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这是一封特殊的书信。
《大学时代》初创的前三年里,湖南著名杂文家左郁文老师曾是杂志社聘请的总监之一,先生为杂志的健康成长投入了大量心血。
3月17日黄昏,我们的左老师离开人世。
这封信,书写人是杂志编辑,收信人是一位尊敬的师长,叙述的事情,与左郁文老师相关。
我们把它刊发出来,代表大家深切的纪念。
戴海老师:
昨天我和杂志社同事一块赶到邵阳,参加左郁文老师的葬礼。
我只去过两次邵阳,都和左老师相关。第一次是去年7月28日,左老师在教育局大门口迎接我们。同事们说,不论谁去邵阳,左老师都立在大门口迎接。而昨天,迎接我们的是贴在大门边的一张讣告。
灵堂设在教育局院子里左家寓所楼下,花圈上百,一直延伸到家属楼下的行人道上。来的人估计有两百多,左老师人缘好,像我们这样在雨中高速路上驱车近三个小时赶来的人不少。
师母见面就告诉我左老师临终时的状况。我还见到宁宁,左老师唯一的女儿,湘大外语系大三学生。我要宁宁带我去见左老师最后一面,她领着我到透明棺材前,把覆盖在上面的红绸揭开,俯身下去说:“爸爸,姐姐来看你了。”
宁宁也告诉我,左老师15日开始肝昏迷,到17日下午5点,迷糊间坚持要回家,离开医院回到家中,两个小时后就在亲人的呼唤中离开。“也许是回光返照,爸爸临终前半小时一直流眼泪,离去的时候还死不暝目。”
“爸爸最放不下的是还有六十多万字的两本书没有出版,一本《禅宗公案选析》,一本写给中学生看的《名著赏析》。”宁宁说。
我说,这两本书是具体的表达,其实,让你爸爸不甘心离去的东西太多太多。
不到58岁,思想见解臻于通透,不久前才从繁杂公务中抽身,正可以开始按自己真正喜好安排时日,享受天伦。怎么甘心就此离开。
人们谈论左老师,绕不开几个形容词:一身傲骨。满腹才气。耿直。真诚。坦荡。
我一直觉得左老师特别顽强,原来不太清楚这种生命的内驱力来自哪里,后来读他的书,开始逐步了解,这次听悼词,更清晰了:左老师始终在和命运抗争。
他出身于一个教师家庭,因为成分不好,“文革”期间被迫流落云南贵州等地,打铁为生。恢复高考后,他参加考试,超过国家重点分数线56.5分,却因为超龄等原因没被录取。此后他当老师,因表现突出而获得报考湖南教育学院的机会,在这里上了大学。
我想,这种人生历练让他磨练出很强的内驱力,那就是不向命运低头,要凭真才实学走过一生,要展示自己的才华和人品。他毕业后分配在市教委办公室,二十多年工作在这样繁琐的部门,他还抽时间写作出版了六本书,同时兼任市文联副主席。
戴老师,我在两个月前给你写书信《活着》,也是因为左老师。在那封信里,我写下——
今天见到他,他已经完全知道了病情:晚期,癌细胞已经扩散到腹腔。他体现出的平静和坚强让我感到一种高贵的尊严,师母也是这样。
此刻能够把这些写给你,是因为他们面对命运体现出的尊严给予了我力量。
写那封信时我是非常难过的,我没有写下他们如何体现尊严的细节,因为我不忍回顾,不愿意写下来。
我见到自己敬爱的长者面对不可逆转厄运时的种种表现,但我不愿记录,我在心底期待并幻想奇迹出现。
两个月过去,左老师还是离开了人世。而我看到的细节总是浮现在脑海里,现在写下来,作为纪念。
得知诊断结果前,左老师是焦躁的。他对自己的病情有种种猜测,却得不到确切回答。以他的聪明,总是捕捉亲人的表现,大家都是不安的。
完全知道病情那天,我去湘雅医院看他,他说:“他妈的,他们都说是癌症。”语言风格一如平日。但他开始努力吃东西,我知道,他在凝聚自己最大的内力,准备决战。
春节期间他回邵阳,节后转到省肿瘤医院,后来又转到中医附二。
3月9日晚上,我和邓湘子老师等人去医院看望他,他的情况很不好,瘦得只剩皮包骨。白天吐过血,但思维特别清楚。
每次见他,都能强烈感受到他超强的意志力,他对我说:“听说你最近写了不少好文章,我没机会看了。”
他挣扎着坐起和我们说话,还要理好衣服。宁宁帮他梳头,我帮他把裤腿拉好,他的小腿已经瘦得像杆一样。离开时,他说:“永别了。”
昨天宁宁告诉我:“爸爸特别自尊,只要是清醒的,一定坚持自己大小便,不肯我们服侍。但最后几天,他实在不行了。”
我坚信,即算在外人看来他昏迷的时日,他内心依然是清醒的。他内心的力量太强大,但抵抗不住肌体在癌细胞侵蚀下的腐烂。正因为这样,越发让亲友觉得残酷。
许多人潸然泪下,左老师躺在透明棺材里,再不能用眼泪唤醒。
所有的爱恨情愁,都成为生之惊鸿。再贵重的心意,再情真意切的眼泪,也只能成为追思了。
我撑着伞和同事站在人群后面。听见有人发言结尾说,“左老师永垂不朽。”左老师一定不喜欢这样的词语,他是那样一个讲究语言的人,最讨厌套话空话。
左老师一定知道,没有什么人会永垂不朽。但他也一定知道,他不曾真正离去,他的思想已经转化为书籍,置放于肉身之外。亲人和真正的朋友会带着他的影响继续接下去的日常生活。
就像此刻,我把头扭向右边,书柜里就插着《两半集》。办公室里还有他的《四顾集》《秋宵听月》。左老师笃笃定定地活在我生活里。
一千六百多年前,陶渊明就写下“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昨晚我也感受到这些。
一个人离开人世,告别时,各种瓜葛的人因为不同原因前来送行,亲疏之间,有分别是正常的。站在我身后的几个人,一边听悼词,一边聊天:“等会打麻将去。”“你买那么大的房子干什么。”“我要一间专门的健身房。”“完全没有必要,你可以每晚在卧室床上健身。”“……”
旁边还有好些小孩子,欢快地玩耍。
有人伤悲有人欢乐。这是正常的生活状态。
戴老师,在这里,我不想再讨论死亡表达惋惜。左老师一定理解我,一个有赤子之心有真才实学的人在58岁就离开了大家,他的离去,应该让我们认真思考怎样善待自己,怎样在拥有的时候好好对待和呵护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人,怎样去行动。
大家都说,左老师太拼命,写文章太多。这是原因之一,但客观看,左老师非常不重视自己的保健:抽烟,熬夜,不喜欢喝水,不喜欢吃蔬菜。
师母特别好,但很多时候也拿他没办法:一个已经形成自己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的男人,又是一个思想意识极独立的人,要改变他,太难。
而我们的肉身有自己的运行逻辑,它每天新陈代谢,细胞更新需要大量的原材料,这些原材料从真正富有营养的食物中来,从干净的水和空气中来。疲倦的时候它需要睡眠或休憩,有欲望的时候它需要健康地释放。内心的意志力肯定会对肌体产生影响,但不会改变它固有的运行逻辑。
学文科的人往往被思想层面上的东西干扰,不愿意真正客观理性对待自己的肉身,难得沉下来真正多了解一些营养学、保健学。
生存的欲望与勇气,这是生命最起码的尊严,但懂得关爱自己的身体,是维护生命尊严最重要的内容。
我觉得,一个极端重视灵魂生活的人不一定同时是个懂得关爱自己身体的人,但极端重视灵魂生活同时又懂得关爱自己身体,这种状态应该是我们的追求。
戴老师,现在我最担心的是我妈,她太节俭,脑子里第一个念头是为孩子省钱。我几乎每次见她都要和她说,钱够用就可以了,而人是活一天少一天。她比较虚心地听,但坚决不改。前段时间有天和她一块吃午饭,剩一点油汤我端起准备倒掉,她居然和我抢碗,抢过去呼地倒进嘴里。动作之快让我愣住了,我再不想说话,进到洗手间流泪。
我能体会师母和宁宁拿左老师没办法的心情。
在日常生活中,我很少闲谈,更不喜欢唠叨。但一项内容除外,就是提醒家人好友注意身体。每次见妈妈我都说,和她说些自己读到的日常饮食中的营养学。我晚睡晚起,常常刚起来就见家人端着碗吃早餐,我总会问:“你先喝了水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我会很痛心:“早上起来最重要的事就是喝一杯水!”
日常生活是由每一个细节构成的,努力让细节更健康更舒服,真正有助于维护生命的尊严。
左老师见到我这样思考,这样行动,一定比往常更加倍地表扬我。
昨天收到宁宁短信,今天接到她的电话。我们没有多说什么,但情义摆在那儿。从此又多了个妹妹,彼此关心,互相交流,共同成长。
左老师会觉得安慰。
郑与点
06/3/21
这是一封特殊的书信。
《大学时代》初创的前三年里,湖南著名杂文家左郁文老师曾是杂志社聘请的总监之一,先生为杂志的健康成长投入了大量心血。
3月17日黄昏,我们的左老师离开人世。
这封信,书写人是杂志编辑,收信人是一位尊敬的师长,叙述的事情,与左郁文老师相关。
我们把它刊发出来,代表大家深切的纪念。
戴海老师:
昨天我和杂志社同事一块赶到邵阳,参加左郁文老师的葬礼。
我只去过两次邵阳,都和左老师相关。第一次是去年7月28日,左老师在教育局大门口迎接我们。同事们说,不论谁去邵阳,左老师都立在大门口迎接。而昨天,迎接我们的是贴在大门边的一张讣告。
灵堂设在教育局院子里左家寓所楼下,花圈上百,一直延伸到家属楼下的行人道上。来的人估计有两百多,左老师人缘好,像我们这样在雨中高速路上驱车近三个小时赶来的人不少。
师母见面就告诉我左老师临终时的状况。我还见到宁宁,左老师唯一的女儿,湘大外语系大三学生。我要宁宁带我去见左老师最后一面,她领着我到透明棺材前,把覆盖在上面的红绸揭开,俯身下去说:“爸爸,姐姐来看你了。”
宁宁也告诉我,左老师15日开始肝昏迷,到17日下午5点,迷糊间坚持要回家,离开医院回到家中,两个小时后就在亲人的呼唤中离开。“也许是回光返照,爸爸临终前半小时一直流眼泪,离去的时候还死不暝目。”
“爸爸最放不下的是还有六十多万字的两本书没有出版,一本《禅宗公案选析》,一本写给中学生看的《名著赏析》。”宁宁说。
我说,这两本书是具体的表达,其实,让你爸爸不甘心离去的东西太多太多。
不到58岁,思想见解臻于通透,不久前才从繁杂公务中抽身,正可以开始按自己真正喜好安排时日,享受天伦。怎么甘心就此离开。
人们谈论左老师,绕不开几个形容词:一身傲骨。满腹才气。耿直。真诚。坦荡。
我一直觉得左老师特别顽强,原来不太清楚这种生命的内驱力来自哪里,后来读他的书,开始逐步了解,这次听悼词,更清晰了:左老师始终在和命运抗争。
他出身于一个教师家庭,因为成分不好,“文革”期间被迫流落云南贵州等地,打铁为生。恢复高考后,他参加考试,超过国家重点分数线56.5分,却因为超龄等原因没被录取。此后他当老师,因表现突出而获得报考湖南教育学院的机会,在这里上了大学。
我想,这种人生历练让他磨练出很强的内驱力,那就是不向命运低头,要凭真才实学走过一生,要展示自己的才华和人品。他毕业后分配在市教委办公室,二十多年工作在这样繁琐的部门,他还抽时间写作出版了六本书,同时兼任市文联副主席。
戴老师,我在两个月前给你写书信《活着》,也是因为左老师。在那封信里,我写下——
今天见到他,他已经完全知道了病情:晚期,癌细胞已经扩散到腹腔。他体现出的平静和坚强让我感到一种高贵的尊严,师母也是这样。
此刻能够把这些写给你,是因为他们面对命运体现出的尊严给予了我力量。
写那封信时我是非常难过的,我没有写下他们如何体现尊严的细节,因为我不忍回顾,不愿意写下来。
我见到自己敬爱的长者面对不可逆转厄运时的种种表现,但我不愿记录,我在心底期待并幻想奇迹出现。
两个月过去,左老师还是离开了人世。而我看到的细节总是浮现在脑海里,现在写下来,作为纪念。
得知诊断结果前,左老师是焦躁的。他对自己的病情有种种猜测,却得不到确切回答。以他的聪明,总是捕捉亲人的表现,大家都是不安的。
完全知道病情那天,我去湘雅医院看他,他说:“他妈的,他们都说是癌症。”语言风格一如平日。但他开始努力吃东西,我知道,他在凝聚自己最大的内力,准备决战。
春节期间他回邵阳,节后转到省肿瘤医院,后来又转到中医附二。
3月9日晚上,我和邓湘子老师等人去医院看望他,他的情况很不好,瘦得只剩皮包骨。白天吐过血,但思维特别清楚。
每次见他,都能强烈感受到他超强的意志力,他对我说:“听说你最近写了不少好文章,我没机会看了。”
他挣扎着坐起和我们说话,还要理好衣服。宁宁帮他梳头,我帮他把裤腿拉好,他的小腿已经瘦得像杆一样。离开时,他说:“永别了。”
昨天宁宁告诉我:“爸爸特别自尊,只要是清醒的,一定坚持自己大小便,不肯我们服侍。但最后几天,他实在不行了。”
我坚信,即算在外人看来他昏迷的时日,他内心依然是清醒的。他内心的力量太强大,但抵抗不住肌体在癌细胞侵蚀下的腐烂。正因为这样,越发让亲友觉得残酷。
许多人潸然泪下,左老师躺在透明棺材里,再不能用眼泪唤醒。
所有的爱恨情愁,都成为生之惊鸿。再贵重的心意,再情真意切的眼泪,也只能成为追思了。
我撑着伞和同事站在人群后面。听见有人发言结尾说,“左老师永垂不朽。”左老师一定不喜欢这样的词语,他是那样一个讲究语言的人,最讨厌套话空话。
左老师一定知道,没有什么人会永垂不朽。但他也一定知道,他不曾真正离去,他的思想已经转化为书籍,置放于肉身之外。亲人和真正的朋友会带着他的影响继续接下去的日常生活。
就像此刻,我把头扭向右边,书柜里就插着《两半集》。办公室里还有他的《四顾集》《秋宵听月》。左老师笃笃定定地活在我生活里。
一千六百多年前,陶渊明就写下“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昨晚我也感受到这些。
一个人离开人世,告别时,各种瓜葛的人因为不同原因前来送行,亲疏之间,有分别是正常的。站在我身后的几个人,一边听悼词,一边聊天:“等会打麻将去。”“你买那么大的房子干什么。”“我要一间专门的健身房。”“完全没有必要,你可以每晚在卧室床上健身。”“……”
旁边还有好些小孩子,欢快地玩耍。
有人伤悲有人欢乐。这是正常的生活状态。
戴老师,在这里,我不想再讨论死亡表达惋惜。左老师一定理解我,一个有赤子之心有真才实学的人在58岁就离开了大家,他的离去,应该让我们认真思考怎样善待自己,怎样在拥有的时候好好对待和呵护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人,怎样去行动。
大家都说,左老师太拼命,写文章太多。这是原因之一,但客观看,左老师非常不重视自己的保健:抽烟,熬夜,不喜欢喝水,不喜欢吃蔬菜。
师母特别好,但很多时候也拿他没办法:一个已经形成自己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的男人,又是一个思想意识极独立的人,要改变他,太难。
而我们的肉身有自己的运行逻辑,它每天新陈代谢,细胞更新需要大量的原材料,这些原材料从真正富有营养的食物中来,从干净的水和空气中来。疲倦的时候它需要睡眠或休憩,有欲望的时候它需要健康地释放。内心的意志力肯定会对肌体产生影响,但不会改变它固有的运行逻辑。
学文科的人往往被思想层面上的东西干扰,不愿意真正客观理性对待自己的肉身,难得沉下来真正多了解一些营养学、保健学。
生存的欲望与勇气,这是生命最起码的尊严,但懂得关爱自己的身体,是维护生命尊严最重要的内容。
我觉得,一个极端重视灵魂生活的人不一定同时是个懂得关爱自己身体的人,但极端重视灵魂生活同时又懂得关爱自己身体,这种状态应该是我们的追求。
戴老师,现在我最担心的是我妈,她太节俭,脑子里第一个念头是为孩子省钱。我几乎每次见她都要和她说,钱够用就可以了,而人是活一天少一天。她比较虚心地听,但坚决不改。前段时间有天和她一块吃午饭,剩一点油汤我端起准备倒掉,她居然和我抢碗,抢过去呼地倒进嘴里。动作之快让我愣住了,我再不想说话,进到洗手间流泪。
我能体会师母和宁宁拿左老师没办法的心情。
在日常生活中,我很少闲谈,更不喜欢唠叨。但一项内容除外,就是提醒家人好友注意身体。每次见妈妈我都说,和她说些自己读到的日常饮食中的营养学。我晚睡晚起,常常刚起来就见家人端着碗吃早餐,我总会问:“你先喝了水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我会很痛心:“早上起来最重要的事就是喝一杯水!”
日常生活是由每一个细节构成的,努力让细节更健康更舒服,真正有助于维护生命的尊严。
左老师见到我这样思考,这样行动,一定比往常更加倍地表扬我。
昨天收到宁宁短信,今天接到她的电话。我们没有多说什么,但情义摆在那儿。从此又多了个妹妹,彼此关心,互相交流,共同成长。
左老师会觉得安慰。
郑与点
06/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