集中影响的特性来弥补钢筋剥肋和螺纹小径对钢筋横截面积削弱影响达到钢筋等强度连接。在钢筋搭接的施工技术当中,结合相关的规范,机械连接或者焊接是钢筋搭接的时第一选择连接方式。而在具体的施工当中,在采用搭接方式的时候,由于搭接区域内纵向钢筋的间距非常小,没有调整到区域里具体的箍筋尺寸,就会使柱内的纵向钢筋不能紧靠箍筋。在选择钢筋搭接方式的时候,措接区域里的净距要合理,而对柱子的有效截面不能产生较大影响,避免影响对柱子的稳定性以及强度,确保结构体系的稳定性。
2.模板安装质量问题改善措施
⑴框架结构的模板工程应编制有针对模板体系的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高度超过5m的高支模板必须编制模板系统专项施工技术方案,超过8m的高大支模板的施工方案还必须经过专家论证。
⑵模板安装前必须组织有关技术管理人员和模板搭设工种现场负责人对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施工图纸进行会审和交底。对相关施工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和技术交底。
⑶安排专人对模板安装过程进行监督和检查。搭设支撑前先平整操作面,并以木板垫底提高稳定性;对回填土必须分层夯实,确保土的密实度达到95%以上,并采取必要的排水措施。
3.控制好混凝土质量
对配合比的控制不容忽视,再准确的配合比,现场不控制粗细骨料的含杂质量和称量,仍然会生产出不合格品。有的工地不做配合比设计,而套用别人的比例。对已浇成品不保护,养护不及时,尤其是夏天气温高的地区更需要保养,这是提高强度的重要环节。对混凝土框架柱的浇筑施工,必须遵守现行的施工规范,注意克服配料计量、拌和时间短,加水不控制,运距长摇晃离析现象,更要注意不允许二次加水重拌及振捣不密实、过振、漏浆、跑模、不清除残留木屑等现象。
4.重视施工缝留置及处理工作
水平施工缝往往存在于大面积的混凝土结构或者较大体积的混凝土墙中,是最难以避免的一种施工缝。不同位置的水平施工缝可以考虑不同的留置原则,大部分可以考虑留置在建筑基础轴和中心基础柱之间。基础横梁和基础柱之间的水平施工缝应当留在位于横梁下面和基础柱上面的水平剖面中;基础柱和地基之间的水平施工缝应当留在位于柱底表面和地基上方的交面中;对于没有横梁的楼板,水平施工缝可以考虑留置在楼板和基础柱之间的夹缝中,但必须注意夹缝与楼板之间的距离,与楼板底端的距离应控制在2~3cm,并确保不与基础柱之间互相挤压,更不得留置在基础柱截面的受力区域内。
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由于具体的施工安排,经常要留设后浇带,在剪力墙等部位不可避免会出现竖向垂直施工缝。对此,在混凝土浇注过程中允许有少量的水泥净浆外流,待混凝土初凝后,终凝前用不小于10MPa压力的水冲刷施工缝处混凝土表面,清除浮浆、松散碎片、漏出石子,同时也将细铁丝网片冲刷干净,混凝土终凝后再将细铁丝网片拆除。
五.结束语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类技术质量问题,必须要结合工程实际情况,采用合理改善对策,加强技术质量管控,保障建筑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1]罗再君.浅谈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技术问题[J].建材与装饰,2012,(29):82-84.
[2]黄劲超.框架结构施工关键性技术及质量控制措施[J].中华民居,2010,(10):185-186.
[3]宋晋汾,陈欧.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技术[J].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2010,20(4):39-41
关键词: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技术质量问题;问题对策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行业得到飞速进步。建筑造型及建筑功能逐漸多样化和复杂化,导致建筑结构设计及施工中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多。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施工过程中具有一定技术难度,必须要加强技术及质量管理,确保工程顺利开展。
二.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的具体特征
在竖向构件以及构成方面,高层建筑对重力以及载荷进行了逐层的累积,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较大尺寸的柱体和墙体对其进行支撑,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对工程框架结构施工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另外,地震载荷以及风载荷等荷载还需要建筑的构件进行承受,并且这些载荷在特性方面呈现非线性的竖向分布,同时对建筑高度的敏感程度提出更高的要求。以地震载荷为例,如果建筑的层数较少,建筑的高度较低,在对建筑荷载进行考虑的过程中,一般情况下只需考虑恒定载荷和部分动载荷,并且不会对建筑物的墙体、柱体以及楼梯等结构进行认真的掌控,对于其他的构件来说,在合乎相关的规定之后,通常情况下也会合乎设计的规定。
三.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中存在的主要技术质量问题
1.钢筋连接问题
由于钢筋的安装受到比较高的关注,相对质量控制严格一些,但是钢筋安装有一些技术上的难点,常因处理不够恰当,造成质量隐患,主要问题如下:
⑴钢筋保护层厚度设置不当。一是理解错误,一些施工人员误以为钢筋保护层厚度是箍筋外侧到模板的距离,或者是拉筋外侧到模板的距离;二是一些区域钢筋分布密集,如高层建筑柱箍筋间距较密、直径较大,模板较难安装,一些施工单位为方便安装模板有意将箍筋做小一些,结果造成柱纵筋保护层厚度偏大;保护层厚度偏小时无法满足耐久性和钢筋有效锚固长度的要求,厚度过大则构件表面容易开裂。
⑵梁柱节点区域箍筋安装不合要求。由于节点处钢筋分布集中,绑扎作业又在高空,施工难度较大。
⑶梁柱节点区域钢筋锚固长度达不到要求。由于钢筋工件制作不合标准,无法同时满足最小水平锚固长度、最小垂直锚固长度的要求。
2.模板安装问题
在框架的结构中,模板的安装质量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所以更容易出现质量的问题,一些常见的问题如下:
⑴施工方案的编制不够完善,如施工单位忽视了泵管的水平推力,让模板的侧向稳定性得不到保证,在混凝土浇筑的过程中,致使竖向偏位,甚至导致造成楼面坍塌的事故.
⑵对施工方案执行力度不够,如模板在安装前没有技术的交底,不能按照之前的施工方案施工,无法保证模板安装质量。
⑶安装人员技术的素质不够高,质量控制的环节没有进行严格的把关,致使构件截面尺寸没有满足设计要求和规范的要求,也会出现模板拼接不严密甚至是漏浆等问题。
3.混凝土施工问题
现阶段,大多工程的混凝土依然是通过施工单位的现场拌制,就算有一些工程采用的商品混凝土,依然出现问题,所以混凝土从制备开始就会存在问题:
⑴混凝土拌与质量差。相对凸出的出问题主要有:他们不以砂、石含水率的变化为依据调整施工配比;对水灰比不进行有效的控制,用水量不准确,有时都不计量;
⑵商品混凝土在路上耽搁时间长,混凝土性质会有所改变。某些原因包含供应路线长,导致交通受阻;还有一些原因就是个人行为,比如用餐或者是办私事等等。当混凝土运至工地的时候已开始初凝,就对施工容易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⑶浇筑过程漏振、过振、漏浆等现象,导致混凝土出现蜂窝、孔洞、离析等问题。浇筑柱或高墙时未按规定设置中段浇筑口,直接从顶部下料;兼之楼地板未找平、底部垃圾未清理、板缝未堵等原因,造成柱脚“烂根”和“夹渣”现象。
四.钢筋混凝土框架技术质量改善措施
1.改善钢筋连接问题
利用滚压螺纹能使螺纹综合机械性能大幅度提高的特性,同时利用螺纹连接传力不均率与螺杆横截面积变化率相协调对应能够降低螺杆抗拉应力,改变连接过渡段内力曲线形状,降低变截面应力集中影响的特性来弥补钢筋剥肋和螺纹小径对钢筋横截面积削弱影响达到钢筋等强度连接。在钢筋搭接的施工技术当中,结合相关的规范,机械连接或者焊接是钢筋搭接的时第一选择连接方式。而在具体的施工当中,在采用搭接方式的时候,由于搭接区域内纵向钢筋的间距非常小,没有调整到区域里具体的箍筋尺寸,就会使柱内的纵向钢筋不能紧靠箍筋。在选择钢筋搭接方式的时候,措接区域里的净距要合理,而对柱子的有效截面不能产生较大影响,避免影响对柱子的稳定性以及强度,确保结构体系的稳定性。
2.模板安装质量问题改善措施
⑴框架结构的模板工程应编制有针对模板体系的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高度超过5m的高支模板必须编制模板系统专项施工技术方案,超过8m的高大支模板的施工方案还必须经过专家论证。
⑵模板安装前必须组织有关技术管理人员和模板搭设工种现场负责人对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施工图纸进行会审和交底。对相关施工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和技术交底。
⑶安排专人对模板安装过程进行监督和检查。搭设支撑前先平整操作面,并以木板垫底提高稳定性;对回填土必须分层夯实,确保土的密实度达到95%以上,并采取必要的排水措施。
3.控制好混凝土质量
对配合比的控制不容忽视,再准确的配合比,现场不控制粗细骨料的含杂质量和称量,仍然会生产出不合格品。有的工地不做配合比设计,而套用别人的比例。对已浇成品不保护,养护不及时,尤其是夏天气温高的地区更需要保养,这是提高强度的重要环节。对混凝土框架柱的浇筑施工,必须遵守现行的施工规范,注意克服配料计量、拌和时间短,加水不控制,运距长摇晃离析现象,更要注意不允许二次加水重拌及振捣不密实、过振、漏浆、跑模、不清除残留木屑等现象。
4.重视施工缝留置及处理工作
水平施工缝往往存在于大面积的混凝土结构或者较大体积的混凝土墙中,是最难以避免的一种施工缝。不同位置的水平施工缝可以考虑不同的留置原则,大部分可以考虑留置在建筑基础轴和中心基础柱之间。基础横梁和基础柱之间的水平施工缝应当留在位于横梁下面和基础柱上面的水平剖面中;基础柱和地基之间的水平施工缝应当留在位于柱底表面和地基上方的交面中;对于没有横梁的楼板,水平施工缝可以考虑留置在楼板和基础柱之间的夹缝中,但必须注意夹缝与楼板之间的距离,与楼板底端的距离应控制在2~3cm,并确保不与基础柱之间互相挤压,更不得留置在基础柱截面的受力区域内。
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由于具体的施工安排,经常要留设后浇带,在剪力墙等部位不可避免会出现竖向垂直施工缝。对此,在混凝土浇注过程中允许有少量的水泥净浆外流,待混凝土初凝后,终凝前用不小于10MPa压力的水冲刷施工缝处混凝土表面,清除浮浆、松散碎片、漏出石子,同时也将细铁丝网片冲刷干净,混凝土终凝后再将细铁丝网片拆除。
五.结束语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类技术质量问题,必须要结合工程实际情况,采用合理改善对策,加强技术质量管控,保障建筑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1]罗再君.浅谈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技术问题[J].建材与装饰,2012,(29):82-84.
[2]黄劲超.框架结构施工关键性技术及质量控制措施[J].中华民居,2010,(10):185-186.
[3]宋晋汾,陈欧.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技术[J].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2010,20(4):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