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改革十多年了,今天的语文课到底该怎么上昵?笔者身为一个课改一线的教师,亲历了课程改革的风风雨雨,对课改后的语文课堂有些深切的了解和感悟。
一、平实求真是语文课的基石。
课改的前几年,很多人喜欢把课堂说得很神秘,要制造课堂氛围,要体现教学艺术,要这样要那样。到最后,什么都想到了,就是忘记了真实。
有位老师上《黄山奇石》,在学习了黄山奇石像雄鸡、像仙人指路、像猴子观海等之后,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你们看到了什么?可结果却令老师十分下不了台。一位学生说:"老师,我什么也没看到!"这是真实的。我们城里有些孩子没有见过大石头,老师的教学情境又没有创设到位,老师又想使自己的课在别人眼里更加完整一些。所以常常有这种下不了台阶的时候。新课程强调对话,强调生成,可是学生真正和你对话了,课堂真正生成了,我们老师为什么无话可说了呢?
从一开始"问答式分析讲解",到"语言文字训练"大行其道,再到自主、合作、探究搞得如火如荼。一节课下来我们的语文课看似什么也不缺,其实就缺真实。语文课应该是真实的。课堂教学要生活化,要适应学生阶段性的发展,要尊重学生的原始表达,要体会语言的基石,只有这个基石牢固了,我们的课堂才有可能建设好。用真实的眼光看学生,学生是聪明活泼的;用真实的眼光看自己,自己是个性鲜明的;用真实的眼光看教学,教学是朴素平常的。
二、语言训练是语文课的精髓
新课程倡导学科间的融合,强调阅读的拓展,这是和时代的需求、社会的发展相一致的。我们要走出小学语文的圈子,树立大学科、大语文的观念。能否把握好语文的性质是语文教学的关键所在,把语文课上得像语文课,有语文味,就是要还语文的本体特征。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体验、发现、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的过程。语文课的核心应该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特征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如果脱离了课文的语言文字去融合、去拓展,那么语文课就不是语文课了。新课程很强调学科之间的融合。很多老师掌握不好融合的尺寸,所以就出现了许多四不像的课。
一位老师在上《凉州词》一课中,课文的前两句是"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这位老师为了让学生感受祖国山川的雄伟,叫学生把感受到的景物画下来,有一半的学生画得特别小心,还用水彩笔上颜色、钩线......结果一节课下来就有半节课在画画,到后来,听课教师都怀疑自己是不是在听美术课了。这个案例比较特殊,这样的课反映了一个问题,就是语文课到底姓什么?当然,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加强课外阅读的拓展是必要的。同样是教学这首诗,有的老师就处理得相当好:在理解了诗意之后,让学生到黑板上去画,然后让画的同学说说,你画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画?这个教学环节中有两点很要,一是在理解的基础上画,我们让学生画画是为了了解学生对课文中语言文字的理解状况;二是画了之后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这样画,把画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我们应该提倡科学的、合理的、精要的语言训练,语文教学离开了语言文字训练,就失去了语文的味道。
三、人文关怀是语文课的灵魂
现在提倡要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虽然是针对经济体制改革说的,但对我们的课程改革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很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以人为本,体现教师对学生真正的人文关怀,这是我们语文课的灵魂。
有一个很有名的实验,叫"煮金鱼"。原来好像是科学课的内容,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引进到语文课堂里来了,而且好像很多名师都上过这课,被认为是观察作文的经典案例。去年,我也在一次教学观摩活动中听到了一位教师上这个内容。为了制造悬念,教师卖了很多关子,说自己饿了,要把金鱼煮了吃。然后问学生可以怎么吃。有一些学生听老师说要煮金鱼都非常吃惊,请求老师不要把金鱼煮了吃,因为那样太残忍了。可老师为了把课按照预先设计的环节上下去,还是坚持非煮不可。老师说:"我管不了那么多了,我饿了。"最后当然是金鱼被老师抓进了试管里。看到那些善良、可爱的孩子吃惊、迷惑的样子,我真替他们难过。金鱼当然没有死,可是孩子们那种单纯、天真的火花,在我们这样的教学下不知不觉地熄灭了。
一位老师上口语交际,题目是《我的妈妈》,孩子们都有很多话要说。可是,突然,有个小女孩在座位上哭了。老师很奇怪,走过去问她。她就是不说,一个劲地哭。过了一会儿,那学生终于止住了哭。老师摸摸她的头,轻轻地问她:"是不是想妈妈了?"那孩子点点头。老师就说,那你来说说你的妈妈吧。哪知道,那孩子又哭了。老师就说,对不起,等下课后,你再和老师一个人说好吗?后来,我了解到,那个孩子的父母离异了。我真为我们的老师捏了一把汗。如果老师在课堂上批评她,或者一定要她说,那对这颗幼小的心灵来说,该是一种多大的伤害啊。
人文性是隐含着的,体现在我们教学的细节中。向学生传授真知是一个教师的神圣使命,也是尊重爱护学生的表现。一个合格的语文老师应该用真诚的雨露去滋润学生的心田,用真理的光辉去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教师要在课堂上不仅向学生传授真知,更重要的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啊!
一、平实求真是语文课的基石。
课改的前几年,很多人喜欢把课堂说得很神秘,要制造课堂氛围,要体现教学艺术,要这样要那样。到最后,什么都想到了,就是忘记了真实。
有位老师上《黄山奇石》,在学习了黄山奇石像雄鸡、像仙人指路、像猴子观海等之后,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你们看到了什么?可结果却令老师十分下不了台。一位学生说:"老师,我什么也没看到!"这是真实的。我们城里有些孩子没有见过大石头,老师的教学情境又没有创设到位,老师又想使自己的课在别人眼里更加完整一些。所以常常有这种下不了台阶的时候。新课程强调对话,强调生成,可是学生真正和你对话了,课堂真正生成了,我们老师为什么无话可说了呢?
从一开始"问答式分析讲解",到"语言文字训练"大行其道,再到自主、合作、探究搞得如火如荼。一节课下来我们的语文课看似什么也不缺,其实就缺真实。语文课应该是真实的。课堂教学要生活化,要适应学生阶段性的发展,要尊重学生的原始表达,要体会语言的基石,只有这个基石牢固了,我们的课堂才有可能建设好。用真实的眼光看学生,学生是聪明活泼的;用真实的眼光看自己,自己是个性鲜明的;用真实的眼光看教学,教学是朴素平常的。
二、语言训练是语文课的精髓
新课程倡导学科间的融合,强调阅读的拓展,这是和时代的需求、社会的发展相一致的。我们要走出小学语文的圈子,树立大学科、大语文的观念。能否把握好语文的性质是语文教学的关键所在,把语文课上得像语文课,有语文味,就是要还语文的本体特征。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体验、发现、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的过程。语文课的核心应该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特征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如果脱离了课文的语言文字去融合、去拓展,那么语文课就不是语文课了。新课程很强调学科之间的融合。很多老师掌握不好融合的尺寸,所以就出现了许多四不像的课。
一位老师在上《凉州词》一课中,课文的前两句是"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这位老师为了让学生感受祖国山川的雄伟,叫学生把感受到的景物画下来,有一半的学生画得特别小心,还用水彩笔上颜色、钩线......结果一节课下来就有半节课在画画,到后来,听课教师都怀疑自己是不是在听美术课了。这个案例比较特殊,这样的课反映了一个问题,就是语文课到底姓什么?当然,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加强课外阅读的拓展是必要的。同样是教学这首诗,有的老师就处理得相当好:在理解了诗意之后,让学生到黑板上去画,然后让画的同学说说,你画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画?这个教学环节中有两点很要,一是在理解的基础上画,我们让学生画画是为了了解学生对课文中语言文字的理解状况;二是画了之后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这样画,把画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我们应该提倡科学的、合理的、精要的语言训练,语文教学离开了语言文字训练,就失去了语文的味道。
三、人文关怀是语文课的灵魂
现在提倡要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虽然是针对经济体制改革说的,但对我们的课程改革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很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以人为本,体现教师对学生真正的人文关怀,这是我们语文课的灵魂。
有一个很有名的实验,叫"煮金鱼"。原来好像是科学课的内容,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引进到语文课堂里来了,而且好像很多名师都上过这课,被认为是观察作文的经典案例。去年,我也在一次教学观摩活动中听到了一位教师上这个内容。为了制造悬念,教师卖了很多关子,说自己饿了,要把金鱼煮了吃。然后问学生可以怎么吃。有一些学生听老师说要煮金鱼都非常吃惊,请求老师不要把金鱼煮了吃,因为那样太残忍了。可老师为了把课按照预先设计的环节上下去,还是坚持非煮不可。老师说:"我管不了那么多了,我饿了。"最后当然是金鱼被老师抓进了试管里。看到那些善良、可爱的孩子吃惊、迷惑的样子,我真替他们难过。金鱼当然没有死,可是孩子们那种单纯、天真的火花,在我们这样的教学下不知不觉地熄灭了。
一位老师上口语交际,题目是《我的妈妈》,孩子们都有很多话要说。可是,突然,有个小女孩在座位上哭了。老师很奇怪,走过去问她。她就是不说,一个劲地哭。过了一会儿,那学生终于止住了哭。老师摸摸她的头,轻轻地问她:"是不是想妈妈了?"那孩子点点头。老师就说,那你来说说你的妈妈吧。哪知道,那孩子又哭了。老师就说,对不起,等下课后,你再和老师一个人说好吗?后来,我了解到,那个孩子的父母离异了。我真为我们的老师捏了一把汗。如果老师在课堂上批评她,或者一定要她说,那对这颗幼小的心灵来说,该是一种多大的伤害啊。
人文性是隐含着的,体现在我们教学的细节中。向学生传授真知是一个教师的神圣使命,也是尊重爱护学生的表现。一个合格的语文老师应该用真诚的雨露去滋润学生的心田,用真理的光辉去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教师要在课堂上不仅向学生传授真知,更重要的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