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蜉蝣

来源 :科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eraigy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本文是何夕2015年11月26日晚在四川大学江安校区演讲稿。因演讲内容饱含他对科幻文学的认识,特向作者追要刊载,以飨读者诸君,亦借其科学正能量为改版新刊奠基。
  很高兴今天有机会在这里同各位科幻爱好者一起谈谈《天年》,也谈谈科幻。
  自从《天年》面世之后,已经有不少人问起创作这篇作品最初的触发点是什么。今天就先从这个问题说起吧。从我们这个星球上诞生生命以来,其实一直就存在着物种灭绝现象,这是极其普通的自然规律之一,毫无出奇之处。但是如果我们对这种现象细加分析,就会发现同样是物种灭绝,其实也分不同的情况。在《天年》的设定里,像恐龙或是猛犸象这样的物种灭绝是普通现象,而真正让人感到恐惧的物种灭绝则是微生物或微小生物的灭绝,实际上这就是我创作《天年》的出发点。
  《天年》开篇是一段引子,描述了一种叫作“七节”的微小生物在七亿五千万年前的生活。它们是当时的世界霸主,站在这颗生命星球的进化之巅,遍布全球。然而,因为“天年”的缘故,它们最终灭绝了,其基因彻底“失传”,同地球现存的任何生物门类都没有关联。其实“七节”并不是凭空杜撰出来的东西,它有着坚实的现实原型。英国《自然》杂志在2010年7月发表了一篇法国研究团队的论文,该团体在非洲加蓬发现了二十一亿年前的复杂多细胞生物化石,关于这个消息大家可以去查相关资料。显然,这个时间还远远早于小说中“七节”生活的年代。这些化石证据说明复杂生命很早就出现在了地球上,但是,它们后来都灭绝了,所以后来广为人知的就只有所谓的“寒武纪生命大爆发”。
  而更大的问题在于这些灭绝的生物都是微生物或微小生物。不妨试想一下在今天的海洋里,如果有朝一日某种鲸鱼灭绝了,大家觉得有可能吗?显然有可能,而且不一定就代表着发生了什么灾变,也许就是哪天日本人贪吃不小心给捕捉完了。但如果有一天科学家报告说某种微小的浮游生物,比如说硅藻吧,突然灭绝了,你会怎么想?在那种情况下,只要稍有一些科学和生活常识的人马上意识到,这个世界上一定发生了某种生死攸关的重大事件,而且这个事件极有可能对整个人类的生存产生严重影响。为什么?就因为硅藻是微小生物嘛,作为物种整体,它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极强。如果这样的微小生物都灭绝了,一定是发生了影响整个星球的超级灾难事件。刘慈欣曾经在《三体I》里描写过一个场景:警察史强用蝗虫的顽强来激励精神崩溃的科学家汪淼,让他重新振作起来。你看在很多科幻电影塑造的废土世界中,人是没几个了,但虫子遍地都是。说明在人类的普遍意识里,像节肢动物这样的更低等生命的生存能力是远比人类强悍的。但在《天年》的设定中,整个昆虫纲集体灭绝的情形其实也是可能出现的,因为在真实的地球生命史上就发生过相同量级的灭绝事件。地球现存三十八个动物门类,比如说著名的“节肢动物门”,它包括下面的“昆虫纲”。但化石证据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曾经出现过的动物门类至少是这个数字的三倍。既然连更高级别的“门”都可以灭绝,更何况排在“门”下面的一个区区“昆虫纲”呢?
  好了,说完了《天年》的创作触发点,我们再来讨论下《天年》到底在讲什么。大家可能都已经看过这部作品,大概知道这是一个更大的故事的开端。续作的名字可能叫《天年II·银河摆渡人》,是另一个相对独立的故事,但这个名字还没有最后定下来。作为系列作品开端的《天年》,虽然是个基本独立的故事,但也担负着提出问题的职能,或者说是揭示危机。天年危机从总体上看是一个气候危机,我在作品里假设人类即将进入新的冰河期。实际上由于冰河期对地球及人类的历史影响很大,学术界已经有了非常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多种可能的解释。学术界主流的解释,一般都是地球洋流或者地球运转轨道的变动所引发,再深层的原因是太阳自身的活动周期所引发,也就是说,原因都限定在地球自身以及太阳系的范围内。但是需要说明的是,《天年》这部小说里涉及的并不是像第四纪冰期这样持续时间以十万年或百万年计的普通冰期,在《天年》这部小说的科幻设定里,认为以地球轨道变化或是太阳活动周期很难解释像石炭-二叠纪大冰期这种持续时间长达八千万年的超级大冰期,同时也无法解释中生代那种长达上亿年的稳定而温和的气候。因为这些理论提出的周期变化一般只有数千年至数十万年,这和地球历史上的那些超长期气候变化在时间上相差好几个数量级。所以,在《天年》里提出了另外的一些解释。也就是说,对于跨度达几千万年甚至上亿年的气候变化而言,其真正的成因可能需要到地球之外,甚至到太阳系以外,到一个更高更广的宇宙尺度上去寻找。这就是“天年”的设定。
  说到这里,我们又要说说刘慈欣的《三体》,这部作品大家都非常熟悉了。你看它的科幻大背景其实也是气候问题。三体人生活在一个三恒星系统,也就是说那里有三颗中央恒星,由此带来乱纪元、恒纪元之类极端恶劣的气候问题。(大家看,保持一个中央是多么重要啊)。所以三体人为了应对交替出现的极寒极热气候问题,想出了好多办法。比如说把人脱水,以此来度过最恶劣的时期。
  气候可以说是对人类文明进程影响最大的自然现象。在《天年》里,危机逐渐揭示的过程,也穿插了大量与气候相关的历史线索。在主人公之一江哲心的笔记里,人类遭遇天年危机其实是一个祸福相依的奇特现象。一方面,地球生命被天年的阴影笼罩;但从另一方面讲,生活在存在天年威胁的区域又恰恰是一种难得的幸运。因为那些没有天年危机的宇宙区域——比如银河系的核心区——可能根本就不会给智能生命提供生存的机会。
  《天年》这部作品里贯穿着浓浓的宿命观。这里说个小插曲,出版《天年》的时候需要在封面上印一个英文名,结果《科幻世界》的编辑们想了很多词汇都觉得不太满意,后来问到我。我也觉得“天年”这个词在作品里的内涵实在是比较复杂,确实不好翻译。后来我就建议能否按照“宿命之年”来翻译,实际上最后的这个“DOOMSYEAR”也只是权宜之计,等以后再说吧。现代科技对于较短时间的气候预报已经很准确了,对长期的气候预报还做不到,但按照《天年》里的设定,对于以亿年来计算的地质时间的气候趋势,恰恰又是可以预言的。这个现象有点儿像经济学理论,一个正确的经济学理论绝对无法计算出明天集市上某件服装的价格,但却有可能正确预言明年的纺织品价格走势。   按照《天年》的设定,人类正好遇到了天年的冬天。这个概率很小,大约二亿五千万年至三亿年发生一次,因为太阳每隔这么长的时间就到达离银河中心最近的点。这个时间长得有些不可思议,但我们人类这个只有区区几百万年生存史的物种居然就真的撞上了。个体生命都有自己的自然寿命,也就是中国人所谓的颐享天年。祝贺某人长命百岁是句好话,但如果对方已经九十九岁了呢?而按照《天年》里的设定,所有物种也有自己的寿命,一般地球物种的存续期也就是三五百万年,然后就将迎来物种自己的天年,也可以称为大限。人类的存续时间其实已经到达了这个时限,而我们又恰巧生活在距二叠纪大灭绝二点五亿年的这个时间节点,冥冥之中的宿命让我们与天年相遇。而比那些在二叠纪灾难中灭绝的三叶虫之类的生命更不幸的是,人类拥有智慧,人类看到了那个步步逼近的末日。
  关于《天年》就先说这些,借这个机会我还想和大家谈谈科幻。从事科幻创作也有些年头了,也有些感悟。我知道在座的同学里有些也喜欢科幻创作,我也很愿意把关于科幻的感悟同大家分享。
  虽然有了《三体》的成功,中国科幻的现状仍然不能称作繁荣。不过我自己对中国科幻的前景还是持谨慎乐观的态度。我觉得在当下中国的文艺领域里,做科幻、写科幻、读科幻是一件有意义的事。说到科幻的意义,我觉得至少有以下两点:
  第一,科幻小说对人性的洞察和拷问的深度、广度是其他文学形式难以达到的。
  欧洲文艺复兴最伟大的贡献便是发现了“人”,也许这更多的是指人从对“神”的膜拜中解放出来,发现了自身的价值。但是很显然,对“人”的认识与发现一直贯穿着人类文明的全部历史。不过这更像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我们试图剖析的对象正是我们自身,而数理逻辑学已经证明:对自我的指涉必然导致不可解的悖论。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单单可以理解为作品的出色,说不定是因为莎士比亚也迷失在了人性的怪圈里。
  而科幻就如同一把锋利的手术刀,由未来之手把握,让我们得以在某些短暂的瞬间瞥到被现实的肌肤筋骨重重遮蔽的自我——那个本来的“人”。当下的中国科幻作品题材非常广泛,几乎涵盖了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甚至还包括那些人迹罕至的禁区。科幻小说的特长是设置极端环境,在这样的场景下充分地暴露人性、人心以及人本身。对于人类基因正统的边界、对于生存和死亡、对于人工智能生命存在的意义、对于星际移民后人类的异化……这些涉及人类本性的终极问题只有科幻小说才可能提出,也只有科幻小说才能解答。
  第二是科幻小说对文学社会功能的重塑。
  从荀子等人算起,类似“文以载道”的观点已经提出两千多年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句话并不是口号,而是实在贯穿于文学创作及至中华文化当中的一条基本原则。而在当下的中国,恰恰是在科幻小说的领域中还有许多作品依然坚守着这个古老的文学原则。这可能也是由科幻的本性所决定的,因为科幻一直是个“写什么”比“怎么写”更为重要的领域。至少到现在为止,我们评价一部科幻作品好坏的最主要依据还是看它的科幻内核是什么,即它到底表达了什么、创造了什么,而不是看它玩出了什么新的文字技巧。拿《三体》来说,读完后得到的最重要的东西不是离奇古怪的情节,不是感观刺激,而是作者的思考,继而引发读者自己的思考,那是一种心智上的快乐,也是人类作为智慧生物所能得到的最大快乐。一句话,读科幻让人“有所得”,恐怕这也是科幻存在的意义。
  我从骨子里坚信,优秀的科幻作品一定是具有长远生命力的。毕竟,人是智慧的生物,人类创造了科学,科学的精神也反哺着人类。
其他文献
在2020新年伊始,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阴霾笼罩着整个华夏大地。病毒就像一团烈火,开始肆虐,它肆无忌惮地吞噬着人的生命。人们为之惶恐,整个社会都躁动难安。无助的人们伸出双手,渴望有人把他们从这令人窒息的黑夜中拉出来。而就有这么一些人,他们义无反顾地奔向前方,为我们带来光明,带来希望。他们是我们的勇士,他们是中国的脊梁!鲁迅先生曾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
正值晌午,屋外阳光明媚。寒冬过后的暖阳最是温暖人心,可惜不同往时,封闭的小区里只有脚步匆忙的白衣使者偶尔经过。  耳边越是安静,内心越是没有由来的慌张。像是逃避,我随手翻开一本书——《人类群星闪耀时》。正在这时,屋外一改几天来的宁静,“噔噔”的脚步声不绝于耳。我连忙跑到门口,小心翼翼把门推开一条缝,只见几个穿着防护服的医生急急忙忙顺着楼梯向上跑,未等我看仔细,母亲从身后狠狠地将大门关上,对我一顿说
今年高考全国Ⅰ卷作文题目,仍然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和以往有所不同的是,这是一个名言名句组合现实材料的作文。作文的命题特点和审题要求可以概括为“一个劳动话题,四个思考角度”。   [一、从文化角度思考传统价值观念]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出自《左传》,晋朝陶渊明在《劝农》一诗中做了直接引用,大意是说“人生在世须勤奋,勤奋衣食不乏匮”。  “夙兴夜寐,洒扫庭内”出自《诗经》,后人应用广泛,
夜幕缓缓落下的时候,那些鱼状的飞艇灯笼也慢慢飘上了天。天鱼广场在它们微微发烫的红光里摇曳着,仿佛一只熟睡的猫儿,浑身的绒毛正随着呼吸轻轻耸动。  猫城的新年就这么来了。  排队赏猫的人还是和往年一样多,我的肩膀湿漉漉的,那是我的汗水,当然还混着旁边那个胖老头的。林文雅在广场另一头,她今天的工作是给那些玻璃球里的观光客挨个罩上防护服。  一年就这么一天,猫城“对外开放”,平日里这些人都只能和那些大鱼
主持人说:  可穿戴VR设备的发展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甚至某一天它们拥有了思想也不让人觉得奇怪。生活在都市里,它们和主人一起蛰伏,但做着属于自己的梦,打开它们的思想同样非常有趣。脑洞时间:  VR总有一天会拥有自己的思想——这可能不是梦。某天清晨起来,设备开始试图思考,它想要拥有都市生活。于是,它开启了自我行动。这一期的主题是——关于可穿戴设备的都市传说。嘉宾介绍:  王诺诺,女,青年科幻作家,荣
1  翠雨蜷缩在一株兰花下面,紧紧贴着茎叶。大部分身体插入泥土之中,沿着兰花的根蔓延,搜索着那些根须所能覆盖的每一寸空间。亲切的气息引导着她,在黑暗的泥土中抚触而过,终于在须尖上发现了一块小小的组织碎片。  那是属于哥哥的碎片。  翠雨颤抖了一下,如果负责看守的红眼正好看向这里,会发现这株兰花的茎骤然膨胀了一圈。那原本与枝叶交融一体的翠绿色胶质在一瞬间闪过暗红荧光,就像人类的血一样醒目刺眼。  稍
1.  “阿风,下个赛季老板考虑给你弄个副本。”练习赛换上超软胎,刚跑完暖胎圈的时候,领队突然在无线电中说。  陆破风没有回答,他的车子已把维修区甩在后面,正减速过了1号弯,来到“上”赛道1.2公里的大直道。全油门7档飙速,最高时速可达370公里,跑这一段直道时脑子可以完全放空,F1赛车圈里传说的“睡八秒”——可以闭上眼睡八秒钟就是这里。大直道紧跟着一个标准发卡弯,时速要从300多公里降至80公里
文题 幸福是一种感觉,幸福是一种心境,幸福是一种体验,作家毕淑敏还说“幸福需要提醒”。  幸福是清闲无事,幸福是艰苦创业;幸福是书山寻宝,幸福是亲近自然;幸福是攫取与占有,幸福是互助与奉献;幸福是父亲递来的一顶草帽,幸福是妈妈传出的一声呼唤,幸福是朋友捧上的一束鲜花……幸福究竟是什么,怎样才能拥有它?  请以“解读幸福”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要求纵向展开议论。  点拨 “纵向议论”就
试题回放  题目一:一个人的“消失”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一滴水最容易消失在哪里?一滴水最容易消失在大海里。同理,一粒沙最容易消失在沙漠里,一朵花最容易消失在花丛中,一颗星最容易消失在星空中。而一个人也如同一滴水、一粒沙、一朵花、一颗星,最容易“消失”在自己的“群”里。  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
一  我在一个收入不算丰厚的小公司上班,所以业余时间我会开着自己的标致308载客赚点小钱补贴家用。换句话说,我白天是一个苦逼的小公司白领,晚上是一个苦逼的黑车司机。  这天傍晚,我将车停在仙林中心地铁站口等客。这里地处郊区,公交不便,所以黑车的生意还算不错。一班地铁到站,一大波人从站口涌出,黑车司机们纷纷上前去招揽生意。  我坐在车里没动。我从来不去主动拉客,因为不愿意忍受陌生人的漠视和白眼,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