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年前还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名字,易中天,无疑是2006年度最受关注的人物。当知识分子遭遇大众传媒,易中天通过“百家讲坛”,从一个普通的学者一跃成为“学术超男”。
2005年4月,易中天在央视百家讲坛开讲“汉代人物风云”,他妙语连珠、充满活力的说史风格,塑造出了刘邦、韩信、晁错、袁盎等鲜活的人物形象,掀起民间“汉风”热潮。《汉代风云人物》也由此成为《百家讲坛》中的一档超人气节目。在这种背景下,2006年2月,易中天继续在百家讲坛开讲《品三国》,这次,观众对他的狂热追捧达到了与娱乐明星相比不落下风的地步。
“易中天是我们瞄准好了之后推出来的。”百家讲坛制片人万卫说,“我们要推出有个性的主讲人,要给他一个受大众关注的选题。现在易中天讲得非常好,基本上不用怎么剪,他具有编剧的能力。他经常上电视,但只有在‘百家讲坛’最成功。”
百家讲坛开讲5年来一直在寻找这样的学者——表达能力强,有文史基础,适应电视媒体的要求,形象比较有魅力。易中天应运而生。后来万卫总结说易中天最大的特点就是上电视,他就是为电视生的。
易中天是职业化电视节目成功策划的产品,但这些观众都不可能知道。知识分子通过电视传播,改变了他的学者与学术身份,变成了大众文化的传播者。进入大众传媒,易中天的身份也不再只是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而讲坛所面对的大众,却又看重他的学术与他身上的教授背景。当这种认知不对称产生,学者的知名度被夸大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媒体发达的年代,只要是有针对性的市场开发,专家:学者一样可以成为明星。从文化普及层面,前面有余秋雨、二月河式的普及,易中天的方式当然也无可厚非。
“总体来说是好事。百家讲坛的火爆不会影响学术自身的发展和纯洁。”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教授苗棣认为。近期回国的旅美学者李泽厚对百家讲坛的栏目持肯定态度,“我看过易中天的访谈,他表示欢迎批评和讨论,有硬伤就改,态度很好。学者受欢迎不是坏事,只要不是不负责任的胡编乱造。”
“百家讲坛”的知名度几乎与这些主讲人的知名度同时起来,随着节目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他们开始进行节目品牌化跟踪研究,以达到更具针对性的目的。万卫表示要借势把百家讲坛打造成名牌栏目,“经营一个品牌光凭经验不行,要进行科学研究。央视咨询公司一直在进行研究和跟踪。每个主讲人的认可度,哪些观众喜欢,哪些不喜欢,全部都有数据和依据。我们不断把这些反馈回主讲人。然后我们要培训,别的主讲人也要跟著一起听,易中天的受众特点就是大学以上文化程度、城市观众喜欢,农村观众很少,女性观众不多。”
毫无疑问,“百家讲坛”的成功会使处在幼稚期的中国电视节目渐渐职业化,随之也会有更多的易中天应运而生。在易中天前后,百家讲坛又推出了阎崇年、纪连海、刘心武、于丹等几个主讲明星。
阎崇年讲清十二帝,让中华书局复苏了;刘心武讲《红楼梦》,书卖得比他以前的任何一本书都畅销。出版社看准了“百家讲坛”是一个畅销书的活广告。当易中天讲“三国”的时候,就已经有很多家出版社盯上了他。
2006年5月,易中天的新书《品三国》(第一部)的出版招标会当天,就有北京出版社、人民大学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等11家知名出版社参加角逐,最后上海文艺出版社夺得易中天这本书的出版权,他们的筹码是首印55万册,出版版税14%,这个数字让在场的人唏嘘不已,仅凭此一本书易中天就收入几百万。
“百家讲坛”的成功策划不仅火了一个易中天,更实现了知识生产者、大众传媒、出版业等各个层面的共赢。
2005年4月,易中天在央视百家讲坛开讲“汉代人物风云”,他妙语连珠、充满活力的说史风格,塑造出了刘邦、韩信、晁错、袁盎等鲜活的人物形象,掀起民间“汉风”热潮。《汉代风云人物》也由此成为《百家讲坛》中的一档超人气节目。在这种背景下,2006年2月,易中天继续在百家讲坛开讲《品三国》,这次,观众对他的狂热追捧达到了与娱乐明星相比不落下风的地步。
“易中天是我们瞄准好了之后推出来的。”百家讲坛制片人万卫说,“我们要推出有个性的主讲人,要给他一个受大众关注的选题。现在易中天讲得非常好,基本上不用怎么剪,他具有编剧的能力。他经常上电视,但只有在‘百家讲坛’最成功。”
百家讲坛开讲5年来一直在寻找这样的学者——表达能力强,有文史基础,适应电视媒体的要求,形象比较有魅力。易中天应运而生。后来万卫总结说易中天最大的特点就是上电视,他就是为电视生的。
易中天是职业化电视节目成功策划的产品,但这些观众都不可能知道。知识分子通过电视传播,改变了他的学者与学术身份,变成了大众文化的传播者。进入大众传媒,易中天的身份也不再只是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而讲坛所面对的大众,却又看重他的学术与他身上的教授背景。当这种认知不对称产生,学者的知名度被夸大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媒体发达的年代,只要是有针对性的市场开发,专家:学者一样可以成为明星。从文化普及层面,前面有余秋雨、二月河式的普及,易中天的方式当然也无可厚非。
“总体来说是好事。百家讲坛的火爆不会影响学术自身的发展和纯洁。”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教授苗棣认为。近期回国的旅美学者李泽厚对百家讲坛的栏目持肯定态度,“我看过易中天的访谈,他表示欢迎批评和讨论,有硬伤就改,态度很好。学者受欢迎不是坏事,只要不是不负责任的胡编乱造。”
“百家讲坛”的知名度几乎与这些主讲人的知名度同时起来,随着节目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他们开始进行节目品牌化跟踪研究,以达到更具针对性的目的。万卫表示要借势把百家讲坛打造成名牌栏目,“经营一个品牌光凭经验不行,要进行科学研究。央视咨询公司一直在进行研究和跟踪。每个主讲人的认可度,哪些观众喜欢,哪些不喜欢,全部都有数据和依据。我们不断把这些反馈回主讲人。然后我们要培训,别的主讲人也要跟著一起听,易中天的受众特点就是大学以上文化程度、城市观众喜欢,农村观众很少,女性观众不多。”
毫无疑问,“百家讲坛”的成功会使处在幼稚期的中国电视节目渐渐职业化,随之也会有更多的易中天应运而生。在易中天前后,百家讲坛又推出了阎崇年、纪连海、刘心武、于丹等几个主讲明星。
阎崇年讲清十二帝,让中华书局复苏了;刘心武讲《红楼梦》,书卖得比他以前的任何一本书都畅销。出版社看准了“百家讲坛”是一个畅销书的活广告。当易中天讲“三国”的时候,就已经有很多家出版社盯上了他。
2006年5月,易中天的新书《品三国》(第一部)的出版招标会当天,就有北京出版社、人民大学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等11家知名出版社参加角逐,最后上海文艺出版社夺得易中天这本书的出版权,他们的筹码是首印55万册,出版版税14%,这个数字让在场的人唏嘘不已,仅凭此一本书易中天就收入几百万。
“百家讲坛”的成功策划不仅火了一个易中天,更实现了知识生产者、大众传媒、出版业等各个层面的共赢。