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1990年初一个晴朗的早晨,王健林曾经工作过的大连西岗区领导找到他,面带愁容地和他谈起区里幼儿教育面临的困境。那个年代,因为新生儿的增加和幼儿园建设的缺口,
“入托难”问题十分突出。区领导特别和王健林谈起,区里许多有小孩儿的教师因为孩子无人照看,而影响了工作。教师的工作受影响,这事非同小可。区委、区政府早就计划着要建一座教师幼儿园,无奈区财政拿不出这笔计划之外的资金。
为难之时,区领导忽然想到了王健林。
两年前,王健林还是大连西岗区区政府的办公室主任。区委、区政府的几位领导对王健林都有很好的印象,很高的评价。王健林是从部队转业到西岗区政府的。他出生在四川一个功勋卓著的革命家庭,父亲是一名参加过长征和抗日的老红军,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出生入死,却从不居功自傲。他的父母亲都很善良,待人十分和气,特别乐于助人。在这样的家庭里成长起来的王健林没有被娇惯,受到的都是革命传统和艰苦奋斗的教育。王健林从小立志做一个像父亲那样能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做大贡献的人;从小,他就知道孝敬父母、就乐于帮助别人。王健林15岁初中毕业以后,在父亲的鼓励下参军入伍,到自然条件、生活环境与四川大不一样的东北当兵。在部队的熔炉中,小小年纪的王健林经受了异常艰苦的磨练,闯过青壮年也难以闯过的一道道难关。他从士兵做起,一步一个脚印,直至成为正团职干部,那一年他只有28岁。在部队期间,王健林一直没有放松学习文化知识,不但取得了“陆军学院”的大学专科文凭,还利用业余时间完成了辽宁大学的函授课程。1987年,党和国家发出“百万裁军”的号召,本来有望会成为将军的王健林,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转业到大连市西岗区政府任职。在区政府办公室主任的位置上,王健林很快就表现出了他非同一般的工作能力,人气旺盛的凝聚力。在他任职后仅一个月的时间,就解决了煤气疏通和干部、职工洗澡、吃饭等多年没有解决的难题。无论是社区百姓还是机关的干部、领导都非常喜欢他,都不怀疑他是位前途无量的好干部。但不久,他的人生轨迹又一次发生重大转变。当时大连西岗区的住宅开发公司因为经营不善,负债数百万元,濒临破产。区政府为了收拾这个“烂摊子”,面向全区公开招贤,希望有能人挺身而出,挽救这个企业,帮助那些生活陷入困境的工人。可有谁敢趟这见不到底的爛泥潭,有谁敢碰这正在坍塌的大厦呢?正在区领导为此事忐忑不安、一筹莫展的时候,在区政府办公室主任位置上正春风得意的王健林竟出人意料地主动请缨,自愿去担任西岗区住宅开发公司经理。
在王健林的思想意识里,中华民族“仁智礼义信”“孝善理合”的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烙印。在家里,他是个孝顺的孩子,听父母的话,孝敬长辈。在社会上,他听党和政府的话,孝敬人民大众。在这个兼有南方人细腻和北方人豪爽的男子汉身上,有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敢于向困难、向挫折说“不”的英雄气概,他有着很强的创新意识、发展意识。他很清楚,一个人、一个单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不创新、不发展,就无法更好地造福父老兄弟、人民大众。
在人人都不看好的这个住宅开发公司,王健林凭着他的诚信、他的智慧、他艰苦奋斗的精神和意志,打了一个漂亮的攻坚战,很快就还清了所有债务,扭亏为盈,使这个频临破产的企业奇迹般地起死回生。当区领导栈到王健林,希望他出资110万元修建教师幼儿园时。他只是稍微愣了一下,便即刻爽快地答应下来。那一刻,他的内心深处升腾起一种从未体验过的满足和自豪。他意识到,他的这次成功,不但造福了公司的职工,增加了国家的财富,还有了为社会的公益事业贡献力量的机会和能力。110万元,这在那个时候可不是个小数目。当时,刚刚扭亏为盈的公司面临的困难还很多,资金并不富裕,可王健林自信自己有能力带领大家把企业搞得更好,还会挣更多的钱。他很感激区领导给予了他为社会做奉献的机会。从那时起,他善于思考的头脑中已经有了把企业搞得更大更好,不但把企业职工的生活搞好,为国家增加更多税收,还要有能力为社会公益事业做奉献的意识和愿望。他骨子里慈善的基因开始被唤醒、被激发了。
当他看到漂亮的教师幼儿园建成,看到孩子们一张张天真、美丽的笑脸和他们父母亲安心的微笑时,他的这种意识和愿望便更加浓厚更加强烈了。
这个时候,中国慈善事业创建与发展的领军人物崔乃夫、阎明复、范宝俊都注意到了中国经济领域和人与人社会关系发生的变化,都正在思考中国的慈善事业。
崔乃夫曾分析过解放后直到文化革命前的社会经济情况。那时,每人每月28斤粮票、5两油、半斤肉,一年十几尺布票,每人每月30至50元的工资。这样的经济状况就没法开展慈善活动。阎明复注意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期,中国经济在改革中快速地发展。在最先富裕起来的成功人士中,那些最先乐于行善、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有心人,其善行对社会慈善意识的警醒起到不容忽视的促进作用。范宝俊在全国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地区考察、组织救灾工作时,意识到来自民间的慈善援手将会成为政府援助的补充。
(二)
任何企业的成功与发展都不会一帆风顺。为企业打好翻身仗终日拼搏的王健林同样遇到了很多困难,其中最使他感到头痛的就是,企业迫切需要舒展腿脚,可条条无形的绳索,却紧紧束缚着企业健壮起来的肢体。思想“不安分”的王健林想到了改制、改革。1991年,国家体改委和大连市体改委在大连市选择三家先进企业拟作为东北三省的首批股份制试点企业。王健林积极申请,最终凭实力和业绩争取到企业全面改制的机会。很快,大连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了。王健林带领“万达”跨入了辉煌的时代。
王健林的企业有了新的发展,他承担社会责任的脚步也更快更坚实了。就在王健林所在企业捐资110万元修建了西岗区教师幼儿园之后一年多的时间,他们又出资,改造了大连市的人民广场。这个几万平方米的广场原为水泥地,这时要将其改造成以绿地为主,有利于人们休闲、养生、游览的现代化的广场。改造这个广场需要购置一套喷灌设备。当时有两种选择:一种是上国产的喷灌设备,这样整个广场的改造费用需要170万元,另一种是上美国进口的喷灌设备,那样需要220万元的资金。王健林问专家这两种设备的区别在哪,专家说美国进口的设备可以保用30年,国产的设备就不敢保证了。王健林听罢,毫不犹豫地说上进口设备,并立即决定捐资220万元。
在业务上,王健林带领万达职工建每一栋房子,都要求用最好的材料、最好的工艺和技术。他们盖的房子,质量总是最好、最让用户满意放心的,当初在大连市的消费者中就有“买好
1990年初一个晴朗的早晨,王健林曾经工作过的大连西岗区领导找到他,面带愁容地和他谈起区里幼儿教育面临的困境。那个年代,因为新生儿的增加和幼儿园建设的缺口,
“入托难”问题十分突出。区领导特别和王健林谈起,区里许多有小孩儿的教师因为孩子无人照看,而影响了工作。教师的工作受影响,这事非同小可。区委、区政府早就计划着要建一座教师幼儿园,无奈区财政拿不出这笔计划之外的资金。
为难之时,区领导忽然想到了王健林。
两年前,王健林还是大连西岗区区政府的办公室主任。区委、区政府的几位领导对王健林都有很好的印象,很高的评价。王健林是从部队转业到西岗区政府的。他出生在四川一个功勋卓著的革命家庭,父亲是一名参加过长征和抗日的老红军,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出生入死,却从不居功自傲。他的父母亲都很善良,待人十分和气,特别乐于助人。在这样的家庭里成长起来的王健林没有被娇惯,受到的都是革命传统和艰苦奋斗的教育。王健林从小立志做一个像父亲那样能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做大贡献的人;从小,他就知道孝敬父母、就乐于帮助别人。王健林15岁初中毕业以后,在父亲的鼓励下参军入伍,到自然条件、生活环境与四川大不一样的东北当兵。在部队的熔炉中,小小年纪的王健林经受了异常艰苦的磨练,闯过青壮年也难以闯过的一道道难关。他从士兵做起,一步一个脚印,直至成为正团职干部,那一年他只有28岁。在部队期间,王健林一直没有放松学习文化知识,不但取得了“陆军学院”的大学专科文凭,还利用业余时间完成了辽宁大学的函授课程。1987年,党和国家发出“百万裁军”的号召,本来有望会成为将军的王健林,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转业到大连市西岗区政府任职。在区政府办公室主任的位置上,王健林很快就表现出了他非同一般的工作能力,人气旺盛的凝聚力。在他任职后仅一个月的时间,就解决了煤气疏通和干部、职工洗澡、吃饭等多年没有解决的难题。无论是社区百姓还是机关的干部、领导都非常喜欢他,都不怀疑他是位前途无量的好干部。但不久,他的人生轨迹又一次发生重大转变。当时大连西岗区的住宅开发公司因为经营不善,负债数百万元,濒临破产。区政府为了收拾这个“烂摊子”,面向全区公开招贤,希望有能人挺身而出,挽救这个企业,帮助那些生活陷入困境的工人。可有谁敢趟这见不到底的爛泥潭,有谁敢碰这正在坍塌的大厦呢?正在区领导为此事忐忑不安、一筹莫展的时候,在区政府办公室主任位置上正春风得意的王健林竟出人意料地主动请缨,自愿去担任西岗区住宅开发公司经理。
在王健林的思想意识里,中华民族“仁智礼义信”“孝善理合”的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烙印。在家里,他是个孝顺的孩子,听父母的话,孝敬长辈。在社会上,他听党和政府的话,孝敬人民大众。在这个兼有南方人细腻和北方人豪爽的男子汉身上,有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敢于向困难、向挫折说“不”的英雄气概,他有着很强的创新意识、发展意识。他很清楚,一个人、一个单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不创新、不发展,就无法更好地造福父老兄弟、人民大众。
在人人都不看好的这个住宅开发公司,王健林凭着他的诚信、他的智慧、他艰苦奋斗的精神和意志,打了一个漂亮的攻坚战,很快就还清了所有债务,扭亏为盈,使这个频临破产的企业奇迹般地起死回生。当区领导栈到王健林,希望他出资110万元修建教师幼儿园时。他只是稍微愣了一下,便即刻爽快地答应下来。那一刻,他的内心深处升腾起一种从未体验过的满足和自豪。他意识到,他的这次成功,不但造福了公司的职工,增加了国家的财富,还有了为社会的公益事业贡献力量的机会和能力。110万元,这在那个时候可不是个小数目。当时,刚刚扭亏为盈的公司面临的困难还很多,资金并不富裕,可王健林自信自己有能力带领大家把企业搞得更好,还会挣更多的钱。他很感激区领导给予了他为社会做奉献的机会。从那时起,他善于思考的头脑中已经有了把企业搞得更大更好,不但把企业职工的生活搞好,为国家增加更多税收,还要有能力为社会公益事业做奉献的意识和愿望。他骨子里慈善的基因开始被唤醒、被激发了。
当他看到漂亮的教师幼儿园建成,看到孩子们一张张天真、美丽的笑脸和他们父母亲安心的微笑时,他的这种意识和愿望便更加浓厚更加强烈了。
这个时候,中国慈善事业创建与发展的领军人物崔乃夫、阎明复、范宝俊都注意到了中国经济领域和人与人社会关系发生的变化,都正在思考中国的慈善事业。
崔乃夫曾分析过解放后直到文化革命前的社会经济情况。那时,每人每月28斤粮票、5两油、半斤肉,一年十几尺布票,每人每月30至50元的工资。这样的经济状况就没法开展慈善活动。阎明复注意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期,中国经济在改革中快速地发展。在最先富裕起来的成功人士中,那些最先乐于行善、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有心人,其善行对社会慈善意识的警醒起到不容忽视的促进作用。范宝俊在全国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地区考察、组织救灾工作时,意识到来自民间的慈善援手将会成为政府援助的补充。
(二)
任何企业的成功与发展都不会一帆风顺。为企业打好翻身仗终日拼搏的王健林同样遇到了很多困难,其中最使他感到头痛的就是,企业迫切需要舒展腿脚,可条条无形的绳索,却紧紧束缚着企业健壮起来的肢体。思想“不安分”的王健林想到了改制、改革。1991年,国家体改委和大连市体改委在大连市选择三家先进企业拟作为东北三省的首批股份制试点企业。王健林积极申请,最终凭实力和业绩争取到企业全面改制的机会。很快,大连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了。王健林带领“万达”跨入了辉煌的时代。
王健林的企业有了新的发展,他承担社会责任的脚步也更快更坚实了。就在王健林所在企业捐资110万元修建了西岗区教师幼儿园之后一年多的时间,他们又出资,改造了大连市的人民广场。这个几万平方米的广场原为水泥地,这时要将其改造成以绿地为主,有利于人们休闲、养生、游览的现代化的广场。改造这个广场需要购置一套喷灌设备。当时有两种选择:一种是上国产的喷灌设备,这样整个广场的改造费用需要170万元,另一种是上美国进口的喷灌设备,那样需要220万元的资金。王健林问专家这两种设备的区别在哪,专家说美国进口的设备可以保用30年,国产的设备就不敢保证了。王健林听罢,毫不犹豫地说上进口设备,并立即决定捐资220万元。
在业务上,王健林带领万达职工建每一栋房子,都要求用最好的材料、最好的工艺和技术。他们盖的房子,质量总是最好、最让用户满意放心的,当初在大连市的消费者中就有“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